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外滩1号到33号的来龙去脉,一定要讲给孩子听

2017-07-04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说到上海,人们一定会想到“外滩”,没办法,外滩就是上海的一大符号啊!


自19世纪四十年代上海被辟为商埠后,外滩,就成为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云集于此。


联合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交汇成上海乃至世界独特的风景,世界建筑博览会,实在是名不虚传。


敲开外滩1号到33号的大门细细探寻,你会发现,外滩的故事,就是泥滩变金滩的传奇。听过外滩的故事再去外滩,感受一定会大不一样。

 


1、外滩从哪里开始?信号塔!


媒体人乔争月历时三年,记录下了《上海外滩建筑地图》。他认为外滩的起点,是白色的信号塔。



信号塔初建于1884年,兼有报时和气象预报两个功能,主要负责“广播”由徐家汇天文台传来的信息。


那个年代,信号塔模仿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做法,用落球的方式来报时:信号塔的黑色大铁球于每天11点45分升到半旗杆的位置,5分钟后升到顶端,11点55分第一次下坠,然后再升至顶端,最后于正午准点再次下坠。黄浦江上的船员们便会据此校正航海钟,以确保航行安全。


因为塔身很高,上海市区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它,因此向市民预告雷电台风,靠的就是信号塔。


2、外滩建筑身份跌宕变迁最大的?外滩2号!


外滩2号是原上海总会所在地,上海总会成立于1861年,是个有着严格申请限制的俱乐部,一开始会员以英国人为主,但后来也发展了其他国籍的会员。


在旧时的报纸上,上海总会是被频繁提及的知名场所。1911年落成的大楼提供了英国绅士需要享受的一切,人们称这里是“午餐时间遇见所有英国大班的地方”,当年公共租界的许多要事,都是大班们在总会的房间里边喝威士忌边讨论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这里也被侵华日军占领,1949年后由中国百货公司华东采购站等单位使用。


1956年海员俱乐部在这里开张,成为城中少数几个可以吃到罗宋汤的地方,后又化身著名的东风饭店。


1988年,上海第一家肯德基在此开张。



2011年外滩2号在百岁生日之际,历经了一次整修,变身奢华的华尔道夫酒店。


3、谁在外滩最浪漫?钟声敲响的大楼!


要说外滩的浪漫,一定少不了海关大楼整点敲响的钟声。1927年海关大楼建成,成为当时外滩最高的建筑。


海关大楼的大钟,是仿照伦敦伊丽莎白塔大报时钟设计的,并由英国公司制造。文革期间,原先报时的英国名曲《威斯敏斯特》改为由扩音器播放《东方红》,如今每逢整点的钟声,还是由1927年安装的这口大钟敲响。


海关大楼安装大钟,一为美化市容,二为导航,三是自身业务需求,船舶在港口停泊超过晚上12点,就能多收一天的吨税。


海关钟楼分为机芯房、铜钟座、旗杆台三层。外面一般的钟大多都是电子走时,海关大钟还是呈机械的走时,古老而陈旧的模式。



钟楼有专门的守钟人进行护理工作,到现在已经传承了四代。每周一、三、五,守钟人都要固定登楼检查大钟的基本情况,为机芯加油,同时也要给大钟上发条,一年四季从未间断过。


4、谁是外滩一号?


它就是亚细亚大楼


亚细亚大楼位于上海市延安东路外滩,建成于1916年,高7层,是当时外滩最高的一幢建筑,且又取得中山东路1号的门牌,所以人称“外滩第一楼”。


历史变迁:

麦边洋行+亚细亚火油公司→上海市冶金设计院→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


这幢7层巴洛克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风格大楼,从1996年开始由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而在此前,这里是上海市冶金设计院的一部分。


再早一点,到解放前,大楼产业归麦边洋行所有,但是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从而又有个“亚细亚大楼”这个名字。


接下来排排队——



外滩 2 号


历史变迁:

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


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凇南梦影录》里曾记录:或打弹子以消闲;或拉风琴而奏曲;活杯邀红友别寻酒国之春;或几倚青奴共索花间之句……这说的就是上世纪初外滩的顶尖国际社区生活。生活在此间的洋人和出过洋的华侨不习惯中国式娱乐,想把西方的那一套灯红酒绿移植过来。


于是,租界里陆续兴建了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总会大楼,其中英国总会资格最老势力最强,所以名字起得很大——上海总会,又叫上海俱乐部。


这幢七层高的大楼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为当时流行的三层“东印度式”建筑。1910年1月,在原址建了新楼,占地1811平方米,建筑面积9280米方米。此后,这座典型的英国古典式建筑成为了远东闻名的高级社交场所。


大楼墙面的装饰为巴洛克式,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内部有几处显然是模仿了英国皇宫。


弹子房采用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王宫装饰格调。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为当时远东酒吧之最,橡木护壁的风格呢,就沿袭了英王詹姆一世时期的特点。所以,上海总会又有着“皇家总会”的别称。


总会一楼为餐厅,二楼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其余均为客房,泡上一天也不会觉得闷。


2008年,久事公司和锦江国际集团决定合作建一座面朝黄浦江的高端酒店,引入纽约华尔道夫。他们投入12亿元,依靠档案图片,将这座百年老楼进行还原。


挑高10米的大堂富丽堂皇,阳光从拱顶玻璃中倾泻在斑驳的大理石地面上。大堂的左手边,如今已经恢复为廊吧——橡木护壁的大理石柱都和历史照片上一个样。而西门子公司的那部角形电梯,经过修复业已重新“上岗”。


外滩3号


历史变迁: 

友宁大楼→ 有利大楼→ 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 外滩3号

这是上海市第一幢钢结构建筑,建成于1916年。巴洛克式装饰,爱奥尼克石柱和塔亭诠释出华美的新文艺复兴风格。


建成后随即被华商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租赁者于1922年出资重建。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租用该楼。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外滩房屋置换买下此楼产权。


2004年,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外滩3号”。原来的洋行大楼在美国知名建筑师Michael Graves手中演绎出犹如万花筒一般的多彩世界。


如今,这里1楼有阿玛尼中国首家旗舰店,2、3楼是依云水疗(Evian Spa,全球除法国外的第二家店),6楼有澳洲名厨 David Laris 所开前卫餐馆陆唯轩(Laris)。原来的洋行大楼在美国知名建筑师Michael Graves手中演绎出犹如万花筒一般的多彩世界。



外滩5号


历史变迁: 

日清大楼→招商局办公大楼→ 上海轮船公司→ 商务楼 &高级餐厅


这栋楼人称“日清大楼”,建于1925年,位于中山东一路5号,楼高6层,占地1280平方米,底三层装饰比较简明,上三层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饰,凹凸感强。整个建筑立面均用花岗石贴砌,与外滩的其他建筑交相辉映。日清大楼现由华夏银行和锦都实业总公司使用。


外滩6号


历史变迁: 

拍卖行→中国通商银行大楼→长江轮船公司

  

外滩6号是幢4层高的精致小楼,小尖顶和老虎窗在外滩独树一帜,彷佛整个来自一个19世纪的童话。


今日外滩中资银行星罗棋布,而1897年5月27日,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商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这座童话般的房子里开张,由此翻开中国金融史的新一页。


创办银行的晚清洋务大臣盛宣怀是个聪明人,他精选八位极有实力的华人组成董事会,照搬了英资汇丰银行全套规章管理制度,甚至还从汇丰挖来英人担任洋大班。银行后来持续经营25年,历经晚清、北洋和国民政府的政权更迭。



1956年,中国通商银行业务划入中国人民银行,这幢大楼交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


外滩7号


历史变迁: 

旗昌洋行→电报大楼→新通商银行大楼→泰国盘谷银行


这幢典型的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横、竖三段式手法处理十分明显,建成于1908年,原是旗昌洋行的产业,轮船招商局将它买下后,即归属下的大北电报公司使用。


抗战胜利后,中国通商银行购进此楼改为新通商银行大楼;解放后,由长江航运管理局使用;20世纪90年代,通过房屋置换,泰国盘谷银行获得大楼使用权。



外滩9号


历史变迁: 

旗昌洋行大楼→招商局大楼→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


19世纪远东最著名的美国资本企业旗昌洋行于1846年将总部迁至此地。


1877年,旗昌轮船公司,连同在外滩9号的办公室大楼卖给1873年成立的受李鸿章保护的中国官商合办企业轮船招商局。1901年,轮船招商局重建该楼。后来成为招商局上海分公司,现在又成为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


外滩12号


历史变迁: 

汇丰银行大楼→市府大楼→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这幢位于外滩12号的庞大建筑,由英商德罗·考尔洋行承建并于1923年建成,被认为是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同时也被称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


整栋建筑为英国新古典希腊式建筑,体态雄伟,主体高五层,中央部分高七层,中部的穹顶设计形似罗马万神殿建筑,外立面采用"三段式"仿古典砖石结构,六根爱奥尼克复合柱贯通二至四层,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典雅庄重,壮观雄伟。


  

大楼内部的穹顶壁画要追溯到20世纪中,当时在大楼八角形门厅上方曾绘有八幅马赛克镶嵌制作而成的大型壁画,穹顶上另有黄道十二宫及太阳神、月神的天顶画。


外滩13号


历史变迁: 

江海关大楼→上海海关


1857年,外国人在此地建成一座中国衙门式的关署。1891-1893年翻建成哥特式的红砖建筑,有33米高的钟楼。1925年再次重建,终成了现在的建筑。现使用单位为上海海关。


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建筑风格总体上属于古典主义,正立面是典型的多立克柱式。大楼高8层,上面有高大的钟楼,10层楼高,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的,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


外滩14号


历史变迁: 

宝顺洋行→德华银行→交通银行大楼→上海市总工会


最初是著名的老牌英资企业宝顺洋行的产业。19世纪下半叶,颠地经营失败被德华银行买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国没收德国在华财产,大楼被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1928年,随着全国政治中心从北京转移到南京,交通银行也将总行迁到此处。


1947年,这里被重建为装饰艺术运动主义风格的6层大楼,也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座。


1951年,交通银行总行迁回北京,外滩14号则由上海市总工会进驻至今。


外滩15号


历史变迁: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建筑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复古风格,于1902年由华俄道胜银行出资建成。至1928年,此楼成为中央银行的所在地。随即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都先后在此办公。现在这里是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外滩16号


历史变迁: 

台湾银行大楼→招商银行上海分行


建于1924年,为台湾日治时期台湾银行在上海的办公大楼。现由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使用。


大楼整体上属于日本近代西洋的风格,同时又广泛的吸取了世界各国建筑的长处,比如在大楼的东立面又配有四根欧洲古典主义式的柱子,赋予大楼欧洲古典主义的风格。


外滩17号


历史变迁: 

字林大楼(桂林大楼)→友邦大厦


大楼近现代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由在中国出版的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于1921年投资,1924年建成,一部分由报社自用,其他出租,最主要的承租人是处于创业阶段的美资友邦人寿保险公司。


1951年3月31日,《字林西报》停刊,大楼被接管。1996年,友邦人寿保险公司重返这座大楼,定名为友邦大厦。


外滩18号


历史变迁: 

麦加利银行大楼→春江大楼→Bund18


大楼呈文艺复兴时期折衷主义风格,1923年由老牌的英资银行麦加利银行又名渣打银行(Chartered Bank)建造。1955年,麦加利银行迁出后,由房管局接管这座大楼,改名为春江大楼,曾由中波轮船公司等使用。


2002年,上海珩意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接手大楼的修复改建工程,负责外滩十八号整修工程的是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的Kokaistudios建筑顾问公司。



经过整整两年的整修,于2004年11月20日整修落成并开始营运。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Bund18(外滩十八号)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年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


外滩19号


历史变迁: 

中央饭店→汇中饭店→和平饭店南楼→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


这栋新文艺复兴式建筑,早在1850年代初就是租界内历史最悠久的外资旅馆——中央饭店。1865年,汇丰银行的上海分行成立,租用该处营业,直到1874年。1903年,中央饭店改组为汇中饭店。1947年,华商大庆公司购得饭店产权,继续经营,1952年停业。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再度开放。


全球最大的钟表集团斯沃琪集团将1908年建造的和平饭店南楼进行了整体修缮,成为了现在的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The Swatch Art Peace Hotel)。酒店正门设在南京东路23号,靠外滩的19号属边门。



外滩20号


历史变迁:

华懋饭店→和平饭店北楼→上海和平饭店


这栋和平饭店北楼建于1929年,原名华懋饭店,是外滩最高的建筑物。属芝加哥学派哥特式建筑,楼高77米,共十二层。


饭店位于上海的南京东路和外滩的交叉口。因为是犹太商人Victor Sassoon构思并创建,所以这栋楼最广为人知的名字是“沙逊大厦”。

 


华懋饭店落成以后,名噪上海,以豪华著称,主要接待金融界,商贸界和各国社会名流。如美国的马歇尔将军、司徒雷登校长,剧作家Noel Coward的名著《私人生活》就是在和平饭店写成的。


三、四十年代,鲁迅、宋庆龄曾来饭店会见外国友人卓别林、萧伯纳等。



2010年7月28日,历经三年修缮,耗资5亿港元,已有百年历史的上海滩标志性建筑、曾有“远东第一楼”之称的和平饭店正式恢复营业。


翻新后的饭店挂牌费尔蒙:上海和平饭店(FAIRMONT PEACE HOTEL)。



外滩23号


历史变迁:

中国银行大楼→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建成于1937年,外滩众多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


1941年,中国银行大楼成为汪精卫伪储备银行的营业场所,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归中央银行使用,直到1946年元旦,中国银行才迁入办公。现使用单位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外滩24号


历史变迁: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中央银行大楼→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工商银行上海分行

这栋日本近代西洋风格建筑是1924年横滨正金银行在中国上海所建的分行大楼。1945年后,该楼改作中央银行行址,大楼也易名为中央大楼。1949年后又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办公楼。1956年上海市纺织工业局迁入大楼办公。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


外滩26号


历史变迁:

扬子大楼→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大楼为一幢7层的办公建筑风格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建成于1920年,因“扬子水火保险公司”得名,1957年7月起由房管部门管,现使用单位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外滩27号


历史变迁:

怡和洋行大楼→上海市外贸局→罗斯福公馆


大楼呈复古主义派的建筑风格,由怡和洋行出资翻建于1922年,并享有使用权,1955年划为上海市外贸局。


现在外滩27号是罗斯福公馆,这是美国罗斯福总统家族旗下的高级公馆(主席德尔·罗斯福先生是美国第26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曾孙,也是美国第32届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侄子,同时也是美国国会于1920年特批成立的西奥多·罗斯福协会的主席)。内设亚洲最大的葡萄酒酒窖,集结世界各地珍馐百味,拥有黄浦江岸最佳景致露台餐厅酒吧。



外滩28号


历史变迁:

格林邮船大楼→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上海清算所


1868年,德资禅臣洋行购得这块土地,建造其在上海的第二幢楼房,之后,该地被英资怡泰公司(格林邮船公司)收购,随即改建为7层大楼,1922年落成。1951年3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迁入该楼。现在为上海清算所。


外滩29号


历史变迁: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东方大楼→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1914年,法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上海建造的分行大楼,大楼为法国典型的古典主义。1956年,大楼被房管局接管,改名为东方大楼,曾由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处使用。目前大楼的使用单位是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外滩32号


历史变迁:

英国驻沪总领事馆→上海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用房→半岛酒店

上海半岛酒店于2009年开业,这是70年来第一栋新建的大楼,但是却又和周边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文艺复兴主义等等风格完美融合。要知道这个酒店为何这么牛,你得知道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


嘉道理家族的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已有百年历史,二十世纪初期上海最有名的三家酒店都属于这个公司(现在半岛酒店的三间主题套房即以这三个传奇酒店命名:大华套间、汇中套间和礼查套间)。二战之后,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出让在内地的所有股权离开上海,转而以香港半岛作为酒店公司的旗舰标志。上海半岛酒店的开业算是荣归故里。



外滩33号


历史变迁:

原英国领事馆主楼→外滩源壹号


建成于1873年,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座19世纪建筑物。起初的领馆建成于1849年,在1870年的一场大火中烧毁,到1873年新大楼重建完工。


1884年,在领事馆北侧建造了一幢领事馆官邸,为领事生活起居用房。房屋也是二层,砖木结构,风格与主屋相同,由走廊连接。


1966年,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关闭,该大院成为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用房。现在是上海外滩被完整保存下来的唯一最老的建筑。


据说,最开始英国驻上海首任领事巴富尔是租用的姚姓旅沪粤商房屋作为大使馆,但是姚氏却向普通民众出售大使馆参观门票,招致巴富尔反感。1845年,英租界划分范围,巴富尔将新址定在中山东一路33号,并自建了房屋作为大使馆。


然而搞笑的是——中山东一路33号并不属于英租界范围,巴富尔违反了英国法律规定,于是被解除了上海领事一职。


原英国领事馆主楼现定名“外滩源壹号”,屋前有典型的英式草坪花园,27棵古树绕屋而立,环境幽静,就算去走走看看,也是美美的。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