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9月起统一换教材:语文课传统文化的篇目大大增加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拼音从“a、o、e”开始教,上海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开学后将告别沪教版教材,使用全国统一编写的新语文教材。
请注意,这套新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篇目大大增加,新课文占比40%,整个小学和初中的古诗文选篇,都达到124篇
三门学科一年级和七年级使用全国统编教材
根据教育部要求:今年9月起,全国中小学将统一换教材——使用国家统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门学科教材。
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朱之文表示,统编义务教育三科教材在理念上,突出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在内容上,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和法治教育等重要内容。
根据计划,三科教材将于今年秋季学期统一在全国一年级和七年级首先使用,2018年延伸至二年级和八年级,2019年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
部编教材内容有何变化?
全国统编教材简称“部编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
根据“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介绍,现有的语文教材编写出版还是“一纲多本”,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部编本”教材力图在多种教材并存的情况下,起到示范作用,促进教材编写质量的提升。
温儒敏教授说,“部编本”的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此外还适当兼顾时代性。
他说,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
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
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写作部分,“部编本”如何安排?
“部编本”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
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
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面。
和以往教材比较,现在的编法是希望有一个系列,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比较有“抓手”,比较方便教学实施。
“部编本”是如何编写的?
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和主要编写人员是全国申报遴选、教育部聘任的,编写组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学科专家,包括一些大学教授、作家和诗人,二是优秀的教研员和教师,三是人教社的编辑。前后参加编写组的有60多人,另外还有外围的各学科的咨询专家、学者,人数就更多了。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从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到现在4年多了。以往教材编制都由出版社来实施,请个主编,搭起班子,最多也就用一二年。
教材编写经过复杂的程序,包括确定大纲和体例框架、拟定样张、选文、进入具体编写等。起始年级初稿出来后,先后经过14轮评审,还请100名基层的特级教师提意见,最后才提交给教育部。
新教材除了在内容上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篇目,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比重,在具体的教学上也有所变化。
1、先学识字,后学拼音
以前的教材是先学拼音后学写字,但在新编教材中,一年级的的孩子学语文,要先认“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日月水火”,诵读了“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这一首“对韵歌”之后,再进入连续13课的拼音集中教学时间。
拼音教学第一课,将从“aoe”这三个单韵母开始,供零基础孩子起步。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单纯学拼音内容比较枯燥,而且拼音作为符号,孩子在生活中直接接触得少,反倒是汉字是生活中常见的,这其实是更关注孩子的需求了。
2、识字量减到300个
“会认字”由原来的400个减少到300个,“会写字”仍旧是100个,但是更加重视笔画和笔顺的教学,加强汉字的书写教学。
《青蛙写诗》《雨点儿》《明天要远足》《乌鸦喝水》《雪地里的小画家》等课文短小精悍,童趣盎然。其中,也在阅读部分收录了《春节童谣》等充满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
与此同时,新教材强调了口语交际和阅读。在一年级上的语文课本中,设有三个“口语交际”章节,分别为“我们做朋友”“用多大的声音”“小兔运南瓜”,帮助孩子们掌握语文使用规范和礼仪,培养倾听的习惯。
3、培养亲子感情,新增栏目《和大人一起读》
这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相一致,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和大人一起读》提供的是阅读材料,也是一种阅读的氛围、阅读的方法、一种阅读兴趣,是大人和孩子结伴走向阅读世界的阶梯,是让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的一条有效途径。
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同时还要让学生慢慢明白阅读也是一种责任,从而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4、要在教学中落实名著导读
根据“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介绍,考虑到目前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新编语文将在教学中落实名著导读。
即在“教读”“自读”的基础上,加上“课外导读”,力图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