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住清凉殿、穿开裆裤、吃糖水冰……古人这样度盛夏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连日气温不断飙升,昨天竟突破了40摄氏度警戒线!小伙伴们都已经热得受不了了,纷纷吐槽:

 

  • “气温高达40度,电风扇都变成电吹风了!”

 

  • “42.7℃!太热了,都买不到生鸡蛋了;蚊子不叮人,只叮冷水管了;热干面不用煮了;衣服洗完了可以直接穿了;昨天买了个凉席,一睡变电热毯了;汽车不用点火,自己就发燃了;桌子太烫了,刚把菜端上去,居然糊了~~~伤不起哇伤不起!”

 

  • “每天都是38℃、39℃、40℃以上,真是烧烤事业发展迅速呀,现在都发展到每家每户了。”

 

  • “据说现在商场的微波炉都卖不出去!要热饭直接放到阳台上,两三分钟就热了!而且受热更均匀!”



有小伙伴说:“在这样的天气里,最应该感谢两个人。一个是美国人威利斯·开利,因为他发明了空调;另一个是中国人后羿,因为他在4000年前射掉了九个太阳。”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时节,今年大暑的确切时间为7月22日23:15:18。如此的“高热”天气里,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空调了。


那么,在空调被发明出来之前,人们又靠什么来度过漫长的夏日的呢?不妨一起来看看在中国古代,人们是怎样度夏的吧。


没有空调房,古人夏天住哪儿?


古人和现代人一样,到了天气炎热的夏天,首先想到的便是改善居住环境。可古代没有空调房,人们怎么办呢?


看过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的观众或许仍记得这样的情节———炎炎盛夏,仆人在一个大瓷缸中放入冰块,再将瓷缸放到小主、娘娘的房中,用以降低房间的温度。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保存冰块降温的方式,那时存放冰块的地方被称为“窟室”。窟室是一间考究的地下室,每到酷热的夏夜,贵族们在窟室中通宵达旦饮酒作乐,和今天人们下班后到冷气十足的夜店喝上两杯十分类似。


到了汉代,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用房叫“温调殿”,夏季用房叫“清凉殿”。清凉殿内有多重降温装置———以石头为床,用玉晶盘装冰块,还有仆人站在一旁对着扇扇子。据古籍记载,清凉殿内盛夏时仍清凉无比,如同含霜一般。汉武帝刘彻身边的红人,就可以得到“常卧延清之室”的特权。


唐代,长安城地位较高的大臣家里也都纷纷建起“空调房”———“含凉殿”。含凉殿内有“扇车”,相当于今天的空调扇,只不过依靠的不是电能而是水能,用水转动扇叶,风扇再对着凉水吹就能形成冷气。


据学者考证称,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空调房”是从拂菻国(东罗马帝国)传来的舶来品,如果考证属实,这种装置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进口空调”了。


中国最早的“空调”——扇车


宋朝的“空调房”已经开始考虑对空气的净化手段,厅堂里摆几百盆鲜花,“鼓以风轮”对着吹,不但凉快,还能起到“清芬满殿”的效果。


到了明代,有人巧用地理之势掘井纳凉。文人高濂曾在《遵生八笺》中记载:“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明清时期,皇家宫殿房间内出现了可移动的冷源,即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作为冷气出孔,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如西瓜、冷饮等。这种“冷柜”后来民间也用上了,还有进口货,时称“洋桶”,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高档家电”。


住凉屋也是古人消暑度夏的方式之一。凉屋通常傍水而建,利用机械原理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水流沿着屋檐往下淌,大有人工“水帘洞”的味道。凉水从屋顶流过,降温效果自然极佳。


古老的移动“冰箱”——冰鉴,最早见于战国时期


没有电冰箱,古人怎么吃冷饮?


夏日饮冰,也并非是现代人才特有的消夏福利,酷爱冷饮的古人,早就发明了名目繁多的冷饮冷食。


早在周代,人们就开始用冰窖储藏冬天的冰块以备夏用。《诗经》与《左传》中都有冬月藏冰的记载:朝廷中有专门的官吏负责每年寒冬时凿取冰块存放在“冰室”或“冰井”里,等到盛夏时节再取出。负责掌管冰块藏取的专职人士被唤作“凌人”。由于冰块在储藏时会融化,因此古人往往要窖存三倍以上的冰块供夏季使用。


春秋末期,冰的用途更加宽泛,达官贵人们喜欢在宴席上喝冰镇米酒助兴


到了唐代,人们就已经会制作公开出售的“冰棍”了。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盐以降低冰的融点,再将盛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过一会,就冻成了冰棍。



宋朝的冷饮非常丰富。到了夏天,除了能喝到冷酒,还能吃上各式各样的冷饮,并且已有了刨冰。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一到农历六月,街道两旁就摆满了冷饮摊。


当时都卖些什么冷饮呢?当时汴京的冰店里有红极一时的“冰雪冷元子”出售。“冰雪冷元子”由黄豆和砂糖制成,把黄豆炒熟,去壳,用砂糖或蜂蜜拌匀,加水团成小团子,最后浸到冰水里,就成了香甜可口的冰凉甜品。


南宋时,市集上的冷饮更加琳琅满目,夜市的冷饮铺甚至要卖到三更时分才打烊。当时的杭州城里受欢迎的冷饮有“冰雪甘草汤”“雪泡豆儿水”“凉水荔枝膏”等,光听名字就够嘴馋的了。


到了元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冰淇淋”。据说,元世祖忽必烈最爱喝牛奶,可是牛奶在夏季不易保存。于是,忽必烈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在牛奶中加入冰块,这样牛奶的保存时间就延长了。忽必烈很快发现,这样的“奶冰”口感很好,于是又加入了蜜饯和果酱,这就成了最早的冰激凌原型。


据说为了保护冰激凌制作的流程和配方,忽必烈还颁布了一道除王室以外禁止造冰激凌的敕令。


直到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受到忽必烈的接见,尝到了当时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奶冰”,这才把制作方法带回西方,经过加工改造,慢慢就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冰激凌。



到了明清时期,冰镇饮食已经充斥寻常巷陌,盛夏时节有很多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售卖“凉水”。有的还加入了杨梅、桃子,俗称“冰杨梅”“冰桃子”。在民间,还盛行伏日吃莲子汤,据说能养神益脾。


看来,善于发明创新的古人,在酷热难当的夏季,口福也是不浅的。


没有短袖短裤,古人夏天穿什么?


短袖短裤似乎已成了现代人万变不离其宗的夏季着装标配,可我们从古装剧中看到,古人似乎一年四季都是“里三层、外三层”的打扮,夏季怎么受得了呢?有学者研究发现,古人在夏季其实也并不都裹得严严实实。


据考证,魏晋前,男人也和现代人一样爱打赤膊,女人们则喜欢穿“开裆裤”。这种“开裆裤”并不是单穿的,原来,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连体的一种服装),里面则多穿胫衣,胫衣可看作是裤子的雏形,但它只有裤管,没有裤裆,由于这样的着装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过河,否则古人不会轻易提起下裳。


到了唐朝,薄、透、露的“半臂装”和“袒胸装”深受女性青睐。半臂装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在当时相当前卫。而比半臂装更大胆的,则是袒胸装。张艺谋执导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里所谓的“爆乳装”,虽然被很多网友诟病过于暴露大胆,但其实其设计灵感就是源于唐朝的袒胸装。


其实,在“富人批丝绸、穷人穿麻布”的古代,衣物的材质比现代人常穿的棉和化纤制品都要凉爽。有研究称,当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皮肤会不自觉地吸热。


这样看来,古人穿的纱袍、长裤,不仅能覆盖皮肤,宽宽大大的造型还非常通风,形成“小对流”,与今天的阿拉伯人用长袍蔽体有异曲同工之妙。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展现了唐代服装


没有电蚊香,古人怎么驱蚊虫?


古人通常会在家里养一些防蚊虫的植物,常见的驱蚊植物有驱蚊草、食虫草、藿香、紫罗兰、薰衣草、凤仙花、七里香、夜来香等,这些花草不仅能驱蚊,而且还可以净化空气。


宋代大诗人陆游有关于蚊子的诗句:“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块。”诗句中描述了用扇子驱赶蚊子而不能,进而用艾草熏蚊子的方法。


用艾草燃烧驱蚊在民间很常用,这样做可能使空气清新一些,其次还有防止蚊虫叮咬的作用。其实这和我们今天使用蚊香驱蚊是一个道理的,都是利用蚊子在一定气味下不能生存的原理。


古人除了在门口插上艾草外,还常浸泡雄黄酒涂在身上。挂香囊也是中国古人的习惯之一,许多香囊中的药材也被认为是有驱蚊虫功效的,比如霍香、薄荷、紫苏、菖蒲、香茅、八角茴香等,这相当于把“蚊不叮”戴在了身上。

 


为了把自己与飞舞在空中的蚊虫隔离开来,古人逐渐发明了蚊帐。


帐幔最早名称是“帱”。春秋时期,齐桓公的“翠纱之帱”使饥蚊营营不得入内。这个记载在《春秋》、《国语》等先秦史料中皆不见,仅保存于南朝梁元帝萧绎撰写的《金楼子•立言篇九》中。


帱,还有一个写法,就是《诗经•召南•小星》有“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句中的“裯”字,“裯”字在《毛传》里释为单被,《郑笺》里释为床帐。


今天我们通用的蚊帐之“帐”字,要晚到秦汉才因与“帱帐”连用而同“床帐”结缘。汉刘熙《释名》说:“帐,张也, 施于床上也。”此后,出现了“蚊幮”、“蚊幌”、“蚊帱”、“蚊帐”等各种称呼。


贵族家的蚊帐多用锦、罗、纱、绮、缣等丝织品制作,其用料还曾有等级上的规定;至于平民百姓,多用葛、布等帐子,而穷困者则无力置备。



宋代科技著作《格物粗谈》中记载:“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这应当算是较早的“蚊香”。


古人发明过灭蚊灯,目前可见的实物灭蚊灯出现在明朝。古人的灭蚊灯专门吊于蚊帐内,灯盏的侧面开有一扇小窗。当灯捻被点燃后,有气流从小窗迅速流入,蚊帐内的蚊虫便会被这股热气流吸进入灯盏内。


古人还发明了一种“灭蚊器”,就是一个盛着水和石头的大缸。古人在缸里养了一些青蛙,蚊子爱阴凉,一飞进来就成了青蛙的口中餐,倒也极其低碳环保;这也是古人运用生物学原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一大智慧。




综合摘自《成都商报》、艺术财经微博。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