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可以这么读,读后感可以这么写!让我们稍稍打破沉闷的教育空气!

2017-08-11 黄玉峰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记得又一年春夏之交的一天,我正在办公室伏案写稿,电话铃响了。是一个陌生的声音,他自称应届初中毕业生,喜欢文学,仰慕复旦附中文科实验班,希望能得到我的推荐。第二天便收到了他的文章,厚厚一叠。方靖阳的名字第一次进入我的视野。


关于推荐,我遇到过多次。其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记得十年前,我在媒体上为韩寒说了几句话,一面被人谴责,一面收到好多文学青年的信。


有一天,复旦大学分管教学的孙副校长把我找去,给了我厚厚几本出版物,要我看看这些学生是否可以破格。我拿回家细细批阅:要么老气横秋,有捉刀之嫌;要么拼拼凑凑,胡乱编写。装潢虽美,内里却没有可圈可点之处。我对孙校长说,还是谨慎点好。


复旦大学对理科生曾洞开一面,但真正有根底的很难寻觅。当年收了个“黑客高手”,结果也不过了了。所以,我不敢贸然推荐。何况我对方靖阳其人并不了解。


而那天晚上,我在灯下细细品读他寄来的文章,不禁怦然心动:活泼,灵动,有新意,有个性。直觉告诉我,这是棵好苗子。


于是我向学校分管领导介绍了他,建议能否考虑优先录取。此后便不再有音讯。可喜的是,我在新接班级的名单上找到了方靖阳的名字。


备课组给新生布置暑假作业,要求读几本书。一开学,学生们纷纷交上读书笔记,真是千红万紫,而方靖阳的尤为别致,居然以小说形式写读后


开学后与方靖阳的接触就多了,果然如他所言,成绩虽非数一数二,但他肯学习、爱思考、善联想、敢提问、能钻研,深受同学敬佩教师喜爱。课上他总是一个积极发言者提问者,让人感到后生可畏。我喜欢这样的挑战。


一个月前,我们师生一行去台湾访问。听余光中讲课,第一个站起来提问的又是他,并因此而获得了余先生的签名赠书。带队老师激动地说:方靖阳真给大陆学生争了面子。

黄玉峰,复旦附中特级教师,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


下面便是他的假期作业——读后感小说。


竹花

——读《朝花夕拾<五猖会>》有感


“妈,竹子会不会开花?”


“别管这事,竹子开花是不祥之兆。”


“那我们家的竹子会不会开花呀?不祥?我们家会不会?”


“别瞎说,快去读书。”


张定成被母亲高分贝的声音惊了一下,小手打开了小房间那扇不小的门;另一手拿着一本不小的书——上面写着“少儿英语”。


张定成出生于1986年,在那个“补课潮”刚刚萌芽的时候,他便站在了风口浪尖。脊背后有一只母亲的大手鼎力相助。在很小很小的时候,“玩”便成了张定成在阳台上看的事——就像水里的月亮——想抓却抓不住,一周看半小时的电视是他最大的娱乐。当然,还有竹子,虽然谈不上多专业,但似乎已有了与年龄不符的赏竹雅兴。


盆里的竹子是戴眼镜有知识分子气的母亲在张定成出生那年买的,说是要让它和张定成共成长,见证儿子的成功。


张定成算是没有辜负“定成”这个名字,在幼儿园大班就开始了他的人生第一“跳”。定成妈联系教育局领导,让他少读一年幼儿园,直接进入小学的知识殿堂。


“赢要赢在起跑线”,定成妈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家长会上这么说——定成一个学期的测验考试没被扣过一分。哦,不,体育好像对于这个小胖墩不那么轻松——这是唯一一门不用让家长们低下头望着这个孩子惊叹的学科。


不过同学们似乎对他没有那么多惊叹,因为他们认为张定成很“无知”——居然不知道大名鼎鼎的奥特曼——因为在张定成所允许看电视的那半个小时里,他看的是刚开播的《智力大冲浪》。记得有一道题是“竹子会不会开花”,张定成大声说“会!而且是不祥之兆!”……


张定成的第二“跳”是在小学三年级完成的,跳过四年级,直接参加了“五年级××杯全国奥林匹克数学邀请赛”,并十分嚣张地得了一等奖。那时候有记者来访,他一语惊人:“我如翠竹,宁静致远”——好像别克汽车公司就是听了他的话写的广告词呢!


小学毕业,沪上各顶尖初中都向他抛出橄榄枝——颇有一种得张定成者得天下的意味。刚过初一,定成妈又忍不住了,硬让定成直接冲进了大家拼得“头破血流”,“作业满天飞,副课屈指数”的初三毕业班。


恰巧“减负”的声音在那时响起,在同班同学大声叫好的时候,张定成掐下一片竹叶:“负担,也就这么轻嘛”。因此张定成被老师们标榜为优秀少年。而对流行动漫、偶像剧一无所知的他,却被同学们戏称为“连周杰伦都不认识的小怪物”。


张定成早早地锁定了“保送”名额,要不是因为这个而没参加中考,指不定他会考出多么令人咋舌的分数。


定成妈在让孩子完成“三级跳”后终于消停下来。虽然张定成压根没考过第二,可这七年也是充斥着课外学习与提高,忙得连和同学说句话的时间都没有,而竹子的确也见证了定成无懈可击的成功。


大学毕业后,张定成进入某金融企业,并很快成为金融界小有名气的新星,定成妈天天忙着数钱。竹子似乎也越长越盛,越长越好。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金融海啸来了,瞬间公司倒闭破产。张定成因为决策失误霎时欠下一屁股债。要知道他从没失败过!


第二天噩耗传来——张定成在浴缸中割腕自杀。为什么要在水中割腕?因为在水中割腕是最最没有痛苦的一种自杀方式——知识丰富的张定成当然知道这一点。


这一天,定成家的竹子开花了,开得那么白,开得那么灿烂,好似无数挽联,花中那几滴露珠又好似眼泪——但很快花就谢了,竹子也枯了,青春便走了……


【点评】


竹花灿烂一时,很快便谢了。定成不交流,不旁骛,一心夺冠,但内里脆弱,一遇挫折便崩溃。这是不是当今某些“天之骄子”的写照?


“无猖会”的故事今天在重演。鲁迅的忠告,到今天很多人还没读懂!



家里有个老娘叫翠花

——读《论语》有感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女儿来了。


“妈!你怎么又去拣韭菜了!”


“嘿嘿,在家闲不住嘛,不干点儿活,不干等死啊。”


“妈,你怎么说不听呢,来,这张卡您拿着用,还有这包,钱不够再问我要。”


女儿走了,她是××银行××分行的副行长,收入相当不错。而母亲却总要出去做点闲工,在家呆不住。这么说吧,女儿给的钱一般都在5位数,而母亲自己做工一般一天就20块钱。


一清早,翠花就挎着女儿送给她的LV包向她的工作目的地走去。翠花不愿搬到城里,因为“落叶要归根”,所以干的活也有乡土气息——拣韭菜——就是将有青有黄的韭菜挑去老叶黄叶,拣去污泥垃圾。所以翠花的手指中总有深深的黑色,长年的劳动使指甲空得厉害,那黑色就拼命往里钻。


“今儿个来得真早!”


“老了,睡不着了,趁着还活着,多醒会儿!”


雇主知道,眼前这个老人比自己家财万贯多了,所以总是客客气气。当然翠花是不知道的。如果她知道“LV”是什么,她一定不会用。


人虽老了,眼也有些花了,但手脚并不慢,一堆韭菜很快被分成了绿一堆黄一堆。时间在指尖流过,西天的火烧云,将两堆韭菜晕染成了相同的霞红色。


“谢谢咯!”说着,二十元被递到了翠花手里。


“我才要谢谢你呢。”翠花的大嗓门透露着豪爽与活力……


晚上女儿又来了。


“妈,看我给您买了什么”——几副牌,几副棋,还有扯铃,运动鞋……


“妈,您不是闲得慌嘛,多找几个朋友一起来打打牌,赌点小钱,热闹热闹,或者,运动运动,扯扯铃。”


“俺可不赌,”翠花的脸有点板,“俺可不败家,这都是血汗钱啊,什么铃的俺也玩不来。”


“没事儿,您多玩就是了,别干力气活了。还有,这儿有泰国燕窝、虫草,老人吃最好了。”


翠花又是敷衍着。女儿不知道她给的钱母亲都不用,用的只是每天自己赚的二十块。


女儿走了。


“这儿的人呢?”翠花狐疑地问着雇主家的邻居。


“他们啊,昨天离开了,好像是转行干别的了吧!”


一连几天,翠花心里都有种莫名的失落感,总是自己想着要找点儿活。


女儿来了。


“妈,这下您就好好玩吧!别找活干了,您辛苦一辈子了。这是SPA金卡,您多享受享受,保您比年轻时候更年轻!”


翠花摇摇头:“老了就是老了……”


女儿走了。


“干这个不错!”翠花戴着草帽,手拎一个黑色垃圾袋,将草坪中的塑料瓶一个个捡进来,时不时起身扭扭腰,活动活动脖子,顺手擦去额上的汗水。


太阳西落,废品站总有个苍老却有活力的身影。


女儿来了。


“妈,您怎么拾这个啊?”


“这个可赚呢!以前一天20元,现在30不是问题,而且在外面活动,对身体也好!”


女儿长叹了口气走了。但不久又来了,又带了东西,这次是两个大麻袋,里面装满了全公司人喝饮料剩下的空瓶……


【点评】


孝需要物质,更需要理解。拣韭菜为什么?捡瓶子为什么?幸福是什么?二十块钱是自己赚的,有充实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即使在老人身上也体现得这样鲜明。女儿似乎懂了,但母亲要的真是“两大麻袋空瓶”吗?



——读《围城》有感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带着些许疲意,透过并不宽敞的窗户,穿过林多娟的黑发,却怎么也无法挤过她惺忪的眼皮,倒是一阵闹钟把林多娟拉出轻快的梦境,拖入沉重的现实。


林多娟,女,戏剧学院大四学生。看着同学们一个个前途光明——不是拍电影就是拍电视剧,再差点的还能拍几条广告。而自己则是空白,单调得可怜。平淡无奇的面容,大山乡村的出生,使她几乎连个朋友都交不到。脸颊上的两片红色,还有那个土得掉渣的名字,似乎为她贴上了“乡下人”的标签,如深深的烙印,怎么也去不掉。她似乎厌倦了这里……


“下一个,林多娟。”


又一个穿着时尚的漂亮女生从房间里走出来。回看身后,是另一个穿着时尚的漂亮女生。扫视周围,全是穿着时尚的漂亮女生。再看自己,T恤加牛仔裤,再加土得不行的带网眼的运动鞋,还有脸颊上那两片红色,尽管已不均匀地涂上了粉底,但仍然清晰可见。


林多娟不断用手扯着衣角,口水咽了一口又一口——尽管这已是无数次导演来选角了,但她仍然藏不住那加快的心跳——因为这是她跳出学校,跳进大众视野的重要时机。


一部《黄麦穗》让林多娟一夜红遍大江南北——那次导演选角要的就是有乡土气息的女演员。林多娟的本色出演,传神到位。街上到处是林多娟的巨幅海报,海报上的她如此漂亮,特别是脸颊上那两片红,红得水嫩嫩的。这时,在大街上叫一声“林多娟”,就会有十个“林粉”齐刷刷回头围观。


那一年,有本书很红,叫《从大山走向大荧幕》;有首歌很红,叫《村里有个姑娘叫多娟》。林多娟成了访谈节目的常客,节目组总是想尽办法把林多娟的苦难经历一点点榨干,然后再以十倍放大。


林多娟爱这样,爱穿十五公分的高跟鞋,爱涂红得耀眼的Dior口红,爱做飞来飞去参加各种活动的的“空中飞人”。还有一次,林多娟用餐巾纸放在唇上抿了抿,擦去些口红,这张纸巾被一个工作人员拿到网上卖了个高价……


林多娟红得发了紫,紫得发了黑。


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林多娟却成为多个“门”事件主角,报纸娱乐版头条常常是:林多娟与××疑似假戏真做;网上疯传林多娟不雅视频;林多娟不满记者跟拍动手打人;林多娟疑似与××公司高层有来往,知情者透露林多娟被潜规则……林多娟不再是广告商的宠儿,从一周红榜的首位,大踏步跨到了黑榜首位。


有记者拍到林多娟借酒消愁,留连夜店的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她脸颊上重新泛起了红晕,酒醉的红晕……


不久,林多娟再次登上娱乐版头条:“一代巨星不忍外界压力,遁入空门,林多娟剃度出家”。无数人见证了林多娟在剃度仪式上落下的眼泪,为她惋惜,但也为她毅然离开娱乐圈感到欣慰和敬佩。林多娟脸上的红色被抹上了苍白……


林多娟入寺后听经、学法、念佛,不再有酒肉佳肴,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清新的素斋。可渐渐地,日复一日的斋饭不再有当初的新鲜感……完全听不懂也不想听懂的经文,让林多娟的心再次充满疲意。还有镜子中脸颊上的两片“乡村红”又重新泛了出来,一切的一切…


于是,林多娟第无数次登上娱乐版头条:“林多娟在入寺半年后,高调还俗!”经纪公司对当初的负面新闻一一解释,林有望东山再起。


就这样,林多娟又红得发了紫,脸颊上又是那么水润白净。


【点评】


《痒》这个题目不错,使我想起“七年之痒”这个词。暴得大名——出家——又坐不住了,进进出出就因为没有定力,能淡定的人不会如此。耐得寂寞是人生的一大武器,这对读书做学问,对一个学校企业,对一个国家是不是也有启示?


“读后感”是连接读写的桥梁,几乎是语文教学的全部。


偶读妙文,如饮醇醴,不忍释卷,读罢意犹未尽,欲付诸笔墨,衍发原作之深意,阐述一家之所见,这便是“读后感”。写得好,“读后感”本身也是创作。


“读后感”,本不必拘于套路。只须满足两个条件即可:一、“感”因“读”生;二、文以抒“感”。


陶潜《读<山海经>》,开诗歌写读后之先河,借上古传奇阐哲理,这是“思想版”读后感;


纳兰容若见顾贞观为救吴兆骞而写的《金缕曲》,读到“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潸然泪下,当即也作一曲,发誓仗义相救,“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这是“性情版”读后感;


宝玉和女孩呕气,再读《庄子》,忍不住在《胠箧篇》后续了几句:“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虽被黛玉嘲笑“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文”,也算一篇“儿女情”版的“读后感”


不但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读者还有一千种方式来再现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谁说“读后感”一定要遵循无用的《作文指导》里教的条条框框,什么“开头概括原文”,“中间联系生活”,“结尾要点题旨”,弄得学生束手束脚,不敢随便有“感”。本来精彩的文本被这样一“感”,味同嚼蜡。


方靖阳的“小说读后感”是不甘于生产“标准化读后感”的尝新。没有“通过读这本书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没有“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甚至连一句原文也没引。他只是在讲故事,故事里的人过着各自的生活,似乎离原作很远。但是,读着这些故事,原作的精神我们看到了,小作者的所思所感我们也看到了。


我们从“竹花”的一片惨白中,读出《五猖会》所传达的对功利式教育的悲哀;从“翠花”的一手名牌皮包,一手空塑料瓶中,读出“孝敬”之难;从女明星“入世”、“出世”的进进出出看到《围城》的原则不仅仅适用于婚姻。


有人问:“这也算读后感?”怎么不算呢。本来读书就不是留声机、压缩机,书是启迪者,“感”属于自己,为什么要委屈它,不让它“活”起来呢?


方靖阳同样从书中读出了理念和价值,只是没有直白地、像标本一般写在字面上,而是活泼泼地融入了故事主人公的喜怒哀惧中。


这样的读后感,不仅可以再现原作的理念和价值,而且可以让读者拥抱、体验,感觉到它们的温度,因为它们是活生生的。


这是“故事”特有的魔法。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当鲁迅在苦闷的时候,梦想的是一个“好的故事”,而不是一篇论文。


不必怀疑,年轻的学生天然地喜欢小说这种体裁,谁不爱听故事呢?所谓“同人”文,其实就属于“小说读后感”的一种,看到网上“同人”之盛行,学生对小说的热情和潜力便可见一斑。


可悲的是,平日学校的作文教学却对小说创作既少鼓励更不引导。或许是小说不适合应试时严格限制的快速作文吧。


为此,我向大家推荐这些有个性的读后感,并非说这些文章已十分优秀,只是希望它能稍稍打破一点沉闷的教育空气,让孩子们的灵感得以释放。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