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百年孤独》作者用14天写成的另一部名作

2017-09-10 毛晨钰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加尔列夫·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文学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西班牙语系作家之一。《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被瑞典皇家学院誉为:“永远为弱小贫穷者请命,而反抗内部的压迫与外来的剥削。”


小说以虚构市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的百年沧桑。他在写作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堪称魔幻现实主义的集大成之作。


1967年,马尔克斯凭借《百年孤独》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领域成了当红作家。但在《百年孤独》问世的12年前,作为记者的马尔克斯就用14天写出了非虚构的经典作品《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这部作品已在中国发行。

       

1955年2月28日,加勒比海上持续20小时的大风掀翻了卡尔达斯号驱逐舰。8名船员从这艘由美国返回哥伦比亚的军舰上落海。在4天搜寻未果后,他们被宣告死亡。


海难发生10天后,落水船员之一路易斯·亚历杭德罗·贝拉斯科靠着一只救生筏子活着靠岸。因为没有死于十天十夜的饥渴,贝拉斯科成了英雄。


海难发生一个月后,当时在波哥大《观察家报》当记者的加西亚·马尔克斯采访了这位英雄,并用14篇连载新闻报道揭露了贝拉斯科口中那场“根本就没有什么暴风雨”的海难。


15年后,这一系列报道集结出版,定名为《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这本书随后成为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为数不多的非虚构文学作品。2017年6月1日,中文版《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以下简称《海难》)在中国首次发行。



被迫接受的任务


当报社社长把采访贝拉斯科的活儿派给马尔克斯的时候,他表示了强烈拒绝。这是他在《观察家报》工作的7年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拒绝为报社做分内之事。


此前这位英雄早已是无数记者眼中的“香饽饽”和年度新闻制造机。但这个英雄是属于军方的,普通媒体想要和他见上一面,难于上天。


《时代报》的一个记者为了见贝拉斯科假扮成心理医生,混进医院。最终他靠着几张出自贝拉斯科之手的插画 “看图说话”,刊登在报纸头版。


在得到这个采访任务之前,马尔克斯已经多次碰壁,早就对这位给手表、胶鞋打广告的英雄人物失了兴趣。所以当过气英雄出现在社长办公室的时候,马尔克斯嘴硬地将他判定为:“不是死鱼,是烂鱼。”


不过,马尔克斯到底还是没能拗过老板。他“被迫”在编辑部开始了对贝拉斯科的采访。


没想到,这个本该草草结束的采访竟成了一场持久战。每天下午三点,逼仄的编辑部办公室就成了加勒比海上的救生筏子。他们花了整整三周重新经历了在海上漂流的10天。


采访没用录音机,全靠笔录。当马尔克斯在纸上记下“没有暴风雨”的时候,他知道,自己的预感是对的。


军方虚构了一场“暴风雨”,试图掩盖海难的真正原因——走私家电超载。船员们把数月工资尽数换成冰箱、洗衣机、黑白电视机和每分钟70转的留声机,随军舰捎回哥伦比亚。


这些走私货在马尔克斯在1955年4月5日发表的第一篇报道中重见天日。报社为此专门在电台打了广告,当天报纸一抢而空。



紧接着,马尔克斯每日一采访,每晚一更新,用14篇报道来叙述这一事件。报道极为轰动,人们排队买报、高价回收错过的几期报纸,甚至为此推迟下班时间。


筏子上的漂流生活


海军高层向报社发去抗议信,信里这样写道:


“报社不顾七个令人尊敬的哥伦比亚家庭和全体海军官兵的哀悼与伤痛,做出极不合适的决定,任由新手撰写系列报道,大量运用非技术性的、不合逻辑的词句与概念,还偏说出自于幸运、勇敢自救的幸存者之口。”


后来回想起来,马尔克斯不无庆幸地说:“幸好,收到这封抗议信时,我们已经登到倒数第二篇,还可以装傻装到下一周。”


英雄最终沦为凡人。军方为了惩罚“口无遮拦”的英雄和记者,把贝拉斯科开除海军,将《观察家报》逼至关张。


为了避风头,马尔克斯开始了“筏子上的漂流生活”。他选择以特派记者的身份出国采访。临走时,马尔克斯信誓旦旦和母亲约定最多两个礼拜后再见,孰料母子再见已是近三年后。


尽管马尔克斯为此付出了数年的自由生活,但他还是认为:“即使像狗一样忍辱负重,我也找不到比记者更好的职业。我自始至终是个记者。


记者和小说家的工作都是为了找出真相


其实,在开始采访前,马尔克斯就决定“成心使坏”。


眼前那位20多岁的英雄俨然是个拥有出众叙事才能的演说家。他深谙记者和读者想要一个“没有缺陷的人物”。重复这些故事只能是让人作呕的炒冷饭。为了不让报道被淹没,马尔克斯要做的就是——戳破他。


他会在贝拉斯科沉浸在与鲨鱼搏斗的时候幽幽问上一句:“你没发觉四天过去了你还没撒过尿吗?”



为了完全尊重事实,马尔克斯不得不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把故事交给贝拉斯科,而马尔克斯则老实待在干燥的岸上——


第5天 一个饿得半死的人的绝望办法


我一动不动,那只歇在我大腿上的贪玩小海鸥可能把我当成了一具死尸。……当我还在等它跳到我大腿上的时候,我就想好了,只要能抓住它,我就把它活活吞下去,连毛都不拔。我实在是饿狠了,而且一想到还有血可以喝,我就更渴得受不住了。可是,当我已经把它抓在手中,感觉到它热乎乎的身体在颤抖,再看着它那又圆又亮的褐色眼睛时,我还是犹豫了片刻。


然而,在那样的时刻,饥饿感压倒了一切。我用力抓住那家伙的头,像杀鸡一样拧断了它的脖子。


喷到筏子上的血刺激了鱼群。一条鲨鱼翻着白得发亮的肚皮从筏边掠过。我觉得那一刻鲨鱼是想把筏子掀翻。我吓得半死,赶紧把海鸥头扔了出去,于是我看见就在筏子旁边几厘米的地方,那群巨大的家伙,为了一个比鸡蛋还要小的海鸥头争得不可开交。


第7天 海水的颜色开始有了变化


这一夜天色更黑,大海动荡不安,像是要下雨了。


九点钟后刮起了一股寒风。我试图在筏子底部避避,但没有用。那股寒气一直侵到我的骨头里。海面波涛汹涌,暗淡无光,筏子像只蛋壳,就这样随波逐流。我无法入睡。我让自己浸在水里,只露出脑袋,因为海风甚至比水更冰冷。……


半夜十二点过几分,一个大浪——就像那个扫荡了驱逐舰甲板的大浪一样大——打来,筏子好像一瓣香蕉皮,被抛到半空,先是倒竖了起来,一眨眼就摔了个底朝天。我拼命地游着,游出水面,可又被吓得半死:筏子不见了。


马尔克斯的文笔,流畅到几乎让人觉得毫无技巧,然而每一天都让人神经紧绷,惊心动魄。


读者是这样评论的:


  • 这是一本不怕剧透的书。你知道了故事的所有噱头和花边,甚至好像知道了最关键的情节。可真读下去时,才发现本书最大的魅力其实藏在细节、节奏和幽默感中。


  • 你以为“千篇一律”的海上冒险,在马尔克斯笔下,每一句话却都引人入胜,不重复,不枯燥,诗意像海浪一样此起彼伏,又像夜晚浩瀚的星空一样孤独壮观。


  • 看得最快的一本马尔克斯,因为非常不马尔克斯,想想看啊马尔克斯写了一本非虚构!



作家李敬泽在读完《海难》后认为,“整本书几乎完全就是贴着最基本的生存感觉走,唯一问题是我今天怎么活下去。”与诸如《老人与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充满主人公思考的海难题材小说不同,《海难》更像一部没有旁白的纪录片。


尽管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作家梁鸿却在其中发现了“马尔克斯特有的幽默”——当鲨鱼蹦到筏子的一瞬间,本应是生死存亡之时,马尔克斯却写道“大鲨鱼如果你忽然猛的一下把它钓起来,头朝下,尾巴朝上,整个鲨鱼的内脏会顺着嘴流出来。


1967年,马尔克斯因为《百年孤独》的出版而大获成功。出版社急于借着这场东风出版他的新作品。他们想起了这14篇海难报道,并最终在1970年把它集结出版。


出版前夕,马尔克斯偶然在一张相片上见到了贝拉斯科。脱下英雄新衣的他后来在一家公共汽车公司工作。马尔克斯感叹道:“他身上也增添了些许沉着安详的气质,那是一个有勇气亲手将自己的雕像炸毁的英雄。”


《海难》一经出版迅速引起轰动。无论是读者、文学界还是新闻界,大家都止不住惊呼“写小说的马尔克斯竟然写了非虚构作品!”


《费城问询报》认为这本书超越了绝大多数以人与大海搏斗为主题的小说。《世界报》则认为,作为新闻报道的《海难》改变了报刊专栏的形式。



马尔克斯本人也对这部作品颇为得意,尽管他不愿出版商为了制造噱头而出版这本书。


当利益至上的编辑们从故纸堆里翻出这一系列报道的时候,马尔克斯讥诮地说:“相比对这篇文字价值的兴趣,出版商们更在意它是由谁的名字发表的。”


但这并不妨碍他承认:“这本书完全值得再一次出版。”


在马尔克斯撰写第6篇海难报道的时候,社长曾问马尔克斯:“您写的这是小说还是事实?”马尔克斯回答说:“是小说。之所以是小说,因为是事实。”


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巴尔加斯·略萨更是这样评价这部作品:“这本书集冒险文学的所有成功特点于一身:客观性,不断推进的情节,优秀的戏剧性转折,悬念与幽默感……一切都是真实而感人的,既无怜悯,也无煽情。这要归功于马尔克斯的文学天才。”


因为报道《海难》,马尔克斯流亡海外的时候,行李箱里装着《布恩迪亚之家》的手稿。后来这部手稿以《百年孤独》之名出版,成了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领域的高山之作。


其实早在1950年,《百年孤独》的故事就已经在马尔克斯心中萌芽。小说主人公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和马孔多已经出现在手稿《布恩迪亚之家》里。当时,白天的马尔克斯是记者,晚上的马尔克斯则是诗人和作家。



三周采访,每天聊6小时,马尔克斯积累了近120个小时的素材,而他只是“随意采摘我中意的花朵”。有人注意到,为了加重主人公的孤独感,马尔克斯让贝拉斯科与一个已经葬身大海的同伴于夜间在筏子上相会对话。这种典型的马尔克斯风格让读者感叹“看似寻常最奇崛”。


一面魔幻,一面现实,这就是记者和作家马尔克斯。正如1981年他刊登在《巴黎评论》上的那句话:“记者和小说家的工作都是为了找出真相。”(来源:《VISTA看天下》)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