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识 | 10个常见易错成语背后的故事,知道了就不会再写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常常有人觉得成语难记,一不留心就会写错,往往是因为没有理解成语的意思。其实,许多成语包含着一个有趣的故事。知道了这些故事,就能理解成语的意思,也就知道该怎么写了。
这里有10个使用“错误率‘’很高的成语,如果你知道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你还会写错吗?
1.出( )制胜
A.奇 B.其
答案:出奇制胜
【出处】《孙子兵法》:“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解释】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想不到的方法来取得胜利。
【辨析】在原出处中,“出奇制胜”里的“奇”念指jī,指以正兵与敌人交战的时候,永远要埋伏一支多出来的兵力,就是奇兵,所以用“奇”。
【故事】相传燕国想要攻打齐国时,一连攻了几年,一直都没有攻下莒城,于是只好转攻即墨城。即墨城中的守军知道大将田单是位足智多谋的勇士,也很擅于攻略,于是就推举他为守城的大将军。
聪明的田单想出了一个新的计谋,叫火牛阵。他先叫城内的商人,拿着金银珠宝偷偷送到燕军将领手中,并且要他们假装投降,并且说:即墨城的守军兵力不够快要投降了,这些珠宝献给你们,请求大人您入城之后千万别杀我们!燕军一听,以为即墨城里已经准备投降,一高兴就放松了警戒。
没想到田单从城里收集来一千多头牛,并且将这些牛都披上五彩龙纹衣,双角上绑着尖刀,尾巴上绑着草,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一声令下,部署们将火把点上牛尾巴上的草,牛被火烫到之后,就拼命往前跑。燕军从睡梦中惊醒,看到这一大群五彩怪兽,吓得惊惶失措,四处乱逃。田单又乘胜追击,最后收复了被燕军占领的七十多个城邑。
后来人们就用“出奇制胜“这个成语来形容田单的妙计,也用这个成语来比喻用对方想不到的方法来取得胜利。
2.一诺千( )
A.金 B.斤
答案:一诺千金
【出处】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解释】意思是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辨析】“一诺千金”是指一个诺言的价值相当于一千斤金子,而不是一个诺言的重量有一千斤。
【故事】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特别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得到一百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
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当了皇帝,开始搜捕项羽的部下。季布曾经是项羽的得力干将。所以刘邦下令,只要谁能将季布送到官府,就赏赐他一千两黄金。
但是,季布重信义,深得人心。人们宁愿冒着被诛灭三族的危险为他提供藏身之所,也不愿意为赏赐的一千两黄金而出卖他。
有个姓周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很欣赏季布对朋友的信义,尽力将季布保护起来。不仅如此,他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解救季布。
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很亲近,后来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汉马功劳。他也很欣赏季布的信义,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不久刘邦还任命他做了河东太守。
后来人们就用“一诺千金”来形容一个人很讲信用,说话算数。
3.惩前( )后
A.毙 B.毖
答案:惩前毖后
【出处】《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解释】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辨析】“惩前毖后”是指吸取之前的教训使以后小心些,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而不是指把后来犯错的人都枪毙。
【故事】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周武王登基时间不长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岁太小,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协助处理国家大事。
对此,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很为不满。他们到处造谣,诬蔑周公助理成王是想伺机废除成王,夺取王位。周公是个待人忠心诚实、豁达大度的人,听了这些谣言后,为了不招惹是非,便离开京都,住到外地去避嫌。
管叔鲜和蔡叔度见周公离开了成王,便暗中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一起发动叛乱,企图篡夺王位。周成王得到密告,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可谁也拿不出办法来,急得成王不知如何才好。
一个大臣见了,说:“这事只有周公才有办法处理!”成王一听立刻把周公请了回来。周公来了,成王马上命令周公带兵东征,讨伐叛贼。经过三年的艰苦征战,叛乱终于被周公平息了。接着,周公又忠心耿耿地替成王料理了几年的国家大事,一直到成王长大成人后,便把政权交还给他,让他自理朝政。
正式接管朝政这一天,成王前往宗庙典祭祖先。在祭祀仪式上,成王回顾了以往的历史教训,并说:“我一定要从以前所受的惩戒中汲取教训,小心谨慎地办事,以免再遭祸害。”
4.一( )作气
A.股 B.鼓
答案:一鼓作气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释】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原 36 36311 36 13306 0 0 6352 0 0:00:05 0:00:02 0:00:03 6354指作战时擂第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比喻在劲头正盛时,一下子完成。
【辨析】"一鼓作气"是指第一遍敲鼓的时候士气正旺,而不是只有一股气的意思。
【故事】春秋时期,战争不断。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召见他。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宫去见庄公。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刚上战场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鼓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结果,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然后又登上车,手扶车前横木观望齐军的队形。仔细观察一番后,他说:“现在可以追击了。”于是,庄公命令军队追击齐军。
最终,鲁国的军队战胜了齐军,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会减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士气旺盛之军攻打松懈疲乏之军,哪有不胜的道理?”
鲁庄公听了曹刿的这番话,不禁称赞道:“将军真是精通战事的奇才啊!”
5.莫名( )妙
A.名 B.明
答案:莫名其妙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我实在是莫名其妙,我从那时得着这么一个门生,连我也不知道。”
【解释】 莫:没有什么人;名:说出。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发生的事情很奇怪,说不出解释的道理来 。不理解。
【辨析】“莫名其妙”的意思是说不出其中的奥妙、名堂,而不是不明白其中的奥妙。
【故事】“莫名其妙”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清代吴研人所著的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书中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大将军福康安,是乾隆年间的权臣。乾隆元年(1736年),福康安奉命率大军西征准噶尔。福康安性好奢侈。由京都到新疆,万里之遥。越往西,越荒凉,越贫穷。而福康安奢华不减。一路上由于招待不周而被处分者,接二连三。
不久,福康安临近边疆某邑。邑令终日涕泣不已,深为接待福康安大将军发愁。他的一个亲戚问他:“邑库中有二三百两银子吗?”“有,但远远不够用。”“都给我吧,我来负责接待福大人。”
当时正是炎夏季节,太阳快把石头都晒化了。这位邑亲在宾馆门口栽上松柏,把宾馆的墙壁,裱上古色纸。把所有的家具都熏成乌木色,被褥、床罩、枕套、坐垫,一律用蓝缎制作。房间各处摆放着鲜花。从村口到宾馆的里许路上,用竹席扎好天篷。然后安排几百名民夫,不时地在竹席后面往席上洒水,以求润泽、清凉。又把西瓜瓤搅成汁,用绢过滤,稍微加些冰糖、薄荷,名之曰“西瓜汤”。
安排完毕,福康安大驾光临。福大人一路上头顶烈日,焦热难已。大轿刚进村口,已觉得一股阴凉。到了宾馆,见松柏森森,虽不结彩悬灯,而精神却为之一爽。进入房间,见铺设古色古香,鲜花悦目。凡入眼处皆为冷色。福康安十分高兴,说:“天仙界,水晶宫,不过如此!”待喝了西瓜汤,更觉意外,说:“我实在是莫名其妙,我从那时得着这么一个门生,连我也不知道。”后来,福康安举荐邑令升了官。
这位邑令不仅满足了福康安的需要,自己升了官,还为后世留下了“莫名其妙”这个成语典故。
6.( )炙人口
A.烩 B.脍
答案:脍炙人口
【出处】来源于《孟子·尽心下》
【解释】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辨析】“脍”是指切细的生肉,古人有吃生鱼片的习惯,用“鱼脍”来指生鱼片;“炙”是指烤肉。“烩”是一种烹饪的方法。“脍炙人口”的意思是像生鱼片、烤肉那样人人都喜爱,而不是指烹饪的方式受人喜爱。
【故事】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皙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脍炙,但却是曾皙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7.( )竹难书
A.罄 B.磐
答案:罄竹难书
【出处】《吕氏春秋·季夏纪》:“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
【解释】罄:尽,空。指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古人写字用竹简,竹子是制竹简的材料),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
【辨析】“罄”是“尽,完”的意思,“磐”是大石头的意思。“罄竹难书”的意思是把竹子都用完了还写不完,比喻数量多;而不是指写在大石头上。
【故事】《新唐书·李密传》中写道:“隋时李密移檄郡县,数炀帝十罪曰:‘磬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
李密本是隋炀帝杨广的侍卫,他生性聪明灵活。在一次值班的时候,因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认为他不老实,于是就免了李密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从此发奋读书。
一次,李密在大街上骑着牛,把《项羽传》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恰巧被宰相杨素看见,杨素跟李密亲切地交谈了一阵,觉得他是个很有抱负的人。杨素回到家跟他的儿子杨玄感说:“李密的学识渊博,才能也很强,将来有什么重要事情你可以跟他商量。”从此杨玄感和李密好朋友。
后来杨玄感起兵要推翻隋炀帝的统治,就把李密请去当他的谋士,可是杨玄感因被别人迷惑,几次关键时刻不用李密的计谋,最终导致兵败被杀。李密脱离危险后,继续反抗隋朝,他投奔了翟让领导的瓦岗农民起义军,在李密的帮助下,这支起义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很大胜利。翟让就主动把首领的位置让给了李密。
李密建立政权后,在进攻洛阳时,李密发出了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宣布隋炀帝有十大罪状,号召百姓起来推翻隋炀帝,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意思是把南山的竹子都制成竹简,也写不完隋炀帝的罪状,决开东海的堤坝,滔滔海水流完了,隋炀帝的恶行还没有流完。
8.饮( )止渴
A.饮鸩止渴 B.饮鸠止渴
答案:饮鸩止渴
【出处】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八·霍谞传第三十八》:“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
【解释】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辨析】“鸩”在这个成语中用来指代浸有毒鸟羽毛的酒,而“鸠”是指一种体型小尾巴长的鸟。只有喝了浸有毒鸟羽毛的酒才会有死,喝了普通鸟类羽毛浸的酒是不会有事的,故不用“鸠”。
【故事】霍谞是东汉人,曾为河南尹,自幼聪敏好学,后来做过廷尉。
霍谞有个在郡里当官的舅舅,叫宋光。由于他为人正直、秉公执法,所以成了一些权贵的眼中钉。后来,权贵们联合起来诬告宋光篡改诏书,皇帝信以为真,就把宋光逮捕,押到京都洛阳,关进了监狱。这时,霍谞才十五岁。
霍谞不相信舅舅会篡改诏书。宋光入狱以后,霍谞十分着急,日夜思考解救舅舅的方法。最后,他决定给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大将军梁商写一封信,为舅舅申冤。
他在信中说: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平稳顺利,现已位居地方首长的高位。他为人正直、秉公守法,从而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这样的一个人,即使对于皇上的诏书有所疑虑,也会采用一种稳当的方式来解决,怎么可能冒着死罪私下更改诏书?这样的行为好比是一个人为了充饥而去吃附子,为了解渴而去饮鸩 (“鸩”的羽毛泡过的毒酒)。这样的话,食物还没进到肠胃里,刚到咽喉人就已经断气了,怎么可能会有人这样做呢?
梁商读了这封信,觉得霍谞说得很有道理,又听说他只有十五岁,对他的胆识颇为赞赏。后来,梁商不仅重审此案,还亲自到皇帝那里替宋光辩白。案件终于真相大白,宋光也被无罪释放。从此以后,霍谞的名声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9.老( )常谈
A.生 B.声
答案:老生常谈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管辂传》:“此老生之常谈。”
【解释】生:书生。老书生经常说的话,老书生经常发表的平凡的议论。比喻被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意的老话。
【辨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老书生经常谈论的话,老书生不一定都有老年人的声音,故不用“老声”。
【故事】三国时候,有个名叫管辂的人,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尤其喜爱天文。十五岁时,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术,渐渐有了小名气。
当时,曹操侄孙曹爽有两个心腹,一个吏部尚书何晏,一个是侍中尚书邓飏。他们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名声很不好。有一天,他们听说管辂很会算卦,也想让他给他们算一算。
一日(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邓飏来见何晏。二人在花园凉亭里喝着酒,百无聊赖。邓飏看何晏不时对着荷花池水,欣赏着自己的一张粉脸,便忍不住道:“哎,你老兄整天臭美什么?你不想想,你我的尚书要当到何时才是头呀?”
何晏说:“何不让那个精通《易》理、占卜之术的平原郡管辂为我们占卜一下呢?”邓飏抚掌喜道:“哎呀,我都快想疯啦。只是不知道去哪儿找这位神卜。”“这个好办,来人。”何晏唤来家人,吩付去请管格。
管辂早就听说这两人是曹操侄孙曹爽的心腹,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名声很不好。他考虑了一会儿,想趁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他们一顿,灭灭他们的威风。
只两个时辰,管格敞开着衣衫,双手甩动着宽大的袍袖,飘飘悠悠来了。何晏一见管辂,就大声嚷道:”听说你的占卜很灵验,快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机会升官发财。另外,这几天晚上我还梦见苍蝇总是叮在鼻子上,这是什么预兆?”
管辂想了一想,说:“从前周公忠厚正直,辅助周成王建国立业,国泰民安;现在你二人身居高位,职重如山,名若雷霆,但人们怀念你们恩德的少,畏惧你们威势的多,这恐怕不是小心求福之道。你的梦按照卜术来测,也是个凶相啊!”
何晏听着他的讲述,一惊一乍,粉白的鼻尖上出了一层油汗。
管辂自顾说道:“要想逢凶化吉,消灾避难,只有多效仿周公等大圣贤们,发善心,行善事。如果你们能收敛干坏事的心,弥补合乎礼仪的行为。这样,青蝇就可以驱除,三公的地位就可以得到。”
邓飏恭恭敬敬听了半天,竟听到这样一番训斥,不禁恼道:“此老生之常谈。”何晏脸上铁青,一语不发。
管辂见了,哈哈一笑:“虽说是老生常谈的话,却不能加以轻视啊!”
不久,新年到了,传来消息说何晏、邓飏与曹爽一起因谋反而遭诛杀。管辂知道后,连声说:“老生常谈的话,他们却置之不理,所以难怪有如此下场啊!”
10.( )兵秣马
A.利 B.厉
答案:厉兵秣马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解释】厉:通“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辨析】这里的“厉兵”是磨砺兵器的意思。如果不加以磨砺,兵器是不会自己变得锋利的,故不用“利”。
【故事】春秋时期,秦国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领军驻守郑国,却美其名曰为:帮助郑国守卫其国都。
公元前628年,杞子秘密报告秦穆公,说他已“掌其北门之管“,即掌握了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秦国进攻郑国,他将协作内应。
秦军经过长途跋涉后,终于来到离郑国不远的淆国,刚好被郑国在这里做生意的商人弦高碰到。弦高一面派人向郑穆公报告,一面到秦军中慌称自己是代表郑国前来慰问秦军的。弦高说:“我们君王知道你们要来,特派我送来一批牲畜来犒劳你们。”
弦高的这一举动,引起了袭郑秦军的怀疑,使秦国怀疑郑国已做好了准备,所以进军犹豫不决。
郑穆公接到了弦高的报告后,急忙派人到都城的北门查看,果然看见杞子的军队“束载、厉兵、秣马矣”,即人人扎束停当,兵器磨得雪亮,马喂得饱饱的,完全处于一种作为内应的作战状态。对此,郑穆公派皇子向杞子说:“很抱歉,恕未能好好款待各位。你们的孟明就要来了,你们跟他走吧!”
杞子等人见事情已经败露,便分别逃往齐国和宋国去了。孟明得知此消息后,也怏怏地下令撤军。
成语“厉兵秣马”来自于典故中“束载、厉兵、秣马矣”,指准备战斗 。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