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沪宁:夜深人静的时候要想想一天的经历

2017-10-26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寝室每天都要打扫干净,国政系的学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要用出世的心来做入世的事”


“大学教给你们的不是知识,大学是教你们思维方式的地方”


这三个人生和治学态度,是当年作为复旦大学教授的王沪宁为本科生开讲“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一课时,首先强调的重点。20多年过去,当年的国政系大一新生都已年届40,“虽然忘干净了课程的具体内容,但老师开篇第一课讲的三个人生和治学态度铭记至今”,他们说。


时光回转到1994年,那时的王沪宁是复旦大学的一名年轻教授——29岁晋升副教授,三年后又晋升为正教授,还未到不惑之年的他,已经是国政系系主任、法学院院长。


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荣誉保持着超乎常人的理智,王沪宁说:“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最难的是否定自己所有的创见,不管他们曾给你带来什么荣誉,同时追求新的创见,不管它们会让你失去什么。”他把1994年发生的事情记在日记里,写了一本《政治的人生》。


日记绝大多数是在深夜写的,因为“夜色下来,一切归于宁静,望着窗外闪烁的路灯,可以静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思考在自己的行政工作和学术研究中排不上号的事情。从中找出有意义的东西,做一点小小的思想享受”


日记最常出现的一个词是“凌晨”,王沪宁常常在凌晨阅读各类书籍。其中最多的是专业著作,也有当时90年代初流行的小说。王沪宁读书带着自己的思考,对于有价值的,他会记录下基本观点以及自己的反思,言简意赅,几句话就把事情讲明白了。


1994年的王沪宁,获得了上海市十大精英的表彰,在3月10日那天的日记里,他记下了当时在大会上的发言:


我热爱教师的工作,我也热爱学生。没有这种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我相信教育学生是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我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多写几本好的书,多教几位好的学生。



《政治的人生》自序

 

多年来养成一种习惯,或者说不得不养成这样的习惯,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思考一天来的经历。


白天,大部分时间均在异常的忙乱中度过,没有工夫思考。有工夫思考的时候,大多也用于作严肃而枯燥的学术思维,专业得厉害。而对于人生,却没有时间去思考。


夜色下来,一切归于宁静,望着窗外闪烁的路灯,可以静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思考在自己的行政工作和学术研究中排不上号的事情。从中找出有意义的东西,做一点小小的思想享受。


这种思考,对人是有益的。


一个人做多了自己的职业活动,如果不调整,就会变得单一,思想也慢慢定向,没有开放式的思维方式。所以要在紧张的大脑和肢体活动之余,发现思维的新空间。


之所以起名为《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作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至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这个领域是那样的广阔,所有的课题都可被置于政治的角度下透视。以为每一个生活在当代世界和当今中国的人,是不能不政治的

 

之所以愿意把这些思想“沉淀”积累起来,不是因为它们有特别的价值,而是因为它们是在宁静的外界和宁静的内心状态下形成的。宁静致远,这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境界。


上海人民出版社有意出版这样的书,所以我就记录下我的夜思。当然,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1994年底于复旦大学 


日记摘选

 

1、1月30日 星期日


帮助J君把他写的关于辩论的稿子编排好,打印出来。他有一句话,我很有触动,叫“把我的虚弱传染给你”,很有意境的,很有诗意的。


发展报告写到现在,方知道我们对对策报告和社会现实问题并无深入研究,平常并不关心社会之发展,这是社会科学最大的虚弱。



2、2月24日 星期四


上课,副校长等在那里。这是学校的制度,博士生导师上基础课,校领导来介绍。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最好的老师要给最初级的学生上课,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复日大学搞了一 个学期,据说反映还可以。


我对学生说,学生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我们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最好的学生,这样这个系才能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名声。


3、2月22日  星期二


凌晨读德国作家的一部小说,说的是一个人冒充一个人,和后者的妻子生活了三十年的故事。当然是编的故事。


读新税制方面的一本书,对新税制初步了解。新增加的增值税是一个重要的税种,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中央财政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所得税也作了整理,目前更加清楚。


书的不足是没有说分税制的重要意义,也没有说分税制是什么。这是这次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比所有的其他税制方面的改革均重要的改革,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有最基本的含义的改革。


还要找一本书来好好研究。研究在分税制的条件下,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有什么样的新矛盾。任何一种改革总是会在解决一些旧矛盾的同时,产生新矛盾。然后人们又要花力气来解决新矛盾。社会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进步的。  


4、3月11日 星期五


两位报考博士生的学生来找,问考事项。我说,博士考试已经不是教科书式的了,要依靠学生平常积累,临时准备不行。问题是在日常的学习中积累了多少知识,有多宽的知识面。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要培养创造性,而不是对死的知识的记忆。不然就不可能培养出优秀学生。这是一个方向。


第二就是注意逻辑分析的能力,要有较强的理性的推理能力,对事物要有足够的敏感性,要能够在一般的知识中发现可以创造的点。


三是要有一个比较健全的人格,没有健全的人格是培养不出真正杰出的学生的,杰出不仅对个人而言,也是对社会和学术精神而言 的。


这是我们今后培养学生要注意的战略方向。


5、3月17日 星期四


上课。对学生说,一名真正好的老师要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学生身上。没有名师出高徒的情况,只有严师出高徒的可能,然后是高徒出名师。教育学生是一名教育者的天职。没有这一点精神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一个学校也办不好。


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生活状况,使人们不能集中精力教育学生。老师受到的干扰太多,诱惑也太多。在复旦附近的几家证券交易所看看,总有复旦的人。一是要有一种政策,二是更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种精神。


为师之道,是一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怎能甘于寂寞。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也就是和平养无限天机。说容易,做不易。


大家在一起讨论“211工程”复旦如何发展的问题,还是要找新的生长点并且理顺机制。要形成小系大学院的组织机构,不然人太多的话,系主任的主要精力均花在了人事关系上和人事矛盾上。人一多,就容易形成一种耗散结构,力量在这个“黑洞”里消耗了。


中国文化的特征大概是这样。其实外国也一样,不像想象得那样单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搞小系大学院,系主任的主要精力是抓教学、科研和管理。让复杂的人事关系简单起来。人事关系的简单化,有时要靠组织建设来完成。人事关系,要简单、简单、再简单。这样才能解放生产力。


6、3月12日  星期六


早晨起来,外面在下雨,风也不小。到市政府法制办去开会,是征求各方面的专家对“二十一世纪上海国际化大都市政府法制建设”课题的意见。


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法制化的过程,无法不能说是现代化。如有人说到,在美国的一些城市,法律规定吃了大蒜之类的东西,要半个小时以后才能到公共场所去;规定在商店广告减价销售的时期内,必须有店内所有的商品,不能没有;规定政府职员的责任很明确。


法律在国外是一个天大的规则,任何人不能违背。在中国,法律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地位,法律是一个天大的概念,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这就是差别。


7、3月15日  星期二


写文章,谈政府形象的问题:集中在价值方面,提出了一个定义和五个方面的要素。


定义是:政府形象,意味着一定的政府体系功能运转的总体表现。


政府形象的评价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体系本身在自身的运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素质,或者说政府调控的质量指数;二是政府体系运转过程和结果在民众价值评判中获得的认同指数。


要素提出了价值、信誉、效率、公正和清廉。其中信誉很重要。政府要高度地重视自己的信誉,如同完善的企业要注重自己的信誉一样。


政府的信誉与企业的信誉有类似的地方。企业的信誉是由企业的产品和市场的关系决定的,没有信誉的企业,自然就没有市场,企业本身自然就没有存在和发展的余地。


政府的信誉也一样,如果政府没有信誉,就会失去民众的心理认同和支持,政府自身的能量就会受到限制。


政府的信誉是什么?政府的信誉,总体上来说就是要实践政府对所治理的民众的总体诺言。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全体人民的利益为政府施政的最高目标的,执政党和政府整体上承诺了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所以各级政府均有义务实践这一总体的诺言。能否在日常的管理和政府活动中实现政府的诺言,是政府有没有信誉的最基本的因素。


政府的总体诺言要由构成体系的各级机构来完成,每个政府机构,不论是高层机构还是基层机构,每个行政人员,不论是高级干部还是初级干部,均要在自己的实践中实现总体诺言。


总体诺言是分解到各级政府的,各级政府在自己的活动中也承担了自己的诺言,因而各级政府人员必须身体力行,实践诺言。这样才能塑造政府的完美形象。


没有这一条,政府人员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的地位,把自己的私利放在首位,或者玩忽职守,政府形象自然就不会高大,因为最基本的前提不存在了。


政治承诺是一个值得开发的概念,可能是建立中国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


8、4月7日  星期四


上课,讲尼采。正好读了《停滞的帝国》,结合起来看,十分之有趣:《停滞的帝国》时西方国家刚刚开始向东方争夺市场和殖民地,但二十世纪以后,已经是西方国家内部为争夺殖民地和市场展开激烈斗争的阶段。尼采已经在呼吁“超人”来建立新秩序了。


历史发展多么的无情,在国际社会上,不进则退。但是,到尼采那般疯狂的地步,大概也是灾难。不仅是个人的灾难,也是民族的灾难。


到日本中心开“笹川良一基金”课题评审的会议。今年一共报了28项课题,通过了1项。


同时讨论给31名学生奖学金,金额2500元,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奖学金。我建议这种大额的奖学金要分月发,不然拿到奖学金的人的成本大大,大概五分之一的钱有可能被“敲榨”掉,所谓“请客”。


这就是中国人文化,在这个时候人人均可以来“敲榨”,而且不能拒绝。这也是一种大锅饭心理,因为得到比别人多的东西,在情理上是“不合理”的,比别人吃得多了,所以要“请客”,不然的话,就是不会做人了。

 

开系务会议,讨论决定30%的工资如何发放。这也中国特色,工资的70%学校决定,30%要系里来决定,系里又如何来决定呢?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大锅饭,不然怎么样都要得罪人。想来想去,还是跟70%走。


钱是不多,但是面子无价。


连续出事,一是前几天在千岛湖有一艘游轮失火,烧死了24名台湾人,也说不清一个原因;今天又有一艘船翻了,有四十多名小学生死亡。


生命的概念在很多人的意识中不是第一位的,大概是历来人就太多,不值钱。中国人早就说人命关天,如今好像变成了钱运关天了。


9、10月8日 星期六


我们这类人,已经习惯了无幸福的生活,也就是生活的平淡。没有幸福的欲望,也就没有痛苦。痛苦往往是伴随着对幸福的追求的,而不是伴随着幸福本身。所以要怀疑的不是幸福本身,而是每个人主观状态中的希望。


我的问题还是:“和尚为什么要念经?”这个问题能够回答,一切就归于平淡,叫做和平养无限天机。幸福之事,可欲而不可求,可求而不可执。修练了这么多年,有足够的空间在心中,无所谓幸福。当然我不反对他人追求幸福,因为人不可能过同样的生活。



10、11月20日 星期日


一所学校最基本的力量就是思想的力量,一所学校对社会的思想的辐射力量是最有力量 的力量,要成为一流的大学,首先要有思想,要有不同于社会一般的思想,这样才能是在社会上有影响的学校。复旦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制造思想。


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最难的是否定自己所有的创见,不管他们曾给你带来什么荣誉,同时追求新的创见,不管它们会让你失去什么。


——摘自《政治的人生》1995年1月版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