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母,是世界上最没用的母婴产品

2017-10-27 拾遗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作者:拾遗


比儿女更应该被富养的,其实是我们的爹娘。

01、


“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件事,

就是教妈妈学会了微信。”

我的朋友刚子总这样抱怨。

自从学会用微信,

每天早上六点,妈妈就发来信息:

“今天要下雨,多穿点衣服。”

然后,他这一天会被惊扰数次:

“速看!这条微信能救你命!”

“天啊!这种水果居然比砒霜还毒!”

“切勿用拖鞋打爆蟑螂,否则后果很严重!”


“好几次,都想把她拉黑。”

做儿女的,不止刚子这样想吧?!


但那一天,刚子突然打来电话:

“我妈走了,突发脑溢血。”

他在电话里哭得稀里哗啦:

好想她用微信骚扰我一辈子啊!”



02、


而我的表哥,差不多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

人生走了一半,他还没享过什么福。

十年前,他贷款买了教育盘:

“希望儿子可以读一个好学校。”

然后,又是一连串的投入,

“准备给儿子买架钢琴。”

“给儿子请了一个钢琴老师。”

……

日子过得无比节俭。

等到房贷全都还完了,

“我又贷款给儿子买了套房。”


龙应台在《目送》里,

一直希望儿子能够回头看她一眼。

十六岁,华安到美国做交换生,

龙应台站在机场等候安检的队伍外,

眼睛跟着儿子一寸一寸往前挪,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

但是华安始终没有回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

你和他的缘分,

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

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们每个人,都是渐行渐远的“华安”。



03、


前几年,三家大型调查机构,

联合做了一个“爱家时间”的社会调查,

调查对象是25—50岁的中等收入群体。

结果调查发现:

63%的人每年只有不到3次的家庭聚会

每年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平均为78小时

看到这两个数据,看得人陡然一惊!

也就是说,我们平均每年只见三次父母,

三次见面时间加起来才78小时。


在中国,不知道你发现没:

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倒挂。

不是儿女在孝敬父母,

而是父母在孝敬儿女,

而且,孝敬完儿女之后,

还要接着孝敬儿女的儿女。

父母,其实是世界上最没用的母婴产品,

被我们用过之后,就当纸尿裤一样扔掉了——

父母都是操碎了心的“龙应台”,

而我们都是渐行渐远的“华安”。

“嗯嗯”、“好好”、“知道了”,

成为我们跟父母打电话时最常使用的短语。



04、


渐行渐远的你,可曾留意过父母的变化?

他们突然喜欢吃煮得烂烂的菜。

他们突然不爱吃青脆的水果了。

他们经常忘记关煤气或电源。

他们的厨房不再像以前那么干净。

他们不再喜欢经常洗澡。

他们不再喜欢出门遛弯。

他们已经老了!


中国有句话叫“老小老小,越老越小”。

就是说,人越老就越像一个小孩子。

人进入老年期后,大脑逐渐萎缩,

其他器官的调节机能也大幅衰退,

人的思考能力、反应能力会变得很差,

所以慢慢就越来越像小孩子了。

这时候的老人,特别需要人照料。

但是我们,却偏偏时常不在身边。

“爱家时间”还做了一个调查,

对象是60岁以上的老人,结果发现:

空巢老人数量已超过50%

超过65%的老人觉得心灵孤独

7成以上老人因为缺少陪伴而缺乏幸福感



05、


但即便孤独如海,

父母想到的,仍是不给我们添麻烦。

《奇葩说》有一期辩论话题是:

“父母提出要和老伙伴一起去养老院,

该不该支持”。

马薇薇说,她和周玄毅、黄执中、邱晨,

在北京合伙租了一套房子,

有一次,爸爸妈妈去北京看女儿,

见面后薇爸却把薇妈拉到一边商量:

“我们薇薇从小就不习惯跟别人一起住,

如果我们这次来住在这里,

那下次邱晨爸妈来也要住这里,

再下次玄毅爸妈来还是要住这里,

我们家薇薇会烦死的。”

薇妈心领神会:“那我们去住酒店。”

马薇薇流泪说:“我们的父母太懂事了。”


张泉灵也讲了一件事。

她去采访一位老奶奶,

觉得老奶奶身上有一种特别的“老人味”。

张泉灵问:“您多久洗一次澡呢?”

老奶奶说:“我尽量不洗澡。”

张泉灵问:“为什么?”

老奶奶说:“我这个年龄,一个人住,洗澡是件很危险的事情。万一摔倒了,摔瘫了,孩子的后半辈子,就都耽误了。”

张泉灵感叹:

“我们的父母实在是太懂事了。”

懂事到——不想给子女添任何麻烦。

懂事到——不想让子女有任何担心。

“你好了,我就好了。”



06、


父母太懂事,而我们太不懂事。

最后的结果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在。

国学大师季羡林少小离家,

直到有一天母亲突然去世,

季羡林从北京急急赶回老家,

他看到的是一口棺材。

“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后来,他写了著名散文《永久的悔》:

“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

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

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

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毕淑敏《孝心无价》里有句话: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

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

相信来日方长,

相信水到渠成,

相信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

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都忘了,

忘了时间的残酷,

忘了人生的短暂,

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07、


在网上搜索“富养”两个字,

会出来一系列这样的标题:

《女儿,一定要富养》

《好老婆都是被老公富养出来的》

《老公比孩子更需要富养》

《懂得富养自己,到底有多重要》

……

唯独没有人说“富养父母”。

其实,最最值得富养的,

恰恰应该是我们的爹娘,

因为他们是给予我们最多却最被我们忽略的人。


相声大师马季的儿子马东从央视辞职后,

成立了米未传媒,没时间陪妈妈,

只好在经济上进行补偿。

有一天马东回家,妈妈拉住他,

“你看,我买了个包,欧洲皇室订制款。原价19800,现价930。”

一听就知道妈妈上当了,

但马东故作惊喜:“真好看!妈,你眼光真好!”

那晚,马东偷偷哭了:

“爸去世后,我忙着自己的事,一周和妈吃不上一顿饭,老人家待在家里,心里孤单,只好看电视购物。我心里真是愧疚啊!”


如何富养我们的爸爸妈妈呢?

首先,要从物质上进行“补贴”

但更重要的富养,

精神陪伴、文化反哺,

帮助父母跟上这个时代:

教会他们用智能手机,

教会他们转发朋友圈,

教会他们用淘宝购物,

教会他们用滴滴打车,

教会他们下载有声读物,

…………

日本有一个民间组织叫尽孝执行委员会,

出了一本《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

这里筛选其中的30件: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

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8、教会父母上网和使用智能手机

9、经常为父母拍照

10、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1、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12、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3、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14、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5、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16、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17、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18、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19、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20、定期举办家庭聚会


21、问问父母的初恋故事

22、记得照全家福

23、在自己生日那天送父母礼物

24、问问自己名字的由来

25、陪父母一起逛街

26、吃光父母做的菜

27、记得父母的结婚纪念日

28、问问自己第一次挨打的故事

29、买回父母最为珍视的东西

30、鼓励与帮助父母完成心愿



08、


古代有个人叫韩伯俞,

母亲在他犯错的时候,

总是严厉地教导他,有时还会打他。

他长大成人后,只要犯错,

母亲的教训就会依然如故。

有一次母亲打他时,

韩伯俞突然放声大哭。

母亲很惊讶,几十年来打他从未哭过。

于是就问儿子:“为什么要哭?”

韩伯俞回答说:“从小到大,母亲打我,我都觉得很痛。但今天母亲打我,我已经感觉不到痛了。这说明母亲的身体愈来愈虚弱,我奉养母亲的时间愈来愈短了。”

这个故事,真是让人唏嘘。


《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的封面,

印着这样一个算式:

假使你父母现在60岁,

余下寿命是20年。

你没有跟父母同住,

你每年见到父母的天数大概是6天,

每天相处时间大概是11小时。

那么,你和父母可以相处的日子只剩:

20年×6天×11小时=1320小时。

也就是说,

你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只剩下55天了!


父母在,人生即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