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方快车谋杀案》为何经久不衰?阿加莎的推理套路太精妙!

2017-11-18 友邻又吉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来源:友邻通鉴(ID: Youlinpedia)


《东方快车谋杀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又被翻拍了,大家去看了吗?




阿加莎(Agatha Christie)的经典故事,“全奥斯卡”的卡司阵容,成为了本片最大的看点。



肯尼思·布拉纳、佩内洛普·克鲁兹、约翰尼·德普、黛茜·雷德利、朱迪·丹奇、米歇尔·菲佛……这看这么多戏骨飙戏,可以说是一部“有生之年”系列了。



就连《卫报》都写道:


“Never mind the story; look at those names!”

看看这些bling bling的演员名字,还管什么故事啊!



其中,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德普(Johnny Depp)饰演一位美国富豪,颜值演技一如既往在线,只是没多久就被谋杀了。



这么一来,观众就不满意了。有图为证,贴上豆瓣两条高赞评论。


对很多侦探小说迷来说,《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故事情节好像已经不是个迷了,以下无剧透。



The year is 1935, and 13 apparent strangers are sharing a carriage on a train from Istanbul to Calais. One of them is murdered in his cabin with a dozen stab wounds, and the rest are trapped on the train by a snowdrift that has blocked the tracks. 


1935年,13个陌生人乘坐一辆从伊斯坦布尔开往加来的城市。其中一名乘客在包厢内被杀,身上有12处刀口。众人困在被暴雪迫停的列车车厢里。



而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洛(Poirot)刚好就在列车上……


Who among them is the killer? Fortunately, among them is also Hercule Poirot, and he will solve the mystery because that is what he does.


那么他们之中,到底谁是凶手?凑巧的是,赫尔克里·波洛就在这辆列车上,他会找到凶手,因为这是他最擅长的事情。



看似毫无关系的旅人突然因为一桩离奇的凶杀案被聚集了起来,凶手无处可逃,危险仍在继续,就这样故事在侦探波罗的追查分析之下层层展开。



这部大名鼎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已经有过不少经典翻拍了。



其中拍过《十二怒汉》的希德尼·鲁迈特(Sidney Lumet)在 1974 年翻拍的众星云集的版本就被很多人认为是阿加莎小说的最佳翻拍电影之一。


上图是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版本的剧照。


而2017年的新版对原著做了不少改编。《大西洋月刊》评论说,这部电影对原著做了尚为忠实的改编:


The film is a reasonably faithful adaptation of the novel, and some of its variations are improvements.


这部电影对小说做了尚为忠实的改编,有些改编甚至与原著相比有所提升。



但是,《大西洋月刊》也认为,导演布拉纳对阿加莎故事的再叙事并非没有缺憾:


Branagh’s retelling of the classic Agatha Christie tale is visually sumptuous yet otherwise inert, a series of what are essentially cameos by performers far too gifted to waste their time like this.


布拉纳对阿加莎小说的再叙事在视觉上非常华丽,但却略显呆板。一些角色原本并不重要,却选用那么好的演员,浪费他们的时间。



侦探故事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悬念被揭露的过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whodunnit?(who's done it? 凶手是谁?)



没错,不需要断开,这已经成了一个单词,表示 “凶杀悬疑小说”。


whodunnit: 

(informal) a story about a crime (usually murder) presented as a novel or play or movie


(非正式)讲述犯罪,通常为谋杀案,的故事,以小说、戏剧或电影的形式呈现。



阿加莎以突破20亿本的总销量稳坐“史上最畅销小说家”之席,只有莎士比亚可以与她一决高下。


阿加莎本人就是莎士比亚的 “粉丝”,不少作品的标题就源自莎翁的台词和诗句。


比如汤米和塔彭丝夫妇侦探故事里的《拇指一竖》(By the Pricking of My Thumbs) 就出自麦克白的那句著名台词(Act 4, Scene 1 , Macbeth) : 


By the pricking of my thumbs 

Something wicked this way comes. 


朱生豪译为: “拇指怦怦动,必有恶人来。”



她共出版了66本侦探小说,14本短篇故事集。


大侦探波洛 (Poirot)和马普尔小姐(Miss Marple)作为两大系列的主角已经成了人尽皆知的经典形象。


She invented two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fictional sleuths, Hercule Poirot and Miss Jane Marple. 


sleuth :侦探



虽然不能说她的小说部部精彩,连阿婆本人也曾吐槽自己产量太高,就好像“一台香肠机(sausage machine)”。(Sausage machine 一词在英文中有着生产的产品好像流水线般运作,没有个性和差异的贬义含义。)



但她对侦探小说发展的推动是不可小觑的,是她创造了侦探小说的几个经典模式。


❶ 模式之一就是 “暴风雪山庄”(snowbound),又称“孤岛模式”。


指一群人聚集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内,如因为暴风雪而与世隔绝的山庄,或是密室、孤岛等,由于特殊情况所有人都暂时无法离开这个环境。与此同时,有人离奇死亡,凶手就在这些人中间。



In the “Closed Community” or “Locked Room” scenarios, Agatha Christie carefully limits the number of suspects by having them confined.


在这种“封闭环境”或“密室”情境中,阿加莎通过将角色困在一个空间内来缩小嫌疑人的范围。


This device allows the reader to play detective for themselves – the murderer is one of the people present, but who is it? 


这种情节设置让读者能够自己扮演侦探破案,杀手在就在所有这些人当中,究竟是谁干的?



阿加莎的《无人生还》(And Then There Were None)就是“暴风雪山庄”模式的经典之作。



八个素不相识的人被聚集到一个小岛上,然后像房里的恐怖儿歌所唱的一样陆续死去,凶手却无处可寻。在这种不可能中创造可能正是阿加莎最擅长的。


❷ 模式之二是乡间别墅派(English Village Mysteries)。


其故事往往发生在一个人数有限的范围内。从外表看,这是一个安静和谐的小天地,但实际上,人与人之间却勾心斗角,隐藏着犯罪的根源。凶杀案发生了,于是人人似乎都是罪犯,案情变得错综复杂,处处皆是迷宫。



典型的就是马普尔小姐系列,比如她首次出场的小说《牧师公馆谋杀案》(Murder at the Vicarage)。



牧师在自己的书房被枪杀,出轨的妻子和她的情夫当然是最大嫌疑。在马普尔这个提着大手提袋的老姑娘的四处打探之后嫌疑人竟出现了七位。


作为 “人人有嫌疑,个个不可能” 范本故事的提供者,阿加莎凭借她精彩的迷惑读者的能力为侦探小说创造了无限可能。


她笔下经典迷案结构是:凶杀被发现后,多位嫌疑人各自都私藏秘密,随着侦探渐渐摸近真相,故事变得越来越庞大和复杂,直到一场大反转的解密让人大吃一惊。



故事里杀人过程并不那么可怖(多是头部被击中或者最为著名的毒药杀人),杀人动机也不复杂(当然是为了钱!),甚至被害者也并不会引起太多读者的同情,但每个嫌疑人的故事却层层相叠、交织在一起,反转之后仍有反转,让你无法猜测谁是凶手。


有人总结了阿婆的两大技巧:


❶ A classic trick is the red herring:经典套路是“障眼法”。


Red Herring 指的是掩人耳目的信息,其中herring本意是鲱鱼。



Red herrings were Agatha Christie’s greatest device for misleading and confusing the reader. The key to solving the murder is to determine what is a real clue, and what is a red herring.


用障眼法来误导和迷惑读者,是阿加莎最厉害的的情节设置。读者想要破案的关键是辨认出哪些是真正的线索,哪些是迷惑你的信息。


阿加莎往往会给众多嫌疑人加戏,让读者误以为他/她是真凶,或者排除其嫌疑。


Quite often the vital clues are give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book, but they are so underplayed that it is easy to miss them amongst all the other clues and red herrings which are presented. 


通常在故事的开头,重要线索就已经在我们眼皮底下展现了,但是阿加莎总是低调处理这些细节,以至于在大量线索和迷惑信息中很容易就被读者忽略掉。


❷  A related subterfuge is the “double bluff”:类似的套路是“双重陷阱”。


Double bluff是指虚虚实实的双重陷阱。阿加莎会用说谎的语气告诉你真实的信息。当一个嫌疑人过于显而易见时,读者往往会认为这不是真凶。


Here, Christie gives us, near the beginning of the book, an obvious culprit.


这种情况下,阿加莎在故事一开始就给了我们一个动机非常明显的嫌疑罪犯。



But we know her by now, so we say to ourselves that this one is too obvious—and too obvious too early in the book—and so we cross him off our list.


但我们已经知道她的套路了,所以我们对自己说,这个人太明显啦,出现得也太早啦,肯定不是他。


But then the suspicion shifts again, and again—until it comes full circle. The murderer, it turns out, were indeed him.


然后嫌疑人变了一波又一波,最后竟回到原点。原来凶手真是他!


所以阿加莎到底如何决定谁是真凶?有时阿加莎本人在故事开篇后也不确定。


约翰·克伦(John Curran)作为阿加莎的铁粉细读了70多本阿加莎的构思笔记,出版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秘密笔记》(Agatha Christie’s Secret Notebooks)。



阿加莎在构思时会列出可能的受害者,凶手以及犯罪手法。然后从中选择令她满意的组合。



虽然粉丝认为这体现了阿加莎想象力的丰富库存,也有人批评说这样看来阿加莎的写作过程就像是数学中的排列组合而已。但这样的批评,只停留在了文本的表面。


阿加莎的外孙这样说过:


For today’s readers, one pleasure of Christie’s books is her portrait of the times: the period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s and, above all, the changes that took place after the second war.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读阿加莎的作品的一大乐趣是读她对时代的描绘,那个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时代、以及二战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把阿加莎的作品放入更大的时代中去,就会看到她跨越几十年的作品的意义。


挤在战争中间的时代里,大家对虚构故事的渴望推动了她的热度。但阿加莎在二战后的写作热情渐渐平息,也是因为她觉得她所写的谋杀和战争比起来不过是 “小打小闹”,她已经见过最大的罪行,最大的恶了。




除了《东方快车谋杀案》之外,这里,再推荐几部这位推理女王好看的小说,让你一次看个够。



《无人生还》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无人生还》被公认为阿加莎的杰出作品,也被她本人称为最难写的一部作品。

在小说中,十个人被十个不同的借口吸引来到一个岛上。他们抵达岛上别墅的第一天晚饭后,一张留声机唱片突然开始陈述了每个人的罪行,并且表示,他们来到这个岛上就是要为他们曾经的行为付出代价。

岛上只有这十人,因为距离陆地太远,而天气又很恶劣,他们无法离开。之后,他们像别墅中的恐怖童谣唱的那样,一个一个陆续死亡……

《罗杰疑案》

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

罗杰·艾克罗伊德是个知道得太多的人。他知道他爱着的女人毒死了她的第一个丈夫。他知道有人在敲诈她——现在他知道她因服用过量药物而自杀身亡。

晚班邮件很快就会让他知道那个神秘的敲诈者是谁。但是罗杰没能把信读完就死了——他坐在书房里被人用刀抹了脖子……

这本小说是克里斯蒂最著名,也是最具争议的小说之一,其独树一帜的转折式结局对同类小说产生极大的影响。


《尼罗河惨案》

Death on the Nile

《尼罗河上的惨案》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虽然小说的背景设在埃及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国度,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密室推理案”,因为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航行在尼罗河上SS Karnak轮船上的乘客。轮船上发生了三起杀人事件,而当时主人公、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洛刚好在同一艘船上。波洛用自己的方法发现了重要证据,最终解开了凶杀案的真相。


《无尽长夜》

Endless Night

《无尽长夜》(又译《此夜绵绵》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故事的叙述者名叫迈克尔·罗杰斯,罗杰斯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小伙。在风景如画的神秘山庄“吉卜赛庄”,罗杰斯对富家小姐芬妮娜·古特曼一见倾心。不久之后,罗杰斯如愿得到了“吉卜赛庄”,也抱得美人归。然而当地有传言说“吉卜赛庄”是被诅咒之地。这对夫妇置之不理,住进了“吉卜赛庄”,一场致命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阳光下的罪恶》

Evil Under the Sun

在这部小说中,阿加莎采用了推理小说的标准情节套路:即将所有人物集中到一个难以离开的场所。本书中的所有人物都集中在英国南海岸一个名叫“海盗旗”的度假旅馆。

有人在海滩上发现了美丽女演员阿琳娜的尸体,她是被人掐死的,恰好比利时裔侦探波洛也在这个旅馆。旅馆很多客人都有杀人动机,不过他们都有不在场证明,波洛试着慢慢弄清这桩悬案的每个细节。最终解开了谜题,发现了凶手……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