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犯罪心理学教授的话刷屏:孩子6岁前规矩没做好,以后就不好管了!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孩子长大以后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六岁以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长期研究犯罪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问题,在她看来,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规律是可以追寻的,对六岁前的孩子进行教育,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
演讲者: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建议直接看视频!简单直接的道理和育儿建议,非常有用!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565ucjijq&width=500&height=375&auto=0
1、学会对孩子说“不”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对六岁之前的孩子说“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很多孩子在三四岁时会跟家长闹脾气,怎么处理呢?说“不”,说“不行就是不行”。
虽然这样可能会使孩子闹得更厉害,但却能给他们养成一个好习惯,如果等到孩子十三四岁的时候才跟孩子说“不”,可能就有点晚了。
如果那时候家长突然跟孩子说:"我以后不给你钱了,你不能去网吧玩。"结果会如何?孩子会跟你闹。途径无非这几种——离家出走,因为他张大了;还有的,会跳楼自杀或者服毒自杀……
因为你的爱在他看来是没有限制的,他知道你爱他,所以就用你的爱来威胁你,只是他并不知道死的含义。
这就是父母给孩子的一个错误信息:爱没有限制。
因此在六岁之前,家长一定要对孩子进行相关训练。
这个时间节点其实很好掌握。婴幼儿在2岁之前,不太会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大多数情况下是用哭声来表现痛苦。而孩子到三岁至五岁期间,他的哭声则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他想要一个东西,家长不给,孩子就会哭起来。
这时候,家长们一定要完成"克制任性"的训练——如果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他们要的东西就不能给。
这时候,家长要采取"四不要"原则:
1、不要骂他,因为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
2、不要打他,大人打小孩,这不公平;
3、不要说教,在孩子哭闹期间,所有的话语都变成了周围环境里的噪音;
4、不要走开,孩子是闹给你看的,所以你一定要看着他闹。
渐渐地,孩子哭累了,家长可以把"爱"拿出来,用热毛巾擦一擦脸。孩子会觉得,家长是不是心软了。这时候,家长要跟进一句话:还哭吗?想哭还可以接着哭。
家长既没有发火,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合理的事情,跟我哭闹也没有用。
2、不能让孩子过于压抑
孩子哭累了,家长可以说:"以后有什么事情能不能好好说,如果你能说服我,说不定我会考虑你的要求。"
这是给孩子留一条路,跟家长沟通和交流的路。
如果孩子张口提出要求,家长一般可以采取"三比一"的原则,即孩子提出三次要求满足一次。
这样一来,孩子既懂得了想要得到不能靠闹,还能懂得如何与家长沟通交流。从小这样培养,对于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打下了好的基础。
3、培养孩子克制诱惑的品质
所谓克制诱惑,是指孩子在家长不在的时候,能不能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这是人成长过程中必备的。
孩子喜欢吃鱼片或者巧克力,就每三天给他吃一次。一两个月后,孩子已经养成了这样的饮食习惯。
这时候,家长会对孩子说:如果这次给你的巧克力你可以保留三天不吃,那三天后我再给你追加一份;如果你吃了,那么三天后的那份好吃的也没有了。
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知道——等待可以获得更大的满足。这样的训练是让孩子具有克制力,等孩子上学以后,他就会懂得克制是为了长远的更好发展。
4、培养孩子学会忍耐VS避免自私
孩子自私,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从小到大,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是在索取,得到周围人的帮助。孩子一旦考上大学,他会觉得这些都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跟其他人没关系,这都是很正常的表现。
孩子的自私养成,是因为他在家里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管别人。
这一点,在孩子小的时候是可以矫正的。
比如,孩子五岁上下,就能跟家长一起坐在饭桌上吃饭了。这时候家长要立下一个规矩——家长不动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饭。
这事儿虽小,但是很有效。孩子放学后回到家里,一般都是饥肠辘辘。有时候家里的老人舍不得孩子,就会让孩子先吃饭。
让孩子推迟一个小时吃饭并不会饿坏了孩子,还能让他体会出于人生本能的痛苦——饥饿。
人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痛苦还有很多,人只有在痛苦的时候才能理解别人的痛苦。要让孩子在这种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其他人也会经历一些类似的事情。
并且让孩子知道,我们是一个家、一个整体,要有"别人"的意识。这是从吃饭中学会了忍受。
还有一些防止自私的方法也非常有效。
我女儿小时候,有一次我带她回爷爷奶奶家,她跟爷爷奶奶接触时间短,有点陌生。我给她剥橘子,她就在旁边看我剥,我剥完一个就给她一瓣,然后让她给爷爷送过去,她拿在手里看看我,看看爷爷,不想过去。
于是我说:“如果你不给爷爷吃,我后边也不给你了。”
就在她正犹豫的时候,她姑姑过来了,拉着她的小手说,咱们给爷爷送过去,这样她就跟过去了。爷爷拿到橘子后特别高兴地亲了她一下。
第二瓣橘子我说去给奶奶送过去,她就乖乖给送过去了。第三瓣橘子我说给大姑,孩子就给大姑了。然后我说这瓣给爸爸。最后那瓣我给她的时候,她拿起来搁在我嘴里。最后我又拿了一个,整个剥好了,全部都给了她。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就是通过这个过程让她知道爷爷、奶奶、姑姑、爸爸、妈妈是一个家庭,要有家庭意识,通过这样简单的方法来防止孩子养成自私的习惯。就是心中要有别人。
5、让孩子经历挫折
最后是要让孩子经历挫折。
我认为,挫折训练也是性格训练中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学生虽然读到了大学、硕士、博士,但一旦遇到挫折,有的竟然选择轻生。这里面有的是因为论文被延迟答辩,有的是因为失恋……
他们一死了之,年纪轻轻就结束了自己生命,也没有考虑自己父母怎么办,这个首先是没有做到我刚才讲的克服自私,心中不会为别人考虑,然后就是没有忍耐力。
其实,忍耐力是和意志力相关的,而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体力培养出来的。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让他吃点体力苦。
像我们小时候那个年代,学校经常会有拉练,整个学校的人一起徒步行走,即使你很累也要跟着大队伍走。我觉得我们现在教育的一个缺点就是,很多家长不让孩子吃苦了,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小挫折归结到学校那里,动不动就把学校告了……这样就导致学校很多事情不敢做了,即使是对孩子非常有效的训练。
如果学校确实伤害了孩子那当然可以把责任归到学校。但对于孩子的吃苦训练,如果不是学校来做,家长确实是很难做到的。父母真的有时间有精力会带着孩子步行走上三天吗?当然不可能,但学校可以。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带孩子学游泳,学游泳要趁早,孩子在六至八岁都可以学。
大家都知道,到了游泳池,一般教练都会让家长离开,因为孩子在家长面前一旦遇到点挫折就会去找家长了,那就永远学不会了。在教练的训练下,孩子在水里体味那种不断失败又不断进步的感觉。
到最后家长把孩子领回来一定要问他一个问题:第一次下水是什么感觉?
他可能会说,我喝了好几口水,吓死我了。
那后来怎么样了?
还是上来了。
所以这就能让孩子从小记住这种感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如果觉得自己快死了,只要你不放弃自己,用力折腾一下肯定就死不了。有这种想法的孩子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他一定能坚持下来,——只要肯扑腾、肯努力,就一定可以过去。
强烈推荐!李玫瑾教授2008年6月15日在国家图书馆的讲座:《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
完整版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558vtkp4a&width=500&height=375&auto=0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欢迎订阅《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