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西路325号,一幢楼的三生三世

2018-04-01 李婷 卫中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这幢近百年前耗资200万两白银建造的房子,南京西路325号,刚刚开放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所在地,是一幢始建于1933年的建筑,它本身,就是见证了近百年来上海城市历史变迁的“文物”。


毫无疑问,这是眼下上海热门的参观景点。


上海第一人长什么样?


上海第一房在哪里?


终于可以到上海历史博物馆探个究竟了。



最重磅的展品——


狮子!



1923年上海汇丰银行大楼建造时,向英国订购的两尊青铜狮,一尊嘶吼状,一尊静卧状。这对铜狮自1966年作为文物被收藏后,首次成对与大家见面哦!


轿子!



这顶民国百子大礼轿,可是一台八人大轿!轿身上原有100只小电珠,故称“百子(珠)大礼轿”,据说是10名木雕工匠耗时10年,才将其完成。


上海第一人!



其实,看展之前,你所进入的这栋楼,本身就大有来头。


耗资两百万两白银兴建跑马总会大楼:从建成那天起就是上海地标建筑之一


跑马总会在老上海通常被称为跑马厅,最早是西方侨民骑马休闲的场所,后来通过经营赛马博彩业聚敛了大量财富。


随着赛马博彩业的扩张,跑马总会决定将原先的会员俱乐部重建,这也就是后来的跑马总会大楼

上海跑马厅老照片(资料图片)

这幢建筑于1933年破土动工,由当时著名的余洪记营造厂承建,1934年落成,前后耗资两百万两白银。


跑马总会大楼主体建筑四层,局部五层,主建筑高21米,最高的塔楼达53.5米,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建筑外部立面由褐色面砖和石块组成,底部砌有花岗石;东西向立面具有横三段、竖五段的古典主义构图,西侧立面的两层高柱廊中的八根塔时干立柱十分醒目;主入口位于塔楼所在的北立面。



建筑整体形态比例和谐,庄重简洁。


室外立面的细部局部带有巴洛克风格,比如钟塔上的巴洛克涡卷雕饰;内部有下注大厅、包厢、咖啡馆、餐厅、娱乐室、员工室等功能空间,面对跑马场一侧还有会员看台。


室内装修豪华,细节设计精致,有不少巴洛克风格的细部装饰。建筑设备也很先进,有客梯、货梯,供暖的锅炉房,电气设备等。



直至今日,走近新开放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座带有折衷主义和古典主义风格的钟楼。


几十年前的上海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高楼大厦,这座高53.5米的钟楼是当时浦西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老上海的市民距离很远就能看见。每逢整点报时,钟声向西可以传达至今天静安寺附近。

20世纪30年代上海跑马厅全景(资料图片)

从上海博物馆兼图书馆再到上海美术馆:1949年后在上海市民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晓春副教授对老上海建筑有多年研究,她向记者详细介绍了1949年后这幢大楼的历次改建修缮情况。


1951年,上海市文管会将跑马总会大楼用作上海博物馆兼图书馆,委托华盖事务所完成改造设计,赵茂记营造厂施工。


1952年博物馆和图书馆相继对外开放。原来的建筑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这次的改建对建筑的改动并不多,将展览和阅览的功能植入大楼,空间格局和流线基本保留。


一层的下注大厅被改成陈列厅,二层改为图书阅览室,三层包厢改为陈列室。


1959年博物馆迁出,一层陈列厅改为书库,三层陈列室也改为阅览空间。1982年对建筑有较多的改动,部分涉及建筑外观和立面。



1997年上海图书馆迁出,上海民用设计院(今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赢得了改建的投标,改建于1999年2月动工,2000年完工。


改建十分注意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拆除了部分不合理的加建,在建筑东侧增加了交通和辅助空间,新建的大楼梯连接各层展厅;并按照原跑马总会的立面方式设计了东侧立面。


在室内还是力求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室内风格,比如保留了柱头、栏杆雕饰、天花等细部。



上海美术馆2000年迁入,2012年底迁出。2016年起,开始动工将上海美术馆改建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从跑马总会到上海博物馆、到上海图书馆、再到上海美术馆,乃至新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这幢建筑始终在上海人民的文化、娱乐及公共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


二楼是整幢楼的重点保护区域:秉持“修旧如旧”原则,最大限度还原历史旧貌


几十年来,上海跑马总会大楼的历次修缮改建均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力求最大限度保持建筑的历史原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改建思路也是如此,他们希望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又能最大限度使建筑实现博物馆的功能。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文保中心主任丁佳荣表示,这次改建工作不仅做到了维持建筑原貌,甚至与先前历次改建相比更接近原貌。



比如大楼内部天花板上的吊顶是后来加上的,这次改建将吊顶全部掀开,露出跑马总会大楼内部最早的样子;


原先加装在东楼外墙的石膏板也已经拆除,露出了原有的钢门窗;历史博物馆西楼对照最初老图纸拆除北端后来加上的外墙,将原先在此的门廊完全恢复,作为博物馆商店的出入口。



二楼是整幢楼的重点保护区域,被称为红厅和白厅的两个展厅完整地保留着原来的内部装潢,从柚木地板到墙壁,包括护壁板、顶角线、顶花、大门花饰等,还有房间内那显眼的壁炉,无不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历史博物馆西楼大约1928年就有了,这里原先被当作马厩使用,此次在打通东西两楼之间的地下连廊时,意外发现在西楼地下挖出原来的马厩地砖。


此类地砖与英国本土所用基本一致,这也是跑马总会大楼风格源自欧洲古典主义建筑的实物证明。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从近百年前的跑马总会大楼到如今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这幢大楼联结着上海的历史和未来,发生在它身上的历历旧事,总能勾起人们对上海历史沧桑巨变的无限感慨。



90年前有个商人决定送儿子一件礼物,今天成了上海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上海从哪里来?


作为第一个综合反映上海地方历史的地志性博物馆,这里展示的1100多件文物,80%为首次展出,系统呈现了上海从远古到近代跨越6000年的历史。



上海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设“序厅”“古代上海”“近代上海”和“尾厅”四个板块。


穿过“序厅”,迎面就是一顶金灿灿的豪华轿子。



这是江南文化的经典代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物华号百子大礼轿。它运用了朱金漆木雕、玻璃画和彩绣等中国传统技艺,用时十年、耗费万工制成。


轿身分轿厢和轿面两部分,主要部件采用黄杨木制作,高2.8米,从上到下分为七层,每一层都精雕细刻。



据记载,轿身上原有100只小电珠,故称“百子(珠)大礼轿”,寓意多子多孙,表达了祈求儿孙满堂的美好愿望。



这顶花轿为20世纪初上海最大的貰器铺——物华号貰器铺所制。


1927年,老板周渭澄决定制作一顶豪华的花轿,为独生儿子周宗余娶亲用,也可以作为出租的婚庆礼轿。


他从浙江请来十位木雕艺人,以当时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传统戏剧造型画册《马骀画宝》为底本,参考九亩地“新舞台”的戏剧故事,融入花轿的装饰设计,精工细作十年终完成这顶花轿。


1949年后,物华号貰器铺停业,周宗余将这顶代表中国传统技艺高度的大礼轿,捐给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前身)。


白纸黑字记录1832年的景象:开埠之前的上海已是“江南壮县”


“开埠之前的上海,只是一个小渔村。”这是很多人对上海历史的印象。但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前馆长张岚说,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近年来,伴随着一批又一批文献、文物的发掘和研究,这一谬论被打破。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展出的《“阿美士德号”中国北部口岸航行报告》,就用白纸黑字证实:开埠之前的上海已是“东南壮县”



“阿美士德号”是船只的名字。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林赛等受公司派遣,乘坐“阿美士德号”,自澳门出发访问中国沿海各埠,搜集中国沿海情报。6月底7月初,林赛等来到上海地区进行考察。


在18天时间里,林赛以商人特有的眼光,记录下了当时上海的景象。他连续七天统计来往船只,发现经吴淞口进入上海的船(100吨—400吨不等)超过400艘,不少来自台湾、广东,东印度群岛、交趾、暹罗。


根据林赛的记载,当时的上海具有优良的港湾和宜航的河道,口岸和城市中充满了勤劳富足、有进取心和善于经商的人们。他在《“阿美士德号”中国北部口岸航行报告》一书中写道:


“上海事实上已成为长江的海口和东南亚主要的商业中心,它的国内贸易远在广州之上”。


  神人兽面纹象牙权杖,这是上海乃至全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的重大发现。


张岚说,这完全印证了上海地方志的记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鸦片战争前,上海已是“江南壮县”。2011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团队将这一重要文献从海外征集回来,有效补充了馆藏。



江南曲圣”的珍贵遗物,串起昆曲正宗唱法传承脉络


在“近代上海”板块,一份手抄曲谱——《琵琶记规奴》,见证了上海戏曲文化的传承。它的主人是俞振飞的父亲俞粟庐。


“说到俞振飞,大家都知道他是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实际上,他的父亲俞粟庐也是昆曲传承史上一位不得不提的杰出代表,他在吴地曲界中声名远播,对江南、浙西一代的昆曲界影响巨大,被誉为‘江南曲圣’。”


还原老上海的戏院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文保中心主任丁佳荣介绍说,俞粟庐还精通金石学,工书法、宗北碑,与同时代的大画家陆廉夫齐名,并精于书画鉴别。


这份手抄曲谱来自俞粟庐的侄孙俞经农的捐赠。2011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专门的昆曲展,当时,俞经农提供了不少重量级的展品。以此为契机,丁佳荣特意登门拜访了俞经农,此后两人往来不断。



2017年,得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在建新馆,俞经农又无偿捐出了一批珍藏的俞粟庐遗物,包括手抄曲谱、对联、请柬及信札等共计40余件。展览中展出的只是其中一件。


周信芳的戏服


首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在上海制作,工业史上一段光辉的历史


展览结尾处,一枚巨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夺人眼球。它向人们展现了工业史上一段光辉的历史:首批共和国国徽在上海制作。


时间回溯到1950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该图案的说明。大批量的制作工作成为了头号问题。



经过反复比选论证,9月中旬,中央最终选定上海作为制作地。经过紧张的工作,首批直径1米的铜质国徽于9月底从上海送往北京等地用于国庆典礼。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是1950年代制作的国徽,由热心市民单大禹捐赠。它虽久经历史风霜,但国徽图案依然清晰完整,其背后“华东工业部监造”的字样,标明了国徽的铸造单位。

精致的旗袍

电报机

当然,参观的时候别忘了去屋顶花园转转,据说,以前老克勒们看完赛马之后,也会坐在这里喝上一杯咖啡!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开放时间:9:00-17:00(16:00停止检票),周一闭馆

票务及人流控制:上历博向公众免费开放(部分特展若收费另行公告)。每日限流1万人次

参观入口:南京西路325号(近黄陂北路)

团体参观:20人以上团体参观需提前3天预约,博物馆为20人以上团体提供免费讲解服务。预约热线:021-63232504。

讲解服务:馆内每天提供多场定时讲解,亦可租借导览设备,具体请至东楼一楼服务中心咨询。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