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里在哪里?

新读写 2020-09-1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星球研究所 Author 星球研究所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本文经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授权转载


去了西藏,去了珠峰,却始终没有去过阿里——这是我最向往的地方!而它,就在荒野中,孕育着极致的风光,既荒野,又文明。


阿里在哪里?

作为西藏自治区的下辖地区之一

它地处中国的极西地带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

都显得太过遥远

(阿里地区位置示意图,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底图源自@国家林业局)


即便在西藏自治区内部

阿里也依然属于遥远的远方

其行政公署驻地狮泉河镇

拉萨直线距离长达1100千米

比从北京到哈尔滨还要远

(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除了位置偏远

阿里还是西藏平均海拔最高的区域

人称“世界屋脊的屋脊”

过高的海拔导致生存环境恶劣、人烟稀少

它总面积高达34.5万平方千米

比东部沿海苏浙闽三省加起来还要大

人口却不足10万

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区域之一

(阿里地区与苏浙闽三省面积及人口密度对比,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当地的谚语说道

(阿里谚语,原始出处未知)

“这里的土地如此荒芜

通往它的门径如此之高

只有最亲密的朋友和最深刻的敌人

才会前来探望我们”


然而

就是这样一片荒芜之地

却拥有极致的风光

并且孕育出了神秘而灿烂的古代文明

今日西藏文化、宗教中的重要仪轨

往往与这些古文明密切相关

它们的消亡引发众多考古学家、宗教学者孜孜探索

堪称另一个敦煌

学者们言道

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阿里

阿里究竟有什么?

为什么能影响整个西藏?


我们需要从阿里的三大元素说起

因为它们拥有改天换地的力量


亿万年以来的板块运动

阿里地区沧海成陆,不断隆升

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

冈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四条巨大的山脉在此汇聚

阿里的第一个元素



登场了

(阿里地区主要山脉山峰分布图,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喀喇昆仑山脉

耸立于西北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喀喇昆仑山深入阿里羌塘区的雪山群,逐渐与高原台地交融,摄影师@青木)


喜马拉雅山脉

崛起于南侧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普兰县境内的喜马拉雅群山,摄影师@柳叶刀)


喀喇昆仑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

冈底斯山脉斜贯东西

(夏岗江峰,海拔6822米,摄影师@丁丁)


主峰冈仁波齐海拔6656米

其山体外形富于变化

南侧相对圆润

巨大的岩石沟槽在中间构成了

一个显著的十字图案

(冈仁波齐,摄影师@雁海)


北侧山体则凌厉、陡峭

如同斧劈刀斫

(冈仁波齐北侧,摄影师@张扬的小强)


如果从空中俯瞰

无论圆润还是陡峭都已经不重要

一条由冰川剥蚀而成的S形山脊

成为最显著的特征

它弯曲着向下延伸

薄如刀刃

(航拍冈仁波齐,摄影师@向文军)


这些大型山脉排列紧密

冈底斯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

最近处相距仅约70-80千米

从远处观看

两列大山几乎平行排列

(上方为喜马拉雅山脉纳木那尼峰,下方是冈底斯山脉冈仁波齐峰,摄影师@孙岩)


大型山脉之间又派生出许多次一级的山脉

山连山、山接山

(狮泉河镇附近,摄影师@孙岩)

其中

喜马拉雅山的支脉阿伊拉日居山

因为山体中不同颜色的矿物质

呈现出斑斓的色彩

所以又名五彩山

(阿伊拉日居山脉,摄影师@郭岭)



如此密集的极高山

使得阿里的第二个重要元素登场了

它便是



成千上万年的降雪(降水)

在群山之中积累出大量的冰川

尤其纳木那尼、冈仁波齐、隆格尔山周围

以及阿里北部最为密集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左右两条冰川反向行进,形成了一个X形,其中左侧为喜马拉雅山脉仲尼冰川,摄影师@向文军)


冰川不断消融

向下流淌

(左侧冰川为喜马拉雅山脉北公达茨仁冰川,可以看出冰川消融向下流淌的痕迹,还形成了一个冰川湖,摄影师@向文军)


再加上地表降水、地下水等诸多补给

阿里发育出诸多水系

那些侵蚀力较弱的水系无法汇入海洋

往往消失在内陆

或者汇聚成湖泊

成为内流水系


内流水系占据了阿里近3/4的面积

它们在地表上汇聚出大大小小的湖泊

其中1平方千米以上的约有100余个

总面积超过6000平方千米

是中国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黄色区域为阿里内流水系,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著名的玛旁雍错拉昂错

夹峙于冈底斯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

(较为罕见的两山两湖同框照,请将手机横屏观看,上方为纳木那尼,下方为冈仁波齐,左侧为玛旁雍错、右侧为拉昂错,摄影师@孙岩)


来自周围高山的淡水较多补给玛旁雍错

它面积超过400平方千米

是同样海拔高度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水面清澈、宁静

(玛旁雍错,摄影师@孙岩)



周边草原植被生长茂盛

形成了一处天然的优质牧场

(玛旁雍错与冈仁波齐、羊群,摄影师@姜曦)


紧邻的拉昂错恰好相反

它的淡水补给较少

导致湖水矿化度提升

水质苦涩难咽

湖岸植被稀疏、极为荒芜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拉昂错与冈仁波齐、藏野驴,摄影师@丁丁;后来拉昂错被称为鬼湖,玛旁雍错为圣湖)


旁边的小湖古加错

风光亦令人惊叹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古加错,摄影师@姜曦)


朝晖下

它映照着纳木那尼峰

金光满湖山

(古加错,摄影师@姜曦)


更为殊异的是班公错

它周围山峦起伏

山湖相接,十分壮观

(班公错北侧喀喇昆仑山,摄影师@向文军)


班公错形状狭长

横跨中国边境与克什米尔地区

因为东西两段淡水补给量的不同

东段在中国境内主要为淡水湖

延伸至克什米尔地区则逐渐演变为咸水湖

(班公错航拍,摄影师@向文军)


其他湖泊也是各有特色

位于冈底斯山脉群峰之中的

扎日南木错

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

为阿里第一大湖、西藏第三大湖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扎日南木错,摄影师@老J)


还有湖岸曲折的嘎仁

(嘎仁错,摄影师@孙岩)


以及阿里最北端的羊湖

(羊湖,远处是地标独尖山,摄影师@青木)


与内流水系相比

外流水系具有更强大的洪荒之力

它们撕开地表、夺路向前

再汇聚成更大的河流

最终流入海洋

从冈仁波齐周围地区发源的四大河流

全都属于外流水系

分别是森格藏布(狮泉河)、朗钦藏布(象泉河)

马甲藏布(孔雀河)、当却藏布(马泉河)

(褐色区域为阿里外流水系,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森格藏布汉语译名狮泉河

在流入克什米尔之后改称印度河

它源头海拔5164米

之后河流不断切割

河谷从3千米逐步扩展到10千米左右

海拔在狮泉河镇降至约4200米

(狮泉河,一只雕鸮恰好入镜,摄影师@亦诺)


马甲藏布的切割能力更加强大

它汉语译名孔雀河

经普兰县进入尼泊尔境内

再汇入恒河出海

源头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海拔5400米处

至普兰县普兰镇时

河谷已经降低到不足3900米

(孔雀河,摄影师@向文军)


最强大的是朗钦藏布

它汉语译名象泉河

为印度河最大支流萨特累季河的上游

其河源海拔约5300米

至札达县什布奇附近河谷海拔只有2800米

高差超过2400米

切割能力一流

(象泉河,摄影师@卡布)


内流水系造就了遍地湖泊

外流水系造就了深切河谷

两种水系的影响也从此分道扬镳

切割能力较弱的内流水系地区

保持了较高的海拔

令人类难以生存

所谓“北方的空地”就此诞生

这便是羌塘

(藏语羌塘的语义为“北方的空地”,还包括西藏那曲、青海、新疆的一部分;下图为阿里羌塘的荒野,山为昆仑山支脉,摄影师@青木)


而外流水系切割出的河谷

使得海拔大幅降低

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相对宜居的条件

(象泉河谷的村庄,摄影师@向文军)


先民的脚步即将登临

不过在此之前

人类还需要阿里的第三个重要元素



大约500万前

阿伊拉日居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象泉河流域

还是一片灌满了水的大湖

之后两侧山脉加速隆升

阻挡了水汽的进入

大湖区域形成干热少雨的雨影区

湖泊逐渐干涸、大地出露

这便是达盆地

(札达盆地位置图,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在此过程中

湖泊以及周边河流带来的泥沙物质

大量沉积在底部

形成厚达800米的沉积地层

阿里的第三个重要元素终于来临



象泉河的流水

以及当地短促的夏季降雨

不断冲刷这些巨厚的土层

原本平坦的高原湖盆面被肆意切割

大地变得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地貌

土质的丛林

土林

(札达土林霞义沟,摄影师@卡布)


土林相对高度

可以达到上百米

(札达土林扎不让村,摄影师@张扬的小强)


或一簇簇蜂拥而上

(札达土林扎不让村,摄影师@张扬的小强)


或一根根笔直挺立

(札达土林霞义沟,摄影师@卡布)


或一层层逐级抬升

(札达土林,摄影师@胡澍)


或似旋转阶梯盘旋而上

(札达土林霞义沟,摄影师@卡布)


直达雪峰

(札达土林,雪峰为依比岗麦峰,印度称为卡美特峰,摄影师@姜曦)

又或似天然巨墙

巍然而立

(札达土林,摄影师@李珩)



无数的土柱、土塔、土墙、土堡聚集在一起

一个从西北到东南绵延175千米

宽达45千米、面积约2400平方千米的

超级土林群

札达土林

诞生了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札达土林全景,摄影师@张扬的小强)


就这样

孕育了发达的水系

造就了地势低洼的河谷

形成了气势恢宏的土林

阿里的三大重要元素已经全部就绪

古代先民们将以此为基

创造出怎样的文明?


荒野文明


1-2万年前

人类已经踏上阿里的土地

他们削制石器

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场景刻画在岩石之上

(阿里日土岩画,疑似牵狗之人,摄影师@卡布)


公元前4世纪

先民们建立起强大的部落联盟

势力范围几乎涵盖今日西藏大部

人称


象雄王国


他们以条件最优越的象泉河谷为中心

在高原上游牧、狩猎

(高山下的羊群,摄影师@秦晖)


在河谷地带开垦农田

(札达县底雅乡的梯田,摄影师@孙岩)


他们打造黄金面具

(出土于噶尔县故如甲木墓地,摄影师@金书波)


从中原引入奢华的织锦

(出土于噶尔县故如甲木墓地,上有汉字“王”“侯”,是青藏高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丝绸制品,摄影师@金书波)


象雄王积累起雄厚的财富

以不容质疑的权势调动万千人力

要营建规模庞大的都城

但是高原上树木稀疏

缺乏用于建筑的足够木材

土质紧密的土林进入象雄人的视野


他们在土林上挖掘出结构复杂的窑洞

洞套洞、房套房

三室一厅、四室一厅应有尽有

再配以其他建筑

以为居所、宫殿、庙宇

(象雄王国大鹏银城的洞穴遗址,摄影师@卡布)


他们崇拜大鹏金翅鸟(琼鸟)

就连都城的外形也是如此

并因此得名

大鹏银城

(航拍大鹏银城遗址,中间为身躯,两边山体为两翼,位于札达县曲龙村;藏语音为穹隆威卡尔,穹隆意为大鹏,威卡尔意为银色的城堡,所以亦有汉译为穹隆银城或琼隆银城;具体位置尚有争议,另一处呼声较高的遗址位于噶尔县卡尔东;摄影师@卡布)


土林之上的都城

具有绝佳的防御优势

象雄王的财富聚于其中

松赞干布的妹妹从吐蕃远嫁而来

她在歌中唱道

(引自金书波《从象雄走来》,有修订)

“我所嫁之地啊

是大鹏银堡寨

从外面看是险峻山崖

从里面看却是黄金与宝石”


国王主导了物质生活

精神世界则由神明主导

雍仲本教在冈底斯山发源

信众们在石头上刻写图案、文字以求福报

今日遍布西藏的玛尼石玛尼堆雏形

就此诞生

(摄影师@姜曦)



他们赋予雍仲符号神圣的含义

在宗教仪轨中不断使用

(雍仲符号在世界各地的古老文化中都曾出现,早期也并不区分方向,在汉地它被称为“万字符”,由武则天时期确定读音)

卍  或  


他们建立起对神山圣湖的崇拜

尤其是冈仁波齐的巨大十字沟槽

与雍仲符号相似

而更受推崇

(冈仁波齐,摄影师@姜曦)


雍仲本教携带着象雄文明的基因

从冈仁波齐周边地区发源的马泉河

即雅鲁藏布江的上游

向东传播

影响力遍布西藏

(马泉河,摄影师@向文军)


象雄王国存续了大约1000年

公元7世纪

象雄王的妻子

松赞干布的妹妹

最终引来了吐蕃的大军

象雄王国的辉煌终结了

但是属于阿里的辉煌却并没有终结

它将更加灿烂夺目


公元9世纪中叶

吐蕃的权贵们相互攻伐不休

由印度传入的佛教与本土宗教本教激烈冲突

吐蕃王朝分崩离析

王子吉德尼玛衮逃至象雄故地建立割据政权

改称象雄为阿里,意为“领地”

阿里之名正式出现

吉德尼玛衮分封诸子

其中一子统治今日阿里地区

是为古格王朝

(古格王朝位置示意图,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象泉河谷、狮泉河谷、孔雀河谷的肥沃土地

迎来了密集的开发

国王亲自指挥修建水渠

灌溉良田无数

(孔雀河谷普兰县的农田,摄影师@李珩)


再加上

羌塘盐湖里取不尽的食盐

高山中挖不完的黄金

草原上采不完的羊绒

古格王国以这些物产为基础

与邻国开展贸易

建立起高原丝绸之路


富裕的古格王室

用黄金迎请印度高僧

举办藏区最大规模的法会

佛教在阿里空前传播

土林之上的建设高峰再次上演

寺庙林立

(托林寺遗址,摄影师@卡布)

佛窟遍山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皮央遗址,摄影师@柳叶刀)


内部的壁画

更是不惜重金

(古格壁画,摄影师@卡布)


兼融南亚、波斯的开放夸张于一体

独具特色,开一代画风

尤其女性神祗短袖紧身式的着装

乳房丰满、腰肢纤细

胯部倾斜,肚脐显露

尽显人体之美

(古格壁画,摄影师@卡布)


古格的佛教大量吸引本教的元素

是它最终取代本教成为优势宗教的重要原因

冈仁波齐成为佛教、本教等宗教

共同认定的世界中心

每年从四方而来的朝圣者络绎不绝

(以冈仁波齐为中心的水系示意图,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国都的建设

王城在土林与群峰之中

依山而建

(远眺札达土林当中的古格王城,画面中下部微小的暗红色建筑群,点击放大后可见,摄影师@丁丁)


445间房屋、879孔洞窟

58座碉楼、28座佛塔

全都叠砌在土林之上

相对高差175米

居高临下、地势险峻、气势宏伟

(航拍古格遗址,摄影师@张扬的小强)


山顶是王宫所在

从山脚到王宫只有一条人工开凿的暗道

四面悬崖,无遮无拦

堪称冷兵器时代世界上最完美的城堡之一

(古格王城遗址,摄影师@M哥)


辉煌灿烂的古格

后来被拉达克所灭

千年古堡逐渐荒废

只留下残垣断壁和无数谜题



象雄与古格都已远去

今天的阿里

依然保持着独有的魅力

它还拥有中国视宁度最好的星空

拥有中国最独特的动植物

拥有纯朴的居民

阿里

它就在荒野中

既荒野,又文明

(在阿里普兰县科加寺偶遇的一个小姑娘,笑容如此阳光,似乎来自尼泊尔,阿里就这样包容着从世界各地赶来的朝圣者;摄影师@姜曦)


另外

对阿里文明遗产的研究

目前仍然十分有限

期待它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P.S.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拉巴平措/陈庆英等《西藏通史》、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志编纂委员会《阿里地区志》、霍巍《考古勾勒出阿里文明线条》、古格·次仁加布《传奇阿里》、金书波《从象雄走来》、侯利锋/刘建兵《西藏札达土林地貌形成条件及演化过程》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