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美男子的标准究竟是怎样的?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男性,究竟因何而美?
说起现在对中国男人的审美标准,现在似乎讨论挺多的。“如今对中国男性的审美是否越来越倾向阴柔”?
这个问题,从大众媒体到私人朋友圈,各方都有各方的意见。
于是,另一个问题就来了:在中国的古代,公众对“美男子”的评判标准究竟是怎样的呢?
别的不说,就拿“中国古代四大美男”来说吧。
排第一的,毋庸置疑,是西晋的潘岳,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潘安。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篇》形容潘安是:“妙有姿容,好神情。”
关于“貌比潘安”这个成语,自然就不用多说了。关于潘安还有个成语,叫“掷果盈车”。说的是那个时候,潘安驾车走在街上,别说少女,就连老妇人都为之着迷,大家都用水果往潘安的车里丢,都将车丢满了。
如果潘安那时候做的是水果生意,那每次上街,可以当作是进货了。
传说中的潘安
排第二的,是北齐的高长恭。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说他另一个名字就熟悉多了:兰陵王。
《北齐书》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
高长恭作为北齐的将领,是要带兵打仗的。但他率军出征的时候,都要带一个面目狰狞的面具。为什么?因为他的真实容颜太过俊美,无法震慑到敌军。
当然,如果北齐讨伐的是女儿国的话,高长恭肯定就不会戴面具了,且估计杀入敌阵是如入无人之境。
传说中的兰陵王
排第三的,是魏晋时期的嵇康(另有一个版本说是宋玉)。
《晋书·嵇康传》中这样形容嵇康:“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按魏晋时期“一尺”的长度折算,嵇康的身高可能要接近2米了,放到现在如果进国家男篮,人送外号“玉面小姚明”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传说中的嵇康
第四个,也是晋朝人,叫卫阶。
按《晋书》记载,卫阶的舅舅王济当时是骠骑大将军,也是著名的美男子,但和卫阶同行,自己感叹:“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卫阶27岁就去世了。怎么去世的?那年他到南京,大家都听说当今著名美男子来了,都涌上街头去看,人山人海。体弱多病的卫阶心理压力太大,最终重病而死——这就是“看杀卫玠”成语的出处。
放到现在出这事,估计自媒体一夜之间能炮制出1000篇10万+。
传说中的卫阶
历数四大美男,中国古代美男子颜值的评判标准,可能也就出来了:
美,柔,高,白。
是不是还是挺意外的?
事实上,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人对男性的整体审美观念,是偏向“文”而不是偏向“武”的,这和中国贵族和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和农耕文明对“优美”的理解有关。而对男性肌肉和阳刚之美的崇拜,倒是和西方文明的传入不无关系。
在整个中国对男性审美观念的演变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柔美”的要求尤其明显——“四大美男”皆出于此。
其实,在那个在没有什么化妆品可用,没什么时尚服饰潮流可跟,更不可能开双眼皮削下巴的时代,除了天生丽质之外,所谓的“打扮”,就是想方设法变得“白”。
最通用的办法,就是抹“面脂”。
北魏的贾思勰在 《齐民要术》中这样记录:“合面脂法:用牛髓。”在中国古代,男子涂面脂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不仅能让气色看上去更好,也能避免脸部的干裂,保持清洁。
讲究一点的贵族,还会涂抹用羊脂一类制成的口脂——说穿了就是“润唇膏”。而为了追求“白”的极致,很多贵族子弟还会敷白粉,甚至还要打腮红(因为“面若桃花”是当时评判一个男性是否好看的重要标准)。
不过,到了南北朝晚期,这种风尚已经有所改变了。北周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记载:
“梁朝全盛之时,贵族子弟,不学无术……无不熏衣剃面,敷粉施朱。”
可见“敷粉施朱”已不再被推崇。到了唐朝武则天时代,对男子化妆更是不再推崇。
不过有一点:使用面脂这个习惯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唐朝的唐高宗经常把进贡来的面脂分赏给大臣,而到了明代,一代名相张居正更是讲究使用面脂,府上“膏泽脂香,早暮递进”。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就算是天生丽质,抹点面脂,能抹出一群流芳千古的美男子?
没错,他们当然还有些别的。
能留下千古美名的美男子,靠脸,也不能全靠脸。
关于潘安,还有个成语,叫做“潘江陆海”。
钟嵘在《诗品》里称“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潘就是指潘安,陆就是指晋代的著名诗人陆机。这个成语是专门用来形容诗人才华横溢的——可见后人对潘安才华的评价。
事实上,潘安不仅文才在当时处于一流,还有两件事也是让人称道的。
一件是虽然他是“万人迷”,但一生对妻子杨氏钟情,杨氏早亡,潘安一生都没有再娶。另一件事是他对母亲非常孝顺,曾不惜辞官回乡侍奉母亲。在宋朝之前的《二十四孝》中,潘安是入列的,只是因为他后来因为头脑不清楚卷入政治斗争并丢掉性命,宋之后的《二十四孝》把他除名了。
关于高长恭,那就更不是弱不禁风的小白脸了。
高长恭作为北齐名将,智勇双全。洛阳一战,北齐被北周十万大军围困,高长恭率500骑兵杀入城内救援,最终大破北周,“兰陵王”声名远扬,甚至诞生了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事实上,高长恭正是因为战功太盛,甚至已经厉害到了让皇帝担心的地步,所以最终才被北齐高纬赐鸩毒死,死时才32岁。
嵇康作为“魏晋名士”,名气就更大一些了。
嵇康有文才,通音律自是不用多说了,他拒绝出仕,崇尚自然的调调更是让不少人着迷。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推荐他做官,他一不高兴就能写出一篇流传千古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司马昭将他赐死,三千太学生集体为他求情,但他只是面对夕阳,从容要来一把古琴弹一曲《广陵散》,一曲弹罢,叹一声:“《广陵散》于今绝矣!”从容赴死。
这种风范和品格,可能比他的容貌更让人感慨。
至于卫阶,虽然死得有点冤,但他的才气在当时也是非常有名的。
当时晋朝的大将军王敦在和卫阶交谈一夜之后,直接说此人的观点和言论“有如玉振”,惊为天人。而卫阶去世后,当时的豫章太守谢鲲直接说“国家的栋梁断了。”
可见,要成为一个流芳千古的“美男子”,脸好看当然重要,但也要有自己的水平,以及自己的强调和对生活的态度。
不过,潘安那个“掷果盈车”的故事其实还有后一半:
“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邀,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说的是一个叫左太冲的人,也想仿效潘安乘车游街,结果被妇女们一阵唾沫星子劈头盖脸砸过来,只能垂头丧气回来。
左太冲是谁?就是大名鼎鼎的左思啊(字太冲),也是当时一个著名的文豪。但他的才情可能并不输潘安,就是形象差了点,于是就受到了diss,也是很委屈了。
中国古代美男子的标准究竟是怎样的?
左思的画像
可见,即便不说是“美男子”,要成为一个有魅力的男性,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缺一不可。
都说现在是个“看脸”的时代,但实事求是地说,什么时代不是呢?只是人们的标准其实不是只是“看脸”,而是在大家都有才华的基础上,脸好看的,确实占优势——这是客观事实,不承认也不行。
编辑:小皮
本文来源:馒头说。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