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吃食,啧啧啧……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说起端午的吃食,排在第一的总是粽子。粽子,古时称角黍,黍是北方的黄米、南方的糯米;角,牛角,是祭器。以箬竹叶包黍米,是阴包裹阳之象。但比起粽子,端午还有更诱人的美食。
带子小河虾
小河虾又名青虾,盛产于太湖,生虾的体态玲珑、青灰色的半透明肉身,每一只都胀鼓鼓的,煮熟后则是淡淡的橘红环纹在洁白的虾肉上晕开,虾壳下面包得往外满溢的都是黑压压的虾子。
我从小最爱吃这种带子河虾,一到春夏之交,可以完全放弃肉味,连着一星期都吃最简单的盐水葱姜煮小河虾。
须知葱和姜不能放太多,一碗小河虾的话,两根葱一片姜足矣,否则就会抢了虾的鲜甜。据说我小时候放学回家,如果看到桌子上有刚煮好的带子河虾,就立刻放下书包,直接拿走大碗,掂着筷子,盘腿坐在沙发上细剥慢咽。
有人也许会问,吃这么小的虾不用手剥吗?对于我这样的河虾爱好者,这还真不是什么问题。
从小练就了一嘴剥虾壳的功夫,以舌尖抵虾身,牙齿灵巧地剔虾足、剥虾壳,不仅吃干净了硬实的虾脑、细咧的虾子、甜弹的虾肉,就连虾尾尖尖的那一小点肉也被完整地扫净。
不消一会儿工夫,大人发觉那一大碗河虾消耗殆尽,不禁会问,那你晚饭怎么办?没关系,那碗底剩下的河虾汤汁,正好可以拌一小碗白米饭吃,那也是滴滴鲜香。
苏州人的“三虾面”
端午前后,老上海人和苏州人都爱吃“三虾面”,也是用带子河虾做的,但其工序极其繁琐。
所谓“三虾”,即是虾子、虾脑、虾仁。做这碗面,要先剔虾子,再剥虾仁。剩下的虾壳与虾头同熬鲜汤。再从虾头里剥出结成深橘红色的小块虾脑。这时才将面条下熟过水,连同虾子与虾脑,一并放入虾汤,用小火煨煮,让“三虾”的浓鲜味渗入面中。
但老实说,大多数面铺的三虾面都会用猪油炒虾脑和虾仁,突出其丰沃,有点要与秋天的蟹黄试比高的意思。但也因其这样处理,所以大凡都做得有点腻,让剥离出来的“三虾”失去了本真的鲜味和清甜。
所以对我来说,与其捧着碗三虾面,对着它大坨金黄火红的浇头啧啧称赞,不如捧着碗盐水煮河虾,如嗑瓜子般欣赏每一只完整的虾。
清明挂刀,端午品鲥
古人将黄河鲤鱼、伊洛鲂鱼、松江鲈鱼和长江鲥鱼封为中国四种最美丽的江鱼。“清明挂刀,端午品鲥”,鲥鱼最诱人的部分,不是鱼肉,而是深锁了脂肪的鳞片。
扁身的鲥鱼,其美态就在于那一身披挂着油脂的闪闪发光的鱼鳞,而烹饪的时候也不能去鳞,因为蒸完带鳞的鲥鱼之后,鳞下的油脂一半会自动渗入鱼肉里,一半仍浮于鳞上,芳香扑鼻,让人一尝难忘。
但鲥鱼也是最娇贵的江鲜,离水即死。明代时的“鲥贡”,从把鱼打上岸到送至北京城,限三日抵达。为了一顿鲥鱼宴,用尽了快马和快船。
这样奢侈的“鲥贡”持续了两百多年,直到康熙二十二年,才由于山东按察史张能麟的一封《代请停供鲥鱼疏》而使康熙帝下决心“永免进贡”,废止了这“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江路到长安”的“鲥贡”。
高邮鸭蛋
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写道——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 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 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 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苋菜
端午还要吃红苋菜,是很多地方端午要吃的“十二红”中的第一个。
苋菜盛产于夏季,红苋菜多生长在云南、四川等地。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六苋,并利大小肠。”农历五月初五正是初夏时节,天气渐热,细菌滋生,蚊虫出没。在古人看来,红苋菜不仅能通润肠道,还能趋吉避凶。
本文来源:三联节气(ID:slshjq)。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