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样是繁体字,香港与台湾的却有这么多区别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如今中国大陆地区普遍使用简体字,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仍使用繁体字。简体字有简体字的便捷与清晰,繁体字有繁体字的文化与内涵。不过即使是在同样使用繁体字的香港与台湾,有些繁体字的写法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简体字与繁体字,孰是孰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各自文化的坚持和信仰,而对于繁体字来说,台湾就是把这一个传统保存并发扬得最好的地方。或者说,也许台湾将是世界上唯一保存繁体字文化最完整的地区。


      当然在上世纪50年代,蒋介石曾想在台湾推行简体字,为了试探民意,曾委托文人写论文造势,然后召开议会讨论简体化的问题,但是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最后不了了之。

       

      而近年来,台湾文化界也在不断讨论简体化的问题, 不少学者认为,汉字简化是大趋势,但他们主张“识繁书简”,便于书写但也能保留繁体字。台湾作家王文兴说过,对台湾人来说,能很快熟悉简体字写法,而简体字本身并不会对文化有太大影响。


      台湾“前行政院长”刘兆玄却提出正体字申遗的主张,他认为繁体字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批评“断代式的大陆简体字使汉字的象形、会意等汉字之美的特质与意蕴消失殆尽”。


      我们所熟悉的同样使用繁体字的地区,还有中国香港。香港和台湾虽然用的都是繁体字,但是,港版的繁体字和台版的却略有不同。

      那么问题来了,这“哥俩儿”的字不同在何处呢?



港版:  台版:


       不管是“歎”,还是“嘆”,其实这就是一个“叹”字。《说文》解释:歎,他安反,字或作嘆。


       破译后就是,歎从欠,欠是打呵欠,与出气有关,所以香港的叹写作“歎”,然而,台湾同胞却看穿了这个呵欠的本质,打呵欠必须要从口出,“嘆”就华丽丽地出场了。



港版: 台版:

     港台的这两个繁体“为”,本意上啥区别也没有,但显然港版的“爲”要比台版的“為”更加古老。因为“爲”头上的爪象形,是从甲骨文、西周金文以及小篆转化的,“為”则是由隶书和楷书简化而来,谁辈分高一目了然。


      “爲”是象形字,最初本意其实是母猴儿。



港版:  台版:

       “床”字的繁体,台版的“床”终于是我们认识的床了,可港版的就不同了,《说文》:牀,安身之坐也。从木,爿( pán)声。字亦作床。


        “古闲居坐于牀,隐于几,不垂足,夜则寝,晨兴则敛枕簟。”追古溯源,所以港版的床则写作古人吃喝拉撒都窝在其上的“牀”。



港版:  台版:

        乍一看,还以为“裏”是包裹的“裹”,再看一眼,它就不是包裹的裹,而是上里下衣的“裏”,差点儿看走眼了。


        所以说论“里”字,还是台版“左衣右里”的“裡”比较顺眼。


线


港版:  台版:

        说“线”的繁体字前,先引用一番《说文》:綫,缕也。《周礼·天官》:缝人掌王宫缝線之事。表面看两句没啥关系,但是有重点:《周礼》下面批《注》曰:線,缕也。


        都是“缕”,都是“线”,港台就是各写各的,反正意思到位了就成。



港版:麪  台版:

        当“面”作面粉小麦粉玉米粉各种粉时,香港用“麪”,台湾写“麵”,俩字,眼熟的各占一半,那就先来说说眼熟的这一半。


        香港的这一半用得是“丏”,乍一看跟“丐”长得挺像的,一个不小心就能看走眼。


        为了避免走眼,台湾果断地选择用“面”代替“丏”,还能在众多复杂的繁体字中不用查字典就知道它就是“面”的意思,真是太机智了!



港版:  台版:

      “钩”就是那种形状弯曲方便挂东西的挂钩、带钩,所以说它的繁体港版的“鈎”就很容易理解了,里面的构造“厶”十分形象。


      但是台版“鉤”里的小“口”是怎么回事,还有待看官发挥想象与考证。



港版:醖  台版:

      俗话说得好,喝酒误事儿,所以关于“酝”的繁体字,我们就不谈关于酒的“酉”了,只来说说“昷”。


     《集韵》说:隶省作昷;《说文》亦说:仁也,从皿,以食囚也。


       综合以上也是说,“醖”同“醞”,都是“酝”,只不过香港喜欢用带“日”的,台湾喜欢带“囚”的。



港版:  台版:


        一个“卫”字到了港台同胞手底下立马成了双生子,不过双生子也是有一点点不同的。


        比如看到字里含有人民币的“币”,那必定是港版的“卫”。




港版:  台版:

       《说文》:汙,秽也,一曰小池为汙。意思就是说“汙”就是“污”所表达的含义,港版是明着污,台版是暗着污。



港版:  台版:


        唐、宋之前,“只”还是写作“衹”的,由于我们老祖先们伟大的智慧,唐宋之后大多就简写为“只”了,并且流传至今。


        从这个字来看,还是香港同胞的传承比较到位。



港版:   台版:


       这两个字其实就是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差别。


     《五经文字》里说:羣,俗作群。



港版:   台版:


       其实台湾以前管这个字一直写作“纔”的,不过现在已经流行写作“才 ”了,终于和大陆及香港看齐了!



港版:  台版:


      又是一对上下结构与左右结构的“形似字”,看来香港同胞真的对上下结构有执念,或者说是传统文字有谜一般的坚守。


       如这个“峯”字,好端端的非得给人家叠罗汉,比如我们香港非常有名的TVB演员林峯,好长时间粉丝们都不敢认这个字。



港版:  台版:


        当“着”表示助词“着(zhe)”或是穿着的“着(zhuó)”时,台湾同胞一致写成“著”,而香港同胞不管词义怎么捣腾,始终一致,甭管啥意思都写“着”


港版:  台版:


      《说文解字·女部》解释:妝,饰也,从女,本意梳妆打扮,“妆”即是“妝”的简写,而《玉篇·米部》“糚”下云:饰也,亦作粧。


       都是“饰也”,那么“糚”就是“妝”字,“粧”也是“妝”字,又有《异体字手册·六画》中:以“粧”为“妝”之俗字。


        可见港版的繁体“粧”与台版的“妝”其实互为异体字,不过港版的毕竟多了个中转站,所以啊,台版的“妝”为优先常用。


编辑:艾彼



资料来源:书法网、海外网、新浪看点。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