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雷已扫,请放心!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和平年代,当看到这个画面,这个视频的时候,心实在被震撼了!


      11月16日下午,中越边境云南段已扫雷场移交仪式在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老山西侧雷场举行。这个雷场的移交,标志着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作战行动圆满结束。



      只见移交现场,数十名扫雷官兵当着当地政府代表和老百姓的面,手牵手趟过雷场,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老百姓说明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安全的。



      仔细看看扫雷官兵徒步验收雷场的这些画面。



      这些,是扫雷官兵扫出的爆炸物。




      据了解,自2015年11月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作战行动展开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官兵们,对中越边境云南段57.6平方公里的雷区进行彻底排除,并协助地方党委政府对24.1平方公里的雷区实施永久封围。



      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与扫雷官兵在已扫雷场植树。



麻栗坡县猛硐乡坝子村坝子雷场已扫雷区


      然而,就在一个多月前,10月11日,在那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在中越边境老山西侧——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猛硐乡,杜富国,这位阳光、帅气、温暖的年轻战士,失去了双眼与双手……



      27岁的杜富国,是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四队的战士,今年刚结婚,有8年的军龄,家中四兄妹中排行老大



      麻栗坡,这是一个让老一辈刻骨铭心的地方。扫雷四队的战士杜富国和艾岩,就在当年战火最为激烈的地方每天机械性地重复一样的动作——探雷、拆除、移走危险物。


      2016年12月,同是中士军衔的杜富国和艾岩被分配到同一个小分队,二人开始搭档,杜富国担任组长。彼时,面对毫无经验的艾岩,杜富国只说了句“没事,我来带你。”


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四队官兵在天保口岸四号洞雷场排除炮弹。黄巧 摄


      10月11日早7点,他们从猛硐乡部队驻地准时出发,约1个小时车程的山路后,来到坝子村雷场。


      那是一个极为安静的雷场,在山林深处紧挨着老山,毗邻越南。


      坝子村18个村民小组共4170人,其中8个村小组处于两公里的国境线上,有50%的村民在边界种草果、栽杉木、砍竹子,村民70%的收入来源于山上,村里因雷患伤亡的村民多达36人。


      村民盘金良是坝子村第一个被地雷炸伤的人。


      1993年,盘金良在山上劳作时不幸触雷失去右腿,2016年又一次触雷失去另一条腿。他也是坝子村最后一个被地雷所伤的村民,“这么危险的地方,也只有他们(排雷官兵)愿意来。”



      为了清除雷场,留给人们安宁与安全,3年前,中国排雷精兵就向这一带的边境雷场挺进。


      3年来,扫除了数十万余枚各类地雷、炮弹、手榴弹、炸弹等各种爆炸物。可是由于一些地区时间久远,雷的性质结构都渐渐发生了变化,一些过去的经验也许不再适用。



      到达坝子雷场后,杜富国他们首先需要穿戴10多公斤重的防护服,还得将27.5公斤一箱的扫雷爆破筒搬上山,再携带探雷器等作业工具进场。


      跟影视剧中部队前哨工兵扫雷的画面一样,在坡度约40多度的坝子雷场,杜富国他们弓腰搜排,携带的探雷针不时发出“嘀嘀嘀”的声音。“有了经验,你就会知道响声警示着哪种爆炸物。”艾岩说。


      就像一座埋在地下的弹药库,雷场的爆炸物各式各样。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地雷、绊发雷、跳雷、诡计雷、手榴弹、未爆炸的炮弹、子弹、导火索……不同的危险爆炸物隐没在土壤中,跟杂草和树根缠在一起,有的雷窝层层叠叠,不像扫雷游戏那般有规律可寻。


      “最开始的时候听到探雷针发出声音就紧张,心跳到嗓子眼。”艾岩说,像防坦克地雷还好,尽管看上去体量大的惊人,但人踩上去基本不会爆炸,防步兵地雷只要排除引信也是安全的。


      而67式手榴弹需谨慎,因为时间的缘故,投掷手榴弹的拉环可能有松动,若跟树根缠在一起,用力稍大会爆炸,用力轻了则无法排除,每遇此物他跟组长杜富国慎之又慎,那时杜富国总会说:“你退后,让我来,离我远点!”



杜富国在老山某雷场作业后拉着安全绳撤出雷场。黄巧 摄


      3年多来,杜富国已进出雷场千余次,累计作业300余天,搬运扫雷爆破筒15余吨,在14个雷场累计排除地雷和爆炸物2400余枚(件),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


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官兵搜排出的部分地雷和爆炸物。黄巧 摄


      10月11日下午,在一棵直径约30公分的大树根下面,杜富国和艾岩发现一枚67式手榴弹。这是一颗加重“大当量”危险物,弹体部分裸露地表,且被大树阻挡视线,树根处还有可能是个雷窝。


      在扫雷四队原队长龙泉印象中,杜富国的技术是过硬的。每到关键时刻,他总会毫不犹豫地以命令的口气对同伴说:“我是小组长,我来。”


      他不愿意把危险留给对方。


杜富国排除了1枚反坦克地雷。杨萌 摄


      扫雷四队的战友们给杜富国送了个“雷场小马达”的绰号,但他自己的微信名字是“雷神”。


      但就在那天下午,14时38分,“雷神”杜富国和艾岩发现了67式手榴弹,在接到分队长“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跟往常一样,杜富国对身边的艾岩以命令的口吻说:“你退后,让我来,离我远点!”


      艾岩后来回忆,他刚退出距离树根约两米时,杜富国正蹲着作业。“轰”一声巨响,火光伴着黑烟而起,杜富国就像一个“肉盾”,身子倾力向左后方倾斜。正是杜富国这一挡,烧黑的沙石打在艾岩的脸上,而爆炸冲击波和大部分弹片被他自己的身体承受。


爆炸,把杜富国的防护服瞬间炸成了棉条状


      战友们冲上去,只见半仰着的杜富国血肉模糊、惨不忍睹,骨头和类似经脉一样的器官组织外露。只听杜富国低沉又小声地说:“能不能把我鞋脱了?”班长马玺君猜想,“可能双手没了知觉,他想感觉一下脚。”



      舍生忘死,危急时刻,杜富国挡开战友,而自己,却永远地坠入无边黑暗之中。


      就在前两天,老山主攻营营长臧雷看望杜富国。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凝固了……


      如果不是英雄的前辈,与现在千千万万守护祖国的年轻英雄们,我们怎么可能有安宁祥和的生活。


      原来, 有人把黑暗挡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用的竟然是他们的鲜血和生命!


老山主攻营营长臧雷看望杜富国


      杜富国的妻子告诉澎湃新闻,第一天看到杜富国没有说话。第二天(13日),她看到丈夫蒙着的双眼有液体流出,预感到眼睛出了问题,当时她已经知道丈夫失去了双手。


      “老公我们来了,你要坚强点,我们会等你。”王静向躺在病床上的杜富国说话时,他响亮地回了一声“好!”


      杜富国27岁,王静小两岁,两人是自由恋爱,结婚才刚刚一年,还没有孩子。


      杜富国的父亲杜俊同样了不起——反倒是他,先安慰部队官兵。杜俊向部队领导说:“你们刚好有心理医生,要做好分队长的工作,不然他一直感到内疚,现在事情发生了,我们全家人在这里把眼睛哭肿也不能把他的手哭出来了。”


      杜俊几次从病房看完儿子出来,都是抱着头蹲走廊半天不说话。


      父子在医院的第一次简短对话,只有几秒,父亲喊了声“坚强点”,儿子回答“没事。”


      我们无法想象杜富国经历了怎样的煎熬与痛楚,才接受了这样的现实。

      


      今天,这则视频又刷屏了。11月16日下午,中越边境云南段已扫雷场移交现场,十多名扫雷官兵,手牵手趟过雷场,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老百姓说明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安全的。


      遗憾的是,杜富国无法参与其中。


      这名微信名就叫“雷神”的中国军人曾说过:“每多排除一颗地雷,就给了老百姓多一分生的希望。”



请记住英雄最帅气的样子!

这就是中国军人!



综合自人民网-云南频道,人民网、澎湃新闻、微信公号“三剑客”。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欢迎订阅《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