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历代取名风尚之演变:带你彻底搞懂中国人的姓、氏、名、字、号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与西方动辄一长串字母,几个甚至十几个单词组成的人名不同,中国人的姓名最简单(字数少)却也最复杂——每一个姓氏都有着悠长的历史渊源,每一个名字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许多人还有稀奇古怪的字和号。


中国人姓名字号中包含着的讲究与学问,你知道它们是怎么得来的吗?


姓是怎么产生的?


      如今当我们认识新朋友的时候,总会询问对方:“您贵姓?”可见,姓氏是每个人最有代表性的身份标志之一。


      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说文解字》中写道:“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有着血脉延续作用的姓,最早出现在中国。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和如今姓用来表示家族不同,中国最初的姓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神话传说。


中国最古老的姓是什么?


      中国最古老的姓是什么呢?关于中国最古老的姓,有两种说法:一说为“风”,一说为“姬”(以及由姬姓衍生出来的姜姓)。


      风姓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姓氏。根据《帝王世纪》和《竹书纪年》的记载,中国上古三皇五帝之首包羲伏羲氏的父亲燧人氏就是风姓。燧人氏(生卒年不详),风姓,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几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


      在此在基础上。伏羲氏随父姓风,伏羲氏的妻子女娲氏随夫姓风。不过,对于风姓这一姓氏,因为年代十分久远,加上历史上几乎没有风姓的人物,所以,针对风姓这一姓氏的存在,自然存在非常大的争议。


      和风姓相对应的是,姬姓和姜姓这两个姓氏则拥有大量史料的佐证,并且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在,都存在不少姬姓、姜姓的后人。所以,也有观点这位这两个姓氏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一方面,就姬姓来说,是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为黄帝轩辕氏的姓。


      大约在5000多年前,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因为黄帝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所以姬姓在先秦时期成为一个十分显赫的姓氏。


      在历史上,姬姓是周朝的国姓,比如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等,而且,姬姓也是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曹国、蔡国等诸侯国国君的姓。


      姬姓现在人口虽然只有54万余,但是,由姬姓直接繁衍出的周姓、吴姓、郑姓、王姓、鲁姓、曹姓、魏姓等411个姓,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


      姜姓则是炎帝神农氏的姓。根据史料记载,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在北宋时期的《百家姓》中,姜姓排在第32位。


      从古至今,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比如吕、许、谢、纪、丘、卢等姓氏。在此基础上,姬姓和姜姓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因为繁衍出众多姓氏,所以被誉为“万姓之祖”。


据说,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陕西。相传炎帝族和九黎族为了争夺黄河流域一块肥沃的土地,发生了一次战争,炎帝族战败,向黄帝族求援。黄、炎两族合并。后来,各族都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


      从公元前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有22000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据中国语改委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


      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的《当代百家姓》认为:目前,我国常用的姓约400个,前100个姓是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


  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


       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


  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


      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


  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


      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


  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


      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


        这100姓占全国总人口的87%以上。



“姓”与“氏”有什么区别?


  如今“姓”的数量与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那么,那些最初并不存在,如今却发展壮大,也被称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


   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分“氏”,下面就来介绍“氏”。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


      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


     这一时期的姓氏主要有以下两种由来:


     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以动植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因而在贵族女子称谓中则著之以姓,因为“姓”可表明她出生于某个氏族,起到“别婚姻”的重要作用,故古代曾有“同姓不婚”的说法。



今天常见的姓氏,大多产生于什么时候?


      如今常见的许多姓,最初都是“氏”,他们的大量产生的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此时的中国已进入阶级社会。


      周代制度规定,周天子的嫡长子将来继承王位,称为太子,其余的儿子统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子和王孙统称王族子弟。诸侯的儿子除了太子外均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公族子弟。


      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国为氏。公孙的子孙不属于公族,他们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


  以封国、官职、爵位为氏,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


  以出生地、居住地、职业为氏,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


   以祖先族号、谥号为氏,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这样,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产生了,其数量远远超过姓的数量。


      在这一时期,“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却时常变化。因此往往出现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虽不同,氏却相同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如战国中期的商鞅,他原本是卫国公孙后代,所以又叫卫鞅和公孙鞅,秦国封他为商君后,他又称为商鞅。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


   为避灾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


     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等。


     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


     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


   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后世有些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



历代取名风尚的演变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说文》中记载道:“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 


      这便是名的由来。后来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



      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


      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喜用一些代表吉祥与美好的字,如屈原在《离骚》中写道: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的讲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字,不算。还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汉代程不识,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汉代起名开始讲究文化意蕴,多带有这些意思:尚英武,雄浑劲健,像胜、武、勇、超、猛、固、彪、举等这些字很常用;见贤思齐、追慕圣人。如张禹,赵禹、邓禹、陶汤、张汤、赵汤、周昌、王昌、张尧、黄舜等就体现这一特色;求长生长寿。如万年、延寿、寿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见。


      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


      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至今,从农村族谱中可看出这一现象。进入族谱用于给子孙后代起名的字,当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


  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1744年,乾隆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为: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垂维佑钦绍念显扬。满清贵族喜欢用吉利字命名,如安、福、永、泰、保全、常荣、桂祥等。


      而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


   节令法:以生时节令,花卉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


   地名法: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杭宁。


   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来宝、来发。


   动物法: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小骏(马)、小凤、凤儿。


   体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


   性变法:女当男养,亚男、冠男、家骏、家雄;男当女养,新妹、宝姬、秋月等。


   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等。


   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孙五代。综合的,如润土(节令加五行)。


   民国年间,西方文化渐渐影响本土,一些知识分子、商人家庭尚洋名,如玛丽、海伦、彼德、约翰、汤姆很多。文革间尚红、建、卫、忠、青等字,带有浓厚的时代痕迹。


      现在,新一代父母给孩子起名时,有崇尚朦胧、诗意的趋向;也常见多字名,如父姓+母姓+名,这是新时代特有的现象,但不能将之视为复姓。



什么人不仅有“名”还有“字”?


      在古代,“字”只是限于有身份的人,如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中属于底层的劳动人民,是没有“字”的。


      《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都属此类。


      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


      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


      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上说:“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一是伦理道德加强,二是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


      纵观古人命号特点,可以概括为几条: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可以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


      也可以以旨趣抱负自号,如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因其乐于“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的生活而得名;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如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六十一”者乃“辛”字所拆;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


      如今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少数文人存有别号,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他们的别号多与自己的书房、住所有关,从中也可看出其志趣或抱负,如鲁迅曾自号书斋、绿林书室、且介亭;王力自号龙虫并雕斋;姚雪垠,无止境斋;叶圣陶未厌居,俞平柏古槐书屋,此可谓遗风。

编辑:艾彼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