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杭州有家店,吃面可以不要钱,老板去世后才明白原因......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在杭州的一个小巷子里,有着一家不起眼的面馆。进了这家店,你就能吃到一碗热乎乎的杭州风味卤肉面。唯一和其他面馆不一样的是:这家店,吃面不要钱。


有困难

可以免费吃面

免费使用

雨伞及打气筒


      门外常年放着这块招牌的,是杭州一家普通的面馆——成良微公益面馆。


      

      这家店的老板,名叫张成良。


      2013年,一家名叫成良面馆的小店在杭州建国南路正式开张。一开业,这家店就吸引了路人的眼球。因为店门口贴了这么一句话:当您遇到困难时,可以在成良面馆免费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


      免费吃面?这只是嘘头,还是店主真有一副热心肠?




      同样的问号延续了5年,终于成了一种习惯。


      第一拨受益者,就是在冬日里吃不上热早饭的环卫工人。


      家住杭州姚园寺巷的环卫工人朱红霞,永远记得2014年春节的清晨。“早上很冷,一到面馆,张老板就把一碗热腾腾的榨菜鸡蛋面捧到了我手上。”


      朱红霞的老家在江苏,这碗面让她在异乡备感温暖。她问张成良:“一个早上要送100多碗,生意怎么办?”张成良笑着回答:“你们很辛苦的,先吃好。”



      初一吃饺子,初二还有汤圆,有一年还给环卫工人送上手套和围巾。


      五年多来,每年的元旦到元宵,杭州最冷季节的清晨,张成良的面馆里,总是坐满了环卫工人。


      这个群体,后来有了保安、废品回收人员、还有流浪汉……


      杭州居民应阿姨还曾和张成良一起给社区的独居老人送过生日面。“一问才知道,张老板是主动到社区,问最近有哪些老人生日了,他想尽点心意。”应阿姨说,“这碗惊喜的生日面,让许多老人开心了很久”。。


      作为房产代理公司的老总,张成良常被朋友戏称为“土豪”。但就是他,每年的大冷天里,经常自己到面馆里去当“跑堂”。



      一碗看似朴素的面里,却有着浓厚的美味。大骨浓汤配着爽口榨菜,加上一颗张成良亲手做的卤蛋,还有分量十足的大块肉,就是一道最真诚的温暖。


      大家边吃边聊的不亦乐乎,在热乎美味的面条里,他们放下了一天的疲惫,尽情享受此刻美食带来的慰籍。


      

      张成良的面馆从杭州建国南路,开到了建国北路。


      建国北路店刚开张,他就跑去找到下城区建北环卫所所长方萍,问环卫工的早餐是怎么解决的。


      方萍告诉张成良,因为工人们舍不得在外花钱买早饭,早餐吃顿泡饭就打发了。“他当场就说,欢迎环卫工人来他的面馆免费吃面。”


      方萍记得,开始有环卫工人吃过几次后,不好意思就不去了。张成良就打电话给方萍,请她一定要叫工人们来。


      因为张成良知道,肚子饱了,心就不会冷了。



      据不完全统计,到2018年年初,他免费送出去的面就有5万多碗,每天少则100多碗,最多的一天送出了359碗爱心面。


      就在2018年夏天,成良微公益面馆还发起“给环卫工人送清凉“活动。为期40天的公益行动中,成良微公益面馆一共送出13448杯绿豆汤,平均每天送出336杯。



      张成良开面馆还有一个规矩:每卖一碗面,就有一块钱是捐给贫困学生的。



      他说自己的能力和资金都有限,做不了什么太大的事。能让这部分平凡的人们得到一点点温暖和安慰,自己就很高兴了。


      “这家店会一直一直开下去,只要我在,就不会让他倒闭的。”



      可是,就在2018年12月,张成良食言了。


      12月18日下午4点07分,一则讣告炸开了微信“成良微公益面馆义工群”。


      讣告是由多日没有出现过的那个名字“成良看世界”发出的。这是一则关于他自己的讣告:因病医治无效,张成良于12月16日过世。


      此前,张成良生病的信息,一点都没有透露过。


      讣告中写到:为了遵守慈父的遗愿,不打扰亲朋好友,以及所有邻居,不设灵堂,不接受花圈,后事一切从简。


      张成良的朋友圈,定格在了11月19日上午8:14。只有两个字:时光。配了两张图,一张是阳光从窗户洒进房间,另一张是家中装饰小物。


 

      年仅57岁的张成良,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提名为“中国好人”的这个男人,因病去世。


      12月19日早上,杭州殡仪馆里一个小小的追思会,却引得杭州人的朋友圈里刷了屏。人们这才知道,那个冬日清晨里,为环卫工人送上免费热汤面的张成良因病走了。


      “愿天堂也有一碗暖心面!”一时间,杭州人的朋友圈里,都在怀念这位热心的公益人。


      不是因为再也吃不到那一碗免费的面,而是因为这个世界上,又失去了一个真正的好人。



这个男人

凭什么被评为“中国好人”


      在张成良的计划里,他的微公益面馆,要在杭州开设十家。


      他的面馆门口,放有200把循环借用雨伞和500只便民打气筒,供市民免费使用,甚至一些街道干部看到了,也在沿街摆上了雨伞和打气筒。


      几年来,这样的微公益,始终是有人赞同,也有人质疑。但张成良并不在乎,他说,“我们需要去传播,爱心才可以传递。”


      在张成良这短暂的一生中,面馆只是众多善事里的九牛一毛。


      说起来非常偶然。2011年,张成良翻报纸时看到一则报道,是一场为贵州西部山区孩子捐赠衣物、文具的公益活动,因为缺少运载工具和运输经费,难以为继。


      张成良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这么大批量的物资,何不用自己的房车来运,“容量大,还省去了运费”。


      他主动找到了活动主办方,替他们当起了运输司机。


开着房车去贵州捐助


      那是张成良人生中第一次从一个公益观察者变成了公益介入者,“我突然发现能够帮助到别人是如此开心”。


      自此,张成良的公益热情便一发不可收拾:向偏远山区学子捐赠物资、义卖自己的摄影作品以支援贵州支教教师,还只身远赴索马里捐助药品、医疗器材,再到现在开起了这家爱心面馆。


      他去丽水、衢州等地登门探访贫困学生,与他们结对。甚至驾车前往更远的贵州黔东南地区,与当地困难家庭孩子结对。最多的时候,他结对的孩子有175人。



      周金根是“成良微公益面馆”的一名义工,与张成良相识5年,他说,“没有张成良开办的公益面馆,也不会有我们这支300多人的义工群体,我们都因他的爱心走到一起。”


      在周金根看来,“办企业、做公益活动,带母亲旅游,张成良就像是一个狂人”。


      “狂”得最厉害的那一次,是循着“爱心无国界”的理念,张成良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公益之路——孤身一人前往索马里,送去当地最紧缺的抗生素和医疗设备。


      那是2013年,张成良决心要去索马里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做中国志愿者。



      很多人都觉得他疯了,那里战争四起,遍布瘟疫——“你是去送死吗?”


      当时,国内没有一个保险公司愿意为他投保,身边没有一个人支持他,可英语还不太好的他,还是坚决的签订了生死状。


      他带着自己花了巨资买的药品,一台医用氧气机和几百桶奶粉、无数箱糖果,头也不回地踏上了去往索马里的飞机。


      到了索马里,他被那里的惨状震惊了。遍地都是破烂不堪的帐篷、瘦的皮包骨的孩子们和妇人,他们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更不用说吃饱饭了。


      在这里的每一天,他尽力的说着英语,实在不会说的就只能靠着比划,为每个需要帮助的妇人和孩子们带去了一份雪中送炭的温暖。


      这一去,就是大半年。


      在这些日子里,他无数次的躲过了枪林弹雨,吓得喘不过气,但是他依然没想过逃回国,他在内心告诉自己:“帮到实在帮不上了,我再走....."


      当他终于要离开的那天,无数当地难民来送他,嘴里不断说着口齿不清的中文:“谢谢!谢谢!”


      至今为止,张成良是全球极少数以个人名义前往索马里行善的爱心勇士,也是为数不多能亲自去索马里救援和志愿的中国人。


      这个走在荷枪实弹的武装人员中间,全副武装戴着墨镜的小个子、黄皮肤的中国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尤其是得知他的公益行动后,各国媒体纷纷报道。


      总是有人问:“为什么要去这么遥远又危险的地方?”张成良这样回答:“因为爱是这个世界共通的语言。”


      他觉得自己带回了一个真正的索马里,除了满目疮痍,那里还有孩子无助的眼神以及当地人感恩的拥抱。




      张成良从不认为自己是在“任性”地做公益,因为他首先是一个很有孝心的人。


      因为从小家境不好,年幼的他总是听到父亲对母亲许诺:“等以后日子好了,我们就到处走走。”可是,父亲终究没能等到以后,也没能陪母亲去他们曾经想要一起去的地方。


      父亲的话深深刻在张成良的脑海里。父亲离世后,他暗暗地发誓,一定要努力工作,好好孝顺母亲,带妈妈到外面看看,完成父亲未了的心愿。


      2008年,正值事业巅峰的张成良做了一个决定:放下工作,带着母亲去旅行。



      10年来,母子俩走遍了全中国。他甚至开着房车,带着当时已经82岁的老母亲去了西藏!历时21天、往返行程1万多公里。


      对他的母亲来说,外面的世界一切都是新奇的。美国、加拿大、埃及、肯尼亚……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她总是非常兴奋,每一个镜头前都在开怀大笑。


      “在旅途中,我才发现母亲其实是个特别热爱生活的人,她喜欢戴着一副墨镜,得意地在镜头前比划出V字手势。”张成良已经带着母亲走了10多个国家。在他心里,再也没有比母亲的笑容更美了。




慈善不是作秀

是我活下去的动力


      因为热心公益事业,张成良曾获第三届中国公益节“2013最佳公益精神奖”、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2015”第一季度网络人物等荣誉。


      2016年3月,他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提名“中国好人”。


      2016年杭州G20峰会前夕,杭州城市形象宣传片介绍“杭州最美人物”时,有张成良捧着面碗的一个镜头。


      他的小小面馆,因为关爱环卫工人轰动杭城,进而成为了公益驿站。来自全国多地甚至还有国外的爱心人士,成为公益面馆的义工。除捐款之外,还有人捐来鸡蛋、面和姜茶等物品。



      因为一开始就高调做公益,张成良也时常会受到一些质疑,但是他说,这是传播正能量的好办法。“互联网时代,大家都看手机看视频,总要让大家知道你在做什么,才会加入吧?再说,你不高调,人家有困难也不会找你帮忙啊!”张成良曾经这样说。


      一碗面暖胃暖心,也带动了很多人参与公益活动。在微信上,“成良公益面馆义工群”已经有300多名成员。给环卫工人送面的时候,张成良忙不过来,就会在朋友圈吆喝一声,有很多志愿者跑过来搭把手。


      杭州姚园寺巷社区党委书记宋月兰说:“以前我们觉得做公益的应该都是大企业和大机构,但张成良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你愿意,每个人都可以做公益,都能够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


对不起

我走了


      成良面馆的墙上,还摆着数不清的纪念照片和各种证书和奖状。


      可是,主人却再也回不来了。


      爱心箱里,放着许多陌生人许的愿望,以前张成良都会每个月随便抽几个愿望,帮他们实现。


      现在,大家再也不用等了。


      那一碗碗温暖美味的面,还留在无数人的心间和味蕾。可如今,面馆已经大门紧闭,许多人路过,驻足,叹气,离开。


      以后,再也吃不到了。


      在去世前段时间,他在自己朋友圈里发过一句话:这个世界的改变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大多数人做了一点点。


      正是因为大多数人做的这一点点,才让这个寒冷的人间,变得越来越温暖和值得。


      他说自己想做一辈子善事,可却没想到,自己的一辈子,竟然这么短。


      我想如果他还能说话,恐怕会对每个需要他帮助的人说:“对不起,以后帮不到你们了,希望不要怪我。”


“中国好人”张成良

世界各国报道


      谢谢你,张成良。


      谢谢你这一生,给无数人带来的温暖,谢谢你面对这冷漠猜疑的社会,依然炙热单纯的付出,如孩童般天真善良、不求回报。


      假如真的有天堂,你去了之后,也许,也许天堂也会多出一家暖心的面馆!


      只是,只是啊,天堂好人那么多,还是多留一点在人间吧!



本文综合自:浙江新闻客户端、钱江晚报、视觉志(ID:iiidaily)等。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