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丹青: 家长不要太有“家长欲”,因为孩子们都是大人的老师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不要太控制小孩看什么或者不看什么,中国家长经常小看孩子,不太注意到他的能量。十四五岁前不要太多过问孩子的事情,瞧着不对也不要说什么,过一阵子他自己会调整,所有动物都会自己调整,包括高等动物。


小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尤其强大,这就是小孩子最有灵性的地方,也是我们大人需要向孩子学习的地方。

 

01、


      法国有一个很著名的风景画家叫柯罗,他晚年说过一句话“我每天早上醒过来向上帝祈祷,让我像小孩一样天真地看世界”。我岁数越大越明白这句话,孩子们都是我的老师。


      没有学画这件事情,甚至没有画画这件事情,要紧的是大家都有眼睛。现在春天来了,我上午在公寓旁边走,像北京这么难看的一座城市,这么糟糕的天气,可是每朵花儿都好看,每一棵树都好看,这个时候我觉得我可能只有五岁。

      

      曾经有小朋友问我:“您好像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好萝卜,英文也不行,中文也不行。我的问题是,好萝卜到底是什么?”


      我回答他:“你就是好萝卜,我是老萝卜,你是一个小的好萝卜,还没有长大,正在长。”


      意大利有个导演叫费里尼,他说过一句话,可能有点极端。他说全世界的孩子在五岁以后送到幼儿园就被扼杀了。他反对所有现行的教育。我的观点跟他一样,中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在扼杀孩子,让他变得不像一个孩子。


      人越长大,越是一个变坏的过程,变麻木的过程,不看天,不看星星,也不看花儿,不看树。脑子里只想挣钱,想当官,想把别人弄下去自己爬上去,所有的人就是想挣钱,做生意。所以很多孩子在长大以后就不可爱了,所以趁你们现在还可爱的时候,应该多说说话


      不过,在我身边,的确有一些成年人依然没有失去童心。我今天带来两个孩子,一个是我的孩子,另一个是美术老师的孩子。美术老师在体制之内不能完成的事情,就自己开班来做,教孩子们画画,跟他们说:


      “你们学的不是画画,你们学的是用你们的眼睛看这个世界,你们需要用你们的眼睛看这个世界,之后学着用手把你们看到的、想到的东西画出来,所以你们画的不是世界,是你们的心。”


      我觉得有这些人的存在,这些孩子们的童年才得以保护,这个世界才有可能不沉寂。



02、


      有家长问我:“在现代的教育体制中,怎样克服这个时代,让孩子成为一个像您说的那样,有独立思想的孩子?“


      想要培养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孩子,家长先得克服自己——不能太有“家长欲”。


      比如我克服自己的方式就是,我看到周围的那些画,有些我喜欢,大部分我不喜欢,太教条了,不真实,不感动我,我不要那样画,我想办法画出真实的感动人的画。


      中国家长有一个趋势需要克服,就是不要太把孩子当一个孩子。他是他自己,他有他的才能,他有他的爱好,可是你一时看不出来。


      我经常遇到一些家长问他的孩子应该怎么学画。问题不在这个地方,问题是他是否了解他的孩子?他在不在冷眼观察孩子,孩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真的知道吗?


      这时教育就开始了——如果可以叫做教育的话。所以家长最要紧的是冷眼看,然后带着孩子走向他感兴趣的地方,而不要强行带他去他讨厌的地方或者没感觉的地方。所以我想第一要克服的是家长自己的“家长欲”。


      “家长欲”是很可怕的。我蛮怕看到家长的,现在孩子苦死了,一天到晚被逼着学钢琴,学古筝,学英文……



03、


      13岁以前的孩子,我不主张过度灌输。不要跟他们解释什么是“美”,什么是“古代”和“现代


      如果带他到博物馆去,根本不要对他解说因为他听不懂,并且会厌烦。家长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让他看;如果他实在不要看,就带他出去,他想吃就吃、想玩就玩,不要太早灌输这么多词汇给孩子,什么大师,艺术,美……都不要给他。


      我不喜欢孩子半大不小就能说会道,全是大人教他的词,不像孩子。我在美国、欧洲、日本看到的孩子都像孩子,他不太会说话,很简单的词,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废话,更没有空话。可是中国的孩子,尤其春节联欢会上的孩子,和一些比较优秀的被选出来的孩子,满口空话、假话。我们的概念教育开始得太早。


      孩子10岁至15岁的时候,要特别观察他们,看他们到底喜欢什么,哪些事拽都拽不走他,打他他都要做。


      如果这个时候,他正好喜欢画画、喜欢音乐、喜欢写作,或者是喜欢科学实验,家长就要带他到好的环境,能够耳濡目染,周围有同样的孩子,这对孩子非常重要。


      至于所谓美术史、古代、现代、这个派、那个派,我想差不多要到初中以后孩子才开始对这些词语、这些概念感兴趣,而且有理解力和判断力。这是我的认识。


      我在世界各国博物馆总是看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大人抱着婴儿在逛博物馆,其实婴儿在睡觉,但我觉得这种教养方式非常好。带孩子到很嘈杂的饭店或商场去睡觉和在博物馆睡觉,感觉是不一样的。


      第二,国外小学生和中学生会全班去博物馆,不是浏览,而是有专业的老师在那上课,学生很自由地提问。


      但在国内,我经常看很多父母带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大人自己也不太喜欢,但觉得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就带孩子去,我觉得这个是最可怕的。


      对小孩而言,身教大于言传,如果父母真的很爱这件事情,小朋友得到的讯息是这件事情很有意思。很多时候是父母让孩子弹钢琴,自己根本不听音乐。


      在孟子说来,孩子最初孺慕至亲,然后慢慢转移到亲戚身上;但现在都是独孩多,不可能有舅舅或者阿姨,所以再大一点孩子会喜欢同学,男生喜欢男生,女生喜欢女生,慢慢地男女生互相喜欢,这里有很重要的智力和感情变化,大人要密切关注,但不要打断孩子,孩子特别怕他正在一个过程中,爹妈的话来了,他又不敢不听


      有些家长觉得现在的孩子不听话,我却恰恰相反,我觉得现在孩子太听话。也可能是在家里非常猖狂,大人完全拿他没办法;可在场面上,孩子都太听话了,太乖了。我们小时候不是这样的,坏着呢,一塌糊涂


      一个太听话的孩子,还会有自己的话可说吗?还会有自己的思想吗?



04、

 

      我不太了解现在的孩子看的是什么绘本, 绝大部分儿童读物是很平庸的,一小部分是特别好的,经典的,比如童话,那么多童话,安徒生童话是好的,格林童话是好的。但以我的经验,不要太控制小孩看什么或者不看什么。我总觉得我们经常小看小孩子,不太注意到他的能量


     他当然会乱看,拿到手的或者拿不到手的他会看,或者有些孩子完全没兴趣看,有些沉迷在里面,大人都不要太在乎这件事情。学龄前的孩子看的东西,到了学龄后会自动消失,就像出麻疹一样,忽然他不爱看了,他会看更高级的东西。


      我记得我13岁以前喜欢画画,同时还喜欢唱歌跳舞,还去拍过电影,还打架,还捉虫子,上树闯祸。可是到了13岁以后忽然一下子,我绝大部分时间,别的东西我一点兴趣没有,只画画。到18岁又是一个飞跃,以前的很多习惯忽然停顿,转入更高的智力要求。


      有些事情大人不要太担心,也不要太关心,由他去,到一定的时候会忽然消失的。有一种习惯在你看来不是很好,你要去掰它,一切都起于这个掰,有时候掰坏了。不能纵容孩子,但是要非常小心,不能过头,有些事情会自动消失,或者自动生长。



      在艺术方面,对孩子喜欢做的事,家长最好少啰嗦。有一个家长,儿子刚五岁,他也在上图画班,他会画他想画的东西,他想表达的东西。但是比较可怕的一件事情是,作为我们世俗的观点看,他画得确实不够好,所以他会比较,认为某些画画得好,某些画画得不好。画得不好,他会沮丧。 


      在国外幼儿园老师会有一些词汇选择,英文有很多好听的词,他如果觉得这幅画不是很好,他会说that’s interesting(有意思)。尽量不要对小孩说出价值判断的词,大人说好或不好、对或不对,就是在杀小孩,小孩就这样被杀掉了,孩子的童真就没有了。可是特别顽强的小孩,你再杀他,枪林弹雨,最后他拿起笔又回到原来的样子,这是少数天才,甚至长大了他真的变成一个天才画家。


      我小的时候,临摹的是我们那时候的卡通,就是赵子龙、关公骑在马上打仗这些。那时候不懂技巧这句话,我画得跟它很像就可以了。但有的孩子跟我相反,他画人物就是画不像。


      但他你一定有一样东西是画得很好的。我画人画得很好,可是我不太会画风景,每个人的才能是很具体的,很多画家并不会画所有东西,他只会画一两样东西。 


      所以我要对家长说,13岁以前的小孩,在绘画上或任何文艺兴趣上不要多说,孩子要做就让他做,少啰嗦。有时他看到自己做得不好,会很沮丧,就让他去沮丧,第二天醒过来又好了,他去画又是那个样子,他有很顽强的动物本能,保护他这个本能,不需要家长去引导。


      我记得自己画画的时候,就想长大一定要做个画家;再大一点,我想我长大一定会画得非常好。



0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的方式和节奏都不一样。我喜欢画画一开始很简单,就是铅笔画、蜡笔画、粉笔画,拿到东西就往上画,没东西就在沙地上画;到后来我的老师跟我说你可以画油画、画毛主席相,我就这样画下去了。


      每个人在各个阶段,都假想在追一个人,我特别喜欢哪个画家,我要像他那样画画。你问我什么时候停下来觉得这幅画好了,我实际上在想那个人的画,觉得画得有点像那个人,我就会停下来。但我是一个比较性急的人,所以大概齐了我就停下来了。


      有个孩子,他以前画的画特别本真,想到什么画什么,但是他上了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开始看卡通书,很多日本的小女孩、小尖脸、帅哥,都是大眼睛,都是一样的,在本子上画的都是那样的形象,家长觉得他怎么没有以前自己的风格了,家长想让他还是画他本来擅长的很自然的东西,不知道要不要劝他。


      在我看来,不要去管他,他到了十四、五岁,突然有一天他就不会画这些东西了,他画更想画的,他智力在增长。


      还有一种情况,到十六七岁,他还画这个,也许他就想做这样的卡通画家,那就让他做,但是不要强行阻止或者引导。我的意见总是这样,十四五岁以前不要太多过问他的事情,瞧着不对也不要说什么,过一阵子他自己会调整,所有动物都会自己调整,包括高等动物。


      小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尤其强大,这就是小孩子最有灵性的地方。所以,家长们对孩子不要有过多的担心和干涉、设定,那样只会束缚他们的灵性、损耗他们的天赋,使他们渐渐变成麻木而毫无特点的人。


      只要激发内心的需求,遵循内在的生长节奏与方式,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最佳的成长路径,这也是我们所有大人需要向孩子学习的地方。


陈丹青,著名画家、文艺评论家、作家。

编辑:艾彼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