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伯仁到底是谁?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的人,无不是悔恨交织,然而大错已成,一切已经无法回头。


那么“我”是谁?伯仁又是谁?这里面又有着怎么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01、“酒鬼”伯仁


原来“伯仁”真实姓名叫周顗(yǐ),字伯仁,出生于269年,汝南安成(今河南省汝南县)人。


周顗出身世家大族,他的父亲安东将军周浚曾参与灭吴的统一战争,立下战功,被封为武城侯。


周顗少年时便有很高的声誉,神采俊秀,为当时的名士们所推崇。


魏晋时期选官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中央、地方可以自行聘任官员。但无论是地方郡县怎么征召周顗出来做官,他都一一拒绝。


周浚死后,作为长子的周顗承袭了父亲的爵位,被封为秘书郎等职。之后东海王司马越的儿子出任镇军将军,任命周顗为长史。


而此时的西晋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历经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避难江东。


而琅琊王司马睿镇守江东,将好友周顗调到自己身边。不久后周顗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宁远将军,虽说周家是将门,但周顗丝毫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干,刚到荆州就被人打的狼狈逃窜,幸亏王敦、陶侃(大诗人陶渊明的曾祖)出手相救,才幸免于难。


回到建康的周顗被司马睿留在了身边,担任军谘祭酒等职。



317年,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周顗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尚书仆射等职。虽然声望极高,但却因为好酒的毛病时常受到处罚。担任尚书仆射后天天沉醉,却常说饮酒没有对手。


一次有好友从江北来,周顗非常高兴,于是拿出两石酒二人对饮,双双大醉。周顗酒醒后,看看那位客人,已腐肋而死。这还不算有时候喝高了,还敢公然顶撞皇帝。


伯仁就是这样的一个“酒鬼”,但是他为人却非常“宽裕友爱”。他的弟弟周嵩一次醉酒,竟拿蜡烛掷打他并说:“你的才气比不上我,为什么竟然出人意外地获得了崇高的声望?”


不料周顗丝毫不生气,反而开玩笑道,“阿奴你用火攻,这本来是用了一个下策呀。



02、名臣王导


上面介绍了这么多关于伯仁的生平,下面该说说“我”了,“我”就是东晋的名臣王导。


王导、王敦兄弟一文一武,帮助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氏兄弟与周顗自幼相识,关系非同一般。一次王导枕着周顗的膝盖,指着周顗的肚子说道“里面装的都是些什么?”


周顗答道:“这里面空空洞洞的,不过像你这样的人足可容纳数百个。”


东晋王朝建立后,王导、王敦兄弟掌握了大权,特别是王敦飞扬跋扈,引起了司马睿的不满,双方剑拔弩张,王敦在外地起兵进犯京师建康。


王敦起兵之后,刘傀等人力劝元帝尽杀琅琊王氏,回王敦以颜色,在京的琅琊王氏子弟都惶惶不安,觉得大祸将至,于是在王导的带领下,都到宫门外向元帝请罪。而元帝却不做决定,将他们冷落在宫门外并不宣诏接见,此时王导内心的惶恐可想而知。


偏巧周顗将要进宫,同元帝商量如何应对王敦之祸,王导见到他顿觉有了一线生机,觉得以周顗的耿直和两个人的情谊,周顗一定不会置自己于不顾。他忍不住大呼周顗,“伯仁,我王家几百口的性命就都靠你啦!”


结果却大出他的意外,周顗竟置若罔闻,看也不看他,就从他面前过去了。如此被人无视,在这之前王导还从未尝过这样的滋味。


刚刚燃起的希望一下子就被冻结,王导内心不禁失望,他却没有想到周顗进宫会在皇帝面前,极言他王导的忠诚,怎能因为王敦的祸心就降罪于忠臣身上。力陈的结果是皇帝最终采纳了周顗的意见,没有牵连其他琅琊王氏子弟。


性喜饮酒的周顗,以前就因为喝酒而被人称作“三日仆射”,身居仆射之职,他却常常喝醉,有时竟三日不醒。这一次在宫里他竟又喝多了,等他醉醺醺一出宫门,就见到内心恓惶的王导,王导依然在宫门之外等候消息,见到他立刻奔过来直呼伯仁,想问问他皇帝到底打算怎样处置王家。


“我们一定要杀了王敦那帮混蛋,到时咱胳膊肘上好系个斗大的金印!


我们的周侯居然还是没有理睬王导,对身边的人这样说,然后扬长而去。


这厮不雪中送炭就算了,竟然还落井下石,要置自己于死地!王导的心一下子就凉透了。自此嫉恨周顗,祸根深种。


他却没有想到在宫里和皇帝喝的醉醺醺的周顗,醒了酒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立刻给皇帝上表再次替好友分辩,生怕自己因为喝酒误了事,害了好友的性命



不久王敦大败周顗等人朝廷大军,占领建康,王敦召见周顗,并对他说:“伯仁,你有负于我啊!”(当年周顗在荆州时,王敦曾救过他),但周顗却说:“你举兵反叛,我亲率六军而不能扺抗,朝廷军队溃败,因而有负于你。”


这时有人劝周顗逃走,但他决意要与朝廷共存亡。


王敦入京,王氏一门重新得志,王敦对名望甚高的周顗十分忌惮,于是向王导征询意见:“周顗等人声望极高,应当位列三司才是。”


王导没说话。王敦又说:“就算不入三司,也得作个仆射吧。”


王导依旧没回答。王敦说:“如果不能用他们,就只能杀了他们。”王导依然没有任何反应。


最终王敦下定决心,将周顗等人逮捕,押至石头城南门外处死。


临行前周顗面色不变,举止自若,旁观的人见此都伤感流涕。


当时是公元322年,周顗时年54岁。



03、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周顗死后,家被查抄,作为东晋朝廷的高官,家里仅有几个装着旧絮丝的小篓、五瓮酒、数石米而已。


王敦之乱平定后,王导检查以前的宫中奏折,发现了周顗当年营救自己的奏章,言辞恳切,殷勤备至。


王导拿着这封奏章,痛哭流涕,悲不自胜,感到十分对不起这位朋友,对自己的儿子说:“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的不作为而死。幽冥之中,我对不起这个良友呀!”


自此“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谚语便千古流传,直至今日。

编辑:楚小楚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