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这样形容纽约:它是一切的中心,但它又是一个令人找不到中心的地方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文汇笔会 Author 江青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如今,我曾经的两位挚友都先后离去,仔细端详华华二人,他们笑得多灿烂迷人、多美啊!人的生命不就是这样吗?
一九六三年,李翰祥导演将刚成立的香港国联电影公司移师台湾,公司刚站住脚就大张旗鼓筹备拍新片,一口气买下不少原著版权。当时我是国联当家花旦,买下了版权的原著就会尽量找来看,免得临阵抱佛脚,也因此认识了原著者,高阳、司马中原、琼瑶、郭良蕙、朱西宁等作家。
一九六三年皇冠出版於梨华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梦回青河》,出版后十分轰动,一版再版,电台天天晚上8点至9点会连播。一九六六年国联公司买下电影版权,我迫不及待一口气看完,是於梨华写家乡浙东青河发生的爱怨情仇的大家族故事,人物性格分明、情节错综复杂。
当时,听说於梨华常年定居美国,没有机会向她讨教。
六十年代末期,国联面临财务危机,四面楚歌声中接近名存实亡,李翰祥导演力挽狂澜,知道我和归亚蕾都很喜欢《梦回青河》,书中有两个戏份旗鼓相当的女主角美云和定玉,表示国联可以把《梦回青河》的剧本给我们,自己找人拍摄,条件是得租用国联的器材。
我跟亚蕾商量,请也是国联的同事,好友、好人、好导演宋存寿先生执导,于是筹备工作便紧锣密鼓展开。一九七〇年戏剧性的“婚变”,我“逃”离影界远去美国,电影《梦回青河》也就不了了之。
七十年代初,从加州到纽约探望弟弟,友人问我:“作家於梨华住在纽约上州Albany(奥本尼),夫妇都在州立大学执教,她很关心你的现状,要不要一起去看她?”看过她的书就觉得对她不陌生,欣然应允。
至今依然记得,朋友开了几个小时车到她家后,温文尔雅的男士开门,他只介绍自己:“我是於梨华丈夫,她不在,打网球去了,你们就等等罢。”
跟我同去的朋友:“哎——那不是约好的嘛?怎么?”
憨厚的丈夫不知道如何解释,歉意地笑了笑,接着这位年轻的物理教授就忙着去张罗三个年幼的孩子。
约半小时光景,听到门外急刹车声,知道女主人回来了,人没进屋声先到:“客人到了吗?”清脆的南方口音,她一身网球运动员打扮,风风火火进了门,完全没有歉意没有更衣也没有客套,直入我们可能有的共同话题《梦回青河》。
於梨华和她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梦回青河》
打开话盒后她就滔滔不绝,说第一部长篇小说会有自己的影子和相对多的自我色彩,自己年轻时候的个性和小说中的定玉比较相近,聪慧、调皮、热情、率真,而又多心计,小说是以定玉的第一人称“我”来写的。
我带着歉意告诉她原本定下我饰演美云,现在事过境迁,只能无限惋惜,她表示归亚蕾饰演定玉和我当是绝配。
聊天时,她表达了对我目前处境的忧虑,其他再聊了些什么记不清了。
看她一面见客一面被家务事和孩子不断打扰,于心不忍就提出告辞,於梨华没有客气,说:“大老远来想留你们吃饭,但无奈冰箱中都是平时过日子的美式快食,不好意思招待中国朋友。”
临走送了我她的长篇《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第一次见於梨华,对她爽直的快人快语,不落俗套的待人接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到加州后,一天接到陌生男子电话,自我介绍:“我是林怀民,在爱荷华攻读,是於梨华的朋友,她给了我你的电话,现在学校放假,想飞过来跟你学中国舞……”推都推不掉,就这样,於梨华的牵线搭桥,几天后见到了对舞蹈热情如火的林怀民。
自从一九七三年搬去纽约,大家见面的机会就多起来,在纽约和普林斯顿我们有许多共同的朋友,陈大端、赵荣琪夫妇,夏志清、王洞夫妇,王浩、陈幼石夫妇,牟复礼(Frederick W.Mote)、孝兰夫妇,以及她的台大学长高友工,无论是聚会或有活动,於梨华仿佛就住在当地,永远单枪匹马出席。
当时钓鱼岛运动如火如荼展开,在纽约有不少活动;陈幼石办《女性人》杂志,需要发掘她周围朋友的潜力;我舞团在纽约每年有发表会,或在东部院校有演出,有可能她必定来给我打气捧场。
连带她的大儿子Eugene也被妈妈调动,热情洋溢地帮助江阿姨,记得我在哈佛大学演出,Eugene在哈佛念医,是中国同学会会长,不遗余力帮助宣传印传单不算,排练时还会来剧场嘘寒问暖。
几年前我跟梨华打听Eugene的近况,谈起这四十年前的暖心事。
当年东部的朋友们称於梨华、陈幼石和我为“三剑侠”,我们三人都在上海长大,所以一见面就说上海话,叽哩呱啦外人无法插嘴,如果加上爱说上海话的顽童夏志清先生,他爱热闹、爱讲笑话、爱开玩笑,就更闹忙了。
这“三剑侠”喜欢结伴看戏、听音乐、抬杠、下馆子、胡说八道,都酷爱纽约,按於梨华精准形容:“这就是纽约,有容乃大。它是一切的中心,但它又可以是一个令人找不到中心的地方。太复杂、太富有、太贫穷、太无私、太自私、太宽容、太吝啬、太多、太少、太热情、太冷漠,它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城市。”
一九七二年摄于纽约。后左起:水晶、於梨华、夏志清、林衡哲;前左起:王浩、王洞,前排右二为陈幼石。
一九七五年,中国国门刚开了一条缝,於梨华迫不及待想回到梦中的国土与家乡——青河。
经联合国中国代表处的精心安排,她带着激动的心情,满腔热情地在中国走访了多处,又与失散的亲妹妹重逢,离开后,就把在中国所见所闻写成一本书:《新中国的新女性》。
因为《新中国的新女性》在内地大幅度宣传并在香港出版,自一九七五年起,於梨华的作品被台湾封杀,并禁止她回台湾,至一九八三年解禁。在这漫长的八年间,她有家归不得,连父亲病逝都无法回台奔丧,这也是她抱憾终生的伤心事。
一九七七年,胡金铨导演应夏志清先生邀请,到哥伦比亚大学讲学,不是讲电影而是谈他有兴趣的老舍研究。於梨华打电话给我,打听胡金铨是否仍在纽约?有没有可能到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中文系演讲?并说明是替系主任锺玲女士打给我的。
胡导演喜欢结交学术界,一听说就兴高采烈地应允了,第二天便动身。三天后,一向有博士情结的胡导演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遇上锺玲一见钟情。
於梨华打电话来说:“哎呀!我当了大电灯泡你知道吗?系里没有钱租旅馆招待大导演,只能住在系主任锺玲家,锺玲感到不方便,要我搬过去作伴,我带了睡衣去,哪知道……”我和於梨华在电话两头惊呼小叫加大笑。
大家来往接触密切了,成了知心朋友,有机会聚在一起可以有聊不完的话,作为作家她敏感、有好奇心,但我不希望我的故事在别人的作品中出现,于是坦诚地跟梨华约法三章:“你绝对不可以在小说中写我,如果有一天你写了,我就跟你绝交!”
她当然知道这不是戏言。
非常感激她一言为定维持了承诺,现在忽然眼前浮现出当时她面带微笑眯着双眼仔细打量我,然后轻轻点了下头的神情。
应当是七九年罢,我们在纽约聚会,单独时她告诉了我大概要婚变的消息,我有点惊惶失措,丈夫爱她、宠她、永远梨华第一、好人、好父亲,梨华都承认,但她说:“我喜欢可以崇拜的男人!现在我遇到了。”说时像个初恋的小女生,知道她浸浴在爱河中,她没有告诉我他是谁,我也没有打听的习惯,只是千叮万嘱她,一定要好好处理,不要伤害到孩子们。
清楚地记得临别前她问:“我五十了,还敢闯祸,勇敢不?”
后来,知道她处理得极稳妥,懂事明理的三个孩子接受了现实也接受了他,而物理教授也找到了崇拜他的贤淑妻子,大家和平和睦相处。我笑她书写多了,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关系都能梳理得一清二楚皆大欢喜,真正佩服她智勇双全的本事!
从第一次回中国之后,於梨华三番四次地往回跑,越跑越上瘾,越上瘾就越想跑,好像永远跑不累,到底那是“家”,我说她在“梦回青河”。我们都在美国几十年了,对“家”越去越远也就越牵挂,国门打开后我们有迫切感,想做、该做、能做、需要做的事太多太多,我跟梨华说:中国对我在意识上用“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来形容最恰当。
七十年代后期,锺玲跟胡金铨导演结婚后去了香港,幼石在梨华的穿针引线下,夏志清和高友工两位教授不遗余力的推荐下,到奥本尼大学中文系任系主任。好强的幼石很想有番作为,丈夫王浩是位享誉国际的数理逻辑学家、哲学家,由王浩与大陆高等院校搭桥,两位女侠大刀阔斧联手,取得纽约大学高层的响应和鼎力支持。
由纽约州立大学校长领队,梨华也参加了这个访华代表团,他们一行人在中国,得到学术界高层的高规格接待,共同推动中国高校第一批国际合作办学和交换项目,纽约州立大学于一九八0年起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校建立校际交换,於梨华兼任纽约州立大学的交换计划顾问。
这个计划轰轰烈烈开始了,却很快导致了两位挚友又是同事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幼石和梨华都是有极强自尊心、自信心、聪明绝顶又极其能干的时代女性,她们之间产生的僵局大都和学校工作有关,后来幼石发现,梨华恋爱对象竟是纽约州立大学校长,两情相悦在访华途中开始,以前并未近距离接触过。
之后,人事关系上梨华处处占优势,幼石就产生了被利用和被打压的感觉,最气不过的居然是自己无意中促成的“好事”。终至发展到两人水火不容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