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000张照片实锤:80年代孩子童年的快乐,90后00后根本理解不了

新读写 2020-09-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书单 Author 书单君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来源:书单(ID:BookSelection)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李叔同《忆儿时》

      今天分享一本特殊的摄影集。影集里都是中国的小朋友,但拍下这些照片的,却是一位日本人。拍摄时间也不是现在,而是三十多年前。

      80年代初,日本摄影师秋山亮二来到中国,拍下了近8000张彩色照片。后来他将其中一部分照片出版成两本影集:《你好小朋友》和《光景宛如昨》,后者最近刚出版。


      《光景宛如昨》的书名,出自弘一法师李叔同填词的儿歌《忆儿时》:

      “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

      看到这些照片,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蓬勃发展的80年代,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那时的快乐很简单,一瓶橘子味儿汽水,一根红豆冰棍,就能让人开心一整天。

      比如下面这张拍摄于桂林的照片,就是分享汽水的欢乐时刻。

      男孩子穿的蓝色条纹衫和背带裤,还有女孩子穿的粉色上衣,在当时看来,绝对是走在了潮流的前线。


      这张照片则拍摄于北京,一个坐在门口吃冰棍的小姑娘,一脸满足。


      那时候的冰棍经常放在泡沫箱里,用厚棉被盖起来,沿街叫卖。


      可口可乐也已经进入中国,但跟旭日升、北冰洋这些本土饮料比起来,价格还是偏高了些。

      毕竟那时候,一支棒冰才4分钱,奶油的8分,很多小孩子当时一天的零花钱也就5分,想吃奶油的,就要攒两天。


      还有1分钱的萝卜丝,2分钱的无花果……

      装在玻璃罐里的糖果都是按颗卖的,最便宜的咸味奶糖1分钱1颗。

      那时候,瓜子算是比较少见的零食。现在常见的大白兔奶糖,那时候只有有钱人家才能吃到。


      那时候,买菜的标配就是菜篮子和网兜。

      跟后边穿黑白蓝灰的大人们相比,穿着钩花毛衣、格纹裤子和黑色皮鞋的小姑娘,时尚得简直像是从现在穿越过去的。


      毕竟改革开放初期,大部分人手上都没什么钱,很多孩子穿的,都是哥哥姐姐剩下的衣服。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就像这个衣服上有破洞的小男孩一样,当时很多农村孩子的衣服上,都有补丁。


      所以那时候的孩子,都盼着过年。

      一过年就意味着,可以买新衣服穿了。


      当时流行的是军绿色。

      谁要是能穿上一身军装绿,再带个大盖帽,一定是街上最靓的崽。


      那时候,三北防护林还没建成,北方经常刮沙尘暴。

      很多人出门时,都会围上纱巾。


      中国是自行车王国,当时几乎每家都有一辆,前面这种二八大杠,经久耐用,是那个年代的典型标志。

      试问哪个坐在前杠的孩子,没有硌过屁股呢?


      当时农村用来驼重物的骡子,现在很多人可能都没见过了。


      还有绿色的搪瓷缸子、鸳鸯图案的脸盆、印着招贴画的铁皮暖水壶和牡丹花的国民床单……

      这些都是当时家里的标配。


      下面这张照片拍摄于成都,在一个租小人书的摊子前,人们正在开心地聊天。

      那个年代没有网络和电脑,读书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佳方式。


      马路边上有很多借书摊,上面铺满了琳琅满目的杂志和小人书,可以用很低的价格借来看。

      不止是大人,许多小朋友也会去借书,就在路边看起来。


      《杨门女将》《哪吒闹海》《隋唐演义》……这些都是当时大家爱看的小人书。

      当时秋山亮二还感叹说:“中国果然是一个文字的国家啊,小朋友们都爱读书,真拼呀!”


      下面这张照片摄于成都,一个穿着裙子的小女孩,正坐在裁缝店门前认真看书。

      不知道她穿的这条碎花裙,是不是在这家店里做的。


      那时候的铅笔盒,都是铁的。

      上面还印着九九乘法表,有时候还会把课程表也贴在上面。


      当时的广播体操还是第六套,第一节是伸展运动。

      现在回想起来,众人齐做操的场面,还是很壮观的。


      虽然当时连黑白电视都很少见,但孩子们放松的方式并不少。

      北京,两个小男孩正在教室里掰手腕。

      背后的墙下边涂成灰色,是因为白色不耐脏。


      女孩子喜欢编各种花样的玻璃丝。

      最简单的,就是一根玻璃丝就能编成的“一条龙”。


      还可以在家门口跳格子,操场上扔沙包,两个人一起跳跳绳。


      还有抓石子、丢手绢、摔片儿、跳山羊、弹弓,甚至爬杆子。

      总之,只要手上有东西,就能玩得很开心。


      那时候旅游的人还很少,很多人第一次出远门游玩,都会去首都北京。

      在天安门前拍张照片,是那个年代一种特殊的仪式感。


      去了北京还要顺便爬个长城,毕竟“不到长城非好汉”。


      虽然旅游不常见,但几乎每个孩子都参加过班级的集体活动。

      要么是春游踏青,要么是表演合唱。

      这群在动物园跟长颈鹿合影的小朋友,显然在活动前都认真打扮过了。

      他们脸上的腮红,不禁让人回想起,每次班级演出前,被红唇粗眉大亮片支配的恐惧。

      以及小时候拍照时,点在眉心的大红点。


      那时候,计划生育政策才刚刚开始实施。

      秋山亮二镜头下的这些孩子,几乎是最后一代“非独生子女”。

      现在,这些孩子早就为人父母。

      但三十多年前,他们也曾睡在爷爷的臂弯里:


      也曾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观察来往的人群:


      也会穿着一个肚兜,就度过了整个夏天:


      也会抱着妈妈的脖子,跟她撒个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李叔同在《忆儿时》的最后写道:“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当年那些买一堆零食只为收集小卡片,跟在妈妈身后,流着鼻涕不想上学的孩子们,终将长成为别人遮风挡雨的大人。

      而铁皮暖水壶、二八大杠、大檐帽,在今天的中国也早已绝迹。一同消失的,似乎还有孩子们纯净的眼神、简单纯粹的生活态度,以及街坊邻里间相互的关怀照拂。

      这本《光景宛如昨》的原书名,是Dear Old Days”。

      是啊,80年代的那些日子,仿佛就像是一个悠长的梦境,亲切而美好,让人怀念。

      近40年后的2020年,一场疫情极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人与人之间保持着必要的“社交距离”,口罩成为了一件新的必备衣物,挡住病毒,也遮住了笑容。

      今时今刻翻看这些80年代的照片,我特别感受到,可以触碰到他人的温暖,对生活来说有多么重要。

     摄影是留住时间的艺术。

      那个充满了感性情怀,百花齐放的80年代,终究是一去不复返了。

      希望这些80年代照片里的温柔与安稳,能带给2020年的你,多一点治愈。

主笔:燕妮,图源:青艸堂 Photos©️Ryoji Akiyama



本文转载自一个推荐好书的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这里有一群三观正的读书人,与你分享思考,推荐好书。我们一起通过阅读,变成更好的人。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