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6-02

“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         —— 莎士比亚

文|黄红英

华人作家、 旅居美国的中文老师

美国的“不”字文化

众所周知,美国法律对一个人的个性、私隐与权益等的保护,极其严格。

生活在美国,许多家长常常教育孩子,一些行为绝不能做,如:以不礼貌的手势对着别人、以嘲笑口吻对着他人说笑、随意触碰他人身体的私隐部位、在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上饮食、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即使别人头发一团糟,或染成五颜六色,身着奇装异服,也不得指指点点,不能背后议人是非,不能随便评价同学,等等。

似乎整个社会充满条条框框,都是“不能”“不要”“不允许”“不得”做的规定与法律,让人生活得有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无所适从。

然而,当你走在街上,总会见到迎面而来的陌生人与你微笑打招呼。清理街道的工作人员在你走过时,会将机器关闭,站旁边微笑说Hello,耐心等你通过后,再继续工作。当你拎着大包小包,吃力地走在路上时,路过的人会问,“Are you OK? Can I help you?” 上公交车时,司机会对你微笑,“Hi,good morning/good evening.”……

每天,你常常听到这些话:“I’m sorry.” “Thank you.” “Hello, Have a nice day.” “Have a good night.”……诸多细节,数不胜数。

所以,生活在美国,有时因不懂某些领域的法律,也会有心理压力,有时,看到某地发生的恐怖袭击、枪击案新闻,也会担忧。但总体而言,居住在一个社区里,周围的人还是友善居多,人与人之间还是会互相帮助、互相信任。

也许,这与美国学校的教育密不可分。

我的孩子8岁,在旧金山湾区一家小学上二年级(Second Grade)。每周三早上,是学校的校会。一般有这些环节:

效忠与感恩国家、念校训;

表彰每周表现好的孩子们,通常每班一至两人,表彰原因有主动帮助别人,对他人友好,上课认真;

为本周生日的孩子庆祝生日,学校给每个人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全校师生一起为他们高唱Happy birthday。

此外,每周会增添不同的互动内容,如:

跳有益健康的舞蹈,或简单的体育动作;

看视频或公益片,告知孩子在学校能做或不能做的行为;

引导如何与其他同学、大人以及陌生人相处的方式与方法

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与权益不受侵害,对他人不当行为说“No”……

每次校会,是许多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虽然是教导,但极少有校长或训导主任一本正经严肃训话的情形,总是以轻松、快乐的方法进行引导。

 

从小抓起的善良教育

引导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从幼儿园开始,会点滴渗透于学校的日常教育间。

比如,倡导孩子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捐赠一些不用的书籍或现金到专项基金用户,帮助有需要的人,或改进学校的措施;或定期发给学生一些行为规则,倡导每天、每周、每月、每年,都能做这些日常行为,共同构建一个友善世界:

Smile at 25 people(对25个人微笑);

Say“good morning”to 5 people(对5个人说“早上好”);

Hold the door open for someone(为他人扶住门);

Thank a bus driver(对巴士司机说谢谢);

Volunteer in your community(为你的社区做义工服务);

Say“Hi”to someone who looks sad(与看上去伤心的人说“你好”)。


(美国小学倡导孩子与人友好相处的50项行为)

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也如此。做好日常生活的细节,才是最有效的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做一个实实在在、谦虚有礼、自强、自律、自爱、友好的公民,而不是让每个学生都写下一些看起来很遥远的目标。

这种教育将一直伴随着孩子,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少商在美国的专栏作者——陈晚老师就曾分享儿子的一份家庭作业:

为了让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选一周每天从下面列表中,选出一两件好事儿做一做,并记下来: 

捐一些衣服或玩具给你家附近的慈善组织 

拿一些吃的给需要的人 

称赞下你亲爱的家人

帮爸爸妈妈做会儿家务 

给朋友或者家人做张小卡片

抱抱别人

称赞下好朋友

逗别人开心

帮弟弟妹妹做做作业

写封信给家人告诉他们你对他们的喜爱

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赞

和家人一起玩个游戏

善良是一种竞争力

中国也有句俗语:无规矩不成方圆。也许,正因为整个社会约定成俗的许多“不可为”,才保障了合理合法的“可为”,也才让更多人能够保持个性、自由发展,保护与激发了创新创造能力,才有了更多人的“有所为”。

在美国社会里,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尊严权及追求幸福的权利,是个人或群体因作为人类,而应享有的权利,这是最核心的自然权利,没有它们,就没有自由、平等和博爱。尊重人的权利,要求“把人当人”,这是人的哲学,法律保障人的权利,也是美国社会的哲学。

而除了美国,不少国家也注重从小学起狠抓孩子的善良教育。

比如英国。英国乔治小王子进入的Thomas’s Battersea学校——一所备受医生、银行家、律师等高收入父母青睐的精英学校,其最注重的一件事,就是“善良”。

 

曾经培养出无数精英学霸的贵族中学——伊顿公学,其校长也曾讲过类似理念:“精英教育,除了让孩子获得杰出的成绩,最重要是让他们学会接纳别人,尊重他人的不同。”

再比如芬兰。不少学校就推出了“好人缘奖学金”——顾名思义,就是要在同学圈子里得到大家的喜欢,和其他奖学金不同,它没有权威的评委,而是由全体同学共同票选而出,相当于“年度风云学生”。以此告诉孩子:成绩和才艺当然很重要,但快乐、合群、兴趣等,都可以感染身边的人,也是“优秀”的标准!

再比如新西兰。那里的小学非常自由,但非常注重社会公德的培养,老师不会教条地告诉孩子要“听话”,而是教育孩子要学会尊重,不少学校干脆把“善良”作为校训: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曾发表一篇名为“扭转趋势”(Turning theTide)的研究报告,主张大学入学系统应弱化对孩子分数、技能等的考量,而更看重学生关怀他人的特质,主要考量学生为社区做过什么贡献,这一改革方向获得包括哈佛、麻省理工,在内的全美80多个大学的认可。

这背后指的,其实是一种“社区精神”,不只是一种物理概念的理解,更指每个人不应只关注自己的成长,还要关注身边的人,用智慧和同理心,解决身边人的烦恼。

写在最后:我们提倡让孩子做个善良的人,但我们也提醒,善良是一种高级的智慧,它的前提是不委屈自己,它的底线是永远保护自己。

往期精彩

必读|美国大学录取公式的13项评分标准

北京四中国际部校长: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出国就是“作死”

吃“大脑伟哥”秒变哈佛学霸?风靡海外名校的“嗑药文化”,只会让你变傻!

我的斯坦福,哥伦比亚学霸朋友们是怎样学习的?

标化一点儿也不重要?这篇文章为你破除低估标化的七大谬见

2018-2019年,美国留学申请时间规划表,你准备好了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