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登于《留学》总第104期
记者_孟蕾 编辑_李育
供图_席浚斐 视觉中国 设计_李阳
视觉中国 图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这条消息。
十年前,网络没有如今发达,媒体信息的传播没有朋友圈这么快。没有人知道会死伤这么多人,也没有人知道会带来多少伤痛。
十年过去了,劫后重生的汶川走过了山河重整的征程。
那些经历地震的人过得好么?
《留学》杂志通过四川省教育厅国际合作处联系到重灾区北川中学的学生席浚斐,听他讲一讲这十年的故事。为方便读者阅读,文章内容以第一人称叙述。
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
每次出门,都会被人问:“你是北川人啊,那你地震的时候是怎么跑出来的?”“地震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这些问题我都回答过无数遍了,回答的次数越多越觉得没什么意思,但影响肯定是有的。
我是北川人。没错,就是那个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灾区,突如其来的灾难把北川县城几乎夷为平地。
我家在北川擂鼓镇。十年前地震的时候,我正在北川中学读初一。
2018年4月20日,北川旧址。视觉中国 图
2017年重建后的北川中学。席浚斐 图
时间倒拨回2008年5月12日
那一天是礼拜一,上午还是阳光明媚,到了下午天就阴沉下来。地理老师正在教给我们认识亚洲,“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我们却在不停地打着哈欠。
就在这时,教室突然摇晃了一下。同桌戳了戳我,撇撇嘴说:“今天垃圾车施工的声音为啥这么大,快要把楼震塌哩。”我转头看向窗外,黑压压的云层在天空聚集,风吹得真大啊,柳杉都弯了腰。
“你摇桌子干嘛?”我问同桌。同桌茫然地说:“我没有啊。”大概停了一两秒,桌子又晃了起来。这次不仅是桌子,连脚下的地板也开始晃动,感觉自己都快坐不住了。
这时,坐在前面的同学大喊:“地震了,快跑!”他离教室门只有十几步的距离,第一个冲出了教室。
紧接着,我们后面的几个人迅速起身,艰难地往外跑。当时哪有功夫去想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脑袋里只有一个想法——保命。
可是地震晃得太厉害了,我往前跑几步,就被摔到后面去。爬起来再跑,然后又被摔到后面去。我们的教室很大,之前课间打闹的时候还埋怨它不够大,踢不开足球,现在好希望它能变成一个小盒子啊,带着我们飞走。
脚下的地板裂开了几条缝,头上有哗啦啦的石子掉落,我下意识地护住头,艰难地往外走。
地震后北川中学散落的学生课本。席浚斐 图
周围都是废墟,只剩一个篮球场
终于跑出了教室,来到了楼梯口。北川中学的初中部学生比较多,每个班大概有70多个人,结果可想而知。学生都被卡在了楼道里,动也动不了。后面的同学不断往前涌,前面的同学又走不动。我被挤到了最里面,紧挨着墙。墙体又在持续晃动和倒塌,我的胳膊和手臂都被擦伤了。
几分钟后,不记得具体是几分钟了,应该也没有很久。我们终于跑了出来,跑到了操场上。眼前是黄沙一片,依稀能辨出几个人影。飞扬的灰尘入鼻呛人,根本看不清楚。
当我睁开眼睛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
我的面前已经没有完好的建筑了,残垣断壁。北川中学的一座教学楼完全倒塌,另一座五层教学楼压塌了底部的两层,一楼已经不见了。我们的教学楼像是倾斜的积木,一碰就塌。余震不断来袭,到处是呼救声、呻吟声、房子坍塌的声音,感觉整个北川中学都有点快兜不住。
2009年清明节前,北川中学废墟上倒塌的篮球架。 凤凰新闻 图
2018年4月20日,北川中学旧址。视觉中国 图
2017年北川中学震后新建篮球场。席浚斐 图
全没了,全没了
地震发生前,我们学校有2883名学生,202名老师。地震发生后,这个数字减少了近一半。
我们班有78个人,第一个跑出教室的那个同学却在地震中遇难了。他跑得最快,没想到却被楼上掉下来的石板砸中。
“全没了,全没了。”北川中学受灾严重的消息传到了我家的小镇,我妈边走边哭,“我娃,我娃喃?”她觉得我肯定没命了,因为我从小就体弱,再加上比较内向,不太喜欢与人说话,怎么可能逃得出来呢?
没想到,我只是受了皮外伤。
2008年5月北川中学废墟旁。 视觉中国 图
几天后,从北川撤离到绵阳县城,我再也没有见过一些人。但我固执地相信,他们都还活着。那时候,走在街上都能听到成龙的《生死不离》,“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我想,他们一定也会好好活着。
2008年汶川地震后,席浚斐(左)
“因祸得福”这四个字我不敢说
良心上过不去
这次地震后,北川中学成为典型。一直被国家领导人、各界名流广泛关注,成为社会极度关爱的一个学校。
经济、社会、教育资源不断地被引入震中区,国家领导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纷纷来到这里看望我们。同学们纷纷赴香港、澳门游学,去英美俄意做交换生,这些机会都是我们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生活中的一些好事,我们过早地、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受益很多。可死去的人呢?
人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
我不敢用“因祸得福”这四个字来形容今天的生活,良心上过不去。这场灾难的代价太大了,我们现在这些好的条件,都是因为一场地震、那么多人死去,才换来的。
妈妈跟我说逝去的人都变成了夜空的星星,那我宁愿天空没有星星。
(以下为席浚斐自述)
因地震与俄罗斯结下不解之缘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俄罗斯政府立即做出决定,邀请1500名中国地震灾区儿童于2008年和2009年,分两批次在暑假赴俄罗斯疗养。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与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交谈中表达了这一想法后,有关部门立即做出积极回应。在多部门的配合下,来自四川、甘肃的1500多名灾区儿童分两批次于2008年和2009年暑假赴俄罗斯疗养,期间大多孩子居住在“全俄海洋儿童中心”。
2008年7月,我作为疗养团的一员,也来到了俄罗斯。
本文主人公席浚斐,2018年5月摄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的最高点
第一次踏上俄罗斯这片神奇的国土,第一次来到了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最年轻的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新鲜与好奇不言而喻。我在“全俄海洋儿童中心”(下文简称海洋中心)疗养了21天,得到了海洋中心的精心照料。或是出于感激,我对这座被誉为俄罗斯远东明珠的城市,对这座城市里的人民,对俄罗斯这个伟大的国家,都产生了浓厚兴趣。
2017全俄海洋儿童中心外景。席浚斐 图
不仅是我,也许所有参加那次活动的孩子们都对海洋中心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并开始想象未来能够和海洋中心再次相遇。离开海洋中心的那天,我来到了像油画一样美丽的海滨,在一张纸条上写下我的心愿和祝福,装进一个漂流瓶,扔进了蓝色的大海里。这个漂流瓶为我的俄罗斯之行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也为我和俄罗斯之间新的关联拉开了序幕。
。
远东联邦大学
是我在俄罗斯的第二次开始
2014年10月我开始了我的俄罗斯留学之旅⋯⋯记得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把所有大学的志愿都填写成了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
资料显示,这所大学的校史,可以追溯到1899年创建的俄罗斯东方学院。2011年,俄政府将远东国立大学、乌苏里斯克师范学院、远东技术大学和太平洋经济大学合并成为一所全俄一流的大学—远东联邦大学。大学新校区坐落在俄罗斯岛童话般的阿亚克斯湾,由于很好地利用了2012年APEC会议的会址及其设备设施,越来越多的各国留学生前往这里学习。
2014年10月26日,我乘坐火车翻越秦岭,独自来到北京,启程赴俄罗斯读书⋯⋯我在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办理好登机手续,前往登机口,一路上不曾回头—不敢回头,因为我知道,尽管理未来值得憧憬、拼搏,但过去同样值得怀念、回味。
我忘不了妈妈送我走出乡关,久久不肯离去的背影;我忘不了特大地震灾难之后重生的北川中学—就在这所崭新的学校,我和幸存的同学完成了高中学业、步入了大学校园;我忘不了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县城,那是全球最年轻、最美丽的一座现代化城市⋯⋯
到了俄罗斯的第一个周末,我身不由己地去了海洋中心,今天的我都不敢相信凭着零水平的俄语,在2014年我是怎么找到那里的,也许靠的就是心中那种强烈的愿望吧。
从海洋中心回学校的路上,开始下雪,那是我在俄罗斯见到的第一场大雪,也是我和我的家乡,我的祖国相隔最遥远的第一个下雪天。
远东联邦大学夜景。席浚斐 图
作为全系唯一一名外国学生
废寝忘食学俄语
第一年读预科,我废寝忘食地学习俄语,想方设法寻找机会和俄罗斯人交流,和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流,主动参加俄罗斯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努力了解俄罗斯文化,及时融入校园生活、熟悉当地生活⋯⋯这一年来,我收获不小,不仅初通俄语,还结识了不少俄罗斯朋友,以及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第二年,入系学习之后,学习难度明显比预科的时候提升了很多,作为全系唯一一个外国学生,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因为一人而放慢讲课进度,这对于一个只有一年俄语学习经历的中国学生来说,确实不大容易,不过课后我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随着中俄两国友谊的不断加深、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前往俄罗斯留学。在远东联邦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人数一直位居俄罗斯各高校的第1名,据校方统计,截至2017年1月,这所大学在读中国留学生已经达到1830余人,绝大多数都是攻读经济管理、俄语和国际关系,也有少部分选择文化学和工程等专业。
然而遗憾的是,这样一所拥有众多中国学生的学校,却长时期没有建立一个中国留学生会,这给中国学生带来了诸多不便,学校与中国学生之间也缺乏一座沟通的桥梁。
这该怎么办?
勾勒蓝图
在俄创办中国留学生会
2016年4月,我和几名中国留学生克服了繁重学业等诸多困难后,开始勾画在远东联邦大学建立中国留学生会的蓝图,消息一出,就得到了广大中国学生的赞同和支持。6月,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前往莫斯科,参加了“首届全俄中国留学生代表大会”。
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到莫斯科,全程9288公里,飞行了9个小时,我们在蓝天白云间畅所欲言,谈了很多话题,其中包括刚刚着手筹办的学生会、中国学生日常遇到的各种问题、自己过去的故事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首届全俄中国留学生代表大会”上,来自全俄罗斯各地的中国学生代表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热烈的讨论,向留俄学生总会和各地分会请教了如何办好中国留学生会的有关事宜,这为后来“远东联邦大学中国留学生会”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莫斯科返回学校之后,我们立即起草成立学生会的有关文件,到处奔走、呼吁,争取学校领导、老师和全体中国留学生的支持,经过充分酝酿、筹备,2017年2月22日,“远东联邦大学中国留学生会”终于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宣告成立了!
这一天,符拉迪沃斯托克大雪纷飞,正印证了祖国“瑞雪兆丰年”这句古话。远东联邦大学中国留学生会是在中国驻符拉迪沃斯托克总领事馆领导下,由远东联邦大学中国留学生组建的以远东联邦大学全体中国留学生为对象的非营利性服务组织。
成立初期,学生会设置了主席团、秘书部、宣传部、组织部、新生部、志愿者部、后勤部、文体部和博联会等部门;此后,随着学生会的不断发展、学校以及在校学生情况的变化,学生会的组织结构又曾做过调整,做到了“与时俱进”。
远东联邦大学中国留学生会得到了学校方面的认可,赢得了中国学生的支持,因此成立时间虽短,但经主席团和各部共同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学生会将中国学生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收集整理,提交给学校方面,学校第一次以正式的书面文件作了回复;在与新校长的见面会上,学生会受邀派出23人组成代表队参加,所派人数位居所有代表队之首;2017年3月底,学生会进行了第一次“迎新”活动,为新生提供了接机、办理入住、熟悉校园和安全知识培训等一系列服务;6月,学生会举办了以“约定好,再相见”为主题的中国留学生毕业晚宴;9月,学生会还参与第三届俄罗斯东方经济论坛的志愿服务工作,为参会的中国代表团提供志愿服务。除此之外,学生会也积极参与了“驻符拉迪沃斯托克总领事馆”开馆仪式等活动。
2018年5月1日,世界杯奖杯“大力神杯”在俄罗斯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中心广场展览,席浚斐前去参展。
编后记:
十年了,该忘记的都忘记了,还得过好现在的日子。
关于未来,我没有想很远。先把本科读完,然后继续在这里读研。毕业后,目前打算的是回到四川。我是一个念家的人,想念我的家乡无论是新县城还是各场镇,想念经历特大地震早已迁入新居的羌族同胞、父老乡亲。
有空的话,你们也来北川过年吧,羌家儿女会给你最好的款待,滋滋的老腊肉再配一杯绵软的马槽酒。跟着我们欢快地唱起羌族《年歌》、跳起萨朗舞,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其实,我们什么都没忘,但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