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留学》三缺一:是北京老炮儿,也是教育践行者

欧阳倩倩 留学杂志 2019-03-29



这是一档非工作时间的访谈节目

可能在休闲会所、清舍茶吧、健身休闲馆



在这里

你将看到行业大咖的多面人生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撞思想火花

本期对话的嘉宾

 

焱雅教育CEO

马焱

VS

《留学》杂志



图片说明

   小幺       南风      欧阳                    




1.您是从高中开始就被送出国了,当时全家是基于什么原因做出这个决定?


    对,16岁的时候老爸就给我扔到英国去了,我是在英国读的高中。当时在国内上学的时候偏科很严重,偏科的话会影响总成绩,影响总成绩年级主任就会不高兴,有的科目能排在全班的前几名,然后剩下的那几科,我自己不学的话就是倒数了。这种情况下,学校为了升学考虑就必须让我走。所以说实话最后实在没辙了,只能去英国。我记得我爸当时也给了我另一条路,就是创业做生意,但是我那会儿16岁,什么也不懂,不可能做这些事。


2.

您大学学的是教育学,毕业后也一直从事教育行业,什么契机让你选择做一名老师的?


源于我的一名历史老师吧。在国内上学的时候,成绩不好就经常被请家长,我当时特别讨厌这种行为。而且当时的年级主任在偌大一个办公室里,当着全年级老师和一些同学的面,对我爸说:“这孩子就没戏了,就完蛋了,肯定就得走人了,就是我们学校不可能留他”......因为当时16岁的,正好处于叛逆期,所以我当时非常非常气愤。这个时候,我的历史老师站了起来,仰着头指着那个年级组长,说你向他道歉,说你没有资格,也没有权利去评价,你没有权利给他盖棺定论。我这位历史老师是因为家里出身不好所以在那个年代被整了,留下一身的病,他的腰总是90度弯着,看人的时候必须抬起头,特像钟楼怪人卡西莫多。  


当时那种状况我就哭了,真的,因为我觉得有人能理解我支持我。当时我就想,我要做一名像他这样的老师,因为他能走进学生的心里,然后他能真正给学生这种精神上的鼓舞。其实后来长大了也能理解那位年级主任了,毕竟老师还是要成绩学校还是要升学率的。但在当时,那位历史老师的确给我很大的触动。


3.

您觉得在外留学带给您那些方面的变化?


更自立了,毕竟离家的时间会比较长,自己在独立这方面可能就会更强一点。特别是在澳洲,自己出去打工接触过很多行业,在了解这些行业的同时,自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特别是在澳洲的一件事迅速让我长大。那是刚刚18岁后,我在澳洲租了一个房子,招了个室友,我们一起做饭分担房租,一切都很好。有一次我打工回来,发现室友脸色不对,我问怎么了,他脸色煞白让我上去看看。我上去一看,一片狼藉,护照都被没了,发现家里招贼了,当时心里很害怕,即便后来报了警也很恐惧。正好那天是中秋我妈给我打电话,就问怎么样。我当时心里很难受,但还是故作镇定的说“挺好,没事,给大家问好”,然后把电话挂了。当时我哭了,那是我第二次哭......


后来慢慢慢慢我觉得这些事练就了我,或者说是改变了我很多很多的想法,甚至是之前的一些人生观,价值观。


4.

当时是怎么融入国外环境的?


 20年前的留学生很少,不像现在有同学会什么的,而且英国的课程设置是流动的,今天你们几个一起上课,明天他们几个一起上课,所以可想而知很难交到朋友,我一开始没意识到,时间长了发现发现没人跟我玩,而且跟人交流总有种热脸贴冷屁股的感觉。后来我开始想办法融入他们。通过踢足球的方式来交流感情,因为从小就踢,在那边学校里也有类似社团,所以就加入了。场上踢的时候特玩命,因为我想被认可,所以想努力争取到一个名额。这种被认可的冲动让我特玩命的训练,下雨天也踢,又因为下雨天地滑,彼此就容易产生碰撞摩擦,然后有一次差点打起来,当时学校领导介入了,处罚对方被禁足三天。我觉得很过意不去就跟那个同学写了封道歉信。后来我们俩就成了特别好的朋友,到今天,我每次回英国我还要去看他。


除了踢足球,还有苦练英语,多交流多说,一开始的时候发音很硬,但慢慢慢慢后来就改过来了。我记得当时还有同学用俚语嘲笑我,我都没放心上,回头我就拿着本书回宿舍对着墙练。就这样慢慢练出来了。


5.

回到国内,怎么想到要创业的?


理念不同。当时回到国内后,就直接去了一家教育机构当老师,刚开始的时候就发现,学生基础太差了,我讲的东西很多学生根本听不懂,然后我就开始思考怎么从专业的角度来讲,然后我试着把自己的level降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跟学生们之间产生了感情,或者友谊。后来我就发现,其实在学术以外,我也能给予他们很多很多东西。比如他们很多不爱学习,很叛逆,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就像一个机器人和木偶一样被家长操纵着,我就利用在一对一的间歇期,把他的性格,爱好,苦恼,短板,优势和潜力等等,全都给他挖掘出来,编成一个一个属于他的语料揉到他的口语课里面,因为口语是很活的。那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双方就能更贴近彼此,孩子也愿意学,我觉得我也很幸福,也萌生出想做点什么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积累了很多家长资源。


但是后来一些我认为不重要的东西被纳入KPI考核,要求你必须怎么怎么教,这就完全不适合我的性格,我认为授课方式如果被限制,很容易影响一个老师授课激情,尤其是大班。所以后来我就离开去另一家小公司了。


因为我高中就学的A-level嘛,那时候正好有这么一个契机可以教这方面的课程,我就直接去了,也是从老师做起做到校长,后来还是同样的问题,理念不同,我更注重教研,特鄙视市场,而老板更注重市场,彼此不能顺服彼此,我就出来创业了。


后来自己创业了,从一个更高的角度考虑了,就瞬间明白以前的领导了。



6.

石越是你的合伙人,为什么选择她?


    她当时是我们储备的兼职老师。因为当时我是管老师的人,我发现石越的反馈写的非常的详细,因为我的要求就是我们给孩子上的每一堂课,她的课堂表现,上课内容,作业完成情况都要有一个老师跟踪反馈,每天都写。石越是剑桥毕业的,她特别懂我的这个东西,我没有给兼职老师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培训,她说你这东西好,然后我得照着你这个写。然后每次写的都特别详细,每天写的,恨不得跟写作文似的。我就观察她,觉得这个老师挺不错,然后跟她聊,最后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创业。


7.

从企业责任角度,一对一浸泡式辅导也意味着您代替了学生学习时部分记家长的监督责任,这很容易让家长在孩子没有得到理想成绩时有脱罪嫌疑,您这边往往会怎么办?


    对,就是通过这个跟踪反馈单。这对我的团队来说是个保障,对家长也是一份交代。比如说家长扔了大几万块钱在我这儿,家长有权知道孩子在我们这里做了啥,这是合情合理的。这个反馈表就是给家长们一个直观的,细致的交代,同时对我们团队也是一种保护。


8.

到目前为止,创业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有,刚开始的时候,以前很多教过的学生家长找到我让我教他们孩子,刚开始业绩还不错,后来到了去年的2月份,业绩就有点不尽人意。当时我的发际线就往后退,因为真睡不着觉,真焦虑了,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业绩这东西,以前从来没那么想过的时候,现在觉得这事太重要了。那段时间没办法,只能咬牙坚持,一点一点去开拓市场。我认识人少,因此就格外珍惜每一个资源,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就是这样去做,一步一步走到现在。


9.

当时是怎么确定要做A-level课程,还有其他一些课程?因为毕竟在中国,从初中开始到高中开始,把他们送出国外这些家庭还是很少的?


是因为我自己在创业之前也做了详细的市场调查,可能随着我们国家中产家庭的崛起,包括可能这几年我们经济上升的这种势头,小龄留学现在慢慢变成一种趋势了,它是越来越多了。而且目前国际学校的一些情况不太乐观,尤其是纯私立的国际学校它的教学质量没有保证。我觉得我做A-level课程是一个很好填补。


10.

能介绍下浸泡式教学方式吗,您是怎么定位的?


因为我们一对一的课,所以授课老师、教学总监、学管、班主任还有其他老师我们这么多人围着一个学生转。这个学生的问题,每天的情况,学习过程中心态的调整,都在我们的服务范围内。然后我们给他按照课程排课,上午、下午,晚自习,从早上九点到晚上八点,强化集训,这就是所谓浸泡式。


    而且我们给学生做的是至少一年的规划,从学生打算出国到中间准备,到去国外的学习,甚至假期回来的辅导,最后的结课,我们都是同步的。它的时间很长,因为在我认为,短时间内你不可能把一个人长久积累的问题帮他解决掉,这需要一个过程。



11.

其实教育这行一旦沾上资本,就有或多或少的不纯粹性,而目前政府也是比较鼓励这种“教育+资本”的组合,你怎么看待这个事的?


对,这是没错的。我认为资本和教育结合起来,必定是资本先行,企业家无所不用其极的去赚取高额利润,教育质量必定会大打折扣。我觉得资本只看钱这点,这个是无可厚非的,无非是一个投资周期与回报率。但当教育产业里面越来越多的资本在去进行这种冲刷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多想我们的孩子。


   我可能逆事顺办,至少在现在我认为我还有我的存活空间的时候,我并不是想要特立独行。但是只要是我还能守得住我的业绩或利润,就是我还能维持我现状,我就不会轻易走到上市那一步,我觉得这个挺危险的一件事。也许吧,五年以后真的会有那么一天焱雅可能也被收购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希望被我老东家收的。


12.

得到了很多业界朋友的关注和支持,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有没有一些坎坷或者你看不惯的现象?


挖人吧。我认为我们这个行业最重要的是老师,因为他知道怎么讲这个课。我也在这行见过挖老师的情况,坦白说我也动过这个心,但后来我给否了。因为认为一个好老师第一要有形象;第二要有情商。第三个,专业知识要过硬。


把这几点都剖析出来,我发现老师是可以培养的。那我就按照这样的方式跟石越去带属于我们自己的团队,让他们成为我们想要的老师,然后把他们留住,我也是这么去做的。


再有一个是不道德的挖人。毕竟老师也是人,也需要生活,所以逐利性这点无可厚非。那我们怎么能让这些老师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那我觉得是靠我们的制度,靠我们的企业文化。首先我先给他们东西,我会把我的东西全都给他们,把案例拿出来做分析,让他们知道我认为的合格老师是什么样的。他在学的过程中,会不断的问问题,也会反馈给我们很多东西,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建立起的这种联系和信任,再配上我们的制度,KPI的考核,评分等级等,彼此做更深的绑定,借此来留住人才。




本期《留学》三缺一就到这里


是不是意犹未尽?


继续关注我们


《留学》三缺一等你来碰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