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国王室到比尔盖茨,有大格局的家庭不相信“快乐教育”
From 留学全知道
微信号:EduKnow
前段时间,英国的国民宝贝——乔治小王子正式完成了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他的课程表十分引人瞩目:除去正常的数学、语言、地理、历史、科学之类的课程,还有法语、宗教、计算机,以及统一参加的课外活动:戏剧、艺术、绘画和芭蕾等等。
不止如此,据外媒报道,小乔治还极有可能会参加学校的辩论俱乐部,增加日后进入牛津剑桥社团的筹码。“为此他们将进行哲学、意大利语的学习,尝试作曲、击剑、高尔夫或陶艺。”
刚满5岁的英国小王子,要学习的课程竟然有超过十门,还有哲学、宗教这种我们高中以上才能接触到的课程,有网友评论,原来当一个王子殿下,竟然这么辛苦!
英国教育注重培养多元化兴趣
这样“繁忙”的课程表还真不是针对小王子一个人。刚过去不久的12月22日,我们受邀参加了必益教育举办的圣诞聚会,见到了许多已经入读英美顶尖寄宿学校的小学霸们。
英国顶尖中学历史悠久,培养出了无数政商名流,但已经不再是贵族阶级的专属。只要把握这三点,你的孩子也可以获得一席之地
(点击播放,看看这些小学霸们惊人的日程表吧!)
这些00后的课程表都如出一辙的丰富:
就读于美国排名第一寄宿初中Fay School的Alex,打篮球,曲棍球不输美国人,自己开发了一款游戏,农场网站,还计划在学校里创办经济学社团……
就读Cothill House的小Morgan, 喜欢数学,物理,还热衷于机械制造,自己在设计课上,纯手工做出了飞机模型和汽车模型……
就读于凯特王妃的母校,英国顶尖女高唐屋中学的女孩们,连舞蹈课都有三四种……
彬彬有礼的Victor,即将入读英国最古老的公学温彻斯特公学,他兴趣爱好一只手都数不完:唱歌、钢琴、拳击、舞蹈、滑雪、游泳……
日程很满,兴趣很多——这些孩子很忙,但在他们身上,我们看不到“负担”二字。
这背后的原因,大概是英美教育对于兴趣培养、快乐学习之间的平衡。拉格比公学的校长Peter Green就在采访中提到,学校重视的不仅仅是学术成绩,更是一个人全面性的发展。
所以,拉格比公学每周都会提供240多种不同的课外活动供学生选择,即使在考试期间也必须参加体育活动,力图将他们培养成在艺术体育各方面都有所长的人才。(中国少年闯英伦:哈利波特的电影,就是他们在英国寄宿学校的生活!)
富豪们共同的“育儿经”
为什么拥有广泛的兴趣几乎是所有英美名校对学生的共同要求?也许我们能从比尔盖茨一家身上找到答案。
创建了微软帝国的首富比尔盖茨,也曾被父母推动着尝试五花八门的活动:游泳、长号、足球、橄榄球......凡是盖茨感兴趣想要读的书,父母也都会满足。
“起初,这些尝试令我觉得十分无聊、毫无意义”,盖茨曾这么说,“后来回想,不断的尝试并不在于成为一个全能型的人,而是逐渐清晰,有哪些领域是我没有兴趣而且并不擅长的。之后,当我一头栽进软件的世界时,我顿时发觉,这种感觉太妙了,这才是我应该做的。”
成为人父后,盖茨也将这样的理念应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不遗余力地为孩子们的“爱好”提供便利,帮助他们挖掘自身的潜力。
他的大女儿珍妮弗在斯坦福就读人口生物学,喜爱儿科医学,同时还是一名优秀的马术运动员。
盖茨十分支持女儿的兴趣,向来低调节俭的他不惜豪掷1800万美元,为女儿专门购置了一块马场。珍妮弗也不负期望,现在已经是国家级的专业选手,在全美马术协会排在障碍赛第19位,个人积累的比赛奖金就已经超过了百万,她说,除了进医学院,马术也是她考虑的职业方向之一。
我们有很多孩子,直到十八岁报考大学专业时依然迷茫不已。要上名牌大学,他们知道;选个就业形势好,高收入高待遇的专业,他们也懂。可这些专业的内涵是什么,适不适合,他们能否学有余力、长期坚持,却没有人教导他们了。大多数的孩子从小就上各种“兴趣班”,但随着学业负担的增加,这些所谓兴趣就被逐渐割舍抛弃,没有趣味和热爱,也就无从谈起未来的选择。
而盖茨的教育理念很清晰,他曾在访谈中说:我会把大部分财产捐给慈善基金会,但我要确保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做什么,走向哪里,让他们自由尝试任何东西,而不是把大量金钱直接倾倒在他们身上。否则,他们可能一事无成。
他的好友巴菲特也一样:1986年,当巴菲特宣布捐出八成财产成立基金会时,举世震惊。被问到是否顾及孩子们时,他称:我的孩子们已经雕凿出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并且他们知道,我会支持他们去做任何他们想做之事。
或许他们有着相同的想法:物质财富来来去去,唯兴趣与志向带来的价值感永恒,并带来持久的回报。
所谓的“贵族教育”,不只是留给孩子金钱、名气、人脉,更在于帮助他们在探索中寻找目标,实现真实意义上的满足。
高效能人士的唯一“秘诀”
采访中我们还发现,这些课外活动一只手都数不过来的孩子,非但没有想象中那样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反而个个精力都十分充沛。
一个拉格比公学读书的男孩说,他们学校的课业难度不小,有大量的阅读要争分夺秒地完成,每周还要参加好几个小时的体育活动和社区服务,同时他还是学校乐队的一员,花大量时间练习五种乐器:吉他,贝斯,乌克丽丽,打鼓...这些活动应该已经塞满日程表了吧,结果他竟然还有业余的时间创作写书!
想想我们的日常,不禁有些汗颜:光是处理工作这一件事,可能就累得精疲力竭,恨不得像条咸鱼一样瘫在床上,怎们就有人能怎同时做这么多件事儿,还做得这么好?
要说起忙碌,谁能比日理万机的企业领导者更忙呢?前些时候万达曾透露过王健林一日行程,年逾六十的他,每天四点就要起床,45分钟的健身,随后一天之内要在雅加达、海口和北京三地“乾坤大挪移”,在这样紧凑的行程之中还有多少大大小小的事情需要处理……
亿万富翁们的行程表们都有相似之处。李嘉诚到80多岁还坚持每天6点起床,8点准时到公司上班;苹果的现任掌门人蒂姆·库克每天4点钟起床,苹果员工4:30就会收到他的电子邮件……
精英阶级的人生一点不简单,他们也许没有柴米油盐的焦虑,是为了责任和使命而活。就是这点差距,让他们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按分钟管理自己的时间。
相较之下,那些日程表空空如也,没有热衷的兴趣的人,也许会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要做的事那么多,没到截止日期就能拖就拖,打不起精神;面对很多任务就开始焦虑,手足无措……
曾经问过一位同时修两个学位,做三份实习,还喜欢骑行、跑马拉松的超级学霸,保持活力的秘诀到底是什么?他说,这些都是他极其想做的事情,为了不放弃任何一项,精力是严格训练出来的:每天固定5:30起床,立刻去运动;按照轻重缓急列出当天要完成的任务,集中精力完成......
从小鼓励孩子发展多方面兴趣,实际上就是在训练他们这种能力。因为热爱,孩子们自发地填满了自己的时间表,那有这么多任务,该怎么安排时间呢?首先做什么好?什么时候完成课程的预习,什么时候去锻炼?慢慢地,孩子就能学会自己制定时间表,准确区分每件事的紧迫程度,优先高效地完成最重要的任务。
内在驱动才是一切的基础
对于兴趣爱好的培养带来的另一重回报则是自信心的构建。
越是成功的人越明白,失败是无法避免的,重要的是能够面对失败,并且重新站起来。
近年来我们看到听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自杀案例,从无法对抗学业压力的名校留学生,到因为人际关系选择自杀的中学生,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正是孩子过于逼仄的生活范围,以及对于生命热情的缺失。
诗人余光中说过:“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在贫乏生活中寻找趣味的能力,能够滋养孩子的精神世界,使他对生活充满热情,也就有更多的勇气和坚持面对未知的困难。
必益教育的导师Emma曾和我们分享过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在学业上十分挣扎,老师提到他都纷纷摇头,因为他擅长体育,而讽刺他“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甚至还直接说他是“rubbish(垃圾)”。他的心态完全跌入低谷,父母也希望他能转去英国读书,重新开始。
孩子喜爱运动,于是Emma为他选择了一所重视体育的中学。一个学年下来,男孩仿佛变了一个人,充满自信,神采奕奕;他成了学校的英式橄榄球队的核心成员,和团队一起拿下了不少比赛的奖项;他开始享受学校里的生活,在体育上收获的成就感和积极性,竟也慢慢转移到了学业上:最后,他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毕业,拿到了英国顶尖大学的offer。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自我效能”,它与自信的区别在于:自信是对自己的模糊认同感,而“自我效能”,意味着你相信自己有能力做成某件事,由此产生一种结果自信。
这种自我效能感最快速的提高方式就是积累成功的体验。第一次攀越高山,所有人都会感到害怕和畏缩,但当你曾经征服过一次山峰,下一回面对类似的高山时,自我效能会让你相信,这不过是又一次成功的演练。
当一个人达成过很多目标后,对自己就会越来越自信,这种基于自身能力的自信能让孩子不惧挫折,永远往下一个山峰迈进。
而从小推动孩子多方面地去尝试,就是积累成功经验,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就像Victor的母亲说的那样:“你要去尝试,没有尝试过的东西没有资格说喜欢或是不喜欢。”
不过这并不代表家长需要强迫孩子去学习尽可能多的特长。莱佛士医疗临床心理医生Claudine Hyatt博士曾经说过:“在发展课外兴趣这件事上,家长们总是在鼓励和逼迫之间做平衡,这其实这映射出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你要充分理解孩子,让孩子来引导你,父母所要做的是让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不断得到滋养,而不是直接就下达明确的指令。”
一个人最大的成就是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并且幸福快乐地生活。一个真正有大格局的家庭,并不会只在意孩子当下的轻松快乐,或是眼前的小小成就,而是让他们掌握自己人生的风帆,纵使会经历惊涛骇浪,但只要他们驶出自己的那条航线,便能走向壮阔的未来。
往期精彩
是的!又有两所英国名校承认高考成绩,2018年的高考成绩还可以申请!
扎克伯格:精英家庭和普通家庭,区别就在于你跟孩子的聊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