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各国文化 | 俄式饮茶之道 ——茶炊传奇

留学杂志 留学杂志 2022-06-17

“下午茶”是个历史悠久同时又颇得现代人欢心的名词,提起它,眼前便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三两好友闲坐桌边,漫长午后阳光正好,悠悠然消磨几小时的场景。对于“休闲”的本能追求,让这个一日三餐中的插曲在现代社会也适应良好,满布大街小巷商圈写字楼的甜品店、面包房,成了最有力的演奏者。

不过除了“休闲”这个显得有些奢侈的因素外,下午茶,或者说与饮茶相关的小食餐点还有更为质朴的来源——对填饱肚子的追求。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中,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一天只吃两顿正餐,茶点就成了满足食欲最好帮手,它的地位与正餐难以相比,但或许正因如此,它才拥有了更为丰富的选择和别样的趣味。

在俄罗斯的饮茶文化中,茶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是煮茶的器具,更是家庭这一抽象名词在餐桌上的具体象征,承载着数百年以来的民族历史文化。“Какой ”же чай без самовара(没有茶炊怎么算饮茶)这句俄罗斯俗语,道出了茶炊在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地位。人们还郑重其事地称其为“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Самовар”(伊万·伊万诺维奇·茶炊),赋予名字这个举动,更具体地体现了茶炊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与人们心理上对它的亲近。

随着历史的推移,煮茶已不再依赖茶炊,烧木炭、煤油的茶炊也逐渐被电加热的同类所取代,真正的古典式茶炊逐渐从一件日常生活用品变成了珍贵的装饰和收藏品,作为民族文化的特色被保留了下来。

本文原载于《留学》杂志

记者_张影

编辑_屈琦

设计_刘仕悦


01

茶炊的前世今生

茶炊在俄语中名为“самовар”,这个单词从字面意义上揭示了这件器具的功能——“сам варит”,即自己(сам)煮(варит),这种相当原始朴素的命名方式在俄罗斯各地的方言中都有所体现,如雅罗斯拉夫尔地区的人把它称为“самогар”,字面意义是“自己燃烧”;鞑靼语中则把它叫作“снабар”,也就是俄语中“чайник”(茶壶)的意思。

这种能用来煮茶的大型器具不算是斯拉夫人的原创,早在罗马帝国时代,罗马人就有了在桌上烧水的器具,造型有些像如今中国的火锅,由上部南瓜形状、敞口的锅和四个较高的支撑足组成。但这种器具没有方便的可开关的出水口,要用水只能用勺子舀出来,基本形态与普通的锅比较相似,夏天可以用来储存冰块给食物和饮料降温。

在流行的说法中,俄罗斯的第一个茶炊来自荷兰,由沙皇彼得一世带到国内。不过,这一说法并没有确切文献支持,之所以流传甚广,大概是因为彼得一世确实从西欧引入了众多文明成果,这位沙皇本人也曾在荷兰学习过一段时间,说他把荷兰的茶炊带回俄罗斯,倒也合乎情理。实际上,关于俄罗斯国内茶炊的起源说法不一,荷兰、法国、波斯甚至中国(有人认为中国的火锅给茶炊提供了灵感)都曾在这类讨论中出现,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这种器具是由外国引入并经过了本国改良或完全创新,最终成为了民族特色之一。

另外,茶叶倒确实是由中国传入俄罗斯,这种17世纪经由西伯利亚进入俄国人生活的饮料,改变了俄国人原本喝蜜水的习惯,饮茶习俗从那时起逐渐普及到民间,也促成了茶炊的产生与发展。1679年,俄国与当时的清政府签订了长期进口茶叶的协定,19世纪,这种饮料已经基本普及到俄国的平民阶层。

俄语中有句知名谚语“В Тулу со своим самоваром”,字面意思是“带着茶炊去图拉”,实际意思是“多此一举”,因为图拉正是俄罗斯最有名的茶炊产地,被称为“茶炊之都”。18世纪上半叶,图拉实业家德米多夫前往乌拉尔地区,在那里与当地铁匠一同研究并制造了第一个具有自热结构的器具,随后便开始了生产。随着时间推移,在乌拉尔城市苏克孙,茶炊工厂建立起来,并开始生产苏克孙式茶炊——一种古典双耳式茶炊。早在18世纪,乌拉尔地区就是俄罗斯有名的铜产地,这一资源上的巨大优势为当地的茶炊生产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778年,利西岑兄弟在图拉开办了第一家流水线生产茶炊的工厂,到19世纪末,图拉当地的工厂已发展到100余家,并已形成了众多世代经营茶炊生意的世家,如洛莫夫、巴塔舍夫等,每家都有独具特色的产品。巴塔舍夫工厂生产的茶炊曾参加过在巴黎、芝加哥、伦敦等地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并获得了不少奖牌。除了图拉之外,莫斯科、乌拉尔、雅罗斯拉夫尔、科斯特罗马等地也是有名的茶炊产地。欧洲人把这种煮茶器具称为“沏茶机”。

最初的茶炊用红铜(纯铜)和白铜(铜镍合金)制成,但由于材料珍贵造价过高,也容易损坏,后来逐步用黄铜(铜锌合金)代替,并按照重量标价。茶炊的燃料也来源广泛,小块的木柴、木炭、松球都可以充作燃料。由于茶炊的价格比较昂贵,农民常常几家人才有一台茶炊,几家人凑在一起喝茶很常见,邀请别人去家中喝茶也就约等于“请客”,并且表达了很高的诚意。

虽然依照大小、制作工艺和使用场景的不同,茶炊在结构上可能互相之间有微小差别,但整体结构却大致类似,基本都包括最上部起到密封和保温作用的热板,蒸汽阀,密封圈,壶身,位于壶身内部中央的热管,可以开关的水龙头,底部托盘,带孔的散热器,支撑腿等,19世纪时增加了侧边出气管,增强了空气流动以加快水的沸腾速度。有些茶炊会在内部区分出不同“隔间”,可以同时烧水和煮茶。一般茶炊的容积是3~8升,更小的茶炊制造难度会相应上升,价格也更为昂贵。


作为茶炊工艺的中心,图拉一直致力于发展改进工艺。1807年,图拉一家工厂发明了以煤油作为燃料的茶炊,这款茶炊很快传到国外并在高加索等本国地区风靡开来,这些地方的煤油价格非常低廉,这种新型茶炊刚好迎合了需求。

十月革命后,私营工厂生产线被关闭,到了1919年,苏俄成立了国家茶炊工厂协会,三年后,第一个苏联生产的茶炊在科利丘吉诺国有铜加工厂出产,不过这一行业已不复当年风光。1937年,图拉茶炊工厂“戳记(Штамп)”成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一工厂也始终保留着茶炊生产线,并推出了电茶炊等新品种。由于新落成的建筑都配备了现代的厨房炉灶,以油为燃料的茶炊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电茶炊


02

 茶炊中凝结的民族艺术

在茶炊商店和工厂里,人们能买到长途旅行所用的便携茶炊,也能买到家庭饮茶的普通茶炊,当然也有餐馆所用的大型茶炊。同时,从一开始,茶炊就不仅是单纯的煮茶器具,这得益于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无论穷富,人们总归希望拥有一个漂亮、精致的茶炊装点家庭,或许茶炊的材料有黄金与黄铜之分,但顾客对精致工艺和装饰花纹的追求却并无多大区别。

在茶炊数百年的发展史中,工匠很快就不再满足于生产简单的双耳式茶炊,球形、蛋形、桶形、高脚杯形等各式各样的茶炊在设计师笔下和工匠手中源源不断地被设计和生产出来,如1873年被送往维也纳世博会参展的“公鸡”茶炊,就是19世纪俄国茶炊高超工艺的典型代表。这件茶炊有一个很长的颈部,下方是圆球形的壶身,水龙头则做成了公鸡的头部,整体造型就像一只正在低头觅食的公鸡,它为俄国参展商拿回了一枚奖牌。

俄国皇室的茶炊收藏颇为丰富,如收藏于克里姆林宫军械库的水晶茶炊曾为彼得一世所有,由水晶打造而成的茶炊通体透明,早已脱离了实际用途,彻底变成了一件艺术品。1909年,沙皇尼古拉二世访问图拉时,巴塔舍夫为沙皇的五个孩子每人制作了一件容积为0.125升的小型茶炊,五件茶炊的样式各不相同。目前这些礼物都被收藏在图拉的茶炊博物馆中。

沙皇一家收到的茶炊

进入艺术品行列的茶炊不仅身价倍增,也成为了馈赠礼品和纪念象征。如1945年为庆祝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制造厂研制了一款纪念茶炊作为礼物送给朱可夫元帅;苏联国家领导人勃列日涅夫70岁生日时收到的茶炊名为“牢不可破的联盟”;美国总统里根也曾收到过名为“俄罗斯田野”的茶炊……中国领导人也曾在出访俄罗斯时受赠一件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茶炊。

2004年,苏富比拍卖中拍出27.44万英镑的法贝热茶炊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茶炊,它由银镀金的材质打造而成,名为“林妖”(Леший,是斯拉夫民间传说中类似哥布林的林中妖怪),壶身被设计成林妖毛发茂盛胡须虬结的头部,整体看起来颇有飘逸灵动之感。(下图)


1922年,图拉的一家工厂制作了一台巨型茶炊,总重超过100公斤,能装入250升水,加热需要40分钟,但保温时间长达几天。这台茶炊作为礼物,被送给了时任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米哈伊尔·加里宁。这台茶炊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世界最大茶炊”记录,不过当前纪录的保持者是1995年生产,保存在图拉茶炊博物馆的重达500公斤的“Гигант”(巨人),可容纳450升水,同样来自图拉当地的工厂,不过它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它不能烧热水沏茶。


世界上最小的茶炊也有不少竞争对手,比较出名的有苏联时期由瓦西里·瓦修连科(Василий Васюренко)制作的3.5毫米高的茶炊,这个微型茶炊能加热差不多一滴水;图拉茶炊博物馆还藏有鲍里斯·马鲁尼亚克制作的10毫米高的小茶炊,其龙头的把手上刻了“图拉”的城市名,不过这个茶炊并不能正常使用;还有俄罗斯最著名的黄金微雕工艺大师尼古拉·奥尔杜宁的作品,这位来自图拉的艺术家人称“给跳蚤穿鞋”的人,他在显微镜下用黄金手工制作了一个比糖粒还小的茶炊,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茶炊并非一体雕刻徒有其表的工艺品,而是由12个零部件组成。

显微镜下的微型茶炊

俄罗斯最著名的茶炊博物馆是位于图拉内城边的“图拉茶炊”博物馆,这也是最大的茶炊博物馆,建于20世纪10年代的两层建筑内有三个大厅展出各式各样的精美茶炊。此外,彼尔姆(苏克孙所在地区)下诺夫哥罗德、梁赞和卡累利阿等地也有藏品达数百件的茶炊博物馆,如果您有机会去到这些地方,不妨顺便参观以获取更多关于茶炊的有趣知识。


来源:《留学》杂志177期,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删
记者:安娜监制:李璨
责任编辑:屈琦



2021《留学》名企探营第十六站 | 牛津国际公学成都学校—一所始于英国四大书院体系的英式国际学校里程碑事件 | 美国首次发布《对国际教育的新承诺》
英国返校政策|多所高校联合包机,助留学生顺利复学看奥运学地道英语|这些习惯用语竟都出自体育运动
留学生在藤校|宾夕法尼亚大学之旅
“双减”来了!教培机构的非营利化之路正式开启
后疫情时代,从“心”护航留学路迟来一年的奥运,你有什么话想对它说?


扫描二维码

关注

【留学事务所】

微信公众平台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留学杂志↓↓↓


联系我们

读者热线:400-803-1977

商务合作WeChat:13716319877


关注留学行业最新消息

客观深入报道行业事件

提供有价值的优质服务

想你所想 为你而来


入驻光明网、网易、腾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各大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