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归心向党,书写建设国家新篇章

留学杂志 留学杂志 2022-06-17

点击上方蓝字 | 关注我们

本文首发于《留学》2021年第19期(总第182期)

记者 | 姜玉婷

编辑 | 张影

设计 | 刘仕悦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历经战争年代风霜洗礼,国家建设迫在眉睫。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采取积极的人才政策。在培养国内人才的同时,也向我国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发出呼唤。

1949年12月,当时的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了“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统筹负责留学生回国的接待事宜,并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成立留学生回国招待所。12月18日,周恩来总理通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代表党和政府向身在海外的人才发出了“祖国需要你们”的热切呼唤,充分表达了党和国家对海外人才的高度渴望与深切期盼,并诚挚邀请身在海外的知名学者和青年才俊加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来。周总理郑重宣布:“政府对于留学生回国,不管先后我们都一律欢迎,一视同仁,而且允许来去自由。现在国外的留学生想回来看看再出去,是可以的,已经回国的愿意出去,也可以。”

海归心向党,谱写报国情。当时,诸多旅居海外的优秀人才在国家的信任与感召下,毅然决然放弃海外优渥的条件。他们,义无反顾的从世界各地奔向祖国;他们,又义无反顾的奔向祖国各行各业的建设之中。


钱学森:一波三折的多舛回国路

钱学森,我国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上海。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同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学生。

从此,钱学森开始了赴美求学之路。

从1935年开始,钱学森先后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和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在加州理工学院就读期间,钱学森成为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的学生。1939年,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毕业,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43年至1949年间,钱学森先后担任加州理工学院助理教授、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与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等职务。

1949年,新中国成立,祖国社会建设急需各方面的人才。此时旅居海外的中国学子和科学家奔走相告,纷纷渴望回到祖国参加到国家建设的事业中。钱学森,便是其中之一。然而,他的回国之路却坎坷多舛,一波三折。

1950年8月29日,钱学森拿到了从洛杉矶返回中国的船票。然而,就在次日,美国洛杉矶海关出面召开记者发布会,声称钱学森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扣留。这一扣留,便是五年。

1955年,钱学森在寄往国内的家书中夹带了一封写给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陈叔通的短信,信中提出,请求党和人民政府帮助他早日回国。这封信传到了周恩来总理手中,引起了周总理的重视,总理立即将信转给了正在与美国进行关于中美平民归国问题谈判的前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经过与美方代表进行的严正交涉,终于在1955年8月4日,美国政府向钱学森签发了离境通知。

1955年9月17日,在被监禁了五年之后,钱学森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开始了回国的路程。他在登船前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相信我的前途是在中国,我对美国人民并无怨愤。全世界的人民都一样在谋求和平,谋求幸福。”

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从此,开启了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发展的新篇章。


华罗庚: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华罗庚,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于江苏常州。1922年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现江苏省华罗庚中学)后,王维克老师发现了华罗庚的数学才能,并尽力予以培养。1925年,初中毕业后,华罗庚就读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很遗憾的是,因为拿不出学费而不得不中途退学。此后,华罗庚并没有停止学习的步伐,他用5年时间自学完成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30年春,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一时间,轰动数学界。1931年,他进入清华大学数学系担任助理,在此期间自学了英、法、德文、日文,并在中国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至1934年9月,华罗庚成为清华大学讲师。

1935年,数学家诺伯特·维纳注意到了华罗庚的才华,并向英国数学家哈代引荐。从此,华罗庚开启了为期两年的剑桥留学时光。后来,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正教授。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奔向祖国的怀抱。1950年2月,华罗庚一家从美国经香港抵达北京,他在途中写下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说道:“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正是在这封信中,华罗庚喊出了“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这一振聋发聩的口号,鼓励了更多暂居海外的专家学者回归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华罗庚为我国的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中国数学学派,并带领达到世界水平。他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数学之神”“人民数学家”,一生留下了十部巨著,其中八部已列入20世纪数学的经典著作之列。


李四光:中国告别“贫油论”

李四光,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仲揆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便改名为李四光。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一职。就在他准备回国之时,李四光被告知需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将被扣留。这时,面对威胁的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四光夫妇二人在巴塞尔购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直到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终于回到了北京。

长期以来,我国被认为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回国后,李四光经过仔细的地质分析,深信在我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十分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好石油地质勘探工作。1954年,李四光在《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报告中指出了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即: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并提出应该首先把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普查找油的对象。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李四光更加坚定了中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信心,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周培源:不做外国公民

周培源,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1902年8月28日,周培源出生于江苏宜兴。1919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中等科。在学习期间,周培源发表数学论文《三等分角法二则》,受到当时数学教授郑之蕃的赞许。1924年,周培源由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

周培源海外求学经历颇丰:1924年秋天,因成绩优秀,被清华学校派送去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系继续完成大学课程;1927年,入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继续攻读研究生,此间,进行相对论方面的研究,并参加数学谱系计划。次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28年秋,赴德国莱比锡大学,从事量子力学的研究;1929年,赴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继续从事量子力学相关工作。同年,周培源被聘为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并先后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授。在国内任教期间,周培源多次赴海外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本着科学家应为反战服务,以科学拯救祖国危亡的志向,毅然转向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

1943年至1946年,周培源再次赴美进行科研工作。其间,曾去欧洲参加牛顿诞生300周年纪念会与在法国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应用力学大会,并被此次大会及会后新成立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选为理事。

在海外期间,面对优厚的待遇,周培源提出“不做外国公民,只担任临时职务”的要求,以便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返回。

1947年,周培源一家离开美国返回上海。回国后,周培源一方面继续进行学术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则投身教育事业,为祖国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梁思礼:饮冰室的“驯火”者

梁思礼,我国著名导弹控制专家,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

1924年8月24日,梁思礼生于北京,他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领袖梁启超最小的儿子。五岁丧父后,由母亲抚养成人。1935年,梁思礼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抗战爆发后转入耀华中学。1941年高中毕业后,随三姐梁思懿赴美留学。

在美期间,梁思礼通过申请获得了美国租借法案中对留美中国学生的生活津贴,随后转入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主修无线电与自动控制。梁思礼的大学生活十分清苦,为顺利完成学业,他曾到餐馆洗碗、当服务生,也曾担任游泳场救生员、实验员等。凭借着对知识的向往与读书报国的坚定信念,梁思礼仅用两年的时间就修完了三年的课程,于1945年取得了该校的学士学位。随后,他又获得了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梁思礼的父亲梁启超曾用“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来鼓励自己,并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饮冰室”。同样,在美国多年的求学生活也没有磨灭梁思礼的报国情怀。

1949年10月,新中国正式成立。梁思礼也在同一时期回到祖国,开始了科研生涯。他成功研制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捷联惯导系统,开辟了战略导弹的“惯导化”道路,同时研制地地战略导弹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作为航天CAD技术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梁思礼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海归心向党,书写爱国情。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成立,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的历史起点,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为中华之富强而毅然回国的海外专家、学子不胜枚举。中华儿女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以钱学森等人为代表的前辈海归学子只是克服艰难险阻、不远万里回归祖国的众多中华儿女的代表。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兼程,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神州同心喜迎华诞,如今共和国的历史又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离不开历代新中国建设者的奉献与努力,同时,未来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同样需要我辈新青年的拼搏与进取。

观山河锦绣,愿国泰民安。向一代又一代为国家建设无私奉献的新中国建设者致敬。


来源:《留学》杂志第182期,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删。


记者:姜玉婷监制:李璨
责任编辑:杨冬妮





《留学》一周资讯(9.27-10.10)
留学安全 | 保持警惕,为留学筑起安全屏障
《留学》选品 (2021.10.10)|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的基础应用实训 (适合人群:本科及以上)
“数”读国庆|从远行到就近,出行热情不减
2021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冷门”引关注
《留学》快讯国际版
科学精神——新的发现使生命更美好《留学》杂志总第181期 | 凝聚国际教育共识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2021《留学》名企探营第二十六站|新通教育集团——风雨兼程25载,持续提高中国学子全球竞争力


扫描二维码

关注

【留学事务所】

微信公众平台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留学杂志↓↓↓


联系我们

读者热线:400-803-1977

商务合作WeChat:13716319877


关注留学行业最新消息

客观深入报道行业事件

提供有价值的优质服务

想你所想 为你而来


入驻光明网、网易、腾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各大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