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在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基层治理千头万绪,百姓诉求不一,出现了矛盾应该如何解决? 大城治理从基层开始。长期的不懈探索中,合肥给出了答案: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关键在党员。 小区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合肥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探索推动治理重心从“社区治理”向“小区治理”延伸,全心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 鲜红党旗,凝聚奋进力量,指引前行方向。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一个本、一支笔、一件红马甲,楼上楼下、拐角凉亭,收集民意、协调矛盾……在合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活跃在服务群众的最前线,做群众的“倾听者”、纠纷的“调解员”,被居民亲切地称为“红色小管家”。 年过六旬的李之保就是合肥高新区兴园中心和一社区的一名“红色小管家”,负责为288户居民和21户门店提供服务。 “他为人正直友善,大家遇到矛盾纠纷和困难,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他,找他帮忙解决。”和一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岳斌说。 翻开李之保的随身记录本,里面详细记录着社区居民反映较多的问题。这样事无巨细的记录,已经成为他日常走访最重要的“功课”。 从被动接受社区党组织安排到自己主动参与基层治理,像李之保一样活跃在社区服务一线的“红色小管家”,全市已经超过8000人。
合肥高新区银杏社区党员志愿者在小区开展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全媒体记者 张正朋 摄(资料图)
这些“红色小管家”经常开展日常巡查走访,了解掌握社情民意,及时处理矛盾问题。针对独居老人、残疾人等八类特殊群体,他们还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提供物品代买、业务代办等服务。 “刚开始,根本进不了门,现在聊着家常‘出不了门’。”多年的“上门服务”,李之保明显感觉到,如今的党群关系更加密切了。 向前靠,到小区去。近年来,合肥全面调整优化小区(片区)党组织设置,共成立了3836个小区(片区)党组织,实现了党组织对小区的全覆盖。 做细治理体系,在“入门入户”中组织群众。合肥树立一切工作到小区的治理理念,坚持人往小区派,推动干部下沉小区、联系群众。 去年5月,包河区烟墩街道前移工作阵地,推行社区“两委”入驻小区,让40名社区干部走出办公室,主动上门入户,及时收集诉求,贴近服务群众。 入驻文华阁小区后,明珠社区党委委员胡勤勤从建强党支部、调动党员积极性入手,开展走访调研,摸清难点堵点,理顺工作思路。 经过多次调研、沟通,胡勤勤带领小区居民尽心尽力,推动服务品质显著提升。 资源下沉,力量下沉,服务下沉。 近年来,合肥先后选派市县两级63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社区担任基层治理指导员,2662名街道(乡镇)干部担任小区党建指导员,3788名党员社区工作者担任小区党组织书记,真正做到“工作零距离,党群一家亲”。 从党员干部到社区工作者,从“红色小管家”到普通居民,他们都忙碌在小区治理、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广泛参与共建议事、志愿服务、矛盾调解、应急处置等各类事项,唱响基层治理“大合唱”。
从“抛问题”到“想法子”
“大家有什么烦心事,可以直接提出来。”每周四,瑶海区板桥社区党委书记刘萍,就和同事一起到小区党群服务站,招呼小区居民一起坐下来“唠嗑”。 配置一批健身器材,方便小区老人锻炼;建设一个活动空间,打造成小区幸福驿站……针对居民提出的这些问题,刘萍在本子上一一记录,并不时给予解答。 “社区工作直接服务群众,将协商议事的主动权交给群众,才能精准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期所盼。”刘萍说,搭建一个“话家常、说问题、聊法子”的平台,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可以有效提高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积极性。 群众事群众议。目前,合肥已在全市1393个社区和小区党群服务阵地,搭建“周末议事厅”“香樟树下话家常”等党群议事平台1433个,1.6万余名群众常态化参与党群议事。
2024年1月2日,庐阳区逍遥津街道九狮桥社区党委、“巷导”、红色小管家一同开展勤劳巷党群议事会。(图源:安徽先锋)
近年来,合肥不断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拓宽渠道、创新形式,充分激发群众参与小区治理的热情。 地处老城区的四牌楼商圈,26条街巷纵横交错,商户多,治理难度大。 从2021年起,庐阳区逍遥津街道创新实施“巷导计划”,挖掘辖区“人熟、地熟、事熟、理熟”的53名党员、志愿者、商户成为“巷导”,推动社会治理向商圈治理、小区治理转变,基本实现“小事不出商圈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从调解一起纠纷,到解决一批问题,再到预防一类矛盾,“巷导计划”已经成为庐阳区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一条有效途径。 “2023年以来,我们通过实施‘巷导计划’,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0多起,让更多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逍遥津街道九狮桥社区党委书记韩正琴说。 近年来,合肥不断完善“收集民意-解决问题-办结反馈-群众评议”的协商议事机制,把群众满意度作为问题办理质量的重要指标,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从“旁观者”到“建设者”
走进包河区滨湖明珠小区,你会发现每栋楼都有了自己的名字:“法治楼”“绿色楼”“美德楼”…… 一楼一主题,一栋一特色。给楼栋取名的创意,源于社区居民的集思广益。浓郁的楼道文化氛围,既提升了楼栋的颜值,也增进了居民间的情感共鸣。 “小区是我家,共建靠大家。”居民王红说,“装扮”好自己的家,是每个社区居民的分内事。此外,社区还开展社区达人、最美楼长、最美志愿者等评选表彰,形成了“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新时代文明新局面。 从“旁观者”到“建设者”,做实为民服务,把“服务对象”变成“治理力量”,在“排忧解难”中凝聚群众,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融合度和精细化水平。 人数众多的外卖骑手,是一个新就业群体。今年9月29日下午,安徽首批“骑手友好社区”在包河区同安街道落地,3个社区10个小区通过社区、物业、平台三方共建,将新就业群体纳入重点服务对象,实现多方共赢。 如今,星海龙御湾小区撤去了禁止标牌,在大门口设置路牌标识,还设立了骑手休息区,让外卖骑手可以忙里偷闲休息片刻。“小区很大,又是高层,之前都是停好车再步行送餐,很耽误时间。现在好多了,我们觉得很暖心。”外卖骑手王云杰说。 暖心的服务,让不少外卖骑手积极主动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凭借走街串巷、上门入户的优势,有很多像唐怀响这样的快递员,已经成为参与基层治理、治安防控等各项事务的一支新兴力量。
群众主动参与,在合肥还有另一种打开方式。
社区居民携家带口来休闲,心怀梦想的年轻人在此“充电”,户外劳动者可以歇脚,少年儿童能参加课后公益课堂……这些关涉美好生活的场景都和一个名字有关——党群服务中心。只不过,在这里,所有服务的提供者也可能就是居民自己。 将为民办实事落到实际,让“党心”和“民心”双向奔赴。合肥在全省率先开展党群服务阵地亲民化改造,建成各级党群服务中心(站)2400余个、小区居民活动中心140个、社区老年食堂(助餐点)851个、各级老年学校(大学)1603所,形成集基层党建、文体活动、协商自治、便民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家门口”服务矩阵。 基层治理,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系着群众幸福指数。多元参与,集聚合力,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社区居民的生活越过越舒心。 未来,合肥将继续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化建设,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服务提标、治理提效,让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可持续。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许超众 乐天茵子 苏晓琼)
10月16日《合肥日报》1版
编辑:陶欢欢
一审 陶欢欢/二审 李培/三审 李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