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 | 为什么中国企业海外医疗并购容易失败?

2016-10-27 刘云 贝壳社


文|刘云

近日,“2016中德产业智慧化峰会”生物医药大健康专场在杭州举行。贝壳社作为独家合作媒体,全程参与活动报道。我们发现,受邀嘉宾高度关注海外医疗并购的成败得失,因此将华医资本创始合伙人刘云的演讲与读者朋友分享。以下为获得授权发表的演讲实录:

 

我做投资人之前,在医疗行业从业、学习整整20年。在这个行业里,经常会有人说,我国的医疗技术落后发达国家20-30年。他们的依据是,除了青蒿素外,你看有几个新药是国人原研的?大部分新药都是Me-too(仿制药),顶多就是Me-better(改良药)。中国的医疗器械创新,特别是三类医疗器械,哪些是真正的原创呢?

 

跨境套利:中外医疗上市公司价格差

 

中国相对于发达国家落后的年代很难量化,但在股价上是可以量化的。在医疗健康行业的各个细分领域,根据最新出炉的新三板创新层(详见下图:蓝色折线图)、结合主板A股医疗市场(详见下图:红色折线图)的市盈率(P/E)可以看到:




新三板创新层平均市盈率在50倍左右,而主板、中小板的市盈率在40倍以内。创新层由于没有做市商,所以停留在上一轮的价格,如果按照这一轮的价格,估计市盈率也跟主板差不多。

 

然而,做海外并购的专家都知道,国外EBITDA指数在10倍左右,相当于市盈率在12倍左右。这意味着,一方面,中国项目比海外同等项目贵3倍,而技术上却落后30年,这中间存在巨大的境内外性价比差。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这就是跨境套利空间——医疗跨境并购正成为并购的主要趋势。




2015年,中国海外并购前10大交易,交易金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只有6起。2015年,中国医疗产业的并购金额为1000亿人民币,折算成美金也不是很大的数字。但中国医疗并购市场的增速非常迅猛,达到80%的增速。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海外并购,规模只有不到40亿美金。相比之下,2015年全球医疗行业并购金额达6775亿美元,同比增长64%(美国调查公司Dealogic数据)。

 

到了2016年,1-8月,中国1亿美金以上的海外并购案是12起,比去年全年多1倍,预计全年增速达到150%。这个数字与医疗私募基金的增速非常像(清科数据)。中国医疗并购的增速远远高于任何国家,远远高于医疗以外的其他行业。

 

我国的医疗海外并购规模很小,单个并购标的也偏小。但我国的医疗海外并购才刚刚起步,但爆发力非常强。

 

放着价差不赚:谁制约了海外医疗并购?

 

既然境内外医疗各具体行业上市公司之间,存在巨大的境内外价格差。为什么海外并购占中国并购总量的比例那么低(比例仅为10%)?是什么阻碍海外并购迅速发展的步伐?

 

1、惯性投行思维,追求短期回报,而医疗行业需要投资思维。

 

投行思维的本质是短期财务回报。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像房地产、能源等行业,给很多资本带来太多的投机机会,资本是不会看上长回报周期的医疗行业。近几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很多行业不具有超额回报利润,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二级市场走下坡路,很多资本都在找出路。而医疗行业是目前少数具备的价值投资的行业之一。


海外并购一是为了“走出去”,帮助医疗企业实现国际化梦想,在海外有自己的营销网络和市场。但并购一家海外公司后,渠道整合、市场整合需要长时间等待。二是为了“引进来”,引进国外的先进医疗技术和理念。但医疗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不像很多行业(比如手机)可以直接登陆中国市场,但境外药品、医疗器械需要在中国经过临床试验才能上市,这又要花几年时间。无论是国际化战略还是国外先进技术的本土化,都需要很长时间的业务努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这时候,用投行思维进行投资,必将举步维艰。因此,我们需要投资思维。

 

2、金融圈认为医疗行业水很深,跨界转型“医疗梦”困难重重。

 

2015年以来,介入大健康领域的上市公司多达百家以上。其中既有通过跨界重大资产重组彻底转型,也有借助跨界形式实现主业延伸和双主业经营模式。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规律,但投资逻辑都是一样的。

 

华医资本其中一块业务是并购基金业务。我与几个私交比较好的券商朋友说,可不可以做一个小型的上市公司调研,无论医疗还是非医疗的上市公司,他们想不想进行医疗行业的资产配置。这个调研结果很出乎我们意料:2000多家上市公司至少有一半以上(1000家以上),对医疗行业有战略考虑。根据我们的观察:众多房地产上市公司更是认为,未来一条腿是房地产,另一条腿就是医疗行业。

 

但是,鉴于对医疗行业“水深”的固有思维,以及国内高性价比项目的缺乏,按照传统的投资方式,这些企业的“医疗梦”很难实现。随着越来越多专业医疗投资机构的出现及海外并购的开展,对于医疗行业“水深”的错误认为也终将被改变。

 

从积极的角度讲,海外并购是上市公司业务转型的难得机会。

 

(1)弥补技术差距

迈瑞于2013年收购美国Zonare公司,目的是获取其高端的超声技术来弥补现有产品的技术缺口。

(2)扩张全球市场

三诺生物于2016年初完成对尼普洛诊断的并购,通过该并购获得标的的全球销售网络,尤其是美国的销售渠道,这有助于三诺将其产品打入全球市场。

(3)获得更好性价比投资(跨境套利)

微创于2013年以1.1倍市销率收购美国怀特医疗的关节重建业务,远远低于当时众多国内骨科公司的要价。

 

中国医疗市场真的大吗?

 

在完成海外投资并购之后,要把海外技术、产品带到国内来,还是需要花时间理解行业。第一个要探讨的,是中国医疗市场的真实规模。


千万不要把中国医疗市场和中国经济规模划等号。我认为,中国医疗市场既大,也不大。虽然中国医疗的增量市场对全球业务增长贡献大,但存量市场并不大。中国药品市场整体规模仅次于美国、日本,排名全球第三。但在这里面,有一半是中药,另一半里面,很多是仿制药,剩下的,海外创新技术、原研药在中国的市场空间并不大。在海外一年销售额达到百亿美金级的重磅药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总额的占比全球却非常低。而且,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只有三四千亿的规模,远低于美国上万亿的规模,同样,医疗服务市场也并不大。


我在跨国药企的时候,我们的全球CEO老是飞中国,但中国市场占全球市场的份额却非常低,我年轻时一直没想明白,后来我明白了:中国医疗的增量市场是非常巨大的。对很多外企而言,中国市场份额只占全球10%,但每年可以有20%以上增长,靠中国带头,再加上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的拉动,这家外企的全球业务就能实现3%-4%的可观增长。因此,中国区CEO就有很多晋升机会。中长期而言,中国的增量市场会影响到存量市场。


很多海外非常优秀的企业,都没能成功进入中国。这其中,有政策问题、渠道问题、销售模式和习惯问题,并不是它们觉得中国市场不好。对新产品来说,中国市场有很大包容性,有多元化的市场推广体系。中国医疗市场的特殊性,给国外先进技术对接到本土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国经济非常好,但中国医疗现状并不好。按照联合国对192个国家的医疗实际效果排名,中国排在144位——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数字。我首先是一个医疗人,其次才是一个投资人。对于华医来说,我们的使命是希望以资本之力,助推医疗变革。

 

文|刘云

华医资本创始人,投资学专业博士,医学硕士。原GE医疗高管,曾担任华夏、博时等近十家基金公司医疗项目顾问。现任国内几十家产业园区和孵化器创业导师,研究及从事的方向为医疗投资宏观分析、医疗企业投后管理及医疗基金结构化设计。

本文为作者授权贝壳社发布

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贝壳社立场

转载请注明来源:贝壳社(微信号:iBio4P)


· END ·

-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独家专访闻玉梅院士:医生不愿去老年科,“医老”未被重视的局面需引起重视



王航独家回应好大夫“裁员说”:不必等医疗金融,互联网医院可让盈利期提前


首届南极健康论坛:与大健康行业领袖开启极地之旅

与世界对话,与未来对话,与健康对话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