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贝壳传媒一个小目标:做健康传媒业的“小蜜蜂”

2016-11-21 贝壳社

2400多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向“医药之神”阿波罗发誓:“对我的儿子、老师的儿子以及我的门徒,我要悉心传授医学知识(To look upon his children as my own brothers, to teach them this art.)”

 

无人不知,这是推动医学世代传承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鲜为人知,这也许是人类第一次进行口口相传的健康传播。

 

2400多年过去了,健康传播不再是职业医生的专利,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公益组织、新闻媒体参与其中。健康传播也不再局限于医术传承,延展到大众科普、患者教育、政策宣讲等诸多场景。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健康传播关乎“人人健康”,守护“国民健康”,最终服务于“健康中国2030”战略。

 

时至今日,中国传媒业衍生出健康传播的多个分支:既有侧重“大健康产业传播”的贝壳社、《环球生技月刊》等产业媒体,又有擅长“健康事业传播”的医学界、健康界等医学媒体,更有面向“大众健康传播”的果壳网、知乎等知识平台。

 

一方面,健康传播“越做越大”,从纸质读物,走向包括广播、电视、网站、App(客户端)在内的全媒体(如第一财经媒体集团)。另一方面,健康传播“越钻越深”,向垂直媒体(如基因慧)、自媒体(如“网红”“大V”)传播倾斜的趋势。

 

实际上,无论传播内容如何扩增,无论传播介质如何颠覆,无论传播模式如何蝶变,无论传播受众如何迁徙,我们始终认为,大健康传媒业和整个传媒业的功能一样,归根到底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人没有钱财接济可以活下来(金融业),没有房子居住也勉强可以活下来(房地产业),但没有健康的身体,就等同于被命运“判刑”,更不要说被“判死刑”。然而,医学、药学、生物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在学术研究与公众认知之间,划了一条似乎不可逾越的红线。

 

无论是否合理,越来越多的学科走入寻常百姓家:史学界出现了《一口气读完某个朝代史》,经济学界出现了各种理财和投融资读物,甚至连最艰深晦涩的玄学都一时风靡。然而,医学界几乎没有什么跨界的现象级传播,更不要说从“三次元(三维空间)”破壁到“二次元(95后、00后的非主流世界)”了。甚至有人不客气地说,医学传播比大众传播整体水平,落后10-20年

 

在专业人士和一般公众之间,医疗健康的信息鸿沟远大于其他学科。纵然如此,仍有少数人刻意在其中深挖沟壕,竖起高墙,让客观上的信息差变成人为的“信息壁垒”。他们为何反其道而行之?君不见,这背后潜藏着巨大的黑色利益链:让整个细胞治疗界蒙羞、受累,只需要一个医疗机构勾结非法行医者的“魏则西事件”。因“乱开药”“乱检查”导致医患矛盾激化,只需要一个逼着医生创收、又不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医院管理制度。当健康传播沦为“黑箱操作”,国民健康就可能进入漫长的暗夜。

 

这正是大健康传媒业存在的意义。当世界不太完美,我们来让它变得更美:

 

——当医学经典得不到公允解读,巫医神婆就冒出来了。传媒业需要这样的“医学知识播种机”。为专业人士与社会大众弥合知识鸿沟。在医学大变革年代,成为医学语言与大众语言之间的转译器,提高公众的医学科学素养。在传媒大变革年代,成为海量信息的过滤器,让100000+文章不再充斥伪科学。

 

——在谈判桌上完不成的,只能在斗兽场上完成。老百姓需要这样的“医学对话疏通器”。对话管道不畅,就可能激化各方矛盾,迫切需要搭建医、患、政、企之间的理性对话平台。通过论坛、沙龙、在线直播等线上+线下平台,让不同阶层、不同立场、不同知识水平的人,围绕医疗产品和服务享有平等发言权。

 

——新观念、新技术越快扩散,病人就少受一点苦,少一份伤亡。产业界需要这样的“医学发展导航仪”。打造“信息——数据——知识”生产线,打造中国医疗健康、生命科学的知识图谱,开展面向政府、企业、医生的智库服务,避免行政官员、医疗机构管理者、企业负责人的非专业决策,在医学专科化背景下推动多病种、多科室、多组学交融。

 

实际上,这些目标,已经远远超出贝壳社——来自“创业之都”杭州的一家年轻公司的能力范围。有基于此,我们向大健康传媒业的海内外同行发出诚恳邀请,让我们携手推进健康传播的内容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携手拥抱8万亿大健康产业带来的政策红利、市场红利、流量红利,更重要的是,携手塑造一个“平等享有健康”和“平等享有信息”的理想主义国度。

 

纵然立于潮头,也不过是万千水滴中的一颗。脱胎于贝壳社(BioClub)母体的传媒、品牌、活动、数据板块,贝壳传媒必将沿袭贝壳社血液中“开放”“兼容”“平台化”的基因。我们愿为所有热爱健康传播的朋友,毫无保留地献出贝壳里那颗最闪亮的明珠——那些金闪闪的医健大咖,那些热腾腾的医健活动,那些密麻麻的医健数据,那些硬邦邦的医健内容干货。

 

当此之日,贝壳生态联接的几十家上市公司、1000+医健专业投资人、1500+行业大咖、10万+医健创业者,以及管理的6亿规模天使基金,成功投资孵化的30多个早期项目——所有资源流都将化整为零,幻化成一只只健康传媒业的小蜜蜂,快乐地奔忙,勤劳地采集,最终在蜂巢——“内容工厂”“数据工厂”“知识工厂”“资源工厂”——的一格格“蜂房”中,酿造出最甜美的蜜汁。

 

引领蜂群的,无疑是一家颇具分量的机构——

 

上海医疗质量研究中心是贝壳传媒的战略合作方。上海医疗质量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非盈利性机构,由上海医学创新发展基金会资助成立,旨在以研究并帮助医疗机构和政策决策者制定疾病管理指南和设立医疗质量标准,使用相关数据和信息以帮助医疗机构提高其管理效率,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贝壳社与上海医疗质量研究中心合资成立了贝壳传媒,就这样扑打着羽翅,倏地飞起了。敬告关注这只“小蜜蜂”的每一位读者、用户、客户:

 

——活动业务方面,这一平台将独家承办南极健康(国际)论坛,并深度参与将在浙江举办的世界大健康活动。毫无疑问,这两个活动,将在学术、产业、政策、文化等不同层面,重新编辑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基因图谱”,推动贝壳传媒迈向专业化、国际化、高端化的传媒机构。

 

——研究业务方面,基于上海医疗质量研究中心承接的国家课题项目“基于临床路径的病种质量管理评价与分析”、Dr Foster全球医院比较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医院全面质量管理项目等,这一平台将深度参与数据解读、发布、可视化的工作。这是商业数据与临床数据的奇妙对话,也是对内容研发体系的全面历练,必将为健康传播摸索出一条全新路径。

 

——内容业务方面,这一合作平台将启动一系列前沿、创新的品牌栏目,不辜负内容供应方、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期望和付出,挺进行业新高地,涉入战略无人区,为“健康中国2030”愿景凝心聚力。

 

无论在物理世界搭设出多么“高级”的器物和制度,我们都需要对生命本身,怀有抱朴守拙之心。作为大健康内容服务商,在信息洪流的急剧冲刷下,我们就像长江入海口的一个三角洲,需要不断提高可塑性和交融性,大象无形,万变归宗。最终,传播学有可能会趋向生命哲学,“自组织、自传播”再加上“产消者(Prosumer)”形态,一个传媒业的“有机生命体”,也许就将诞生。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这是生命体进化的终极表达,也可能是信息传播的终极形态。但是,这绝不能被粗暴地理解为大包大揽、大拆大并、大放大收。

 

就像我们不知道癌症何时攻克,大脑如何运作,医改何时成功?我们也不知道,基于大健康的传播事业,终点在哪里。我们唯一能确认的是——

 

起点,就在脚下。


2016年11月16日

钱塘江畔

梁嘉琳

转载请注明来源:贝壳社(微信号:iBio4P)


· END ·

-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贝壳问卷001 | 颠覆医疗版图的医生集团,有哪些模式、风险、投资回报?



“贝壳传媒”独立品牌揭幕,探索大健康内容的未来之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