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 | 肿瘤专家郭永军:基因测序或将免费,纯测序公司面临挑战

2016-11-29 布拉德皮蛋 贝壳社


文 | 布拉德皮蛋

精准医学似乎正在迎来一个多事之秋。


在由贝壳社主办的“第六届Bio4P精准医疗创新论坛暨2016中国医健创新创业大会”上,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在主旨演讲中提到:“精准医学目前刚刚起步,一定会遇到在技术创新、法律法规、伦理层面等带来的挑战,此时的精准医学尚需‘产、学、研、政、投、创’共同推动。”


詹启敏院士的演讲,不难让人联想到,围绕精准医学是否存在“泡沫”,近期在业界掀起激烈讨论。


那么,作为精准医疗真正的实施者,医院是如何认识精准医疗?精准医疗是否真的存在泡沫?


近日,贝壳社独家专访了河南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河南省肿瘤研究院基础研究所所长,河南省肿瘤医院分子病理科主任郭永军教授。力图从一位精准医疗的研究者、实施者的眼中,看到我国精准医疗的真实现状。



河南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郭永军教授


2014年,河南省肿瘤医院分子病理科宣布成立,郭永军教授成为“掌门人”。在美国期间及归国后,郭永军教授一直从事癌症的易感基因及癌症早期干预的研究。2010年底归国后,郭永军教授带领河南省肿瘤医院分子病理室在肺癌、食管癌、甲状腺癌、乳腺癌等常见肿瘤的精确检测和靶向治疗等方面开展工作,成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分子病理科、第一个肿瘤遗传咨询门诊、全省一个独立生物信息分析科室。

贝壳社:精准医学在过去两年一直是医疗健康领域的热点,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您认为是什么造成了精准医学的持续火爆?


郭永军: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1月20日提出了精准医疗计划之后,精准医学这个概念就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甚至可以说是火爆。我认为这种火爆的出现其实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首先是基础研究的突破。2001年,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发表,实现了对整个人类基因组的解码。2005年,NGS(二代测序)的技术问题解决了之后,测序成本直线下降,现在已经进入了“千元时代”。这些前期的工作为推动精准医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经济原因,精准医学能够带来一个巨大产业的变革。过去FDA批准一个新药非常困难,但现在可以看到美国现在对新药、靶向药的审批速度正在明显加快,因为一个新药的审批通过就意味着一年150亿美元的产值。


我国目前也正在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各个行业的创业者。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是第一位的。10月13日,全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召开,总的目的都是要鼓励创新。创新靠什么?靠的是技术,在医学中尤其如此。


此外,我国对精准医学很早就有关注。美国针对战胜肿瘤其实前前后后提了三个计划。第一个就是1971年尼克松提出的“向肿瘤宣战计划”。1972年,尼克松到中国来访问,中国政府就很感兴趣,也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当然,那个时候我们更多的还是跟跑。


到1991年,克林顿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时候,中国开始意识到需要参与进去,并承担了其中的一部分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成立了华大这样的巨无霸基因检测公司,同时也培育了我国基因检测市场。


所以,精准医疗计划提出之后,中国希望能够并跑,甚至是领跑,实现弯道超车。今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第一次把健康加了进来,而且七大常委全部都参加,显示出了对于健康产业的重视。

贝壳社:精准医疗如此火爆,也引发了一些不同观点的讨论,比如最近一篇来自《科学网》博主韩健研究员发表的题为《两篇捅破"精准医疗"泡沫的重要文章》的博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您认为精准医疗是否存在泡沫?


郭永军: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精准医疗计划主要是针对肿瘤的,真正的名称应该是“精准医学启动计划”(PMI,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2016年度财政预算中有约2.15美元亿的科研经费投入。而到了我们国家,“精准医疗”这个概念被放大了,放大到几乎囊括了医疗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几乎所有常见病种。


其实美国的精准医疗计划跟我们的不太一样,他们主要就是针对肿瘤。包括今年1月份的国情咨文又提出“抗癌登月计划”,也是针对肿瘤。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基因检测应用最好的就是在肿瘤领域,未来最有可能实现突破的,也会是肿瘤。目前基本上研究的最先进的技术都是在肿瘤上,像糖尿病、高血压这样的疾病,可能反而没有研究这么透。所以我觉得有人说精准医疗“过热”“有泡沫”,更多指的是被放大的精准医疗。

贝壳社:如您所说,国内“精准医疗”的概念存在被放大的现象,那么您理解的精准医疗是什么样的?


郭永军:我们过去从经验医学、询证医学,一直发展到现在的精准医学。其实我认为他们之间重要的差别之一其实是数据量的差别。

 

过去老中医看病,对某个病人开一个方子,发现有效,就会继续用这个方子去治疗其他病人,产生的样本量很小。到循证医学的时候,就要求数百例、数千例的试验,数据就增长了一个量级。


而现在精准医学则要求更大的、更海量的数据,数量级达到了10万甚至百万级,在此基础上来寻找规律性的结论。所以我认为精准医学实际上就是“大数据基础上的个体化医疗”。也就是巨量的数据基础上,得出一些经验性的东西,总结出一些临床路径。具体到每个患者身上,通过基因分析,就可以到这个大数据中去对应,实现个体化的诊治。

贝壳社:您认为未来精准医学会朝什么方向发展,这个领域的创业者最应该注意什么?


郭永军:未来精准医疗会怎么走?我不好下判断。此前我曾看到英特尔公司提出了“All in one day by 2020”的口号,就是到2020年,能够在1天之内完成一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并生成分析报告。


这告诉了我们一个趋势,未来的基因测序价格可能会非常低,甚至免费。不管是创业者还是我们医生,必须现在就开始考虑到这个趋势。其实,现在阻止精准医疗快速发展的很大一个原因是测序的成本仍然很高。如果未来基因检测能够像血常规一样普及,那精准医疗将会得到巨大的发展。



基因测序成本正以超“摩尔定律”的速度不断下降


基因测序成本降低了之后什么最重要?信息分析人员最重要。目前我国的信息分析人员在我国还很少,并且都是做生物信息分析、基因信息分析。而我指的信息分析人员则是一种复合型人才。首先你需要精通医学,懂得大量的临床医学知识、分子生物学知识、遗传学知识,此外还得懂心理学,这是医患沟通所要求的。


因此我的观点是,做纯基因检测的公司好景不会太长。尤其是未来突破性技术出来之后,测序价格会进一步降低,达到几十块钱甚至不要钱,如果只是做检测就会非常被动。


同时,现在的精准医疗创业者们必须要切记一点:创新一定要与临床的需求相结合。因为技术归根到底是要给临床用,给患者用。比如我们过去也做过肺癌48个基因的panel(注:将若干基因对应的探针设计到同一张捕获芯片上以捕获目标DNA并用于后续的基因测序),但实际上目前的临床医生并不需要,因为很多基因突变并没有对应的靶向药。


并且在精准医疗,尤其是基因检测火爆的现在,某些基因检测公司的路子已经开始有点走弯了,比如天赋基因这样的检测,我个人并不是很认可。

贝壳社:作为河南省肿瘤医院分子病理科的掌门人,您认为分子病理对于精准医学有何意义?


郭永军:分子病理是相对于传统病理而言的。人体器官由细胞组成,传统的病理科是对细胞的形态进行分析,而细胞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病理就是对组成细胞的分子进行检测分析,比细胞更进一步,更为精准,某些情况下也是对传统病理的更好补充。


我讲课的时候经常用两个幻灯片。一个是我们照的X光片,就是过去传统医学看片子,另一张幻灯片里也是一张X光片,但照出来的都是双螺旋结构,代表了分子病理。这意味着在未来,从临床病理向分子病理的逐渐转变应该是一个趋势。


我们最初做分子病理规划的时候也缺乏经验,当时主要考虑了三个方面。第一是临床检测,因为我们是在医院,所以第一点必须要满足临床需求。第二是肿瘤的遗传咨询。这是针对高危人群,一边是治疗,另一边的预防也必须接上。同时,也可以通过肿瘤咨询的门诊,建立一定量的遗传咨询样本库,希望通过追踪观察这些病人,发现到底哪些基因改变导致了肿瘤的发生,建立关联和对比。第三块是做科研,建立实验室。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我们与中美(河南)荷美尔肿瘤研究院合作建立了实验室,主要做肿瘤基础研究。


现在可以明确知道,分子层面的改变要早于细胞形态的改变,因此分子病理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检测的精准程度,也符合当前肿瘤早诊早治、早预防的要求。


文 | 布拉德皮蛋

转载请注明来源:贝壳社(微信号:iBio4P)


· END ·

-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独家 | 在Bio4P闭门会上,科学家、院长、CEO、投资人说了这些大实话



我们与“贝壳CEO”们尝试了一下如何放飞自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