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 | 一位台湾生物技术人眼中的大陆精准医疗

2016-12-23 鄔麗.巴旺 贝壳社

文 | 台湾《环球生技月刊》总编辑 鄔麗.巴旺

前言

本刊上期举办「台湾精准医疗圆桌论坛」,邀请产、官、医界专家探讨台湾精准医疗的发展现况与挑战;这期本刊特别访问大陆多位名人、产业领袖,分别从十个层面探讨与点评「精准医疗」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窥见大陆如何「十面埋伏」发展精准医疗,力争未来精准医疗的国际龙头地位。


美国总统欧巴马提出「精准医疗」后,引领各国政府前仆后继。


然最早倡议「精准医疗」的美国,由于川普一上台,首先扬言要推翻欧巴马的「医改方案」相关政策,一度让刚起步的「精准医疗」未来充满了变量。


但国会两党终于达成共识,确定将从立法层面保障美国,于未来10 年将提供48 亿美元,资助包括「精准医疗」(14 亿美金)、「抗癌登月计划」(18亿美元) 及「脑科学研究计划」(16 亿美元) 等研究。


这些将影响美国未来或更长时间的生物医学创新研发、疾病治疗及健康领域的发展,终于落地生根,不至于受到政治更迭的影响。亦足见,「精准医疗」的发展,已是任何政权都不可逆档的世界潮流。


大陆精准医疗发展的风潮尤为炽热,「精准医疗」已经被列入《十三五计划》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科研产业迅猛生长,已不下欧、美。


11 月中旬,杭州国家级众创空间加速器- 贝壳社,举办了「2016 中国医健创新创业大会」,也以「精准医疗」为论坛主题,聚集了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士、「千人计划」学人、三甲医院院长、产业领袖以及顶尖创投等专家及同行,吸引800 位生医界中高层和产业人士出席。


本刊在主办单位贝壳社协助下,特别访问了多位与谈专家,分别从十个层面围绕着「肿瘤精准医疗」,探讨与点评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愿景政策、技术变革、医疗应用、产业发展以及创业投资等,也窥见了大陆如何「十面埋伏」发展精准医疗,以力争未来精准医疗的国际龙头地位。


以下是本刊整理,各专家就各层面问题的回答、看法与建议。


1

精准医疗带来什么样的大愿景?


詹启敏:重点不在「医疗」,更在「精准」。




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詹启敏表示,随着精准医疗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升级为国家战略。


显然,国家政策层面对大健康的支持力度正在不断加大。


「大健康产业不仅成为中国产业升级提速的引擎,更是世界经济的新引擎。『精准医疗』又是未来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詹启敏强调。


他指出,讲到精准医疗的核心信息,其实是包括「精准」和「医疗」两个层面。而大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以及医疗信息系统科技则是确保精准的前提。


科技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动力


詹启敏在接受访问时,「精确」地陈述了所谓「精准医疗」的定义。他说,「精准医疗的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和医学先进技术,对于群体与特定疾病进行生物标记的分析和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准』地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标靶,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的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疾病和特定病患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


他进一步指出,「个人基因定序的普及化,正在为全球健康和医疗产业带来巨大变革,大数据的统计分析也将有助于精准医疗的实现,因此,大力推动精准医疗发展,对提高疾病诊疗水平,带动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詹启敏强调,「精准医疗不仅是公众对健康的需求,更是临床发展的需求,精准医疗是医学发展的要求和目标。」


但詹启敏亦同时强调,「在发展精准医疗这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唯一的动力,产学研的合作是推动精准医学的关键支撑。」


他认为,由于精准医学刚刚起步,一定会遇到在技术创新、法律、法规和伦理层面等带来的很多挑战,「但只有通过产学研政的合作,才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2

那些精准医疗政策正在推进与实施?


李 青:探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弱化事前审批的机制。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简称卫计生委) 主任李青表示,中共中央制定的《健康中国纲要》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文件档:1. 关于推进卫生与健康科学创新的若干意见,2. 推进卫生健康科技与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李青指出,这确定了至少在「十三五」以前,国家要推进6 个健康卫生工作,以及必须做好重大创新工程和项目的组织实施,而这里的两个重大课题专项,指的是新药创制和传染病防治。


李青强调,加强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对未来精准医疗体系的建设息息相关,中央也因此特别重视。


他表示,自改革开放30 年以来,中央财政出台了一大堆计划,但自2014 年底,国家已经开始了新的科技体制改革。包括:引导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相关的专项,同时开放融资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创新。


中央的相关部门也不再直接管理课题,具体项目管理将委托专业机构,第一批建设的专业机构有7 家,包括科技部高技术中心、科技部生物中心、工信部产业促进中心、科技部21 世纪议程中心、科技部农业中心、卫生计生委和科技发展中心以及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精准医疗5大任务


今年上半年开始,备受社会关注的国家精准医学计划启动实施,分五大任务:25 个方向。这5 个任务彼此存在着逻辑关系,包括:任务1新一代临床用生命组学技术的研发组学应用,任务2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任务;3精准医疗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存储、利用与共用平台建设;任务4疾病防治诊治的精准化研究;任务5精准医疗集成应用示范体系建设,就是最后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试点。


不过,尽管启动了精准医学计划,中央也将进行顶层组织设计以建立行政监管体系,在指南任务中,甚至明确写到中国要跟美国一样做到百万人的人群队列。但这仍存在问题,也就是大家如何统一标准?如何实现资料共享?「如果这两点不能实现,8 个人群队列就是五花八门。」李青说。


李青认为,精准医学领域特点,就是与产业联系非常密切,他因此建议,政府是不是应该需要向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一样,也在某些组织立项的机制上,能进一步突显和发挥产业化的作用。


李青也表示,今年上半年国家精准医疗专项已立了60 个项目,整个立项程序已经完成了。未来进一步要看的是,这些专项( 包括其手段) 是否和目标符合?中国精准医疗是要建立一个体系,项目不是自由组队,或随便打仗。


李青接受访问时指出,精准医疗领域很复杂,包括分子诊断领域、基因诊断领域等,涉及的相关部门很多,因此,关卡也特别多。产品、技术、机构、人员究竟怎么监管?「目前,新的准则在研究之中,我们希望多探索一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但弱化事前审批的机制。


3

精准医疗需要储备那些新技术?


于 军:从生物医学实验演变,看精准医疗未来技术。




参与过美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回到大陆后同时建立了华大基因,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研究所,于军举出4 个例子,代表精准医学面临4 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是体系的挑战,然后是理论、技术和业态。


于军表示,中国虽然确定了未来的大健康战略,但差距有多远呢?美国的生物医学研究主要是联邦政府投入,主要又分两个部分,一是国防,国防占所有投资的一半,另外一半中有近25% 是健康产业,包括医学的投入,所以投入相当大,仅次于国防。


以数字比较为例,若中国一年投入约400 美元,美国就是1万美元,这说明中国仍有很长路要走,在未来若干年中,至少要再投入上翻几倍的预算。


精准医疗面对时间轴的考验


产出又如何呢?根据医学论文发表的最新统计,中国在医学和生物的论文发表是最低的。又可见,中国在这个体系中需要有更多的投入和布局。


于军在接受访问时表示,「精准医学计划」字面上是计划,但其实是一个四位一体的规划,四个方面包括学科和基础建设,学科又有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另一个是项目,即各学校或单位建立的研究单元,如美国在精准计划项目中,白纸黑字写明要进行100 万人的完整基因组序列,而2014年已经投入了1.45 亿美金。


于军强调,「这就是投入。」当时「人类基因组计划」每年追加2 亿美元

的投入,并从准备十年,到执行十年,「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积累是人才和技术突破。现在业界内大部分用的定序,就是当时的技术突破。」


于军表示,人类基因组计划也是很长的路线图,从1990 年开始规划到2020 年,现在才走到疾病的生物学和医学科学中,其实也就是精准医学。


精准「医学」是学术界要做的事,是一个项目推动,由于产生的成果非常重要,对社会影响很大,所以又走进了精准「医疗」,又由于面对的是常见疾病,所以每个人几乎都能参与,又变成了精准「健康」和精准「生活」。他并强调,「中国在这个领域并没有落后。」


但于军指出,精准医疗要面对的,是时间轴拓展的考验,从研究疾病角度看,精准医疗颠覆了传统生理系统的方式,需要人群的详细调研。过去病人看医生是有病才看,不一定从小有纪录,所以时间轴资料要做得更细,包括细胞周期、生命周期和季节环境都有周期。


于军表示,精准医疗技术的挑战也分很多方面,包括遗传学、信息学等,如RNA 是人类很重要的分子,但目前尚未能定序RNA;生物领域也急需新的技术,现在定序已经结合物理工程学的技术,进入第五代的NANOPORE ( 奈米孔) 技术。


「另外是设备的革命」,于军举例说明,血液里的物质非常复杂,从一个分子到109 个分子,然后进入到大数据资料,绝不是一台机器或10 台机器,至少上百台的机器可以测量这些成分。


于军强调,「主要的大趋势就是要把各领域的前沿技术汇聚在一起,解决医学生物学的问题。科学平台的发展不只是把大东西变成小东西,而是跨领域的整合,但这是很大的挑战。」


4

如何建构大数据信息的知识管理架构?


郭毅可:数据整合是精准化研究的关键,大资料要合规、可视化。




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工学院资料研究所所长郭毅可,他在习近平出访英国期间,亲自为习近平简报大数据科学的进展,在接受访问时,郭毅可开宗明义指出:「资料科学主要的特色不是专门学科,是多学科的媒介,资料科学很大的任务,就是利用大资料为医学研究做重要的支持。」


郭毅可介绍,资料科学研究所有5 个使命,包括组织、科学研究、教学、开发技术。有3 个主题:第一,资料整合与视觉化研究,就是如何把资料整合起来,标准化,并且对资料有所理解。第二,资料分析和学习,即认知计算。第三,生态系统和经济,即如何把资料变成产品。


「整合、分析和生态系统,是生命科学与医学大数据研究的主要领域。」他说。


郭毅可表示,所谓的真正精准医疗,第一是精准,精准又有两个概念,首先是资料精准,没有精准资料是不可能有精准医学。


第二,资料衡量物件是每个个体,要有每个人在医学上多方整合的分析资料,包括分子生物学、生理、生活环境等资料都有完整精确的收集、整理和表达,只有这样才有精准医学的第一步。


他因此强调,「精准医学是资料整合可持续的重要方向,每个资料的标准化、合规,以及整合都将非常重要。标准化系统,是以后精准医学最主要的平台,但也是目前最大的挑战。」


对每个人建立健康模型


随着精准医疗的普及化,各种资料标准纷纷出现,有临床研究的资料标准,也有分子生物学的标准。但这些资料标准都必须要有软件整合,这样才能解决重大的医学问题。


郭毅可表示,「收集资料之后如何合规化、标准化,如何把资料登录到分析系统,这些工作仍需要靠人工做,非常花时间也是瓶颈。」


郭毅可说明,医学资料从采集、转化、分析、整体部署以及视觉化,到最后知识生成,整个过程有一个软件系统支援一系列的开发。过去几十年中,很多医疗仪器已经能够对生命做到各种资料化。


这时候最大的关键是什么?已经不是一般的资料管理系统,而要因人而异,要建立每个个体的健康模型,并透过机器将资料转化分析和管理,每个人的资料有每个人的管理,不然不是精准医学,「但对每个人建立健康模型需要很大的工作」。


投入研发十余年,郭毅可团队已经开发出一个合规化的系统,可以把资料引进来,标准化放到大数据的分析引擎,且以病人为单位,可对每个病人做全方位的资料整合做分析。这项研究有12 家药厂参与,是欧盟很大的项目项目。


该系统最大特色是除了分析工具、平台技术、运算功能外,并建构了非常大的大资料视觉化和计算展示平台,画面是医学科学家使用的平台,展示了包括基因表达、基因序列分析、分子基因分群等。


郭毅可强调,这些平台不只有视觉化的研究,目前于英国正进行耐药性视觉化的分析,有英国每个社区用药的情况,以及个体对抗菌素耐药性的分析,是英国很重要的医学研究项目。


5

生物信息要解决精准医疗哪些关键?


熊 磊:最终用户动力来自患者,信息技术要和现在诊疗结合。




近年崛起于上海、专注肿瘤精准医疗的思路迪(3D MED) 生物技术公司创始人熊磊认为,谈到为什么做精准医疗,特别是在肿瘤领域,首先要想到用户是谁?


熊磊表示,精准医疗中用户主要是三类:一类是制药公司,一类是临床医生,「但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制药公司,最终用户动力来源始终来自于患者。」


他说,面对海量的基因定序数据,分析速度与准确性、安全性、数据库架构、云计算等问题都接连而至,「但生物信息学在精准医学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最终是患者的需求,诊断资料和药物如何结合在一起?也就是信息技术要和现在诊疗结合。」熊磊强调。


关于患者的需求,熊磊举出临床实验资料实务案例表示,全球做过1,000 例的研究,历史上的临床经验都是失败的,没有任何标靶药成功;再看肝癌,全球有将近3,000 例的研究,目前只有一个新药,但只有5% 到10%的有效率。


但相较欧美,为什么西方人的肿瘤有相对好的治愈率呢?比如肺癌和结肠癌,肺癌有数十种标靶药,每一种基因对应的药物有一代药、二代药、三代药,一个病人从最初治疗到出现耐药性,会连续使用不同的药,因为每种药都有相对应的基因分析。


熊磊表示,这些标靶药物,有的可以将有效性从最低的13% 提高到30%,甚至两、三倍,只要确定病患人群,每10 个人中有1.5 个人的有效率,可提高到6 个有效。这说明标靶越精准药效就越好,透过基因分析的病患服用了适合的标靶药,效果也远优于化疗。


熊磊继续以临床经验为例说明,当一个患者被诊断出有肿瘤时,其实患者可能已经在30 年前基因就有了突变。300 多个肺癌患者没有一个肺癌患者基因图谱是一样的,有的患者突变2 个基因,有的突变3 个基因,因此,为什么医院里会出现一代检测、二代检测,一代检测的有效率是60%,二代检测可能提高到80%也意味着这20% 的患者,可能不需要一个月花几万块钱的标靶治疗费用,也可以减少两到三个月的治疗时间。


精准诊断并没有给患者带来很高的负担


「每个人的肿瘤不一样,现在技术可以针对一部分患者,进行非常精准的连续动态检测和使用。」熊磊说。


熊磊强调,「在精准医疗的背景下,诊断和药物如何整合在一起? 很需要资料做支撑。」他表示,在生物资料系统上加上计算技术,可以实现更多对大资料的利用,为病患带来诊疗过程的进化革命。


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诊断在中国和整个医院中并没有普及,特别是新型的技术,「在精准医疗产业链中,诊断不仅影响治疗的决策,更影响药物将有多少人群可以尽快获益。」


熊磊指出,目前,全球肿瘤药物有60% 都具有生物标志,根据美国的报导,在诊断方面投入5%,影响治疗决策和行为会提高达70%,也就是说,精准诊断并没有给患者带来很高的负担,却能给临床医生决策带来很大影响。


现在的药物临床有效率很低,研发昂贵,每个药物背后承载着9 个失败的药物,「但病患透过基因分型或诊断后,可让每个药在特定人群中进行实验,大大降低失败的风险。」熊磊也透露,目前思路迪正在尝试药物快速审评,期望能直接取得二期临床许可。


6

精准医疗临床应用如何实践?


周文浩:未来真正要解决高危险群体。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周文浩指出,精准医学( 医疗),在儿科最微小的重症加护病房中,已经发挥了一些作用。


周文浩表示,在新生儿的重症加护病房中,新生儿中约有1% 都有一些疾病,往往甚至要采用人工方式,让新生儿渡过生命的不稳定期,以逐渐恢复到自主生活,回到父母亲的怀抱。


周文浩说,以往都是对症治疗,但回溯本因,应该和遗传有关。医院病房一年收6 到7 千个孩子,医生光凭肉眼就能看到明显畸形和遗传相关联的有约三千例左右。


「到底是什么样的基因问题所造成?医院在最近三年时间里,建立了筛查平台,对两千多个孩子遗传相关的基因进行了逐一筛查,有40% 非常明确地找到了病因。」


周文浩感慨,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一些孩子一出生需要靠自己的能力存活下来,这里风险度最高。「我们如何用基因检测的办法,将濒临危险的孩子挽救回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精准医疗的课题了。」


「在儿童医学中,特别在新生儿的医学领域中会有很多的未来发展前景。」


周文浩接着表示,把很多大家认为的一类遗传性疾病分子基因了解清楚,进一步把表型的特征研究清楚,一类的疾病就分成9 类、16 类,甚至更多,「每一类特征带来的治疗完全不一样,这就是精准化。中国有这么好的产学研的背景,有产业化的资料分析的,这个事情可以做到。」


利用二代定序的技术,复旦儿科也做了小规模的尝试。透过基因筛检后,用干细胞移植治疗,从配型、移植、到解决医疗费用的问题,成功让10 个接受移植的新生儿存活下来。


周文浩表示,「某个单纯的基因性突变就有这么多病人,中国将有多少需求需要得到精准医疗来实现,尤其是复杂的疑难疾病,所以精准医学给我们开启了新天地。」


代谢层面问题是冰山一角


「还有代谢层面问题,也是冰山一角」,周文浩指出,现在的筛查技术只有集中在二、三十种代谢疾病,一些其他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果能把三千或五千种的基因进行很好的筛查,在儿科重症加护病房中将可以通过各种治疗手段方法得到改善。


目前,复旦医院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基因筛查计划,但仅选择在新生儿重症加护中,对高危险人群进行筛查。在今年8 月到11 月期间,也从筛查中发现了一部分问题,并得到了一部分明确的解释。


不过,周文浩也同时表示,「在目前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医界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中国缺乏中国人群的大样本数据库」,我们完全有可能在数据库的基础上用正常的技术剔除不利的因素,让基因对应起来的诊断更加明晰化,但是还有很长路要走。


周文浩强调,「未来真正要解决的临床问题,是要解决高危险群体问题」,他认为从医生的角度看,精准医疗还必须实现几个突破,才可能真正得到问题的根本解决。


首先,「资料报告的产生一定要快、快、快」,许多资料结果常要两周的时间才能得到。第二,要有很好的数据库,各种表型特征要长时间的累积和跟踪,数据库将非常有益。第三,费用必须调控在一个可负担的范围内,以提高其服务于百姓的利用程度。现在看,在医院进行精准医疗相关的检查,仍是一个相对的奢侈品。


周文浩表示,更多现实条件若能实现,未来新生儿出生以后,我们就能给他一个相关危险因素的防范措施或健康治疗,给新生儿更多未来可选择的发展机会。


7

精准医疗下预防与早期筛检的机遇?


俞 熔:健康大资料时代的精准预防。




2014 年11 月底,以36 亿人民币价格100% 并购慈铭体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3 月又顺利入主江苏三友,借壳上市成功的美年大健康,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健康体检机构,创始人俞熔则从预防医学的角度,用了「精准预防」四个字,他并认为「精准预防是精准医疗大概念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俞熔首先表示,改革开放二、三十年来,从90 年代到现在,中国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年这样,健康卫生领域受到最大首长的关注和重视。


从今年变化,可以看到健康医疗行业和政策是高度相关的,未来十年,中国从国家战略层面,都将对预防医学行业非常重视,有越来越多的资源和力量,将投入到政策环境中。


俞熔表示,「很多精准医疗创新性的话题都是『预防』」。中国在慢病防控方面,国家公共卫生面临了很大的挑战,中国的卫生现状、医保开支、卫生负担绝大部分是被慢性病消耗掉,如天津、四川地区,糖尿病等开支占了医保的大部分,这些数字是让人触目惊心的。


俞熔接受访问时指出,今天大家关注精准医疗,就不得不谈一下大数据资料,因为资料和精准是高度的关联连结,「而健康体检平台本身就是汇总资料、生产资料、加工资料和优化资料的平台。」


他因此强调,「在健康大数据资料或是精准资料的基础上,所开展出来的精准预防模型,会是未来很多年必然受到关注的重点领域。」


俞熔举美年大健康的商业逻辑形容,他表示,现在美年平台更关注在『锦上添花』的领域,比如预防、体检、专科、疾病管理,包括保险等。


俞熔说,如果疾病发展到重症,这是雪中送炭,是医院关注的。目前,中国顶尖医院的排行榜多年来没有什么变化,未来大型公立医院也不会有太多变化,「市场化的力量将更多聚焦在专科、预防、连锁、标准化疾病专科领域的突破,比如体检领域、眼科领域、生殖领域以及未来口腔专科等的发展。」


精准医学比如基因检测领域,在辅助生殖应用,可以做得非常好,「聚焦在一个领域,也是目前中国社会化办医方面很重要的平台。」他说。


可持续、可获取、低成本、可分析


不过,俞熔同时指出,「资料大不等于大资料,一些机构生产了大量的资料但不一定有价值。」他认为,大数据资料必须可持续、可获取、低成本、可分析。


俞熔表示,「健康体检资料的价值主要在于:需求入口、主要依据、核心基础、关键路径、突破创新」。


目前,美年从健康体检资料和其他生理资料中,已经精准地定制一些模型,用来预测疾病风险的发生,最重要的是通过资料揭示疾病发生机制,并为后来的疾病管理指明路径。根据单一疾病所研发的模型也已经应用在健康管理的模型中,并且可谓后续的创新、科研和管理提供帮助。


美年和很多保险公司也定制一些针对性的健康险产品,比如慢性病和肿瘤早期风险预防的保险产品,目前也在市场上取得不错的效果。


俞熔表示,美年2017 年平台承载的健康体检客户服务量将超过2,000 万,未来看上接近5,000 万。将来在专业体检领域,领先优势会进一步地扩大。


「美年的核心正是构建这样一个庞大的流量入口,持续性地产生精准资料,从体检和预防端切入,为后续的创新生态提供一个载体,这些领域的创新也会不断地提高体检的竞争力,这样的良性循环是未来努力追求的方向。」


「我们的定位,是持续成为精准医疗和健康服务的最佳应用平台,以及国家公共卫生和科研创新的重要载体。」


俞熔也再次强调,未来在个体预防、智慧诊断、精准医疗、分级保障,这4 个关键未来将有重大机遇。


8

医生在精准医疗中的角色?


谢汝石:打破医疗「潜规则」,助力健康中国分级诊疗。



甫取得中国第一张工商登记医生集团牌照,深圳博多嘉联医生集团医疗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汝石接受访问时表示,「精准医疗兴起,透过互联网发展,医生将在这样的平台上打破传统医疗的『潜规则』,协助患者在健康之路以及服务的平台上,都能够找到一个适合他的『精准』服务,同时助力健康中国分级诊疗发展。」


本身是知名肝胆科医生,原是中山医科大学校办企业管理者,谢汝石过去十多年来,随着医学进展资料、客户通道以及互联网进展,不断探索医生角色的因应之道。


谢汝石表示,「医疗每个环节都需要做整合,未来是属于整合者,或是参与一起整合的人。」「医生治疗疾病都希望越来越精确、有效,可以说,整个医疗技术史一直就在往精准医疗的方向发展」谢汝石强调,「最终都是在追求如何更好地服务病人,把病人病能治好。」


行医30 余年,谢汝石说,中国很多人看病的时候经常找人挂号,甚至通过黄牛买一个号,但这个号到了医院后还是只看3 分钟,因为病人太多了。「这样的医疗环境不改善,什么样的先进治疗都很难实践。」


近年来,一种新型的医疗团队形式,所谓「医生集团」在中国医界兴起,医生集团类似医生经纪公司,与自由执业医生签约,帮助自由执业医生处理各种事情,包括签约、法律支持、构建团队等,总而言之,就是让自由执业医生能顺利执业,最终目的就是让医生能把更多时间花在患者身上。


不过,风潮过后,现在很多医疗互联网公司开始出现了解聘,甚至法律上开始有门槛和屏障,医师如何在互联网医疗中过好这个冬天,迎来春天?


谢汝石说,医生集团代表一种医疗的新商业模式,但即使取得第一张医生集团的登记牌照,也只是走的路的开始。


怎么服务、找谁服务、在哪服务


谢汝石表示,新兴的治疗方案包括精准医疗都在想办法和保险公司合作,他和保险公司沟通时讲了两个问题,首先,有钱买高端保险的人,不会在乎你赔他多少钱;第二,客户或病患很在乎你怎么服务、找谁服务、在哪服务。「在这些问题上,医生集团可以一并解决」。


在服务模式上,医师集团已经开启和健康之路的合作,因为它们在资料结构、资料获取、挂号、入口上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客户、医生,以及医生的服务模式。医师在挖掘在线需求的同时,也拓展更多专家资源,更有助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


他并认为,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健康之路已经成为中国连接医疗机构和医生数量最大的机构,从就医流程到慢病管理、健康管理等,已经有超过1 万个机构,上百万位医生、上亿个患者。


谢汝石因此表示,「透过这样的服务,患者无论在健康之路或在医师集团的平台上,首先都能够找到一个服务。」


他进一步表示,尽管分级诊疗仍是大家认为的灵丹妙药,但这几年的教育并没有让基层发展起来,往上没有办法,往下没有接上更多基础专家。现在透过这样的合作通道,基层医生和专家一起分享他们的劳动力、收入,一起分享治疗疾病过程中的经验,专家给基层医生教育,这是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最重要的价值。


谢汝石认为,这样的结果,可以有效地将医疗分流,有病不用乱投医,也解决了目前体制内医生价值以及各种新医疗服务( 包括检测和治疗),不能在用正确、合法的阳光方式实现出来的痛点。


谢汝石强调,所有的医疗服务必须呈现连续化和协同化的效果,但目前医疗服务最大的问题是碎片化,未来,医生集团加上互联网的模式,将提供了新的机会。


9

精准医疗资本市场投资机会如何?


周 睿:投资「掌握核心技术」、「商业模式清晰」的公司。




汇添富基金堪称中国最前瞻的医药投资机构,发行了大陆首支医药主题基金—汇添富医药保健混合型基金,截至2015 年6 月30 日,汇添富管理的三支医药主题基金规模高达344 亿人民币,在中国1044 亿的医药主题行业基金中占超过30%。


去年12 月到今年1 月初,汇添富基金又发行了中国目前唯一一支以「精准医疗」为主题的基金- 汇添富精准医疗基金,再度引起投资界关注。


汇添富医药基金投资总监周睿说,精准医学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的介入及3D 打印技术的成熟,传统的治疗手段和方法正在被颠覆,各类医药创新产品有望爆发式增长。「二级市场( 即股票市场) 的『精准医学』主题将存在很好的投资机会。」


今年以来,大陆超过10 支精准医疗概念股涨幅翻涨,「精准医疗第一股」华大基因已经在A 股出现以「诊断—数据—药物研发」为模式的思路迪等企业,也有望开始在中国资本市场崭露头角。


周睿指出,现在不少人开始批判并认为精准医学领域将「泡沫化」,其实这是产业发展初期的必然,「在精准医疗早期发展阶段,不能完全用医疗的经济性来衡量新技术的价值,随着精准医学走向成熟,给人类健康带来的价值将是巨大的。」


周睿反而认为,「正是因为精准医学领域大有可为、前景广阔,才吸引各路人马前来掘金。」


拒绝用「精准医疗」给自己贴金的公司


但周睿同时表示,投资者也要提高对精准医疗的理解,拒绝用「精准医疗」给自己贴金的公司,多考虑投资掌握核心技术、商业模式清晰、脚踏实地的公司。


周睿指出,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具有3 个重要特点:⑴ 市场空间巨大,且业务可持续增长;⑵ 掌握了核心技术、稀缺资源难以模仿;⑶ 能够抓住客户痛点,为客户创造价值。


周睿说,由于行业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大众对精准医疗的理解力是有限的,「但不能一句话就把精准医疗说成是『泡沫』,这样会误导大众,拖累行业中真正做事的企业,最终受害的还是大众。」


他并强调,「只有投入足够的资源,才能建立足够大的生物样本库,与找到疾病发生的根本机制,才能建立起可靠的基因检测技术,才能找到更多的个性化预防治疗药物,从而验证精准医疗的商业模式。」


今年初发行的汇添富中证精准的医疗基金收益率,迄今已大幅超越医药指数整体的表现。周睿表示,过去两年,精准医疗更多是概念阶段,二级市场多以炒作为主。但随着上市公司精准医疗项目逐步落地,开始取得阶段性结果,相信资本市场会做出有效回应。


10

如何建立精准医疗的中国特色?




周睿指出,精准医学的「泡沫论」以及质疑是资本逐利和炒作的结果。事实上,医学研究从没有停止过对精准医学的探究与追求。「中国应该建立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医学之路。」他强调。


熊磊也表示,中国的科学家应该走出自己的精准医疗之路,不能简单地重复美国的道路,不要为迎合投资人口味,看着很美却未必能实现的目标,最终的评委是市场、是人。


谢汝石认为,未来中国精准医学应该紧紧抓住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机遇,深入社区和一线基层医疗结合,实实在在去解决一些小而具体的问题,才能确实提高人们健康水平。


周文浩则说,从临床应用看,精准医疗之路还很远、还不够精准。精准医疗是一种方法论,最终目的是让每个病人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治疗指导,精准医疗也将会大大节约社会医疗资源。但中国精准医疗行业的发展应更加多元化,除了诊断外,也要在预防和治疗方面都加大投入。


李青则认为,中国在转化方面做的非常快,出现局部过热可能也是正常的。因此,冷静反思行业的发展有其必要,政府职责部门也应适当加强质量监管和病人权益的保护,但切不可投鼠忌器。


--本文节录自环球生技月刊2016年12月号--


文 | 台湾《环球生技月刊》总编辑 鄔麗.巴旺

转载请注明来源:贝壳社(微信号:iBio4P)


· END ·

-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经济地理 | 大健康产业苏浙粤谁执牛耳?浙江挟百亿基金,布局生态抢高地



揭秘肿瘤精准免疫治疗,先行者干货分享,剑指精准医疗蓝海市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