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导师专访 | 透景生命姚见儿:坚守创新 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

2017-07-18 刘畅 贝壳社

一路走来,姚见儿看得比当下远,跑得比时间快。透景生命作为一家以技术和产品驱动的公司,其成长历程也许更适合今天的行业环境,透过透景之“镜”,我们希望创业者能看清自己现在身处何方,今后要去向哪里。


2000年-2015年,中国体外诊断(IVD)市场进入高速成长期,年复合增长率达20%左右,大批IVD公司“趁机”从生化和免疫诊断起家,与市场一起飞速成长。如今,以最早上市的科华生物、达安基因为代表,国内已经出现一批上市公司;以西门子、罗氏、雅培、强生为代表,国际巨头仍然盘踞市场。放眼望去,IVD行业已是一片红海,留给后来者的机会窗口越来越小。

 

2003年,曾参与创办上市公司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的姚见儿跨界进军IVD,创建透景生命(300642.SZ),并第一个将国外先进的流式荧光发光技术引入国内,从此开启了体外诊断领域高通量检测技术开发应用的新趋势。今年4月,透景生命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近日,透景生命董事长,贝壳大学特聘导师姚见儿先生接受了贝壳社的独家专访。聊起当年如何在国外邂逅新技术,又如何从老牌劲旅和跨国列强中突出重围,已经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就的姚见儿依然像个医生,言语中流露着对创新的执着,和对临床的关怀。

 

一路走来,姚见儿看得比当下远,跑得比时间快。透景生命作为一家以技术和产品驱动的公司,其成长历程也许更适合今天的行业环境,透过透景之“镜”,我们希望创业者能看清自己现在身处何方,今后要去向哪里。


透景生命董事长 姚见儿

贝壳社

你是将流式荧光发光技术引入国内的第一人。对于创业者来说,新的事物可能是巨大的机遇,有时候也可能是个“坑”,您当时是如何做的判断?透景生命又是如何从一个挣扎在生死之间的公司,发展成国内最有前景的IVD上市公司之一?

姚见儿

我自己是学医出身,这点可能和学工科理科的不一样,我是医生,所以我首先了解的是临床需求,而学工和学理的大多是从自己擅长的出发。我当时的思路是,未来医学上有肯定的需求,如果再碰上一个合适的技术,我们就来做,这样大方向上不会走偏。

 

我国是肝炎大国,2000年左右,国内IVD行业的两个细分领域——免疫和分子诊断都是从肝炎这个点上切入的。比如初期上市的科华生物和达安基因——科华是国内率先研制出酶联免疫法乙肝二对半试剂盒的公司,达安的乙肝病毒PCR荧光检测技术也很有名。

 

但我创业的时候没有考虑做肝炎。从医学需求角度出发,在六七十年代,人群的肝炎携带率还有10%左右,后来公卫和肝炎疫苗迅速普及,婴儿一出生就开始接种疫苗,到八九十年代,肝炎患者的数量已经大幅下降,现在连1%都不到。我创业那时候疾病谱中最大的病种还是传染病,很少有人注意到肿瘤领域,但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剧,肿瘤领域的需求一定会更大。

 

另一头,从公司自身能力来看,我们当时不会做仪器,但是做试剂和把握临床需求是我们擅长的。

 

90年代末,国内兴起了一波基因芯片热,热度好比今天的NGS(高通量测序)。30%的上市公司都声称要进军基因芯片领域,认为这是继电子类芯片后的又一个伟大发明。但是从医生的角度看,基因芯片用来做科研可以,用作临床的话,数据质量不够好,定价过高,制造、销售也都是问题。

 

当时我偶然知道一家叫Luminex的公司,创始团队是理工科出身的大学教授,仪器做的很好,他们的流式荧光发光技术可以一次检测和分辨多个不同荧光标记微球,可以解决之前提到的各种问题,并且已经有公司用来做移植配型,但在诊断行业还没有任何应用。当时一听,我就觉得它非常有前途,于是决定引进Luminex的仪器,然后我们自己在这个平台上做试剂。

 

但是这个技术太超前了,因此也带来很多副作用—— 一开始,政府、市场和投资人都持怀疑态度。我们从2004年底和2005年初就开始做注册报批,结果监管部门质疑我们,说别人一个试剂盒测1个指标,你们怎么测10个?市场推广也非常困难,因为医学专家特别依赖已有的证据,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比较低。一直到2009年,我们才拿到批文。在这之前,公司一度陷入生死存亡之间,员工走的走散的散,只剩下几个主要人物,股东希望我们先做贸易解决生存问题,但最终我们还是坚持了研发路线。


贝壳社

的确一路走来不易。今年4月,透景生命终于在A股创业板上市了,您能透露公司上市之后的战略发展方向吗?

姚见儿

透景今后要走的是自主研发和投资收购并行的战略。


我们很快会成立一个产业基金。随着公司规模变大,产品研发效率势必会下降,而营销和运营效率相对提高。小公司有创新能力,因为创新是属于个人的;大公司有体系,比如我们研发部有70人,这个庞大的组织可以在程序和结构上保障稳定性。我们一旦把正确的方向和资金给到小公司,他们一定会比我们更有效率。就像我之前说的,我感兴趣的一定是新指标和新技术,而不是近身肉搏式的价格战。

贝壳社

现在,IVD行业的创业环境和您当年大不一样,您能给现在的创业者一些建议吗?

姚见儿

无创新,不创业。现在小公司任务就是创新。


2000年左右,市场还处于供方短缺的状况,做生化的公司也就那么几家,2000到2015年间,医疗产业市场急剧放大,需求敞口特别大,因此产品质量不是决定因素,几乎不需要创新。


从行业规律看,一个细分领域出现5-6家上市公司就会达到饱和。这个过程从前需要5-10年,现在行业高速增长,窗口期收缩到3年甚至更短,整个体外诊断市场几乎一片“红海”。


生化、免疫和分子诊断是我国体外诊断的三个主要细分领域。

 

生化诊断在国内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目前在国内市场已经基本完成国产替代,角逐早已结束。

 

免疫领域的角逐还在进行,但市场空间很快就会关闭:原来做生化的公司,像利德曼、迈克生物都在转型免疫;以免疫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如安图生物、透景生命已经上市;新产业生物以免疫起家,也在排队上市。可以预见,3年内,免疫领域的争夺很快就要结束。

 

分子诊断领域,传统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的角逐早就结束。现在NGS在加速度发展,往后的3-4年,战斗将趋于平缓—— 已经有贝瑞和康、华大基因两家公司上市,另外,博奥生物、诺禾致源也都接近上市。

 

因此,在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大公司已经占据市场的情况下,过去的创业经验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创业环境。


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IVD行业的创新就两个方向:新指标、新技术。

新指标往往出自高校的基础科研或者医院的临床实践,他们有样本,有数据,最可能发现新的指标或新的biomaker。但方法学还是老的,可能是免疫的、生化的、或者基因的。新指标的出现可能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对于新的技术,关键是要评估,其性能是否真的提升到了新的维度。防御者永远是有优势的,以1为老技术的基准线的话,新技术如果只有1.1或1.2,是斗不过老技术的,只有达到2甚至10,性能大幅提高才能胜出。

 

如果一个公司的销售要千方百计的去推销产品,加入价格肉搏战,我就会下判断,这条路走到这里差不多了,这不是我感兴趣的。大刀对大刀的血拼没有意思,最好拿出枪来,一击毙命。

贝壳社

2017年,公立医院改革进入攻坚时期,国家大刀阔斧的推行撼动整个医药购销体系的零差率、两票制、按病种付费等政策,在您看来,什么政策将给IVD行业带来最深远的影响?

姚见儿

按病种收费,没有什么政策比这个更有杀伤力了。按病种付费一旦启动,药品、检验检查会从医院的收入中心变为成本中心。从IVD行业的角度看,以前是收益,之后任何检测都会变成成本。医院财务模型变了,预付制的单病种付费实行后,医院会追求价格低廉的产品,整个IVD行业可能会停滞3-4年,甚至倒退。对药品、耗材、检验等供应商来说,这可能是彻底打击。

 

刚好我自己最近有个案例。当时我去一家高端民营医院换牙,事先和医生谈好了一个打包价,这就是按病种收费,价格确定了,剩下做哪些检查,开什么药,医生来定。原则上对侵入性手术,乙肝、丙肝、HIV等术前检测都要做,但那天医生一样都没给我做,拔牙之后,医生给我开了甲硝唑,我说,“至少也给我开个替硝锉吧。”


按病种付费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变革,带来的变量很多,最终结果其实比较难分析。现在一个生化全套检查做下来要60多个项目,确实太多了,如果之后缩减到10个,医院对单个产品的价格敏感会降低,可能反而倾向买质量更高的产品


所以危机中是否先机也未可知。现在除了生化,在免疫、发光等领域,进口产品仍然占据主导,比如三甲医院的免疫诊断产品有85%还是来自外企。按病种付费施行之后,外企利润空间遭到挤压,这是本土企业实现进口替代的绝佳窗口期,目前也只有这个体量的机会才能满足上市公司胃口。但客户信任和自身产品和技术的成熟与否,仍然是本土企业实现进口替代路上的最大障碍。44 34217 44 15287 0 0 2739 0 0:00:12 0:00:05 0:00:07 3045rong>


戳此获得贝壳大学介绍


更多分享


名人名企:复星医药斥5亿建超早期孵化器 新一轮药企海外并购潮即将来临? | 药明生物港股上市 看国内最大CRO如何寻求市值最大化?|  接连收购95095、连锁药店、杭州礼合,阿里健康“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 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苏冰:中国免疫学赶超美国的最佳窗口期来临  | 基因江湖:华大上市前夜,中国基因航母的疯狂、坚守与挑战 | 人社部医保司司长陈金甫:医保面临三重饱和 三大困境 三种机遇 


精准医疗:DNA之父沃森惊天逆转:基因不是肿瘤治疗终极武器 | CFDA加入ICH后,VIC模式在华的本土化路径如何开拓? | 贝瑞上市、华大过会,Grail和Cirina强强联合,基因产业未来七大走向趋势 基因编辑再创奇迹,有望根治血友病, 人类如何打开潘多拉之盒? 微软启动DNA生物存储器研发,开启人类文明二十二世纪大门


政策解读: 我国正式启动DRG收付费改革试点 DRG首次进入医院收费 患者付费 | 中国特色智慧养老产业全解析:三层架构、五重困境和应用领域 |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撼动医药购销 打通分级诊疗  卫计委首次回应互联网医疗监管逻辑:诊疗业务严管,挂号支付业务放开 | 国务院新政解读,王辰院士:大数据开启专科医联体新生态


医健投资:投资界“医药一哥”周睿:医药行业奇点来临,这些领域将爆发性增长 华大、美年、步长背后的分享投资,已为5年后做了这些布局独家 | 成立两年 拿下两家龙头公司 看道彤投资如何落子医健大棋隐秘而强大 | 贝壳社首次披露基金业务打法,还有“小生态”里的化学反应


 创业报道:十年沉淀,这家公司缔造了独树一帜的病理生态圈  |  面向终端,这家公司三年打通肠道健康管理全产业链 | PCR全球市场50亿美元钱景诱人,中国首款数字PCR即将上市抢夺先机!隐秘而强大:7年沉淀 50万用户数据 这家公司独步消费级基因江湖 | 国内最大的社区医院运营商,新康如何掘金基层医疗? |12项专利自动化检测 这家分子诊断公司深受基因测序龙头追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