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年医疗建康哪些领域最被看好?我们和几位知名投资人聊了聊【年终盘点】

2018-01-03 张楠 贝壳社


2017年中国健康产业新增企业8~10万家,预计明年数量继续增长,与此同时消失的企业有不在少数。在接下来的2018年中,哪些领域最被投资人看好?最可能诞生医健独角兽?国内有6位知名投资人和分析师对此给出了专业解答:


文丨张楠


红杉资本董事总经理杨云霞——


红杉投资领域覆盖大众衣食住行的每一个角落,被投企业从阿里、美团、点评到摩拜都是独角兽。医疗健康是红杉的第二大板块,每年基金20%~30%的金额会投入在医疗领域。典型的代表企业是今年上市的华大基因,市值突破一千亿人民币,而红杉整个医疗团队是由三个人构成的专业团队。


整个2017年,红杉在医药领域投资较多。主要逻辑是去年开始,我们嗅到了一些行业变化,变化有两方面,一是从新技术发展角度而言,肿瘤免疫治疗的确有疗效,预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而且中国比美国发展稍慢,所以这个时点是最适宜做系统布局的。


另外在政策层面,能通过敏感的企业家及早感知政策红利的来临。在2017年与肿瘤免疫相关的主要是药企,所以我们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肿瘤免疫药物方面做了非常系统的梳理和布局,这就是红杉今年的工作重点。


在基因行业,红杉彻底将整个行业调查研究后,迄今做了三笔投资,基本都围绕基因检测服务。在该领域的细分行业中,最有代表的就是无创产前检测,红杉美国和红杉中国都进行了2B、2C的投资,在NIPT板块,红杉中国最终投资了华大基因。


元禾原点合伙人赵群——


元禾原点是医疗早期投资基金,关注天使轮和 A轮投资,也会投资某些B轮项目。目前大约管理40亿资金,共投资100个项目,其中有一个项目在中国主板上市。


元禾原点在2014年大规模布局了新药,当年投资了信达、亚盛等企业。信达现在已经是独角兽了,证明我们当时看得还是比较准确的。当时投资还有一个理由,中国病患数量多药品需求量大,有一个药品上市前仅用一年多就完成了临床试验,所以效率之高打破中国记录,此外该药CRO成本偏低、药物研发的器械成本也较低,算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元禾原点当时在新药领域作了不少大手笔投资。目前更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医疗相结合的公司,我认为产品最终能落地,实现市场与服务的对接是很重要的。


今年中国对于新药政策开放力度很大,海外新药进入中国的进程明显提速,外企对中国市场更为感兴趣,市场格局已有巨大变化,总之宏观环境对新药领域很有利。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全部是仿制药企业,毛利率非常低,二三期药非常贵,所以很多新药公司,只能靠投资人的钱往前发展,也就是独角兽公司会不断涌现,估值超过10亿或者接近10亿的企业有很多,我个人对创新药领域非常看好。


远毅资本合伙人高毅——


远毅资本主要集中在A轮和B轮融资,医疗领域共投17个项目,对外公布了12个。我 45 33391 45 15263 0 0 1774 0 0:00:18 0:00:08 0:00:10 2999为医疗行业,一类是技术密集型,即技术是推动力。最典型的是经典医疗中出现革新性的观念、诊疗手段的改变等。


我比较关注精准医疗,微生物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认为其中大有机会,因为医疗检测手段的提高,一定会促进整个医疗的发展。第二个是医疗政策方面,鼓励创新药、医疗器械发展实现进口替代,尤其是海外临床数据可以直接为我所用,就能产生很强的时间优势,也容易产生新赛道;另外在医疗服务方面,主要关注基层医疗,原因很简单,患病群众这么多,必须撬动基层医疗能力,由于基层医疗提供的是基本化服务,如何缩短与美国差距,提高其服务能力也是一个方向;在护理领域,我们非常看好该领域,认为今后一定能走出独角兽。


独角兽背后的含义是成功或成为新赛道的龙头。有几个要素比较重要,首先创始人对行业有很深的理解,对生态认识深刻,这表明他能成为行业领先者,参与利益链的重塑。以基层医疗为例,首先要计算基层医疗是否是全科诊所,第二基层医疗是站点服务好,质量不高,收益也低怎么解决,第三是解决扩张和复制问题。这时就需要在模式上有创新和探索,独角兽企业必须能思路清晰攻破难题。

 也与明智的用钱能力有关。如果公司估值不高,多融资会稀释股份,所以需要咨询投资顾问,到底需要融资多少。


君联资本执行董事汪剑飞——


君联资本2011年成立,管理资金400亿左右。10年前开始在医疗领域做布局,早期投资的项目非常成功,有精益检验、一心堂等,目前医疗投资团队有10余人。2015年9月份,成立君联医疗基金,累计10年间投资30家医疗公司。


重点谈下医疗服务,其实从国家层面上,能看到并非鼓励民营医疗的发展,在医疗服务政策中,国家在分级诊疗、基层医疗、医保支付上面还是有明显倾斜。2014年~2016年出现很多新模式,因为中国过去积累足够多的民营资本存量,二级医院中有七八千家民营机构,某种程度上业务不错,但管理和资本运营上经验不足,如何改进帮助其整合是一大机会,我认为2018年在这方面会加大投入。


早期君联资本也投资偏消费医疗为主的项目,如医美、口腔、妇产等,现在在大医改背景下,投资了不少严肃医疗项目。其实从公立医院的供给侧优化来讲,大的细分科室会不断从公立医院分离出来,虽然路程还很长,但是在个别方向上还是有机会,我们将在2018年从这方面入手重点寻求突破。


我还有一个逻辑和判断,在政策推动下,大量医生想真正脱离体系的话,也许还得等15年甚至20年。因为中国民营服务体系由现在12%占比上升到40%,将来还是服务高端人群为主,某些民营医院的细分科室是超过公立医院的,像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要成为心脑血管技术全国第一,可能还需要15年,所以经过一二十年后大量医生脱离体制才有望变为现实。


倍数资本合伙人俞逢佳——


我认为2017年依然是场投资盛宴,医疗行业无论投资案例数和投资总额都创下新高。精准医疗行业在二级市场上的典型如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其表现是市场火热追捧的证明;在一级市场,精准医疗尤其是基因行业的上半场已经结束,该拿到钱的都成功融资了。


在测序行业上游,国产测序仪除了华大基因发布了可商用的机型外,其他厂商如研发三代测序仪的瀚海基因,拥有二代测序仪的赛纳生物,都没进入商用阶段。在测序行业中游,无论是肿瘤、无创产检、遗传病、微生物组等细分领域,竞争都非常激烈,尤其在临床资源上的争夺已经白热化,市场的资源会向头部集中,而且深耕区域市场的企业会有不错的收获;在临床上,不仔细打磨服务产品的企业将逐渐在市场上失去竞争优势(这里的产品不一定指拥有最好的技术)。在测序行业的下游,全年度发展较缓,这和整个市场的成熟度有关,我认为还没到爆发的那个临界点,还需等待。(主要探讨医疗市场,科技服务不在此讨论当中)


俞逢佳认为未来的十年,无论在药、器械、诊断、服务等领域都有很多投资机会,可以说是黄金十年。整体医疗的基本面在改革,当然也会经历一些阵痛。CFDA和卫计委的思路也在逐渐转变,尤其我们看到很多实际性的改革动作,所以无论在审批效率或是审批思路上都是重大利好。


总结2017年成绩,今年重点布局了细分领域的平台性企业,比如精准医疗(肿瘤)、遗传病、细胞治疗、生殖等细分赛道。我们认为在整体医疗转型阶段,平台性企业会带来更多的价值,包括海外技术转移、市场化、流程规范等多重价值。


方正证券分析师、

“水晶球奖”最佳分析师姜天骄——


我认为互联网医疗的独角兽已经出现了,但还没有开始狂奔。2016年互联网医疗面临很大质疑,也陷入低迷状态,但2018年应该纵蹄飞奔了。之前有无数创业者抢夺医生和患者资源,将医生、患者推广成本堆砌太高,实际上很多投入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投资人目前最看不好互联网医疗,这对小企业造成巨大压力,但对互联网医疗独角兽而言恰是最好机会。


制约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最严峻问题是低频。我认为有几种方式突破低频限制,第一种,寻找并非低频的细分医疗方向;第二种制造需求,改变低频属性;第三种聚合低频,在共同载体中转变为高频。第四种,是巧妙利用低频属性,不用强加改变。


第一种寻找高频,比如消费级医疗中医美微整形,可以通过促销增加需求频率,其次慢病管理,也是相对高频的细分领域;第二种是制造高频,健康管理就是驱动医生触发患者需求,还有通过电商销售耗材和医疗用品,也是制造高频的方式;第三种是聚合低频变成高频,比如按人群聚合,在社区、家庭而非个体中创造更多需求。


今年有一股新思潮涌现,互联网医疗时代过去了,进入AI时代,医疗人工智能能解决很多问题。但互联网医疗时代,失败项目是因为缺少AI产品和技术吗?其实并不是。AI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资本的耐心。它对互联网医疗更多是延展,短期内能否解决问题,值得思考。


之前我们被互联网医疗洗脑,现在被人工智能洗脑,其实不论用免费方式获取用户,还是付出其他代价获得数据,其本质没变。如果没法变为商业化产品,最终还会停留在资产负债表。而且数据的质量更重要。个人认为成为互联网医疗独角兽有三个必要条件,首先是业务规模领先,其次是财务表现,最后品牌、信任与权威性也很重要。



作者|张楠

微信丨zhn88369

商务合作

丰小姐 133-3571-3260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往期回顾

前三季度造利润2400亿,政策频出推动产业升级,这个产业正迎来爆发前夜 【年终盘点】

肿瘤分型新方法:外周血ctDNA中HER2拷贝数成为新“标记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