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年Q1生物医药投资热度再度下降?他们说“无需担忧” | BioTalk

天一 贝壳社 2019-08-10


2019年Q1生物医药投资热度再度下降?

本期话题


作者丨天一


自2018年下半年经济寒冬以来,反应最敏感可能是在投融资领域,几乎各行各业都放慢了步伐。医疗健康行业尤其是生物医药,作为融资“常青树”一直备受资本青睐,然而这一次,似乎也未能幸免。

 

近日,Evaluate Pharma发布了根据其数据库统计的2019年Q1生物医药领域融资事件,结果表明,“2019年Q1全球生物医药投资热度再次下降,起始于2018年底的融资放缓趋势仍在持续。”

 

那么,是否真如Evaluate Pharma数据所显示,2019生物医药资本市场已表现出令人担忧的迹象?现阶段生物医药领域投资究竟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和趋势,机构对应的投资逻辑是怎样的,他们仍旧看好的细分领域又有哪些?面对“降温”,企业有着怎样的经历及感受,又将如何强大自我,以把握最佳融资窗口?

 

对此,贝壳社采访了北极光投资副总裁宋高广、泽悦资本合伙人夏心晟、普华资本董事李杨、华医资本执行董事程超四位投资机构专家,以及苏桥生物总裁梁其斌、康乃德生物总裁潘武宾两位企业代表。

 

采访过程中,虽然几乎所有嘉宾都感受到了“生物医药资本市场整体热度在下降”这一趋势,但同时他们强调,整个市场还远未到“极冷”状态,现阶段投资热度回归理性或更有利于行业发展,创业者无需担忧。

 

正如Evaluate Pharma在报告末表示,“没有必要因2019年Q1出现的放缓趋势而惊慌。”



宋高广

北极光投资副总裁 


2019年1月,生物医药市场出现了多笔大额融资案例,让人感觉好像回到了2015-2017年那样火的状态。但事实上,由于滞后效应,1月份集中公布出来的融资案例,大部分在2018年上半年就已开始或谈妥。

 

所以从整体趋势来看,相比2018年,2019年Q1生物医药领域确实要冷一些,不过也还没到2018年Q3、Q4那种“极冷”的状态。同时我们也可能发现,2018-2019年医药创业人群在锐减,新型生物医药创业公司出现速度已减缓。

 

但生物医药作为值得关注的领域之一,其投资未来依然会有比较强的热度,只是资本会趋于更加理性的状态。回顾2018年以来这段时期,生物医药领域投资呈现出两大特征:头部效应明显,资金向头部企业靠拢,单笔融资金额加大;出海投资案例相比2017、2018年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资金向头部企业靠拢,正是由于资本对医药投资逐渐趋于理性,而头部企业相应产品逐渐进入后期阶段,风险会有所降低;出海投资减缓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贸易战,如果没有贸易战,中国在海外投资可能更加频繁。

 

落实到中国医药具体细分领域的投资上,新型生物技术无疑是一个重要方向。2018年北极光投资了一个基因治疗方向的企业,今年,该企业在市场上受到资本的追捧。因此由生物技术构建起更高壁垒、具有真正领先性的产品将更被看好。此外,一些逐步开始落地生根的新型治疗方法和技术,也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在投资逻辑层面,除了技术和产品领先性、市场需求等各方面先决条件之外,创始团队对中国医药产业的把控力度,以及对企业战略规划和发展的认知,也成为我们主要评判标准之一。

 

所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中国医药企业一定要发挥综合能力,结合自身优势,在生存的大前提下,把握中国医药产业变化趋势,从短中长三个阶段,来规划公司发展战略。



 夏心晟

泽悦资本合伙人


在我看来,生物医药资本市场整体热度是下降的。

 

这是一场对资本和项目方的全面洗牌,一级市场流动性持续趋紧,资本手中的弹药必须精打细算。2019年,按照基金募集周期来看,这一趋势还将持续。

 

而投资者与企业家趋于理性后,估值重构趋势将更明显。一方面,一些同质化项目,即便估值下调也乏人问津,但对于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头部项目来说,其融资热度不降反升,马太效应明显。

 

举个例子,原先,我国大量生物医药类企业集中于热门靶点,跟风严重,但在中国加入ICH、创新药优先审评等大背景下,这些企业正面临着国际化竞争。因此,现阶段资本更青睐于具备国际水准研发能力和视野,真正做到First in class/best in class的项目,尤其是在未来3年左右,具备冲击科创板、港交所等资本市场可能性的优质标的。

 

以泽悦资本为例,我认为可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领域:

 

1)具有中美双报能力的医药企业,其中“老药新用”会是一个很好的弯道超车方式;

 

2)肿瘤赛道过于拥挤且同质化严重,代谢类、自身免疫和孤儿药更具有挖掘价值;

 

3)医疗健康险蓬勃发展,其上下游细分领域潜在龙头值得关注。

 


此外,2018年港交所生物医药新规红利,以及2019年科创板的推出,都预示着生物医药将成为继互联网之后,资本追捧的热点。

 

但,随着二级市场对未盈利医药项目估值体系的日趋成熟,也预示着一级市场“击鼓传花”带来的“纸面富贵”难以长期维持。以纯金融思维投资医药类项目的Pre-IPO潜在风险可能远大于收益。这就对投资人的专业性提出了正面挑战,能否同时看懂早期技术和后期市场机会,将直接影响对中早期项目的价值判断。

 

而企业只有在药物机理或生物技术上有真正创新,才能在国际化格局下,仍保持充分的竞争力。



李杨

 普华资本董事


数据出来后,我也看了一些媒体的分析。一方面Evaluate Pharma的统计数据有部分遗漏,比如领域以及单笔额度的限制;另一方面,有一些国内企业的大额融资并没有被统计进去。如果统计齐全的话,总融资额相比2018年Q3、Q4确实显著增加。

 

抛开统计口径和角度等方面的不同,从宏观角度,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的一些投资偏好,如大手笔融资集中在诊断和药物治疗方面,且进一步又能分化出一些特定的细分领域,像基因治疗、不同机制的肿瘤免疫治疗等等。

 

这几年,医疗板块投资热度不减,其实跟技术底层发展、国家竞争格局,以及政策偏好、金融工具出新都有关系,比如国内的细胞治疗不论启动临床数量还是创新性,都走在前列。此外,退出渠道增加以及政策利好,也在大力扶持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研发型企业。

 

但是,这种热度一定是周期性的。一般在某个行业出现相对体量的龙头企业时,会出现第一个波动,资源和资金聚拢将导致趋势变化,或者“阶段性遇冷”。

 

接下来,无论海内外,基因治疗肯定会是极大的热点趋势,结合新技术的孤儿药开发也会迎来政策利好,满足基层化和专科化的小型检测设备也值得看好等等。

 

所以,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罕见病、专科化基层化产品,以及微创外科和诊断产品等部分高新技术的国产超车领域,将是我们的重点;具体投资逻辑,还是从企业市场容量、刚需性、开发周期、团队优势、竞争格局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判断。



程超

华医资本执行董事


从数据可以看到,与2018年Q1相比,2019年Q1生物医药风险投资金额有明显下降;但与2016年Q1和2017年Q1相比,其是显著增加的,创业者不用担忧。

 

个人认为,生物医药投资过热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并非一件好事,2019年Q1全球生物医药投资热度回归理性,或更利于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过去几年,我们很欣慰市场出现了一批体量相对较大的明星企业;港股和科创板对生物医药企业所带来的利好,也促使专注后期投资的机构大手笔投资此类企业;同时,“4+7”也会促使中国医药公司积极往创新药方面转型。

 

但另一方面,由于专业性要求高,风险更大,国内机构对早期生物医药以及非热门领域的投资,还是相对比较保守;港股和科创板对市值都有一定的要求,专注后期投资的机构虽然开始关注未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但小体量的公司还不在其关注范围内;国内医药公司急需丰富产品线,同时需要市值管理,敢于积极布局早期药物的也比较少。这些趋势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此外,相较国外基因治疗和罕见病领域较大金额融资频繁发生的现象,我国的投资热点则主要集中于肿瘤等相关领域,基因治疗和罕见病相对没有那么受青睐。

 

结合以上背景,现阶段我们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逻辑在于“两端分化”。一方面,我们会在早期项目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深度化管理,或作为项目的发起人,从团队到产品进行一一把关;另一方面,传统后期生物医药企业的投资,我们也会继续,但估值一定要在合理区间内,且不会追逐热点;此外,眼科药物等细分市场,也是我们将重点关注的细分领域。

 

最后,希望这一轮资本寒冬过去后,投资人和企业都更加务实,做出属于自己的“first in class”药物。同时,也希望LP更加专业化,更加理解生物医药投资的长周期。


 

梁其斌

 苏桥生物总裁


整体来看,2019年生物医药市场确实有点“冷”,融资频率没那么快。

 

资本趋向谨慎,其实也反映出随着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投资者对行业的拿捏越来越成熟。原先,投资者在不太熟悉生物医药市场的情况下,存在跟风现象;如今,随着机构对市场的把握不断加强,能够更快分辨出 “讲故事”的企业和“真材实料”的企业。

 

这是中国投资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虽然波动和曲折不可避免,但从长远来看,无疑是一个好现象。

 

具体到以苏桥为代表的生物医药CDMO领域,2018年初,这一领域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本关注,到2019年Q1,市场已经涌现了一批CDMO公司。CDMO投资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巨大的市场潜能。据BUSINESS INSIGHTS 提供的数据,中国作为全球医药市场中最大的新兴市场,市场规模超过12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欧盟五国。

 

其次是随着国内大型医药公司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医药行业从“简单模仿”向“自主创新”过渡,本土新兴初创型药企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现象,也逐步成为了新药研发的主力。但创新药的研发成本极高,药企盈利会有所挤压。CDMO以其附加值较高的技术输出取代单纯的产能输出,具有低风险,投资收益快的特点,是新药从概念化到药物上市的高速桥。但是由于较高的技术壁垒,包括生产工艺的优化、放大,生产效率,与创新药质量体系等一系列相关的技术能力和人才资源,导致新药公司往往较难找到与其相匹配的CDMO平台,因此CDMO领域更加引发了资本的关注和追捧。

 

我认为对于机构来说,CDMO企业投资的关键点,在于其是否拥有全产业链,也就是该公司要拥有从溯本一直做到商业化上市的服务能力。如果链不够完整,那么企业提供服务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技术转移等风险。

 

除此之外,以“全产业链”为关键点,知识产权保护、领导人号召力、掌握新技术能力、GMP质量体系的构建,以及资金能力是投资机构关注的重点,而这也正是苏桥生物获得资本青睐的原因。

 

原先,国内新药企业选择CDMO平台时,往往将价格放在第一位,其次是时间、质量,最后才是知识产权保护。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国内新药企业理念开始与国际接轨,开始将知识产权保护放在首位,其次才是质量、时间、价格。

 

从这个角度出发,国内投资方也逐渐认识到这个顺序,逐渐接近国际投资理念。

 


潘武宾

康乃德生物总裁


我认为,2019年Q1生物医药资本市场的整体增长趋于缓慢,这种趋势大约从2018年上半年就开始,到了Q3、Q4更明显。

 

我们注意到的一个现象是,近两年风投在医药行业项目的选择中,逐渐呈现出往两端靠的趋势,一端是偏早期,另一端则偏后期成熟项目。早期项目虽然风险大,但往往估值相对较低,所需投入资本较少,增长空间却很大;后期成熟项目则往往能够看得比较清楚,风险也比较小,安全性更高。

 

与之对应,中间项目机构一般比较难看清楚,而且目前市场多少还是有些泡沫,资本也逐渐趋于理性。

 

康乃德最近的B轮融资融了5500万美金,实际是在2018年11月份敲定,12月份资金全部到账,对外公布时间是在2019年1月初。以康乃德为例,我认为资本主要关注的方面有:

 

1. 创始团队:公司共同创始人郑伟博士是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曾任美国 Arena 药业公司(纳斯达克: ARNA)免疫学总监,领导该公司在炎症与自身免疫领域的新药开发,创办康乃德前就成功领导推进多项自身免疫的研发新药项目进入临床开发;作为公司创始人之一,我在生物医药领域有近20年的研发及运营管理经验,并先后创办若干生物医药相关企业,是一位连续创业者。

 

2. 领域:我们专注于A & I(自身免疫疾病和炎症)领域,该领域尚有巨大的未满足医疗需求,市场潜力非常大。肿瘤虽然很热门,但参与的企业很多,竞争非常激烈;在自身免疫疾病这块,市场空间同样很大,但专注的企业却不多,所以存在一些很独特的市场机会。

 

3. 产品管线:在A&I领域,我们找到并抓住了一些难得的机会,并且项目进展也比较顺利。目前公司两个进入临床阶段的新药项目都是市场超过数十亿美元市场的大品种,领头的在研创新药CBP-307 能够治疗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在针对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CD)两个适应症已进入到临床二期阶段,在全球同类新药中还具有同类最佳的潜力,并且有望作为排名前三的产品进入市场;公司另一个创新药CBP-201正在澳大利亚开展临床IB期研究,目前全球同类新药中排名第二,是用于治疗包括变应性皮炎、哮喘等多种疾病的创新药。

 

当然,资本最后关键看的还是团队,毕竟“投资主要是投人”。


(以上嘉宾顺序不分先后)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资讯 | 活动 | 医疗丨融资


更多精彩回顾

1

解读 | 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的范围和重点有哪些?一文带你了解医保

2

滨客“贝”至,江成大“器”!2019滨江人才节“医疗器械创新发展”主题沙龙邀您同行

3

快来,投票选出那些对基因科技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和机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