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还在用钢笔吗,北京还有最后一位修笔老人

2016-05-23 易方兴 每日人物


张广义在自家的修笔店里 图片来自网络


小街有2700米长,两旁挤着97家服装店、12家美发店、8家婚纱摄影店,还有数不清的化妆品店和珠宝店。


寸土寸金的北京银街上,店铺内外,人们衣着光鲜、珠光宝气。唯独一家小店例外。
小店的墙上,几面“信得过个体户”的奖状,落款还停留在二三十年前;锦旗的吊穗从黄变黑,那架进口的包漆车床已经看不清本来的颜色;角落里那台砖头式收音机也早就“光荣退休”了,张广义早年用它听相声,如今坏掉了,没处修了。
86岁的张广义还没有退休。
39年里,他为这间9平方米的铺子换过四次招牌,每次都是简单的五个字:广义修笔店。
广义修笔店老了。

在繁华的喧嚣和时尚的浮光之中,它像一座孤岛。


每日人物(ID:meirirenwu) 易方兴

 

不为钱



每天下午,时钟转过2点30分,总会有一个穿着老式中山装的老人,缓步走向东四大街102号,反复几次拧开门锁,吱呀一声推开弹簧门,再把“休息中”的牌子翻个面,换成“营业中”,挂在门外。



图/孙世麒


5月17日,小店儿里走进一个年轻人。


“有没有好写点的金笔卖?”老人摇摇头,“都是铱金笔。”


“那就麻烦修一下我以前的笔吧。”小伙子掏出一支金笔,笔尖劈掉了。


老人从桌上拿起个绿得褪了色的放大镜,盯着笔尖看了两三秒,又用手指肚反复摩挲笔尖——这是长久的习惯,像是给病人把脉。


张广义握住尖嘴钳,开始正笔尖。


正笔尖儿靠的是巧劲,力气大了容易把笔尖掰断,小了会掰不齐。但在跟笔打了72年交道的张广义那里,这不是问题。他细细拧了二十多分钟,又取出油石一磨,把手一扬,那姿势,就像刚打出一件兵器的铁匠那样自然。


在纸上划了划,流畅如初。老头长出一口气,“好了”。


尽管这是支金笔,张广义也只收了20块。


那个下午,店里只来了这么一位客人。


张广义不为钱。几十年了,修笔的价格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他的原则是:能少收就少收,能不收就不收。



图/易方兴


即便是客人来得多了,老人一天修笔挣的,也绝没有隔壁服装店卖一件衣服赚得多。
隔壁的茅矛服装店老板跟张广义聊过几次天,“看得出,老爷子是真心喜欢这个。”在这些生意人眼里,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一种幸福。但店主思忖了一下又说,总觉得老人心很累,看上去觉得很疲惫。 

旧时光


 这么多年,广义修笔店始终是京城“头一号”。
时光倒退回40年前,这家小店一天最多要接待50多位客人,排队都排到门外。
那时文革刚刚结束,又迎来恢复高考的好消息,是钢笔最好的年代。那时对很多普通人家来说,钢笔算是稀罕物。哪个青年衬衫口袋里要是露出一个笔帽,姑娘的视线都会停留好一会儿。
1977年,张广义的父亲已过不惑之年,既然修笔的技艺传给了儿子,就拿出积蓄开了个店,东四大街上,广义修笔店第一次挂牌。



图/易方兴


张广义还记得父亲的话,一件事不做则已,既然下决心要做,就要做到底。回忆当年,那创业心里也是热乎乎的。


他的十个手指肚常常是蓝色或黑色的。每天摸钢笔,他对钢笔的结构、款式了若指掌,闭眼一摸就知道是什么牌子、装墨水的囊是什么型号的。
久而久之出了名,门庭若市,北京的钢笔圈里,不少把张广义视作“偶像”,经常过来修笔。文物学者王世襄也曾来过,还给张广义题诗一首:“半厘小肆客争临,笔好人诚惬众心,若问缘何常灿烂,只因骨内有真金。”
印象中,他修过的最贵的笔,是一支万宝龙牌的进口钢笔,3万元,但最后修好了,尽管对方要重谢,但张广义也只收了200元。

他对于钢笔的感情,远超过钱。



粉丝赠给老人的字 图/易方兴


时至今日,这位老人更愿意讲起他知道的钢笔的历史。
蓄水钢笔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10世纪,经过了近1000年的演变,直到第19世纪初期,现代的钢笔才初具雏形。
1945年,日本投降的签约仪式上,盟军受降代表、美国麦克阿瑟将军签字时,使用了五支派克钢笔,并在签字后将这五支钢笔送给了对盟军有卓越贡献的人。
钢笔一度成为世界范围内红极一时的物件。那时张广义也赶潮流,当时上中学的他攒钱买回来一支派克笔,宝贝似的睡觉都握着。
跟早已把自己第一支笔遗失的人们不同,直到现在,这只1939年产的派克笔,张广义仍然珍藏着,如今就摆放在店铺内橱柜的一角。
那支笔记录了他的青年时代,牛皮纸信封、墨绿色的邮筒、以信传情的年代,他喜欢写信,见字如面,笔尖下面写出每个字都带着感情,“跟现在不一样。”
一切都成了旧时光,短短几十年,钢笔就像是生锈的冷兵器,先是被圆珠笔和中性笔排挤,后来又被鼠标和键盘淹没了所有的痕迹。“你看现在的字,除了个人签名,都是一个样儿的。”老人感慨。 

恐惧感


 张广义说自己写字不好看。他更愿意把别人的笔修好,让人写出好看的字来。
张广义的手指修长,皱纹从手指蔓延到了手臂上。虽然这双手修钢笔时远比开门锁利索,但能看得出,那细微的颤抖,是他无法控制的。



图片来自网络


他的性格也有了些变化,在很多熟悉他的人眼里,2011年老伴去世之后,老人明显没有以前开朗了,就算是来修笔的人,也会觉得他话少,“不热情”。
86岁的年纪,似乎已经不允许老人再像几十年前一般笑迎八方客。
这位修了一辈子钢笔的老人,也开始会对客人说:“修不了”。
手艺的退化和流失不可避免。张广义心里想的是大老远专门赶来修笔的人,“我老了,很多手艺做不了了,他们的笔我修不好了怎么办?”
这是一个修好了超过50万支钢笔的老人的恐惧。如今他小心翼翼,对于没有万全把握能修好的笔,他都会告诉对方修不了。他害怕把别人的笔修坏了,“干了一辈子的招牌,不能砸在自己手里。”
他回想起30多年前的绝活:点金尖。
金尖,就是焊在钢笔笔尖上的合金小圆头。金尖的发明,让钢笔笔尖的耐磨度提高了十倍以上。
张广义指着一台陈旧机器上小拇指大小的锯片说,“这锯片我自己开刃的,把金尖焊上钢笔笔尖之后,再用这个锯片把金尖锯成两个半球,就是金笔或铱金笔的点尖儿。”
说完,老人有些落寞,如今没人点了,就算是有人要点尖儿,他也接不了,“我手抖,眼神也不好了。”
在30多年前,点金尖是他脱颖于京城30多家修笔店的资本;如今,这门手艺已先于修钢笔而消失了。



图/易方兴


老人的拒绝,在一些慕名来修笔的年轻人眼里,成了“傲慢”和“没水平”。有人在钢笔贴吧里抱怨,专程去找张广义修钢笔,拿着一支坏了十年的钢笔找老人,老人说修不了,让他白跑一趟。
可他自己却忘了,如果不是“广义修笔店”还在,他可能都想不起自己有这么一支坏了十年的钢笔。
广义修笔店作为北京最后一家修钢笔店面的沉重感,在于它已经入不敷出十多年。早在2005年就有人找到张广义,愿每月付一万元的租金租下这间店铺,而张广义一年修钢笔的净收入也不过是一万多元。
张广义拒绝了。
那人不理解,坚持问“为什么?”
老人只是摆了摆手,“你不懂。” 

“笔魂”



张广义心里清楚,现在,就算他在店里坐上一个下午,也不见得会来一个客人。
谋生的手艺成了嗜好,经过多年,早已成为习惯,改不了了。



图片来自网络


像其他老人那般提笼架鸟,牵绳遛狗?他伺候不了那些活物;树荫下打牌?他不会玩儿。这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传承人,家里后辈也没人接班,“但他们理解这是我的个人爱好,不要求我回家享清福,我也就知足了。”
他愿意让自己停留在熟悉的过往里,和几十年前一样,店铺的木质招牌还悬挂在门楣,推开门,半人高的窄小玻璃柜台还横在店里;金属车床和书柜还能围出了一个井字形的空间;就连拐杖和标着“复方丹参片”、“心脑康胶囊”的小药瓶都放在最熟悉的位置。
老人说,即便是不怎么跟客人说话,这么多年,他也绝没厌恶过这份工作。
使命感谈不上,张广义也确实想过把手艺传承下去,但现在做这个连糊口都办不到,谁还会干?“更何况我孙子都是博士了。”
他也曾找过徒弟,但他的关门弟子在二十年前就已经转行了,师徒间也再没了联系。
什么时候会退休呢?张广义平淡地说:“等我死了,店也就关了。”
下午四点,又到了广义修笔店关门的时间——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加,修笔店的营业时间从全天到半天,到2小时,再到如今的一个半小时。
老人缓缓起身,掸了掸衣服,转身出门,又挂上“休息中”的牌子。



图/易方兴


从门缝看空空的小店,玻璃柜台背后的昏暗墙壁上有一幅字,那是一位修笔客人写的:笔魂。


每人互动

你现在还用钢笔吗?


文章为每日人物(ID:meirirenwu)原创,尊重原创,侵权必究。


推 荐 阅 读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往期内容
学区房天津爆炸活人出殡爱人同志引力波天才之死买房女童保护赵丽华诗歌之王李根余秀华柯洁陈年算命村枣糕王学渣班盲女杀夫同志婚姻川师大杀人案地震宝宝长江刀鱼暴食症 | 陈忠实 | 俞敏洪 | 秦昊 | 大柳树鬼市盗墓空间车延高曾鹏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