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安最有“味道”的电影,绝不是即将上映的那部 | 日签

2016-10-23 每日签 每日人物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快要上映了。听说在北京的提前点映场,这部全球只有5家影院支持的“3D/4K/120帧”超高规格新片,288元/张的票一放出就售罄了。 今天李安62岁。他活得越来越年轻。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还不清楚那个召唤他的“新的电影语言”是什么,几年后再次出手,新片里每秒画面产生的信息量就是传统电影的40倍。 月初他在台北座谈会上,还说自己要像麦当娜的歌曲那样——Like A Virgin(像个处女),每次都happen for the first time。 

不知为啥,当这个温和儒雅的电影先锋boy玩遍了英伦小说、漫威、武侠、同志片,玩完特务虐恋,甩掉全球影院几百条街的“高精尖”后,我还是最喜欢22年前那部大叔气息浓厚的《饮食男女》。


相比起《家庭三部曲》的前两部,《饮食男女》从标题开始就俗气了,连英文片名都干脆直接叫“Eat Drink Man Woman”,可能很多人也是“俗气地”被片头老朱那段精湛厨艺里的烟火气儿给带进去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143ne12hl&width=500&height=375&auto=0视频:《饮食男女》片头 (这是一条有味道的视频哦^o^)

 

老房子的天井边,水缸里养着肥美的鲤鱼,“嚯”一下被捉了出来,两根筷子插进鱼嘴开膛破肚。刀片三下五除二地片刀花,拍干粉,下油锅,一道松鼠鱼。


腊肉正好趁热切片,油滋滋地冒。白萝卜切成丝,边洗菜边炸肉,肉从油锅里捞出来激凉水,切成厚片,装碗,放葱姜,一碗扣肉。

 

蒸笼里蒸着原汁鸡,砂锅里炖着老火汤,老朱操着两把刀细细地剁肉。身后的墙上钉着几排刀架,插着几十把宽窄不一的尖刀弯刀。


后来饭店里的伙计请朱师傅再度出山,道出了老朱的派系:“像您这样精研川、扬、潮、浙菜的大师傅,已经不多了。”

 令人惊喜的是,李安其实是“幕后大厨”。他在《世界华人周刊》的采访中曾说过,《饮食男女》里的菜谱是他自己设计的。 

早年从纽约大学硕士毕业后,找不到与电影相关工作,李安在家闲了6年,买菜、做饭、带孩子,包揽了家务活。“家庭主夫”的日子里他低调地练下来一手好厨艺。


《饮食男女》的美食顾问林慧懿在电影上映的1994年还编过一本《饮食男女食谱》,书里有影片中每道菜的做法。生菜鸽松、鸡包翅、松鼠鱼、火爆双脆、一品汽锅鸡、网油蒸鲥鱼、蟳饭、富贵土塑鸡……这本书中的食物看着非常可口。




秉着大厨李安的心,拍着导演李安的片,他的要求更加严苛。拍《饮食男女》最后饭桌上两父女的那场戏时,“胆子小、不喜欢骂人”的他对吴倩莲发火。

 

在自传里,他用了一整页解释这场暴脾气。当时桌上总共有七八道菜,让这些菜同时冒烟要花费45分钟,其中林慧懿还准备了烹饪复杂的三丝汤。结果,吴倩莲讲台词时越紧张越结巴。三丝汤只准备了六份,而吴倩莲拍到第六遍还是过不了。李安“气得大吼一声,冲出去踢门”。




他对电影中饮食一贯讲究。比如你看“三部曲”第一部的《推手》,中国老父亲与美国洋媳妇同时出场时,一边是热腾腾的米饭,一边则是简单随意的蔬菜沙拉。或者是一杯青花瓷茶杯装的热茶对应一杯泡着柠檬片的清水。 

吃的氛围也很重要。“三部曲”之二,《喜宴》中的婚宴上,李安叫上了亲朋好友们出镜,几十张饭桌上吃得喜庆,那是群演们吃不出的中式饭桌氛围。



 在《喜宴》中,李安客串了一位宴会嘉宾。


《饮食男女》开拍前,他与编剧王蕙玲长谈达成共识,吃和饮食是台面上的东西,欲望和男女是台面下的东西,“台下面的东西永远不能拿到台上面来讨论。” 于是,人情冷暖和七情六欲,借一道道食物隐喻。 父亲对三个女儿深情而含蓄的爱,转换成了一幕幕忙碌做菜的镜头语言。但女儿们长大了,心思各异,在菜桌上挑剔父亲的菜,鱼翅的火腿“耗”了,菜忘了打虾酱……老父亲味觉渐渐退化,与女儿们距离也越来越远。 片尾看似出人意料的黄昏恋,在影片开头其实早已由食物做伏笔——老朱与张艾嘉饰演的锦荣打电话耐心讲解鱼的做法。 

还有片里吴倩莲与赵文瑄演绎暧昧之处时,两人在办公室喝起了威士忌。最后两人保留浅浅的情意继续做朋友,点的是一壶清淡的高山茶。


戏里台面上的一道道菜很传统,台面下李安讨论的情感观却是放在现在也不过时。比如1993年《喜宴》中的“形婚”与“性向流动”;《饮食男女》中父亲的“老夫少妻”黄昏恋、大姐的大龄剩女、二姐西式爱情观里选择“dating”而非“relationship”的男女关系、小妹的未婚先孕。



李安在片场指导赵文瑄“扑倒”吴倩莲。

 

虽说“食色,性也。”但厨师李安也没有仅仅停留在男女情欲的层面。

 

一大桌饭菜预示着团圆。如他写过的:我对人间的聚散很有兴趣,象征家庭的解构,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但解构的目的是为了再结构。

 聚与散是李安家里半世纪漂泊的命运。他一直称自己的老家在江西德安。祖父在德安开了最大的商行,父亲在江西崇仁当县长,内战爆发父亲辗转来到台湾,两代人零落海峡两岸。 李安的爷爷临终前托人捎话给父亲:“你在海外另起炉灶。”筵席终究散了。 成长之中,父亲对于李安就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家庭“三部曲”连续饰演父亲一角的郎雄,符合了这个“父亲”的形象。“不论中国大江南北、两岸三地……都觉得他像中国父亲。” 饮食文化也由这位“中国父亲”汇聚,就像《饮食男女》中老朱说的:“中国菜到台湾四十多年,早已经是三江五湖汇流入海,都是一个味。” 事实上,《饮食男女》在台湾票房惨败,金马奖全军覆没,李安带着全体演员前往,连观众票人气奖都没得到。如今我再看一遍电影,也发现原来许多情节衔接和台词设置其实尴尬蹩脚。豆瓣评分9.0的它如今看来不完美,有太多缺陷。 

但或许厨师李安还是赢过了导演李安。没有大江大海的聚与散,普通观众也能明白那一桌饭菜的深情。




李安的大菜里,最质朴的还是小家的亲情。一桌菜的聚散,就像龙应台的《共老》:“我们问,母亲也走了以后,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我们会不会,像风中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属于我们的饭菜不是出自高级厨师老爸之手。那是曾经每天回到家嫌弃着不愿吃完的一桌饭菜,离别后却是日夜思念的温暖。

 

那是万家灯火里,最普通的饮食,最普通的男女。


文 / 杨宙


每人互动你多久能吃一次老爸老妈做的饭菜?


 《饮食男女》的片头 

本喵就看了十次而已

各位吃货 周末快乐


在北京的小伙伴

今天下午每人线下沙龙

等你来哦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