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一次,中国人终于拍出了世界一流的科幻片

每人作者 每日人物 2019-02-19


《流浪地球》放在世界范围内,究竟是一部什么水准的科幻电影呢?它当然不是那种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印记的伟大科幻片,但绝对可以说是世界第一流的商业科幻电影,能够和《头号玩家》《天地大冲撞》这一级别的影片相媲美,而比同类题材的灾难科幻片、比如《太阳浩劫》要出色太多。对于中国科幻电影来说,这是一个起点非常高的开始。




文 | 李小飞

编辑 | 金石




1

 


河森堡在《进击的智人》一书中写到了这样一段冷知识——

 

在中国博物馆收藏的周代“青铜利簋”内壁铭文写着:“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岁”是指木星,由于木星公转一周大约是12年,因此被称为岁星;而“鼎”字意为“正当中天”。也就是说,公元前1046年的某一个清晨,在悠远无垠的天际之中,东征讨伐商纣王的周朝联军看到了木星正当中天的景象。

 

三千年后,当时还是娘子关水电站工程师的刘慈欣,在他的《流浪地球》中写下了人类希望借助木星的引力完成对流浪地球的抛射、从而逃逸出太阳系时的画面——

 

不知是我身处噩梦中,还是这整个宇宙都是一个造物主巨大而变态的头脑中的噩梦!木星恐怖地上升着,渐渐占据了半个天空。这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云层中的风暴,那风暴把云层搅动成让人迷茫的混乱线条,我知道那厚厚的云层下是沸腾的液氢和液氦的大洋。著名的大红斑出现了,这个在木星表面维持了几十万年的大旋涡大得可以吞下整整三个地球。这时木星已占满了整个天空,地球仿佛是浮在木星沸腾的暗红色云海上的一只气球!而木星的大红斑就处在天空正中,如一只红色的巨眼盯着我们的世界,大地笼罩在它那阴森的红光中⋯⋯

 

当电影《流浪地球》把这一段文字用视觉呈现在影院幕布上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把这两个画面联系在了一起,并且意识到,这是中国科幻文化史上划时代的一刻——三千多年前的周人,把木星当空的天象看作是天道对人类战争行为正当性的肯定,而在现代中国人的科幻小说中,人类正在挑战这样的“天道”。就像《2001太空漫游》小说中猿人为了生存与天敌恐猫殊死战斗一样,《流浪地球》中,当太阳的寿命到达极限时,人类为了“活着”再次努力奋战,这次他们的敌人和朋友都是万有引力。


《流浪地球》中木星巨大的红斑带来的压迫和恐惧。图/ 网络


多年前,作为中国第一批《三体》迷之一,我向许多人推荐这部小说,尽管当时这部作品被严锋老师称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拉到了世界级高度”,但很多人都对此表示怀疑——中国人的科幻,能好到哪里?

 

不久前,《流浪地球》在提前点映后传出的种种赞誉,也同样受到了种种质疑:中国人真的能拍出好的科幻片吗?

 

2019年2月5日,《流浪地球》正式上映。上映当日累积票房破两亿和8.3的豆瓣评分说明了——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科幻片。刘慈欣凭借《三体》拿到雨果奖后,有人说,他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高度。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流浪地球》——这一次,导演郭帆单枪匹马,把中国的商业科幻电影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作为一部正面挑战硬科幻标准的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表现出了非常高的水准。 图/ 网络 


  

2


 

《流浪地球》几乎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是特效镜头,而超现实的画面几乎贯穿始终。

 

从科幻核心上,刘慈欣的原著提供了绝好的创意——太阳即将爆发,人类决定推动地球飞离太阳系。而在这一故事背景下,电影的剧情进行了商业化的再创作。原作中的高潮、革命战争戏并未拍摄,这给续集留下了空间。电影的创作主要选取了接近木星、利用木星引力进行逃逸的情节,并由此发展出电影的主要戏剧冲突。


影片中,地球上用于克服引力进行逃逸的巨型行星发动机。 图/ 网络

 

剧情是主流商业科幻灾难片的结构,并贯穿以父子、兄妹、祖孙间的感情。吴孟达,这个曾为《八部半》做评论音轨、但却以喜剧成名的演员,在影片中终于展示出他的正剧演技——希望与绝望的交织,亲情与人类命运的抉择,交替煽动着观众的心弦。影片的高潮,资深点的刘慈欣迷都能看得出来是来自另一部小说《全频段阻塞干扰》,不过,这也导致这部小说不大容易再被拍成电影了。


吴孟达饰演爷爷韩子昂,一位经验丰富的运载车驾驶员。图/ 网络

 

我一直觉得,中国幻想电影和美国的差距,不在特效,而在人文。特别是这个年代,有钱就可以请最好的特效团队,但每一个好的科幻或魔幻电影的成功,关键都不在特效技术,而是在特效前的概念设计。

 

《魔戒》之后特效技术又大大进步,但超越由艾伦·李做概念设计的《魔戒》的魔幻影片完全没有出现;斯坦·温斯顿为《异形》《侏罗纪公园》《铁血战士》《终结者》等电影所做的特效,在设计模型阶段就是艺术品,这才能有后来银幕上的成功——不明白这一点,再多的钱、再好的技术,拍出的科幻片一样是垃圾。

 

《流浪地球》让我们看到,影片的概念设计非常让人惊喜,无论是美学还是科学层面都经得起严苛的目光,无论是被冰雪覆盖的新世界地表上巨大的运载车队,发动机基地内部一望无际的城市般的结构,自转产生重力,小型飞船来往穿梭的空间站,还是被木星引力吸引下大气层流失的地球,都可以看出在概念设计阶段就下了功夫。



概念设计阶段,《流浪地球》做足了功课。图/ 网络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在看完《流浪地球》后才去搜索“郭帆”这个名字,然后估计很失望,因为,在此之前他似乎只拍摄了《李献计历险记》和《同桌的你》两部至少口碑上并不太成功的电影。这样一位导演,为什么忽然在一部科幻片取得成功?个人的理解是,之前那些都不是他擅长并且能真正掌控的电影,这也是新导演的常态。


导演郭帆在《流浪地球》的拍摄现场。图/ 网络

 

采访过郭帆导演之后,感受到他非常深的科幻素养和对中国科幻的独特理解。他说,《流浪地球》是他最想拍的科幻,因为它就是中国人的科幻,是中国人内心对土地和家的情感的表现——当我们要逃亡时,我们和家一起逃亡。

 

如何拍出一部中国人能接受的科幻片?郭帆说,中国人的科学审美是苏联式的,大机器工业的审美,所以《流浪地球》避免了数码时代炫酷科技的画面,转而追求工业时代的厚重审美,让每个中国人看到这些,都觉得是真实的。他最喜欢的科幻片是《2001太空漫游》和《骇客帝国》这种深刻的影片,但在中国科幻的初级阶段,还是要先拍一部成功的商业科幻片,让我们“先活下来”。


刘慈欣(右)为《流浪地球》提供了原著小说;最初的投资方因为信心不足退出后,吴京(左)的加入和投资使影片能够最终完成;郭帆(中)作为导演完成了影片的拍摄。图/ 网络 

 


3


 

其实,中国电影诞生之初,就有科幻的影子——1928年上映的电影《火烧红莲寺》中,大量土法特效的神怪武侠使它成为现象级电影,但是,直到30年后,有科幻属性的电影才真正出现。


《火烧红莲寺》土法特效。图/ 网络 


1958年,《十三陵水库畅想曲》上映,这部新中国建国十周年之前诞生的电影,畅想了几十年后中国的科技世界:转基因果树、核能普遍应用、太空旅行、远距离视频通话、笔记本电脑等等,其中很多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不过,影片虽然有科幻性质,却缺少科幻的灵魂——因为科技发展而产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这也使得它仍然只是一部有政治献礼性质的影片。

 

中国科幻的再一次兴起是70年代末,改革开放让中国人再次领受了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和现代科技的强烈冲击,不过旧意识形态的残留仍然存在。

 

在《科幻世界》诞生的同一时期,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片的《珊瑚岛上的死光》也同时诞生。片中的主人公是钱学森式的冲破西方重重阻挠把科技发明带回祖国的人,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特效,在底片上绘制激光武器的光束,这一在1920年代就开始盛行、但只用来表现神怪武侠招式的特效手法终于被用于科幻领域,而结尾的重头戏——珊瑚岛上的核爆蘑菇云,则是由电影人把黄土倒入水缸中,再把镜头倒过来而形成的一次成功的土法特技。


《珊瑚岛上的死光》的蘑菇云特效。图/ 网络

 

90年代,当《2001太空漫游》《星战》《异形》等科幻神话已经遥远,《终结者》《侏罗纪公园》等新一代科幻革命即将袭来之际,冯小宁拍摄了带有科幻性质的灾难儿童片《大气层消失》,片中有对人类破坏地球的反思,但仍然没有什么特技运用——在中国科幻文学已经开始初露锋芒的时候,中国人对科幻电影的表现力,仍然还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意识形态和基本上无任何特技表现的层面。

 

周星驰,这位李小龙迷同时也是资深的科幻迷,他曾和王晶在《百变星君》中用五毛特效做出了不错的效果,也曾在《少林足球》中用开篇的和尚头致敬了《2001太空漫游》。“在太空,你爸爸也能听到你的尖叫”——《长江七号》海报上的这句宣传语来自《异形》,这部影片可以说是《E.T》的中国版翻拍——丢失的外星宠物狗最后牺牲自己的最后能量拯救了死去的父亲。这部电影也代表了《流浪地球》之前、中国科幻电影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用软科幻的方式绕开了需要高科幻素养和高难特效正面攻坚的科幻场面。


《少林足球》在影片开头致敬《2001太空漫游》。图/ 网络

 

但在中国科幻电影步履缓慢的同时,以《科幻世界》为代表的科幻读物在过去三十多年间造就了中国两代科幻迷,并从中催生了刘慈欣这样的大师,再加上中国人对于外部文化的吸收能力,中国诞生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似乎也是早晚的事情,只是,这其中还要经历多久的等待?没有人知道答案。

 

因此,众多观众看完《流浪地球》后、发出了“2019年应该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感慨,这其中的激动是可以理解的——一部西方的科幻电影再好,你也会觉得这是外国人的故事和文化,离我们很远,即便其中有中国因素,那也不过是好莱坞科幻大片为了中国市场而恩赐式地安排两个华人面孔。此时,忽然出现一部正面挑战硬科幻标准的中国科幻电影、并表现出非常高的水准,片中的故事还都是世界甚至宇宙背景下中国人的故事,作为一个科幻迷,惊喜是不用多说的。

 

当然,影片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当电影煽情的让各国救援队赶回帮助时,能做的竟只是出苦力……这未免给人泄气之感。那么,《流浪地球》放在世界范围内,究竟是一部什么水准的科幻电影呢?

 

个人觉得,它当然远不是《2001太空漫游》《骇客帝国》《A.I.》这种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印记的伟大科幻片,但绝对可以说是世界第一流的商业科幻电影,能够和《头号玩家》《天地大冲撞》这一级别的影片相媲美,而比同类题材的灾难科幻片、比如《太阳浩劫》要出色太多。对于中国科幻电影来说,这是一个起点非常高的开始。



无论是故事还是特效,《流浪地球》都不输于世界一流的科幻电影。图/ 网络 

 


4


 

就像工业革命诞生于西方一样,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会本能地感觉——科幻是西方文化的内容。

 

田壮壮导演在拍摄《吴清源》期间,曾和作为记者的我聊过:“我有时也想,我能不能也拍一个,斯皮尔伯格的《E.T》那样的特别温情的科幻片,但后来种种问题,剧本谁能写?特效谁能做?就算都有了,谁又给投这几千万美金呢?最后就想,算了,科幻可能就不是我们文化里的东西吧。”


《E.T》曾令无数人落泪。图/ 网络 


后来,刘慈欣证明了中国人也能创作出世界一流的科幻小说,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也曾类比过其中的艰难:“一个中国人在西方通过一个科幻小说拿到雨果奖,就像西方人通过一个武侠小说在中国拿了一个武侠大奖一样。”

 

我有时开玩笑说,毛主席如果写科幻小说,应该会是杰出的小说家。因为他写“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写“人猿相揖别,只几块石头磨过”,都是很杰出的科幻思维,有《2001太空漫游》的味道。有一次,他接待外国友人,问对方:“你说我们是在地上还是在天上?”对方说,“当然是地上。”他说,“不对,我认为是在天上,如果外星球有人,他们看我们,我们不就是在天上吗?”这就是科幻的思维。当然,一两个人有这样的思维是没用的,需要的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学会飞翔。

 

有人经常问,中国人和犹太人并列世界最高智商,为什么华人拿的诺贝尔奖还不如犹太人的零头?个人觉得是文化,我们的文化不鼓励创新、离经叛道的思维,所以凡是世界能做到的应用科技,中国人都能做到,但是很少听说我们在理论科学上有什么巨大成就,因为后者除了刻苦地钻研、更需要开放创新的思维模式。

 

刘慈欣在《三体》中写到了一个情节,一位女科学家的父亲曾作为国民政府的科学家接待来访的爱因斯坦,而他们之间其实只有一次对话——爱因斯坦看着中国街头穷苦的小工,问他一天能挣多少钱,得到回答之后就抽着烟斗陷入了沉默。刘慈欣要说的是,中国千年的苦难使得所有的思想都只能面对现实而无法飞翔。而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但若就此下结论——科幻不是中国人的文化,我是不认同的。因为,中国文化中也有想象力卓然的部分。


卓然的想象力将《流浪地球》推至高潮部分——人类点燃木星,地球继续“流浪”。图/ 网络

 

我小时候第一次看科幻小说,就有看武侠小说的感觉。因为某个层面上,科幻和武侠类似:都是把人性放到现实中不存在的,非常极端的环境下去试炼。此外,科幻天马行空的思维,与武侠作品中所追求的笑傲江湖式的自由意识,难道不是相通的吗?

 

电影《银翼杀手》中,复制人生命结束前,悲悯地对人类说道:“我见过你们无法想象的事情,太空船在猎户座的端沿起火燃烧,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烁⋯⋯”这就是东西方文化中都会去追寻的、把人的意志和生命广度开拓到无限的“超人”境界——当《流浪地球》中的英雄、孤独地在宇宙中为了人类选择自我牺牲时,他和武侠小说中所推崇的“侠之大者”又有何分别呢?

 

如果我们说,武侠是中国人的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强调集体主义到僵化的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充,一种反击,那么,科幻为什么不能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幻想为基石,承载和继承这种精神和生命追求呢?所以,《流浪地球》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意义,可能大的超出我们的想象。





👇👇👇

一个福利


 24小时内 

 本篇推文精选留言点赞最高的5位 

  每人获《流浪地球》电影票2张! 



每人互动

对你影响最大的科幻电影是哪一部?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

侵权必究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