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本科教学公开示范课第五场活动精彩收官!
信息
动态
学在
医大
教在
医大
医路
教研
更新
功能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抓好教育教学“新基建”、托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新举措,作为本轮“教育教学质量建设月”的主题活动之一,学校于12月6日下午在茶山校区旭光厅举办“温州医科大学第8期教学论坛——本科教学公开示范课”第五场活动。点评专家学校阿尔伯塔学院中方执行院长阮积晨教授、温州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夏远志教授,以及学校领导教务处副处长梁韶晖教授应邀出席本次活动。护理学院副院长杨晔琴副教授、第二临床医学院黄珍副主任医师分别在现场为大家带来了课程思政类、一流课程类的公开示范课。学校及海西医学联盟高校等师生线上线下参加观摩交流活动。活动由教务处副处长金伟琼副教授主持。
金伟琼副处长首先对莅临的各位嘉宾和师生表示感谢。她表示,随着国家持续推进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校也在持续深化本科医学教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大对课程的支持力度,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课程思政类公开示范课——
《不同视角下的临终关怀学》
“
杨晔琴副教授以《给二姐的一封信》的阅读分享作为导入,为在座师生带来了《灵性照护理论与实践》章节的教学内容。杨老师通过对比灵性与宗教、灵性与心理学并引用不同学者对灵性的解释,归纳总结“灵性”的概念,并结合案例与影片,为同学们讲解了灵性痛苦、灵性成长和灵性照护。在讲课过程中,杨老师不断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自豪感、形成积极生命观、领悟红色灵性的力量。
一流课程类公开示范课——
《儿科学》
“
黄珍老师从我国儿童贫血和缺铁性贫血的现状出发,引出《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缺铁性贫血》课堂内容,并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展开教学。黄老师以临床实际病例为主要线索,根据预先设定的问题层层深入,模拟了临床诊治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同时为第三阶段临床见习打下基础。黄老师还在讲解治疗过程中引入“血液银行”公益项目,体现了课程思政元素。
专家点评
点评专家阮积晨教授对两门课程进行了深入点评。他指出,杨晔琴老师的“灵性”这一课堂选题令人印象深刻,整节课课堂内容丰富、案例充实且恰当,教师教学过程中表现端庄大方;黄珍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良好,学生组内讨论积极,同时教学过程中预设的一个个问题能够充分引发学生思考、并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他表示,此次公开示范课展示的两门课程都具有较好的示范引领价值。
点评专家夏远志教授对两节公开示范课同样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杨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推进流畅、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整体而言是一节非常生动的课堂;黄老师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形式,通过课上的小组分组讨论,促使学生课前预习知识点、实现了翻转课堂教学。
教务处副处长梁韶晖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首先向支持并参与本次活动的各位专家、授课教师、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他表示,本次展示的两节公开示范课充分展现了温医大课堂的风采,反映出近年来我校课堂教学在授课方式、学生参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丰富与提升。总体而言,两节公开示范课的教学设计都非常精彩和用心,值得借鉴参考。
赠书仪式
为了感谢授课教师与点评专家的辛苦付出,本次活动特安排了赠书环节。点评专家为两位讲课教师颁发了“温州医科大学公开示范课荣誉证书”,同时学校向点评专家赠送《医学教师必读——实用教学指导》一书,作为活动纪念。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立校的根本、发展的基础。课程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后续,学校将继续抓好课程内容体系,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实“两性一度”建设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创建高质量本科教育教学。
信息来源:教务处
--The End--
审核:金伟琼
图文:郑 璐
编辑:郑 璐
更多精彩热文:
· 振奋精神 凝神聚力 全力冲刺——学校召开本学期第三次教学工作例会
· 学校组织召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考核改革工作讨论
温州医科大学教务处
我们分享教育教学理念和发展趋势
我们发布学习和教学的最新信息
我们聚焦学生老师最关心的问题解析
我们传播医大“教与学”的正能量
投稿邮箱:jwctg@wmu.edu.cn
欢迎大家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