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文·105周年特辑】四方合流——建国后的“中文第一系”
文|韦楚祎 邓诗彦
编|赵晨蓉 江 禾
当教授学者穿着“列宁装”登上讲坛,当马恩列斯成为行文规范,“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向苏联学习的风潮横扫学界。站在时代路口的共和国,选择追随苏联的强国之路;新生的北大中文系,亦改头换面,按照苏联的教育经验调整专业设置,改变治学方法。1954年,苏联文艺理论专家毕达可夫等访校,中国文艺学新的体系也随之建立。
这样的剧变,于北大中文系,于中国文艺界,正负面影响都是巨大的。尽管路途坎坷,过程艰辛,先辈们仍然带着满腔热血与无限憧憬,无惧跌跌撞撞,唯念一路向前。 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系并入北大中文系,中文系成立了语言专业。学科门类日渐齐全的同时,一代大师纷沓而至。
热血:沸腾青春与伤痛记忆
曾记否,五四时火烧赵家楼的豪情,征途中投笔从戎的壮志?中文系的骄子们从不甘愿只做象牙塔中的一介书生。
1954年,由批判俞平伯在《红楼梦》问题上的资产阶级唯心论开始,一场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批判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胡适的实证主义也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一石激起千层浪,中文系的师生纷纷参与研讨会,在座谈会中结合认识自我检讨。1955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声讨胡风反革命集团。不少师生纷纷发表文章,要求镇压反革命集团的主要罪犯。
政治运动披着进步的外衣,深深伤害了北大的自由传统。
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一些受到鼓舞的知识分子要求对之前批判唯心主义重新作出评价。中文系也增设了“美学”等选修课。
教授们终于畅所欲言,游国恩先生批评教学中存在教条主义,王力先生也发文批评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错误倾向。
年轻气盛的学生们亦纷纷响应。中文系学生张元勋、深泽宜联名贴出诗歌体大字报《是时候了》呼吁“让思想冲破牢笼”;撰写“墓志铭”,公开指斥某些左倾党员。他们不知道,这些过激言论都将在日后成为其被错划为右派的“证据”。
(中文系1955级学生编《中国文学史》)
编者按:
十年波折渡,万世辉煌启。院系调整后,从泥沼中直起身来昂扬的北大中文系,终于走上了正轨,文化之龙的潜质尽显。她睁开了洞若观火的厉眸,历经五六十年代的岁月峥嵘,开始展望大劫初平后的荣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