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封面人物】岁月长河里的仁慈力量——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陈国强教授

2016-10-13 徐约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编者按】近日,由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劳动模范协会主办的《劳模》杂志对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教授进行了封面人物报道,讲述了他的成才“故事”以及医学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我们转载此文,以期更多的医学青年从中汲取正能量,抓住时代的机遇,用激情成就梦想。



  也许,所谓信念,就是内心的一种激情,一种梦想,包括内心深处某种感动与冲动。它让生命中有一个更高的目标,永远在前方闪烁,永远让我们追赶,飞蛾扑火般地执著,义无反顾,表现出博大恢弘的精气神。

  也许,人活着的那点想头、劲头、嚼头,是因为我们对世界总有那么一点看不透望不穿,才让我们可以一头走到黑,也可以从黑盼到亮——这才是洇染在人们岁月长河里的一道仁慈力量。

  陈国强说:“最惨的失败即在于丧失热情。”


随遇而进,在你所在的地方生根开花

  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全国劳模……可谁想到,如此光环下的陈国强却是懵懂走上医学之路的。

  考进衡阳医学院(现南华大学)第一年时,他有些迷茫,找不到感觉,更没方向。大二时,他邂逅了一个令他发奋图强的老师——上海第二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前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振义教授。那时,王振义应邀到衡阳医学院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讲座,讲的是关于止血与血栓问题。虽然感觉像是听天书,但王教授那派头与气场震慑了陈国强的心魄。一旦内心的火种被点燃,陈国强突然升腾起清晰的目标感:报考王振义的研究生。

  在随后的日子里,陈国强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学习态度大逆转,成绩年年都在年级排名前8,连续四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

  1985年,他如愿考入二医大病理生理学硕士生,师从王振义教授,从事B-血栓球蛋白与动脉硬化的研究。因当初报考采取的是“委托培养”形式,1988年毕业后便回湖南母校任教。但充满生机的上海已在他内心生根。所以,他又于1993年,在当时月薪仅200元的情况下,举债近二万元,买断与学校的合同,回到王振义身边继续攻读内科血液学博士学位。

  陈国强被分到了当时刚从法国学成归来的陈竺、陈赛娟夫妇的研究小组,从事白血病研究。导师给出的任务是探讨低剂量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药物动力学研究。几个月后,他就利落地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其研究成果在《LEUKEMIA》杂志发表。

  1996年,陈国强作为第一作者,首次在国际上报道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As2O3)有效治疗APL的分子机制,在世界血液学领域最高刊物《血液》发表该文,并以其部分结果刊于封面。第二天,国际最高学术刊物之一的《科学》杂志以“古药新用”为题发表专题新闻,称之为一个令人感到惊奇的发现。1997年,他又一马当先在《血液》杂志同时发表两篇关于As2O3的研究论著,如今,这上述三篇论著已被广泛采用,为相关科研发展,也为砷剂成为全球药物奠定了重要基础。1999年,陈国强作为通讯作者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杂志》上率先报道有关As2O3对恶性淋巴细胞的效应,该期杂志特邀两位国际知名学者发表了专题评论,并由主编向世界新闻媒体推荐。

  随后,在美国进行了两年的访问,陈国强又回到上海,受命担任第二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之职。此时,教研室仅有员工10人,科研固定资产和研究经费奇缺,更缺乏国际学术成果。“我去这个教研室,就是一次博弈。”陈国强回忆说,“我拿自己的住房作抵押,找校长借了70万元用于装修和武装实验室,并作出了五年的目标承诺。”

  然而,仅仅用了3年时间,陈国强领衔的病生教研室就跻身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几乎没有科研课题,到承担20多项国家和上海市科研项目,并在国际重要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系列论著。总研究和建设经费达1600万元,总固定资产超过1500万元,5年过后,原本边缘化的病理生理学一跃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我的承诺兑现了。”陈国强说,“其实全是自己逼上梁山的。我做事的一个原则,便是把自己逼到没有退路;没有退路就有一种冲劲,我敢于往前冲。”

  在此期间,陈国强先后作为首席科学家及负责人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带领团队在肿瘤细胞命运决定和肿瘤微环境调控机制方面获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如《癌细胞》、《自然-化学生物学》、《美国科学院院报》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被他人摘引5000余次。

  从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到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荣膺无数赞誉,从全国劳模到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从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到悉尼大学、渥太华大学荣誉教授。还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年)、何梁何利奖(2012年)、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上海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悟性、冲劲、热情而专注,仿佛生命托付于期间,这就是陈国强。



种桃 种李 种春风

  “一只蜗牛立志想干一番大事业,却哀叹自己没有能力。它设想去攀爬泰山,估计要走三千多年;它设想去渡长江,估计也要走三千多年;它再估计一下自己的寿命,朝暮之间就要死去。最后,它郁郁而终……追求过程,还是享受结果?”这是陈国强在2006年任交大医学院副院长后,写在博客日志上的一段心语。

  学生回帖:写得真好,谢谢陈老师!享受过程,就是对生命尽头之悲观的蔑视。

  自2010年始,陈国强作为院长,每年在应届毕业生典礼上的讲话,都深深打动了莘莘学子们。语言之间,既热情洋溢又中肯坦诚;既是“大词”,又潜入人心;既有校长的高瞻远瞩,又有父母般的深情关爱—— 

  “既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骄傲,又有对桃繁李盛香四野的欣慰,既有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的不舍,又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期翼,既有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牵挂,又有鲲鹏展翅楚天阔的祝福”;

  “如果生命里曾经有交医出现过,其他回忆都会变成将就,而你不愿意将就”,“无论你来与不来,母校只在乎你,在乎你是否顺利,在乎你是否实现自我,在乎你是否幸福快乐”,“曾经来过,就是永远”;

  “在失败中积蓄力量”,“在偶然吐槽之余,勇作积极的建设者。我们抱怨这不对、那不对的东西,也许正是我们可以发展的机会”。 

  陈国强殷切期盼学子能实现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转换与超越,做到情商与专业技能的融会贯通。他认为,好医生要有气质,要有人文情怀,要有科学精神和贵族精神。人文情怀,是有担当有爱心,包括悲天悯人的胸襟。进入“机械化”时代,可能造成我们对医学本质中的人性因素的某种忽略;而医学所面对的始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应该是有温度的,为患者信任的,维护人类健康的一道仁慈力量,才能显示医学的价值。

  陈国强告诫学子,科学精神就是求真求实。医生的诊断是主观的,需要科学的客观性来精准落位。“科学思维应该天马行空,但科学研究必须脚踏实地”。好医生要对科研有了上瘾的、飞蛾扑火般的痴情与执着,包括终身学习的精神,“能读得懂文献,追得了前沿,跑得了现场,玩得来统计,发得出写在人类健康上的文章”。

  陈国强提倡贵族精神。这种精神决非权贵土豪颐指气使的作派,而是“一种品位与修养,一种内心的高贵与优雅,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尚与自律。是某种敢为人先的先锋精神,更是有尊严、重荣誉的清高,干净地活着,功利的时代尤其需要我们的贵族精神。”

  也许,这就是好校长的风范。




创造适合创新种子落地开花的微环境

  2006年,上级组织突然找陈国强谈话,希望他承担更大的责任,担任医学院副院长。但是,他婉拒了,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担任领导,同时亦缺乏从事管理的经验。但是,作为共产党员,一个月后,他依然接受了挑战。2010年3月,陈国强又被任命为全面主持医学院行政工作的副院长。在宣布任命的会上,他保证“脚踏实地地工作,以发展为上,对组织负责;以创新为先,对工作负责;以团结为重,对同志负责;以自律为本,对自己负责”。半年后,上海市委和教育部分别任命他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和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在陈国强主政下,交医迎来了黄金发展的十年。临床医学实力稳居全国头把交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论文发表数多年蝉联全国医科类院校第一。

  在陈国强的名片里,没有院士的头衔;除了行政职务外,只有教育部细胞分化与凋亡重点实验室主任、医学博士和教授之职衔。

  现在的他,白天做院长,晚上7点以后和双休日做科学家。

  在当院长的6年里,陈国强一直利用业余时间,执着于科研活动,为全校师生作出了表率。他利用“发现抗白血病活性化合物探索相应药物靶标揭示白血病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等策略,第一次明确了Prxl/11作为治疗白血病药靶的重要性,并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德国马普研究所的专家们将其列为大海捞针般发现药靶的十大成功案例之一。

  同时,身为一校之长,陈国强致力于为医学教育与研究,创造出一切适合创新种子落地而生、脱颖而出的微环境。近期,他在医学院建立了“学术特区”,筑巢引凤,提供宽松环境,不对其中的科学家的绩效做考核,而是耐心等待,给他们高度信任和自由发挥的空间,重在战略性地培养领军人才,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让健康回归人的本位,让医学真正源自人类健康的实际需要,真正恩惠人类,是陈国强追求的愿景。他把一颗颗“仁慈”的火种,种植在医学生、临床医生与科学家心里,不断地为中国的医学事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原载:《劳模》2016年9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