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里创业:马云麾下最神秘的中供铁军

2018-04-13 亿欧网

走进真实的阿里中供铁军,他们带着过去的印记和狠劲,在互联网江湖里继续释放着自己的野心。


李立恒是阿里军校第一任校长;贺学友给自己起的花名是“东岳大帝”,但从来没人这样称呼过他;两个月后宋全文离开了布道教育,创立了自己的教育培训公司……


他们大多出身贫寒,却有着一股凶猛顽强的狠作风。作为马云麾下最神秘的子弟兵,当他们踏上创业之路,又会写下怎样的故事?


在《阿里创业》这部纪录片里,张内咸导演带我们走进真实的阿里铁军。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628mgvwpp&width=500&height=375&auto=0


拥抱不确定的未来——《阿里创业》导演手记

 

回顾自己十年的职业生涯,还真是第一次写“导演手记”这样的东西。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阿里创业》这样一部超越时代的财经专题片注定会引起争议。


这种争议可能还分隔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圈子:一部分是影评人和视频创作者,他们探讨的焦点在于“这究竟是不是一部纪录片”;而另一部分则是财经媒体和职场精英,他们探讨的焦点则在于“企业本身能否看成是一个IP”。


今天,我想谈谈自己创业的经历和拍这部片子的初衷。



我的第二次创业

 

2016年我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创业,当时做的是短视频。严格意义上说也不能叫失败,只是没有融到钱,后来大家的热情就慢慢冷却了。那期间,我们生产了大量优质的短视频内容,其中不乏一些后来影响了很多同类从业者的短纪录片。观众喜欢,但我们始终没找到盈利模式。


我自己总结问题出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我们的内容品类不够垂直,每一支视频的选材都非常分散,这就导致你很难给自己的用户画像,更别说深入地挖掘出它的市场价值了。


第二是我们团队的基因就是做内容,除了做内容别的都不擅长。我没有在庞杂的产业链中找准自己的定位,而是盲目地照搬那些成功者的BP,去拼运营,做平台,甚至妄想去尝试更重更没有效率的内容电商,对一个初创团队而言这基本上就等于自杀了。

 

我花了半年时间去总结、读书、反思,中间经历的种种坎坷略去不谈。2017年春天,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这一次,我把内容生产的核心聚焦在财经品类上,垂直于高净值人群和职场精英;我们也不做平台,而是直接跟那些财经领域里的头部渠道合作;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只做高难度的长纪录片,也就是符合视频网站和电视台采购标准的,并且能够在海外发行的产品。


我们跟这个领域里的大平台联合开发IP,把深度商业报道、商业畅销书等文字化的爆款内容制作成独立单片或者成系列的季播片,通过版权分销来盈利。也就是说,就相当于把小说拍成网剧,把漫画改编成电影一样,我做的是财经这个领域里面的IP开发的事情。


这个思路非常清爽,问题就在于,这种东西能当成IP吗?所谓的“财经专题片”真的会有人爱看吗?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我们其实习惯了跟企业有关的一切内容都是企业的PR行为。这个品类的国产纪录片不仅非常稀少,而且几乎就是企业宣传片,充斥着创始人的自吹自擂以及对领导的歌功颂德。他们始终没有弄清自己应该阐释什么、表达什么,以及观众想要看到什么、吸收什么。也就是说,必须有人站出来去做个教科书式的内容,去重新定义行业的规则。


因此,我就投拍了《阿里创业》这部影片。



为什么要拍阿里中供铁军?


这部影片对我来说就像个命题作文:我必须在规定时间里交出一个答卷,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业界这种产品应该长什么样子。尽管以我的资历完全可以在开拍之前就融一笔天使,但我选择用自有资金和贷款的方式先把demo抛出来再说。


去年我其实准备了三个不同的选题,经过反复推敲之后最终决定执行这个方案。主要原因是马云和阿里巴巴确实在国际上拥有巨大的知名度——这里我们比的不是谁的公司大,谁更有钱,单纯就比知名度,你只要在谷歌上做个简单的英文关键词检索就知道了。选择这个题材,影片的海外发行做起来就会比较容易一些。


它原本的名字其实叫做《阿里黑帮》,灵感来源于硅谷著名的“Paypal黑帮”,以彼得·蒂尔和埃隆·马斯克为首的那一批从Paypal出来的创业者,在硅谷以强硬和浓厚的帮派文化著称,这在我看来是很酷也很有趣的一个现象。但说实话,我不知道国内观众的接受程度如何,也拿捏不准“黑帮”这个词会不会导致冒犯和负面的影响,因此就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如果将来有更开放和宽容的环境,我还是很希望它能以原本的名字示人。(你会发现影片中有一些向电影《落水狗》致敬的小细节)


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向你们介绍这支纪录片好看在哪里,有很多人会说自己的作品用一两句话说不清——但是用一两百句话也说不清的作品就不多见了。所以我真心建议您完整地看过以后再来看我这篇文章。


阿里巴巴这家公司的崛起过程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对今天很多年轻人来说它的历史已然非常陌生了。在阿里集团内部,按照这家公司的发展周期分成了“中供系”、“淘系”和“支付系”三个主要的员工圈子。“淘系”对应的是淘宝天猫这样的电商业务,“支付系”对应的就是后来横空出世的支付宝,这些很好理解,但“中供系”则是一支非常神秘的团队,它是一项阿里巴巴早年困窘不堪的时候为了造血而诞生的B2B业务。


理论上来说B2B部门包括了以直销为代表的中国供应商团队和以电销为代表的诚信通团队,这部分业务于2007年就在香港上市了,远远早于公司本体在美国的IPO。


中国供应商这支以强硬著称的直销团队当中涌现出了大量风云人物,后来他们陆续出来创业,几乎占据了互联网江湖的半壁江山。比如说,滴滴打车的程维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而这群人的特点之所以值得挖掘,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境遇就是过去十年来中国商业环境发展和变化的活化石。他们大多出身贫寒,没什么文化,普遍都具有凶猛顽强的狠作风。



对于整个世界的商业研究来说,这个群体也是值得深度分析的、极具中国特色的案例和样本。并且,这种研究其实远远超出他们自身的范畴,是以小见大,以管中窥豹的方式对中国当代社会变革的观察与思考。


说了这么多,其实没有一个知识点是我自己原创的。我之所以对这个群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是因为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和野史文章。


影片中采访了《阿里铁军》的作者宋金波,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毋宁说我是看了它才决定制作这部影片。其实这本书是阿里B2B部门的官修历史,有很多删减的内容(我和老宋都觉得完全没必要删)。这本书的英文名字是Alibaba.com’s Legendary Sales Team,也就是“阿里巴巴的传奇销售团队”。我觉得这个名字译得非常好,因为我还参照过一个有趣的翻译比对,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官方纪录片《Dream Maker》。在那个片子当中也有一小部分关于中供的内容,而“铁军”居然被翻译成“Iron Army”。我不太清楚这个翻译是谁做的,但很显然那支纪录片在立项之初就没有太多地考虑过境外的传播。



好的纪录片产品:在金线与红线之间


 

我的字写得不好看,请大家自行忽略。


大家注意这里有两个圆圈,一个代表东方语境,一个代表西方语境,而一部真正能产生商业价值,并且能将这种商业价值最大化的纪录片一定是处于其中的交界地带——也就是抛开争议的部分不谈,在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下所进行的创作。左边界我定义为“金线”,也就是冯唐所说的“写作需要一条金线”,没有过这条线的内容就是自说自话,总是差那么一口气。说白了就是,你走不出去。而右边界我定义为“红线”,这个我想就不用作过多解释了。


过去大多数中国观众对纪录片的理解就是山沟子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要不就是村里的老人哀愁地传授你一项快要失传的老手艺。你们觉得它不赚钱,我当然也觉得它不赚钱。但如果我给你列举这样一个片单,比如《货币崛起》、《成为沃伦·巴菲特》、《跨国并购案》,咱们别说看片了,光是读名字都能嗅到钱味儿,对不对?



张内咸,青年导演、制作人。


10年影视导演、制作人从业经历,曾在互联网短视频领域创业一年,拥有三部个人电影作品,担任多个商业广告制作人,同时执导过数部微电影、纪录片、网络大电影等影视项目。曾获土豆影像节最佳影片、导演、大学生创作提名,被《旅伴》评为北京十大新青年。


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


热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