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艺述】《清明上河图》,一幅北宋时代的“百科全书”

2017-04-04 文化上海


《清明上河图》,中国艺术史上蔚为壮观的国之大宝。这是一幅描绘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又称汴京)风貌的风俗画。她以长卷形式、以精妙工笔全景摄入北宋末叶首都的城郊乡野、街道车马、河桥舟船、商铺民居,以及士农工商各业人物的市井百态,可谓北宋时代的“百科全书”。

由于《清明上河图》多次出入皇宫名声极大,特别是元朝后多转辗于文人墨客之间,版本问题越来越复杂。今天,国内外公立私立博物馆和收藏家所藏的《清明上河图》约有几十幅之多。其中中国内地十余幅,中国台湾九幅,美国五幅,法国四幅,英国和日本各一幅。全世界到底藏有多少版本,至今仍无法统计具体数字。


现藏故宫博物馆(北京)《清明上河图》,张择端作,绢本,淡着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综观全图,分为郊野、汴河、街市三大段。据赵广超《笔记<清明上河图>》统计,共绘人物七百余人,驴、马、骡、牛、骆驼、猪等畜类八十余头,大小船只二十余艘,各类车辆轿子二十余乘。


开封城

公元960年,宋王朝取代后周,开封以经济优势赢得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青睐,成为了宋王朝的安都之所在。开封迅速繁荣,最重要的是教育全面普及(科举制度),形成从政府官员到庄稼汉都会自觉读书的风气。北宋的首都,以第一个“高度消费性城市”的身份出现在人类历史中,为后世的商业文化率先辟出第一条“购物街”。


城郊

画幅一展开便是城外郊野,荒村小桥,一个大孩子领着几只驮着木炭的毛驴“得得得得”地越过小桥第一只毛驴的头戏剧性的一扭,带大家从城郊正式走进这幅长卷。

  画卷内的场景,人物有采取平视,有略作悬浮俯瞰的角度,甚至在同一个篇幅里兼用不同的角度来处理。例如平视驮着柴碳的毛驴,略向上仰看扛着桥那一行步履匆匆入城的行伍,立即又俯看骑驴出城的旅客。这是典型的中国散点透视,配合的好可以同时间表达不同角度以及时序的内容。

  城郊这段所采取的是传统水墨(设色)的手法来描述城郊的田野景色,以疏落的村陌,一些开始长出(或开始掉落)树叶的林木,平缓静悄的小桥流水作为渐次走向闹市的前奏。年代久远,颜色已变得十分隐晦,墨色的线条显得特别瘦硬,是宋代初期绘画的流行笔触。看上去,有时仿佛好像是书写的线条(书画同源的理论大体上在宋代开始讲究,在元代得到全面发展)。


隋堤柳

  相传当年柳树新栽,娇媚依依,隋炀帝(杨广)宠爱有加,兴之所至,御笔亲赐柳树国姓,于是乎就“杨柳,杨柳”地一直叫下来。千尺柔条,轻轻拂出“隋堤烟柳”名,成为著名的开封八境之一。

  画卷所见的汴河柳据载为了加强的护堤能力,于是就将树枝不断截去,捆成木椿,结在河边,防止两岸泥土滑坡。而原来织巧的树干就变的瘿结粗壮,满足一派“枝斫得越狠,根扎的越紧”,拼死也护堤的决心。


透视

  中国绘画予人一般的印象是不作客观的透视处理,这艘用看起来“很不船”的角度来表现的货船,却可能是近代绘画史上的第一个作如此巧妙安排的透视处理。

  可巧的是在两个世纪之后,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画家开始与透视原理蜜运,作为技术上的成就,凡教堂顶部都几乎在赞叹声中被画笔进行着“透视”,是不可以多得的成就。


汴河

  开封有四条主要的河流,分别是金水河,五丈河(广济河),蔡河(惠民河)和汴河,都是运河,将四方粮食物资源源运往京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补给线汴河(开封因而叫做汴京)。由于汴河所引的是含沙量极高的黄河水,宋代初年政府规定每年从十月至翌二月封河,期间发民工三十万进行清理河床,以确保这条运输的大动脉畅通无阻。

  每年复航之后的第一批船只抵达开封时,约莫便是清明。看画卷内的客货船基本上都是逆流而上,所描述的应该是这个时候。相信也是画家不从最繁盛的地区着手,而挑选京城东水门外约七里的虹桥来发挥的原因。

  沿着官道而行,市容逐渐热闹起来,开始见到各类型的店铺。有顾客在茶寮品茗,有挑夫从停泊在河边的船只卸货,小酒家悬挂着酒旗,上有“小酒”二字。


界画

古代画家供职宫廷,除了精工细绘的技术之外,一般都兼治界画(用界尺),以符合画家皇家贵族对宫廷楼阁的喜好。题跋记作者张择端[擅长界画,精舟车房屋,城郭桥梁]。画卷内的舟车,建筑物,尤其是那一座城门,都是利用界尺完成。


即将过桥

   汴河上南粮北运,北货南输,大大小小的客舟货船有些已落碇泊岸,有些有纤夫拉着逆流而上,较轻便的以前后双橹摆渡。

  这艘客船便是由纤夫拖拉着缓缓向上游进发。由于贴近河岸关系,船夫显得小心翼翼,分别手持长蒿,勾竿控制方向,以免碰到挨岸停泊的船只。水手中有指着一摇橹而下的船只高声警,舱内乘客亦帮腔呼叫以免碰撞。

  值得留意的是受到牵拉关系,船桅稍向前倾,形成船首桅绳略为松弛,而船尾部分的绳索则因为受力而绷紧。牵拉的绳缆反而因为长距离而呈现弯坠,看纤夫的姿势实在吃力。

从上一段的船只的透视处理,紧接现在正侧面的描写(其实也是同一段),画面一不同方向的拉力造成平衡,在我们津津有味地看着各式人物的活动时,汴河已不动声色地拐了个弯,十分生动逼真。这片段足可以当做一幅独立的创作来欣赏。然而在全卷里,也只是一个不太显著的小插曲。

  岸边船只由挑夫卸货,船夫水手难得清闲,自然光顾岸上的食肆。

  另一艘停泊在前舷的客船上的船夫亦站在穿旁边凝视注视,这艘船看来较豪华,窗栏精致,兼设有门楼(画绢略有破损)。而正在逆流而上的设备也不差,专家指出那个悬空的精致小舱是作解手的卫生间。


虹桥

  这桥外形像天虹,大家亦以“虹桥”名之。桥上摊贩行人挤得水泄不通,肩挑骑马的往来汴水南北两岸。画卷进入第二个,也是最为人熟悉的段落,在这里人群与水势涌起最热闹的一幕,画家亦全心全意地把虹桥当作舞台,在上面上演当时社会的人生百态。

  桥上人群,在一片叫嚣呐喊中,观看桥下一艘大船过桥。船只到这里,无法由纤夫沿河拖拉只能放倒船桅(三角形的活动桅架也是中国的发明),靠着桥上牵引,船上摆渡而过。但因水势急下,船身被冲至横摆,而船桅却不知为何尚未完全放倒,连经验丰富的船夫一时间亦陷于紧张忙乱。

  二十几位船夫立即纷纷撑蒿、抛绳、接索、掌舵,合计将船逆水通过这条用巨木搭建,凌空横跨两岸的大桥。搭客都在船舱内观看,船首棚顶有个小孩子,紧靠着一妇人,一股劲地跟着指向桥下另一艘船只呼喊,显得天真又老练。

  像每座大城市一样,桥上好事者视人家过桥的艰辛过程为乐事,或呐喊叫嚣,或妄发意见等等,乱哄哄的闹做一团。桥的另一边也堆着人,一边期待船首越桥而出,一边与桥下的船夫搭讪。这些船夫刚过桥罢橹,松一口气,回过头来议论这正在过桥的大船。

  再看那两个为争船道而吵架的奴仆,自然不足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而桥上两岸的摊贩,对此盛况更早已司空见惯,一派爱理不理的,倒是一心防着行人驴子拥挤起来,踢混地摊,非常写实。

  这里所见便是时至今日唯一可以让我们看到的宋代木构无柱的虹桥,对研究古代营造工程、桥梁发展都异常珍贵。据《渑水燕谈录》所记,发明这种结构的居然是一个来自青州(山东益都)的无名小卒。

  从此,开封“沿汴皆飞桥,为往来之利”了。画面里桥上布满摊贩、人马(从桥南看去就有九十四人)和车辆,可以想象这桥的负荷是如何巨大,工程技术所达到的水平又是如何的高。

  虹桥以五排巨木做拱架,中以横木做承托,再以榫合钉接与绳绑,像锁牢的关节般跨越两岸。

船只

  这些船只将南方丰富的粮食北送,将北方的货物向南输。从物质到精神文化一并为以后的朝代提供丰盛的有利条件。

  古代从南方经驿站到北方 ,用现代的算法,约长二千八百公里,古代官方驿道,人调马顺,也需要五十六天。大江南北,谈何容易。河船纵此而出,一路到东南港口,然后再以更大规模的海船启碇当时人类所能够到达最远的世界。

  这些以几层木料钉接榫合而成的网船,等闲可载几万斤,然后更出现载重达十万斤的记录。相对这个时候,一些外国的船只还处于用绳捆绑的阶段,中国的造船技术实在很了不起。再到明代郑和率领两万五千多人的远洋舰队更为壮观!

  汴河上运粮船有六千艘,一年分为四批。冬季歇航。水上交通频繁,各式货船一律由官方统筹,以一定数量编“纲”(队)。船只每运载粮货,以八成官货,二成私货定例,官民两利。


脚店

 一辆独轮车放空从桥上溜下来,驴子显得很轻松。桥头有另一辆车在装载货物,旁边竖着一支木竿,竿顶有一只雀鸟,向着东北方向展翅欲飞。在河的两岸桥侧各有两枝,用以测量风向,竿头小鸟轻巧,名字也轻巧,叫做“五两”。

  宋代实行酒类公卖,由政府授权醸製专利。画卷内所见大小食肆酒家均悬划一的间色酒旗,自是规定的专卖标志(这里特别写着“新酒”,酒肆门面搭建一座辉煌的“彩门欢楼”(高棚)。点前堂倌手里捧的可能是一串串(贯,贯串)的铜钱装上车上,旁边有另一个负责点算,叉子栏杆内有人似在擦抹招牌,一个捧着大盆食物。另一堂倌再送外卖。

  这酒肆设高层雅座,顾客可凭栏赏街,十分有气派,在开封这样的商业大城,这也不过是一间分销性质的“脚店”而已。


街道

  辉煌的脚店之后有一间食肆或茶坊(没有酒旗),几个顾客在聊天,隔壁又是卖糕点的(将馒头叫做包子也是始于宋代)。有个工匠模样的人扛着一桶东西,手拿木锯,走向一间木器店,师傅在地上修整车轮,样式和在街道上行走的车辆所用的一致。

  街口另一边又是食肆,里面挂着一张小帘,上面画了一些东西,看起来像几行文字的。若非挂帘,便是世界上最早像顾客推介招牌食品的“菜牌”了。附近不少同规模的食肆,只在这里看到。


城门前

  除了汴河之外,城门前的河流最宽阔平直,可能当初就是一条护城河。这河无船穿越,一群人到底在看什么,大概连他们自己也不知。

  那个蹲在城门前,看起来好像是求乞的人则是杂卖东西。除了那个小贩与西瓜所引起的争论外,这座城门也是争论热点。城上建筑物斗拱形制鲜明,内有大鼓一面,姑且以鼓楼视之。暮鼓晨钟,画卷若再长一点,大概也可以见到钟楼。城里的人忙着出城,而城外的人又赶着进城,正如像那个看管城楼模样的人般,好奇地往城内张望。


孙羊正店

  《东京梦华录》内记开封获朝廷授权造酒的大规模酒楼(正店)至北宋末增至七十二间,批发供应城内二万间分销(脚店)。“孙羊点”是画面唯一见到的正店,气派极大。只消看看后院倒置的酒瓦堆得像个小山,便知业务如何兴盛。

  “红叉子、绯绿帘、贴金红纱栀子灯”本是当初五代周太祖临幸汴京潘楼时,酒家所排的排场。后来为有规模的酒家所沿用,否则一般民间不可能应用官府的拒马杈子(栏杆)。

  楼上有顾客悠闲地凭栏而坐,桌上酒壶款式与当时流行的瓷器造型相若,《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的大酒家阔气到不得了。酒器每以金银打造,而且随便对外赊借。“孙羊点”内的食具也许就是用金银打造。


交通工具

  为保持市容和避免交通混乱,宋代朝廷立例“徽侵街廊钱”,以防商店霸占街道,犯者“杖七十”,打屁股七十大板,画面见到的是挤而不乱,在京城最繁盛的商业区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交通规则,主要是“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三项,在集体运输出现之前,足以应付古代社会的阶级、道德和实际运作的功能。大型载货车辆每动用十多头牲畜拖拉,画面所见最多仅止于四头,应该是开封地势平坦,毋须大量畜力之故。

若非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记录和整理,艺术家决计不可能将房屋、舟车、桥梁及各式人物交代得这样清晰。就此而言,这是一幅高度客观而又写实的作品。

  又假如不是以散点透视来“选择”画面,也不可能将超过二十里的沿河景致,压缩在五米左右的篇幅里。如此,再客观的描述也就带着浓厚“导赏”意味的创作。

  这约1:12的长幅大卷,仿佛是一张连时间也一并拍摄下来的超级菲林胶片,将当年汴京的一天,连同艺术家苦心经营的图像观念一并记录下来,交给我们,整整一条长街,并在文人世家探索的美学以外,展示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一个极其动人的生命大象。

阅读推荐

光影筑梦!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官方海报出炉啦

【家庭音乐剧】中文版《想变成人的猫》早鸟票今日开售

【演出】加拿大全场互动亲子剧《你是演奏家》全新升级归来

【启事】"摄友们,给我们来拍个照吧"——上海革命史迹摄影大展征稿中

点击右上角"…" 创造分享乐趣

关注"文化上海" 尽享沪上新鲜文化资讯!


回复相应数字获取...

回复1获取市民文化节信息

回复2获取文化场馆信息

回复3获取当月展演信息

回复4获取便民服务信息

回复5获取福利赠票信息

喜欢我们,就请点个za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