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幕】上博新展丨“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1700-1980)”

2018-04-27

  4月26日下午,由伦敦泰特美术馆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1700-1980)”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

  作为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英国风景画展,本次展览分为“现实与梦想”、“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与印象主义”、“现代早期风景艺术”和“现代晚期风景艺术”五个部分,集中向观众展示庚斯博罗、透纳、康斯太勃尔、吉尔丁、科曾斯父子等18、19世纪的知名风景画家,以及拉斐尔前派、印象派画家,此外还有20世纪超现实主义、先锋现代主义画家的作品,以期全面展示18至20世纪英国风景绘画发展历程。


在本次展览中,

您将欣赏到

54位艺术家的71幅作品,

穿越人类过去三个世纪以来的

风景视觉经验,

体悟其背后的自然观变迁。

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1700-1980)

展览日期:2018年4月27日至 8月5日9:00 – 17:00,16:00后停止入场免费开放(每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第二展厅

主办: 英国泰特不列颠美术馆

主办: 上海博物馆


第一部分

现实与梦想


展览的第一部分展示了英国风景艺术中的两大倾向:一是对于某些特定地点的描绘,二是理想化风景的创作。

前者以扬·希伯瑞兹(1627-约1700)的《泰晤士河畔亨利镇的彩虹风景》为代表。泰晤士河是英国最重要的一条河流,流经伦敦的中心地带,然后汇入大西洋。画中可以看到田野、码头、啤酒屋以及繁荣的市场。画面上的两道彩虹为这幅作品增添了戏剧性,也揭示出在这一时期,人们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研究愈发浓厚的兴趣。


▲ 《有彩虹的风景》,扬·希勃瑞兹,

▲ 布面油画,81.9×102.9cm,1690年,

▲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藏

  后者以托马斯·庚斯博罗(1727-1788)的名作《演奏大提琴的约翰·查菲牧师》为典型。作为英国风景绘画的奠基人之一,庚斯博罗在画面中描绘了一片虚构的风景。它由阴沉的天空、湖泊和远山构成,而牧师正坐在一棵树下,他将大提琴置于双膝之间,身后是一只爬满常春藤的大缸和一间神庙,庙里有一座手执里拉琴的人物雕像,以强调这幅肖像画所要表现的音乐主题。


▲ 《演奏大提琴的约翰·查菲牧师》,

▲ 托马斯·庚斯博罗,

▲ 布面油画,74.9 x 60.9cm,约1750-1752年,

▲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藏

  相比之下,风景绘画还能表达人类对于其在大自然中地位的深刻认识,比如在约瑟夫•莱特的一幅画中,描绘了一位地主手持一本哲学书,斜倚在如梦境般的树林中的场景。19世纪时,塞缪尔•帕尔默和约翰•林内尔又进一步将冥想这一主题带入风景艺术。


▲ 《布鲁克·布思比爵士画像》,约瑟夫·莱特,

▲ 布面油画,148.6×207.6cm,1781年,

▲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藏



第二部分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最初,“古典主义”风景指的是17世纪在罗马工作的、伟大的法国画家克洛德·洛兰和尼古拉斯·普桑的作品。而18世纪后期的“浪漫主义”风景则是对讲求平衡与美的古典审美的反叛。


▲ 《格里松山的雪崩》,威廉·透纳,

▲ 布面油画,90×120cm,1810年,

▲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藏

  艺术家们寻求“崇高”的主题,以期更深刻地表现与大自然的情感交融。因此,暴风雨和地震等野蛮又危险的自然现象成了当时典型的风景画主题。当时的画家中以透纳最为卓越,他运用强烈的不对称感,来表现雪崩时积雪急速冲下山坡的巨大力量。


▲ 《庞贝和赫库兰库姆的毁灭》,约翰·马丁,

▲ 布面油画,161.6×253cm,1822年,

▲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藏

  浪漫主义风格中最为极端的代表人物是约翰·马丁,他以创作圣经主题的巨幅画作闻名于世,表现的是一个即将被上帝的震怒所摧毁的世界。



第三部分 

自然主义与印象主义

 

  不同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画家所创作的风景绘画,“自然主义”描述了19世纪早期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趣味——对自然世界更为精确的表现。像乔治•罗伯特•刘易斯、透纳和康斯太勃尔这样的画家往往在户外写生,以更好地捕捉光线不断变化的影响,更精确地观察其创作的对象。这对特别是法国的印象派艺术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 《布来顿的链条码头》,约翰·康斯太勃尔,

▲ 布面油画, 127×182.9cm,1826-1827年,

▲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藏

  而法国印象派又反过来为英国风景画注入了新的活力。菲利普•威尔逊•斯蒂尔在作品中描绘明亮日光海滩上的年轻贵族女子;而乔治•克劳森则吸收了法国艺术的特点来表现农业劳动的严酷现实。当时的艺术家在构图、色彩以及题材上迎来了新的自由,由此为20世纪风景艺术的巨大变革奠定了基础。



第四部分

现代早期风景艺术


  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风景艺术呈现出一种既锐意创新又极端保守的双重性。一些艺术家选择使用更传统的风格来创作表现日常主题的绘画,也有许多艺术家寻求创新与传统的结合。


▲ 《梦中的风景》,保罗·纳什,

▲ 布面油画,67.9 ×101.6cm,1936-1938年,

▲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藏

  其中,保罗•纳什将其对英国风景及与风景相关的艺术遗产的热爱,与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艺术结合在一起,将地域感与一种无意识的象征意义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了让人难以忘怀的画作。


▲ 《白马河谷》,埃里克•拉斐留斯,

▲纸本铅笔水彩,45.1×32.4cm,约1939年,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藏

  埃里克•拉斐留斯则继承了水彩的传统,展现了带有神秘色彩的英格兰白垩丘陵风景,那些由自然雕刻的古老地势呈现出近乎人类身体曲线的模样。



第五部分

现代晚期风景艺术


  到了20世纪中后期,英国风景绘画艺术仍然在不断创新,如今其依然被视为对英国视觉艺术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从展览的最后几件展品可以看出,这一艺术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并充满着无限的新意与可能。


▲ 《大熊座的起源》,弗兰克•奥尔巴赫,

▲ 木板油画,114.6 x 140.2cm,1967-1968年,

▲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藏

  弗兰克·奥尔巴赫(1931年生)的《大熊座的起源》,在绘制图像时反复刮平画布上的颜料,营造一种抽象感的同时,仍然保留了艺术家长时间观察后的结果:它可以是一根树枝、几条人行道或者一根灯柱。人们可以在此看到伦敦的全景。


▲ 《行走一百英里》,理查德·朗,

▲板上石墨地图、打字文件、摄影、印刷商标,

▲21.6×48.3cm,1971-1972年,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藏

  理查德·朗(1945年生)没有采用绘画的方式,而是使用其他在世界各地行走时寻找到的素材来创作。《行走一百英里》这件作品左侧是一幅德文郡达特穆尔地区的地图,地图上的圆圈表示一百英里的步行路线,右边是他每日行走时写下的观察和感受,文字下方为行走时所摄的照片。


▲ 《英国橡树》,斯蒂芬•麦肯纳,

▲ 布面油画,200×150cm,1981年,

▲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藏

创新的同时,仍有许多艺术家继续沿用传统方法绘制传统主题的作品。斯蒂芬·麦肯纳(1939年生)描绘的油画《英国橡树》,亦可跻身近代英国风景艺术最杰出的作品之列。




如何观赏此次《心灵的风景》特展?

泰特美术馆策展人安妮·莱尔斯(Anne Lyles)、理查德·汉弗莱斯(Richard Humphreys)、丹尼尔·斯莱特(Daniel Slater)一同为我们梳理了本次展览的重点与亮点。


展品选择与展览理念

自16世纪以来“风景”就是英国文化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在18世纪则成为视觉文化的一个主题。泰特美术馆馆藏涉及到英国风景艺术的方方面面以及各种形式:从油画、水彩、素描到印刷品、摄影和雕塑。在如此浩如烟海的藏品中,挑选出不到100件展品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次展览所选风景艺术跨度广泛,涉及地景画、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印象派、超现实主义和抽象艺术,旨在让观众了解1700年以来传统英国风景画创作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直至20世纪后期乃至当下的创新,试图呈现一个生动又有说服力的英国风景艺术历史。


人—自然—风景画

英国人相信,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独特的精神属性,也正是这种信念,令英国风景画传统经久不衰。透纳认为这种精神性内涵处处皆是,他的这种想法可能来源于认为意大利风景中藏有地下神灵和超自然力量的想法;康斯太勃尔则在他亲近的索福克风景中以一种十分具有宗教性的方式给出了他的解释;今天,理查德·朗在风景中看到了自然永恒的力量,这力量塑造了他自己以及人类的整体命运。他们都认为风景画正是反映了人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游历与交流

在展览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到其他国家、地区对英国绘画的影响:荷兰的风景画影响了庚斯博罗和康斯太勃尔;意大利的画风则影响了威尔森和透纳。法国印象派一方面是受到英国外光写生的影响而诞生的,另一方面又反过来影响了萨金特和斯蒂尔。惠斯勒对日本绘画的热爱深深影响了19世纪的风景画创作。20世纪的英国画家也积极与超现实主义、抽象绘画和观念艺术进行互动。

英国人游历广泛,这是随着帝国的发展自然而然产生的现象。法国和意大利是18世纪热门的旅行目的地,19世纪人们前往更远的地方,如中东地区和印度。进入20世纪的艺术家如理查德·朗,则会环游世界去进行艺术创作。

此外,还有一些并非出生于英国的艺术家如希伯瑞兹、卢泰尔堡、惠斯勒,展览主要呈现了他们在英国时期所创作的作品。


摄影vs绘画:风景的不同呈现

风景画和风景摄影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都曾为艺术史贡献过伟大的作品。我们过去倾向于认为摄影是一种比绘画更具“模仿性”、更客观的艺术形式。然而,实际上摄影也是一种或多或少主观的艺术。毕竟相机的使用者也在选择着主题、角度、拍摄时间、天气情况、快门速度和后期制作,这些因素都影响着风景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

不过,相对而言,绘画比摄影需要更多情感的投入,约翰·康斯太勃尔曾说“画画于我而言,是情感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艺术家对待某地的强烈情感在笔刷下更能体现。诚如20世纪伟大的艺术评论家赫伯特· 瑞德所说,在摄影作品中艺术家较难体现景象的现场气氛,即“当地无形的地域精神”,而这往往又是我们在风景艺术中最在意的一点。


中英风景画异同

中国人和英国人都对风景画有着特别的喜爱。在主题和绘画技巧上,这两个文化享有相同点但也存在不同的地方。

中国风景画经常以宣纸/绢上水墨画的形式来体现,它与中国书法、哲学联系更为紧密。在英国风景画中,尽管水彩画盛行一时,但是更为受之尊敬的绘画形式是布面油画/木板油画。

就主题而言,中国风景往往是想象出来的,是远离世俗的世外桃源。英国传统中也有对理想风景的描绘,特别是那些“古典的”或者田园牧歌的景象。然而,英国风景画对现实的重视是超过对理想风景的描绘。

欣赏风景时的体验在两国也不尽相同。中国风景画经常以手卷或者立轴的形式出现,而英国风景画则注重于欧洲传统上的透视。

很多19世纪后期的英国艺术家,同法国印象派画家一样,深受日本版画启发,而体现中英风景画联系的历史线索却十分有限。不过通过比较,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其中的联系。比如,本次展出的18世纪末期英国画家亚历山大· 科曾斯作品,他的印迹法看起来和中国风景画的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体现了强烈的书法特点。


推荐阅读

【民生访谈】于秀芬:打通公共文化“最后一公里” 提升最基层文化活动室服务功能

【盘点】5月电影上映片单已送达,请您签收

确认过戏单!《爸爸》等五部佳作即将登陆黄浦剧场

收好了!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节目单新鲜出炉

点击右上角"…" 创造分享乐趣

关注"文化上海" 尽享沪上新鲜文化资讯!


回复相应数字获取...

回复1获取市民文化节信息

回复2获取文化场馆信息

回复3获取当月展演信息

回复4获取便民服务信息

回复5获取福利赠票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