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不断“试错”与成长,《中国乐队》在试探电视综艺的“底线”?

2017-11-17 赤木瓶子 娱乐独角兽

 

当衣湿乐队主唱游淼操着一口四川宜宾方言,对着电视观众缓缓道出人间烟火“再见,锅盔和燃面”,“魔岩三杰”张楚出现在探班王梵瑞的环节中带来“意外惊喜”,A公馆鼓手用俏皮的台风成功揽获一众迷妹之时,《中国乐队》这档节目算是卸下了第一期匆匆播出后所背负的沉重标签。

 

对于将livehouse现场搬到电视综艺上这件事而言,经历了三年筹备的《中国乐队》终于跨出了这一步,并在处于传媒“制高点”的电视综艺中完成了从大众市场到小众乐队的文化交接。


 

在经历了种种限令与多元化的网生内容冲击下,电视综艺市场的容错率正在逐渐降低,而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档节目又是如何一步步试探电视音乐综艺类型的底线?

 


 紧凑的结构与乐队文化特写,

节目“试错”后的及时调整?

 

在电视综艺市场中,一档新生节目从来经不起屡屡“试错”。在《中国乐队》的第二期节目中,节目组似乎吸取了第一期播出后的网友意见,在整体制作上明显更加用心。分别表现在更加丰富的乐队种类、更加细致的乐队成员的人物群像与节目节奏的简洁克制层面。

 

节目组深入全国各地,寻找优秀的乐队组合及原创作品,将大批风格各异、积极健康的乐队组合和作品呈现在电视荧屏,用每支乐队专属录制的纪录片,来推出具有“中国精神”的音乐纪实形式。而推荐乐队的衡量标准就是:多样性。



第二期包括谭维维在内,一共出现了5只乐队的身影。第一期节目中,略显缓慢的叙事结构及婉转悠扬的旁白导致网友吐槽其为“舌尖上的乐队”,有趣的是,第二期出场的衣湿乐队着实用人间烟火做了回“舌尖上的乐队”。


 

站在舞台中央,无论是赋予“四川方言音乐”新内核、将思乡情绪揉入《芹菜牛肉丝》中缓慢散开的衣湿乐队,陈伟伦在livehouse发掘的现场感染力强烈的A公馆乐队,还是充满人文哲思的王梵瑞与鼓楼先生乐队,表演了爵士音乐的另类乐队古未来乐队。


 

在乐队音乐类型更加丰富、结构愈发紧凑之余,节目对乐队成员的展示也更加立体。无论是鼓手、贝斯手,还是琵琶手与键盘手,乐队的每一位成员的名字都在形象片、现场演出视频中反复提及,并且给了相当多的镜头互动,让观众真正看到乐队作为一个整体的全部印象。


 

节目的阵容搭配中,每一期都会有一组老炮儿乐队、新锐极具感染力的年轻乐队和民族、爵士等风格独特的成熟乐队。而每一组乐队的专属故事也会在表演结束后以访谈方式呈现。观众们能够通过各种接地气、让人印象深刻的小细节来加深对乐队文化的了解,也会让乐队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可以看到,《中国乐队》的节目核心点没有落在传统娱乐节目常用的套路和模式上,从舞台灯光设计到表演,包括前面恰如其分的纪录片,以及各界人对这件事情的态度,都是构成节目的核心点。而这也是节目在传递的乐队文化。



 

传递乐队文化影响力,让观众

“开始了解”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中国有嘻哈》让嘻哈文化迅速成为大众市场与资本领域的“香饽饽”,《变形记》让人们开始关注青少年家庭教育,而《中国乐队》让观众一饱见到摇滚老炮儿眼福的同时,也开始了解到很多过去只在livehouse或者小圈子里出名的乐队,这也是《中国乐队》的核心诉求。

 

作为音乐爱好者,看到衣湿乐队、龙神道等乐队已经或即将出现在卫视综艺上,已经有些“魔幻现实”冲击所带来的的意外惊喜。而节目第二期所带来的强烈反差给观众喂下了一颗定心丸,几十支风格多元的优秀乐队也给了《中国乐队》试错的底气。


 

提起乐队音乐,或者提到摇滚乐队,大部分人还是会想到数十年前家喻户晓的魔岩三杰,而今,乐队新势力大多活跃在livehouse与各大音乐节中,在主流市场中则面临曝光层面的局限性,在大众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十分有限。甚至有些音乐从业者表示这一现象代表了近年来华语乐坛乐队创作力的衰退。

 

而《中国乐队》总导演陈韬认为,在乐队最好的发展时光里,如果有一个合适的渠道去扩散影响力,那么公众就会记住这个最好的你。对于中国乐队而言,如果你觉得你处在自己创作的“黄金年代”,那么我们希望能给你一个与你成色相配的舞台,让大家认识你、欣赏你。

 

“而当下互联网+电视的播出形式,给了新乐队一个最符合当下受众们欣赏习惯的方式,让乐队们不仅可以在音乐节上表演,更能在主流平台上进行呈现,这已经是难得的途径。我也希望能真正让人们认识到这些乐队音乐的可爱、可敬之处。”

 

让大众媒体去关注曾经小众的群体,而多元化音乐形态百花齐放也无疑是节目带来的最大的突破。 这便达到了节目的目的:普及乐队文化,刺激新鲜血液的注入。




容错率低的电视综艺市场,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何试探市场“底线”?

 

近年来,电视综艺市场在不断进行着革新,从扎堆的星素对抗类音乐节目、到近几个月铺天盖地来袭的盖房、开民宿的“慢综艺”,随着各大限令的提出,电视综艺的容错率在逐渐降低,尽管随着制作成本逐步提升的,是市场的包容性与观众审美的提高,而在一次次综艺类型的革新过程中,这样一档乐队文化类型综艺的“空降”还是有些冒险。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中国乐队不仅用“无海选、不PK、不淘汰”的模式,通过乐队的发掘——呈现——成长作为节目推进的三部曲线索,在“无撕逼不综艺”的大环境下,对电视综艺市场的底线进行了一次大胆“试探”。 

 

这样一档看似很“素”的节目,恰恰通过多元而丰富的乐队舞台张力、乐队文化和绚丽的舞台灯光,为观众带来了属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独特冲击力。用独特的无PK呈现模式告诉市场:呈现一个多元化的中国乐队才是这个节目的终极使命。

 

一档成功的电视音乐综艺节目的核心,在于能否占有更多可供“消费”的稀缺与、符号化的文化资源。而对《中国乐队》节目本身而言,从乐队与电视屏幕的展示契合度、到多元化音乐形态在音乐综艺市场的后续发展,都是以《中国乐队》为起源,类型音乐综艺需要要迈出的一大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日趋完善,对于探索市场的意义已不必多言。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应聘简历发送邮件:yldjs001@126.com

投稿、商务合作、加群可扫我

微信号:yldjskf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