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谭嵘:在国际顶级期刊《分子细胞》上发表文章的湘雅博士 | 中南达人 NO.91

小南 中南大学 2019-05-26


谭   嵘
中南大学

湘雅医学院博士

 教育经历 

2014-2016

匹兹堡大学/微生物与分子遗传实验室/国际研究员

2011-2016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博士

2007-2010   

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

2003-2007   

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本科生

 获奖经历 

2014-2016 

匹兹堡大学/国际研究员资助

2011-2016 

湘雅医院/博士全额奖学金

2009-2010 

复旦大学/一等奖学金

2007-2009 

复旦大学/二等奖学金

2003-2007 

湖南师范大学/学生奖学金

心无旁骛做研究

1 你在苏冰教授团队中的研究成果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顶级期刊Cell子刊《分子细胞》上得到发表,可以说一下研究的内容吗? 

我们主要是研究端粒损伤,这是苏老师团队和匹兹堡兰利老师团队的一个合作研究项目。我在做实验的时候发现一个叫Nek7的蛋白激酶分子,它参与端粒DNA损伤。刚开始是基于质谱,我们发现它和一个分子有相互作用,而在用各种条件检验和筛选后,发现效果并不明显。在一次偶然的阴性对照尝试中,我们发现它与端粒结合蛋白TRF7有强相互作用,于是和老师们商量后,决定把这个项目继续下去。

2 你与苏冰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兰利教授共同完成该研究,在这之前你们还有过什么类型的研究?

我参与了诱导损伤系统的建立,它的建立开始让很多人认识我们,于是我们就基于此系统,发现了很多感兴趣的参与调控的分子。研究端粒损伤的人比较少,而特异性的端粒氧化损伤在当时只有我们的系统能够诱导,所以Nek7分子的调控通路整整研究了两年半,中间也有过挫折,但是最后坚持了下来,也得到了很好的结果。

3 在研究过程中,遇到过什么棘手的问题?

实在太多了。课题中有很多自己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实验,都需要从头学习。碰到问题,只能自己反复尝试,或上网查资料、写信问其他文章的作者,很多信件都石沉海底,杳无音讯。

还有的课题中需要做放射性的体外激酶实验,有一定危险性。放射性材料每次只能维持一周半,所以为了最佳的实验结果,我连夜准备所有材料,泡在实验室一整天,虽然很难熬,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后的实验阶段最辛苦,因为时间短工作量大,有时候第二天手还在发抖。不过现在回头来看,那些努力和坚持都是值得的。

4 解决问题后,又有了什么样的经验?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探索的过程往往会花费很多时间,但同样的,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经验。如果全靠别人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就淡化了自己思考的过程,也丧失了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你也只能称为技术员而非研究员,所以,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5 这一研究已经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IH(美国国立研究院)等项目的支持,接下来还会有什么后续的发展?

现在回到了中南大学分子医学研究中心,开始了新的研究项目,也是关于端粒DNA损伤的,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是我,希望以此更好地促进中南大学和匹兹堡大学双方的合作。兰利老师得知后,也很赞同和支持。我还在筹备一个相关的基金,希望能对该项目的发展有所帮助。

远渡重洋为深造

6 是怎样的契机,使你去到了美国匹兹堡大学继续深造?

纯粹是课题上的契机。当时我和苏老师都觉得手上的课题非常好,但是对如何开展下去毫无头绪。这时候匹兹堡大学进入了我的视线,它有着相对成熟的实验室,而且课题有了新进展,正缺少相关研究人员把项目继续开展下去,所以我选择了它。当时本来只打算去半年,但由于课题进展不错,匹兹堡医学院的院长Authur Levine和兰利老师希望我继续下去,并给了我经济资助。于是我在那边待了三年,最终完成并发表了课题。

7 可以简单聊一聊你在那里的“微生物与分子遗传实验室”担任国际研究员的过程吗?

我们有一个特殊的小组叫Genome Stability Group,里面有研究DNA损伤各个方向的研究员,因研究领域相似而聚集在一起。在那边,的生活很纯粹,每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10点都在做实验。每周三会有组内成员的研究进展汇报,它可以让我们相互了解彼此的工作,听听大家给的建议,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寻求与别人合作的机会。

而每周四会有期刊小组介绍前沿的最新文章,同时进行讨论。在那里虽然大家身份不同,语言不同,但是讨论科学时,不会有什么隔阂——没有国界,也没有实验室和领域的界限。很感谢在匹兹堡这三年里的日日夜夜,我得到了很多帮助,也学到了很多。

美国墨西哥州圣塔菲口头汇报

8 你作为美国墨西哥州圣塔菲的口头汇报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如果不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别人,别人永远不会知道我在做什么,也不会有合作机会。所以我们不仅要脚踏实地地工作,认真严谨,不弄虚作假,同时也应该常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说不定会产生新的灵感。或许你会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者,也有可能会遇到牛人,未来你项目或者文章的潜在审稿人,他们的建议会给你巨大的帮助。

最佳演讲得主合影

钟情医学心未变

9 有人曾说过:“学医是复读一辈子的高三”,而你一路读到了博士,现在再回头看看这句话,有什么感想?

我想无论是做研究还是当医生,读到博士是一定需要的。医生是绝对崇高而受尊重的职业,因为病人把他的生命托付给了你。我们做研究是为了促进医学进展,将基础科研成果转化为将来应用于疾病治疗的临床研究,所以在医学研究方面,一定要踏踏实实,并且需要足够的知识和训练的时间。这也要求你在技能、知识结构、为人处世方面达到足够的成熟。

10 是什么支撑你在学医的路上渐行渐远?

我觉得是成就感。不论是在疾病机制,还是临床制药,为别人提供灵感,或有了研究进展,都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虽然说我们在癌症治疗方面迈出多大一步无法计量,能够在这条路上走多远也并不知道,但是只要能付出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别人看到你努力的成果,同时在为这一事业添砖加瓦,就已经很开心了

11 中途想过放弃吗?

虽然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从来没想过。我面临着毕业的压力,也面临着来自身边人无形的压力。很多人会问你怎么还没毕业,或者为什么还没发表文章。所以别人不会看到你的努力,只会看到你最后的成果。当你出成果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会向你祝贺,但这三四年的辛苦没有人会知道。唯一能够承认你的,就是你的坚持和最后的成果,所以在最终取得成果前,绝对不应该也不能够放弃。

寄 语

学医之前要对医学有个彻底的了解,慎重下决定。因为你一旦涉足这个领域,想要换一个行业难度会很大,而且也可能会因浪费大量时间而后悔。如果你不真正喜欢这一行的话,做什么都会变成折磨。若是觉得学医是种人生成就,无论中间多么辛苦,都请不要放弃。

一定要跟随自己的内心。



达人爆料方式

1:投稿邮箱865520859@qq.com
2: 代同学QQ:865520859

3:微信公众号主页回复爆料信息

(姓名+联系方式+爆料亮点)

采访/王雨萱、张沁心、代雨薇

编辑 /王雨萱

图片 / 谭嵘

责任编辑 / 代雨薇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往期达人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