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6年度光明书榜

2017-01-08 光明阅读
点击上方   “ 光明阅读 ”   可以订阅哦!


这里除了干货,什么也没有!

每周二、周四、周日与您相见!

资料配图

《光明日报》—光明阅读

微信ID:gmreading

提示: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光明书榜】

◆ ◆ ◆ ◆

2016年度光明书榜

(20种)

GuangMing Book list

◆ ◆ ◆ ◆

【编者按】 


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其代表作《十七史商榷》中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光绪元年(1875年),身任四川学政的张之洞撰写《书目答问》,回答了在当时的条件下,传统文化视野中的读书人应该“读什么”的问题。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书目答问》影响深远,可见如何选书,确为阅读之第一门径,长期为读书人所重视。


创立于2008年1月的光明书榜(原名光明荐书榜),至今已有整整九年历史。九年来,秉承为读者推荐好书的一贯理念,光明书榜始终致力于在茫茫书海中,为读者找寻兼具思想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优秀图书。


和以往不同的是,本期呈现的2016年度光明书榜,本着“博而不杂,约而不漏”的目标,共推荐图书20种,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另一个较大的变化就是,此次的上榜图书,分为特别推荐、学术类和艺术类等三个部分,以尽力为读者提供“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的便利。


特别推荐的10种图书,选取了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代表图书,选取了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重大理论问题的重点图书,选取了展现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精品图书。这些主题出版著作,思想厚重,内涵深刻,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写作水平,均是在2016年备受各界瞩目的热点图书。


学术、艺术两类图书各5种,所涉领域不同,部头有大有小,也都是我们希望与读者分享的好书。为让读者对这些图书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特约请两位专家,以评述的方式进行分类盘点,期待能激发更多读者阅读的兴趣。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新的一年,我们的希望是,和更多的光明书榜读者一起,进一步巩固一致的价值观、构建共同的知识记忆,一起在更美好的世界里探寻。


特别推荐(10种)———————————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6年4月出版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6年6月出版


《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
金冲及  著 

三联书店 2016年8月出版


《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
王新生  著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6年8月出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
孙正聿  著 

现代出版社 2016年7月出版


《马克思靠谱》
内蒙轩  编 

东方出版社 2016年5月出版
   

《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
贾康、苏京春  著 

中信出版社 2016年2月出版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楼宇烈  著 

中华书局 2016年7月出版


《重读先烈诗章》
中宣部宣教局  编 

中华书局 2016年6月出版


《长征》(修订版)
王树增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7月出版


学术类(5种)————————————


《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全403册)

  郑金生  主编 

中华书局 2016年11月出版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王建朗、黄克武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6月出版


《公共的政治哲学》

任剑涛  著 

商务印书馆 2016年6月出版


《我们的中国》

李零  著 

三联书店 2016年6月出版


《什么是科学》

吴国盛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年8月出版


从中国视角书写

——感受2016年学术类图书


撰文|李红岩


上大学时,老师分发过一小册题为“东物西传”的油印资料。谈到对2016年学术图书的感受,不禁强烈地回想起三十年前捧读那数页纸册时的激动情景。


近代以来,我们似乎习惯了讲论“西学东渐”,忘却了“东物西传”。在西方话语主导下,即使在学术图书中,也难得一见地道的中国本位、中国视角与中国情怀。


这种状态,已经非常明显地得到矫正。扫描2016年的学术图书,印证了我的这一感受。那就是:中国视角的观览与书写正在悄然升温。


首先是域外汉籍的回归。所谓域外汉籍,有学者认为是指外国古人用汉字写的书。而我这里所指,则是那些流传到域外的中国典籍。就此而言,近些年对域外汉籍的搜讨、编纂、结集,成绩堪称巨大。由郑金生先生主编出版的《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即堪称一个范例。


这是一套花大力气编成的巨编,历经20余年始克成功。全帙403册,一律影印出版,以存原貌。由此巨编,不仅散佚于海外的古医籍得以回归故里,而且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外交流史的学者来说,也不啻一个福音。


中医之学,既为医术,亦为医道。中医西医,孰优孰劣,固难有定论,但中医之学博大精深,中医之术精妙幽微,中药之学贯通天人,观此巨编,当为不刊之论。


对海外珍善本古医书的搜讨,与对其他域外汉籍的搜讨一样,体现的是中国立场与中国视角。那么,作为中国传统的典范学科,今人对古代医学应该怎样定性呢?吴国盛在《什么是科学》一书中,提出了他的解答。在这本被韩启德院士誉为“最好、最适合当前国人阅读的科学哲学著作”中,作者提出,中国古代医学的药学部分主体是地学博物学的本草学传统,其医学部分则可归为人体博物学;药典,其实是药用博物志。


这样的定性能否被中医界人士接受,笔者不敢确定。但是,吴国盛的著作体现了一种反思性的中国立场与中国视角,却是明显的。书中的一些观点,颠覆了许多经验性的似乎理所当然的直观感受。从西方理性科学到数理实验科学,阅读到全书的半路,会觉得他太偏爱古希腊人的理性科学了,而对于诸如中国人学以致用之类传统,似乎贬谪过苛。但是,终读掩卷,笔者体会到的,依然是作者满满的中国情怀。


这本书具有宽宏大度、不温不火、娓娓道来的美德。说是“科学哲学著作”,其实一点都不枯涩。作者不仅对科学采取科学的态度,而且对那些搞不清楚到底是不是科学的东西,也具有科学的态度。他不是用科学去猎杀什么,而是以科学去包容。这种给予科学以慈善特质的著作,表现的是科学的自信。不管你是否同意作者的大判断与小结论,但随着他的思路到中西科学的线路上去徜徉一番,肯定不虚此行。全书从思想方法、思维方法、文化形态上区隔中西科学,同时又从科学形态上观察东西文化,给人的启发是相当多的。


在认识论的前提下,该书重建了中国科学传统的认知体系。如此一来,古代科学依然是古代科学,但随着定义的改变,古代科学的价值和意义也转变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命题被清洗掉,露出真容的,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独特价值。那就是在博学的意义上,不是在数理实验科学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具有独特而强大的科学传统。“对于未来的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而言,一种博物学的编史纲领是大有传统的。”书中提炼出中国人最擅长的部分,点明最不擅长的部分,对于我们反躬自问,无疑是有益的。当然,见仁见智,存在不同意见,也是可以想见的。

在中国情怀的呈现上,李零《我们的中国》一书,最为彻底。它虽然是四本文集,却是一部典型的以中国为本位的书。就连讲“东学西渐”,说的也是中国内部的事,所谓“先秦历史,武化革命,自西向东;文化革命,自东向西。”


作者自嘲自己的专业“有点乱”。其实,拨开驳杂的内容,会发现此书是以地理作基础,以民族作线索,以融合作主题,以人物作棋子,以行走代串讲,讲述中国的本源与过程,也就是走向大一统的故事。因此,全书虽然几乎不作任何宏观性的理论预设与判断,但试图呈现与维护的,是本真的中国。

  

李零代表了当代中国古典学者最高的考据水平,这本书也绝非一般读者所能阅读,更不用说通解。但是,他能够把考据文字作得非常“俗”。以满不在乎的张扬作十分在乎的学问,似乎是他的特点。在考据中,他会融入生命意识与生活感受,夹带上雅俗相间的现场解说与议论,使其考据文字尽量远离枯燥的干冷,附着老酒的暖火,带上浓重的泥土气。其实,他的学问属于沈曾植、王国维一路,原本是属于象牙塔的。

  

要看一部专业学者撰写的中国近现代史,那得看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这部书分为晚清卷和民国卷,每卷又分为两大本,合计接近2500万字,作者达57位。王建朗说该书意在“全面展示两岸对于近代史研究的最新思考和成果。”黄克武也说该书是“海峡两岸中国近代史学者携手合作的一个心血结晶,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也是对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一份重要贺礼”。这样说来,书中所蕴含的一家亲情结,也就不言自明了。不过,因为采用专题架构,该书未免有些论文集的味道。

  

任剑涛的《公共的政治哲学》,是汉语学界首次对“公共”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政治哲学著作,被认为是“一部十分出色的原创性作品,在国内相关研究中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该书的内容虽然属于西方政治哲学的范畴,却完全受到中国关怀的引导,正如作者所说,“就直接表达自己的中国关怀而言,本书研究主题无疑限定了笔者对之的直接呈现。但这并不等于说本书让中国关怀全然退隐。事实上,本书的中国关怀之深沉和全面,几乎可以说渗透到字里行间……因此,本书不是一部参与西方政治哲学争论的作品,倒是借助研究西方公共政治哲学,参与汉语学术界的相关学术争论。”

  

中国的视角、国际的视野、长时段的视域。经过近40年积累,中国学者的文化自信越来越牢固。学术风格同样体现着时代、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岂虚妄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网总编辑)  


艺术类(5种)————————————


《中国书法批评史》

甘中流  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年3月出版


《画未了:林风眠传》

郑重  著 

中华书局 2016年2月出版


《望春风》

格非  著

译林出版社 2016年7月出版


《北鸢》

葛亮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出版


《里尔克诗全集》

  【奥】赖纳·马利亚·里尔克著 

陈宁等  译 

商务印书馆 2016年1月出版


在风景里行走

——评点2016年艺术类图书


撰文|孙郁


批评家面对某些浮躁的出版物,早有不同的解析。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许多草率的作品,与历史记忆的淡薄大有关系。重申历史,则是不能不补的一课。近来的出版物中,历史文献的重新整理,和旧闻旧说的文学文本多了起来。就2016年的艺术类图书而言,凝视旧时光的作品占据了相当部分。


吸引人们的那些文学作品被拥到不同的排行榜里。小说《北鸢》《望春风》以叙述语态的奇异而被读者关注,作者处理记忆里的片段,已经远离了当下流行的词章,将内蕴深广的语体和生命幽微的内觉推向断裂的时空。

  

葛亮的《北鸢》是一部追忆性的作品,一些几近消失的话语方式在他的笔下蠕活了。书中制造了一个丰富、多样、明暗交织的时空,那些常恒的、低沉而苦楚的时光里的人与事,民间的气息缭绕深处,且将生活里鲜于变动的、切入人体内的精神弥散到字里行间。他说:“东方文化有一个绕不过去的界域就是民间,笔记小说中界定庙堂、包括广场即知识分子阶层,都是从民间切入的。”作品借用了许多旧小说的笔致,但没有老朽之感,因其现代意识照亮过那些幽暗之所,我们看到了作者控制语体非凡的能力。

  

而格非的《望春风》则以另一种笔致还原早前的记忆。他对于江南村庄的描摹,有着多层的隐含。与葛亮的幽婉之调相比,格非的章法加入了现代性的元素,同样是处理过往的生活,他没有葛亮笔下的漫无边际的朦胧,而有着一种对于自我审视后的确然。作者对半个世纪前后的乡村的描绘,有另类的视角,在小说里,旧的谣俗的味道出来,又能以形式感极强的方式,现代性地切割历史的片段。《望春风》中的乡土,已经没有沈从文、汪曾祺笔下的悠然。有着先锋文学经验的格非,在此向后挪动,他回到现实自身的时候,依然保持了对于记忆的一种多向性的解构。

  

我们也看到了对于经典的重译,其中陈宁翻译的《里尔克诗全集》再现出较为完整的诗人的形象。全集的内蕴极为深广,流动着异质文化里的另类的书写的暖流。那些在日常表达里无法看到的幽魂,都神异地飘动起来,背后是辽阔的精神之海。

  

这几类文学文本都对读者和时代构成了挑战,他们的话语方式颠覆了平庸的话语,构建了各自的精神之塔。我们日常思维缺少的元素,被这样的文本一次次召唤出来。

  

优秀的作家向来是母语的挑战者,他们在自己的作品里进行着各式各样的实验。葛亮、格非的努力,都抵抗着日趋简化的汉语中的苍凉。这是自汪曾祺、阿城开始的当代文学的一种努力。而域外的作家,何尝不是如此。陈宁在谈论自己翻译里尔克诗全集时,承认诗人语体给译者带来的挑战。他以为里尔克在不同语境里转换视角的方式,也带来了诗歌的难解性,一般普通母语并不能解释其间的隐微之美。

  

甘中流的《中国书法批评史》,郑重的《画未了:林风眠传》,带来的是鲜活之感。前者从历史文献的梳理里,为另类的艺术批评的历程做了系统的阐述;后者则在严谨别致的叙述里,凸显出传记文学优雅的神姿。对于外行而言,这些都不是拒人千里之作,而专业人士于此,也会有所得吧。

  

新文化运动已经百年,这百年艺术家的步履纷纷,留下诸多可感可叹的遗产。以林风眠为代表的画家的选择,都书写了古今之变里迷人的一章。东西方艺术如何嫁接,他和自己的学生的苦苦劳作,都指示着艺术的多种可能。古今之争,新旧之变,已经涌现出无数的话题,即便像书法批评,在今天也带有了一丝现代性的逻辑。甘中流在《中国书法批评史》的写作里,恢宏的历史空间里,也投射了作者的现代意识。著述里借鉴了康德、黑格尔、鲍桑葵等域外学术的思想,从一个另类的参照里回望一个民族的艺术,则能体味到以往所没有意识到的美质。

  

这几本书在出版界脱颖而出,暗示着知识界的某种渴求。人们喜欢什么,厌倦什么,都可折射一二。每一部书都在清冷的时光里浸泡多年,与流行色无关,和时髦感甚远。我们的作者和译者沉浸在自己神往的世界,将淹没的、远去的遗存,以诗意的笔触一一点活。他们挑战了我们的知识结构,也矫正着我们思维里的盲点。那些儒雅的、飘逸的词章,衔接了文明脉息里温润的部分。

  

回顾过去一年间有亮点的艺术类图书,作者多为有学术专业的学者。小说家葛亮、格非都任教于大学,甘中流是书法理论的教员,陈宁、郑重有很好的学术背景。这意味着艺术的劳作总与独立的思考和研究相关,在感性极强的劳作里,渗透着思想与学识。这思想与学识给予我们突围的力量,它拒绝了流行的平庸,在更高的层面纠葛着存在的要义。回望过去,才知道今天的位置何在,那些远去的风景与我们一一有关。在风景里行走的人,增加了更多体验世界的辨识感,而内心的收获,也更加丰富。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对于这20本书,

你会选择哪几本来读?


THE END

文末可以评论

写出您的观点

好文推荐

刘跃进|流传千年的范文经典

 △点击图片图片进入文章

学人精神|消失的和永不消失的

 △点击图片图片进入文章

专题|为什么还要重读路遥

 △点击图片图片进入文章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8日 12版)2016年度光明书榜

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期编辑:孙金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