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咱山西面食才排全国第四?

2018-03-16 山西老乡俱乐部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山西老乡俱乐部”,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近日,“国家人文历史”做了一个

山西名面大比拼的投票,

结果令人大跌眼镜!

作为中国面食之乡

山西的面食代表刀削面

竟然以悬殊的票数差距屈居第四名



 排名名面 Top 8票数
1岐山臊子面50387
2兰州牛肉面37118
3河南烩面7008
4山西刀削面6496
5新疆拌面5667
6北京炸酱面4524
7武汉热干面4082
8重庆小面3288

再想想近年来,山西坐守“中国面食之都”

却频频面临被“重庆小面”、“武汉热干面

大举入侵的尴尬局面。

很多外地人来山西,慕名把这面食尝罢,

摇头说不过如此,

山西面食是否被过誉了呢?

东到太行山,西到黄河边,

南到风陵渡,北到雁门关,

每家每户的女人都能做上数十种独特地方风味的面食,

并积淀为山西人稳固的饮食习惯,

真正的山西面食藏在千千万万的普通家庭中

这些民间家庭式传承延续的美味,

并非大街小巷的快餐面食店、

甚至星级饭店里能够寻到…


每当听到有人一叶障目地评价山西面食,我都是又气又急。山西的面食太多,多到反而让人难以留下深刻印象。说到兰州拉面我们会记住它的汤头和羊肉,说到热干面我们想到武汉人热辣的“过早”,可说到山西,值得夸耀一番的太多,竟不知从何说起了……


无论叱咤风云还是耕田务农,在一碗面前都坦诚着一副山西的胃口。山西的面全靠厨师的手头功夫,那是机器无法替代的神秘魔法。正儿八经地山西人在外头一吃就会说,这面机制的,没劲道。追求面本身的足够好吃,浇头自然就简单了,这也造成了外界认为“山西的浇头太粗糙”的误解。


山西光是有据可查的面食就有280种之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如果你想品尝一下山西的面食,一天三换样,三个月都不会重样!一样面食百样吃,单“煮面”一项就演练出削、剔、拨、擦、抿、压、拉、搓等二十多种技法。能叫上的或叫不上名字的面食更是多得不胜枚举。


刀削面



一碗刀削面,是山西人的本命食。

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山西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飞刀走过面条如流星划落,鱼跳龙门,又细、又薄,内虚外筋,软中有韧。熟练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一百多刀,面条根根6寸。


雁北地区的人们都精明干练,无论家境贫富,都把家里拾掇得锃光瓦亮,老人小孩穿戴得整整齐齐,吃饭时即便是简简单单的一锅面,那也是条是条、片是片、碗是碗、碟是碟,讲究得令人惊叹。


猫耳朵



一碗猫耳朵,是山西人的浪漫。

都说咱山西人吃饭香,圪蹴在那儿端着碗,出溜出溜,呼呼生风,啧啧有声,这面才算是吃美了!在外地的游子心心念念的就是这一晚家乡的面!吃完一抹嘴,好不快活!


不似江南面食的纤细风韵,猫耳朵倒显得笨拙的可爱,山西人称之为“圪垛儿”。介休人订婚时,丈母娘一般以猫耳朵招待女婿,其意是让姑爷听话。其制作手艺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三晋文化的共同财富、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颗明珠。



豆面抿尖



一碗豆面,是对辛勤工作一天的肠胃最好的抚慰。

在我这个北人看来,江南面大多使用机器压制,少了手工面的一份筋道和韧劲,浇头虽颇讲究,但多用味精增鲜提味,长时间吃总是少了那么些滋味,不够尽兴。在外的朋友们每次回到故乡,总是要狠狠地恶补一番,方解其“恨”。


豆面抿尖有专门的面具,那就是“抿尖床”,将和好的面团置放于“抿尖床”上,用手掌压,通过筛孔,筛作成一寸来长的扭曲状小节,面食就像小鱼一样落入沸水中。吃时配荤、素浇头皆可。滑滑溜溜的抿尖就像鲤鱼须子一样,滑柔利口,汤清味香,吃得非常痛快。


剔尖



一碗剔尖,是一剂乡愁的良药。

剔尖又叫拨鱼,把和好的面置于大碗内,用筷子剔拨,面呈鱼肚形,所以又称拨鱼,又因此面条呈两头尖,所以又称“剔尖”。


刚捞出的剔尖,散发着单纯的麦香,浇上一勺醇厚浓香的卤汁,滴滴浓香立刻渗了进去,卤汁与剔尖融合在一起,筋软爽口,易于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酱,荤素打卤,成就了一碗山西人离不开的面。



剪刀面



吃着外面的面不香。越是不香,越是想家。

先下杏鲍菇、木耳和面筋,调料后放进煨好的生羊肉,一大锅像山西烩菜般的菜汤面,红的绿的白的黑的,色泽丰富。左手持面,右手握剪,高手每分钟可剪出200余根,令人目不暇接。


上百条长枣核状的“小银鱼”飞进沸水锅里,开始滋溜滋溜四处游荡。剪下的小面片烫过之后稍稍卷曲,舀起来恰好能挂上卤汤,入口滋味极足,羊肉也很鲜美,还有吸足汁水的面筋、脆口的木耳,在各种作料的映衬下,是山西人真正爱吃的口味。面条与肉菜纠缠在一起,生活顿时美滋滋。


包皮面


一碗故乡的包皮面,母亲手中长长的线。

小时候不爱吃杂粮,母亲就会做这个包皮面来哄着我吃。这碗面费心费力,包好的面要用擀面杖用力地擀,擀成薄薄的圆圆的锅盖大的面皮,撒上一层干粉叠起来切成面条。没有复杂的技法,没有炫目的浇头,只有食物本身的质感和美味,只有一个愿意为你花上大把时间做一碗手擀面的母亲。


味道是一种神奇的东西,远方的游子,总渴望能在异乡,通过味道来怀缅家乡。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有谁还会为你做一碗手擀包皮面呢?


揪片


老板,一碗泪流满面!

恋上一座城,也许是因为一条街,也许是因为一个人,也许是一条河,也许是一段情,也许是——一碗面。话说山西人“好面儿”,话说山西人“恋家”,这都是出了名的。要我说,山西人恋家和饮食是有很大关系的,感情受得了吧,胃口就受不了!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再多的舌尖诱惑,对于山西人都不如实实在在“跌上一碗面”!


离家在外,每回一想到热乎乎的炒揪片,加点老陈醋,就上两瓣蒜,那真是天上人间啊……好吃的面馆往往没有显赫的门头牌面,只是不显山露水地藏在市井中,只等你某一次不经意地驻足走进,然后狠狠击中你对一碗面的所有预期


饸饹面



深夜的路边摊,来一碗饸饹面续命。

饸饹,古称“河漏”,在山西从南到北,城乡市场常年制售,街头摊点比比皆是。就连乾隆皇帝也特别喜食饸饹,特调会做饸饹的人进宫,因此饸饹作为贡品年年奉旨进宫了。将饸饹床置锅上,待水烧沸时,将揉好的面团坯填满圆洞,手扳木棍,用力压下,面条便从小孔落入锅中,待面条煮熟后捞入碗中,浇上各种卤汁,即可食用。


食毕再喝上一口煮过面的汤,叫做“原汤化原食”,自然之道,尽在其里


蘸片子



味觉永远不会忘本。

小时候家家户户粮食不够吃,把菜叶子在面盆里“拖”一下,蘸上面浆煮熟勉强填饱肚子,实乃无奈之举,它还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叫作“拖叶子”。


后来生活讲究健康了,蘸片子也登上了大雅之堂,食材也不仅限于菜叶、豆角、土豆、茄子,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蔬菜搭配,配上蘸料可以说很讲究了,可后来我再遇见的各种蘸片子,它们都离美味很近,可离故乡,却很远很远…



刀拨面



每个出门远行的人,心里都是端着一碗面走的。

“刀拨面”是山西一绝。2.5公斤重的特制刀,拨出的面十分整齐,粗细一致,断面成小三棱形,高手每分钟拔106多刀,出面630余根,条条散离,不粘连,速度之快,似闪电一样,有着整齐的美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应季的蔬菜永远是菜码里的主角。最爱的是早春前后栽下的蒜苗,细细切碎,洒在碗里,整个屋子都洋溢着独特的气息。


平陆油泼面



仿佛隔着屏幕就闻到辣油香。

小面馆总能给人意外的惊喜。在热闹的气氛中,在食客的嘈杂中,一只沉甸甸的浑圆大瓷碗端到了面前。亮黄色的宽面条上,浇盖着一层用热油淋烫的调料,辣椒的红艳、葱花的翠绿、酱牛肉的嚼劲十足。


没等端碗,香辣味已经呛得人打了个喷嚏。挑起一根,伴着劲道的口感,一股饱含了咸香、辛辣、醇厚、鲜美的滋味儿顿时溢满了整个口腔。
面里凝聚了平陆人的泼辣豪爽、干练热情。



打卤面



打卤面对于老太原来说,是一碗讲究的面。

每次吃打卤面,兄弟都要吃一大一小两碗!打卤面的面是手擀面,卤子很讲究,里面有香菇,腐竹,木耳,鸡蛋,烧肉,海带金针,油皮,口蘑,缀以几片韭叶开胃,用的是猪大骨熬制的高汤,香味四溢。


如此丰腴的一碗面,菇的鲜,肉的美,柔软醇香,极富弹性的面条在卤中穿梭,吃上一口,滑过唇齿之间,酣畅淋漓,使人不知秦汉,无论魏晋。

其他如“勾刀面、栲栳栳、莜面鱼鱼、擀面、擦面、拨面、剔面、抿面、扯面、…”实在数不胜数。

其实人都是这样,小时候吃惯了什么,老了老了还是惦记的那一口儿。一想到家乡的面啊,就打开了我们的乡愁,山西面食,是我一辈子过不去的坎儿,任何面在它面前都失了颜色。我对山西的面忠贞不渝。

投稿 | 合作请联系QQ:100360351!

HOT

老乡们都在看

 山西最近将遭风+雨+雪连续暴击!

 山西某村结婚骑马+威风锣鼓+花轿…

 1400万老乡票选10件山西口碑名品!

 刚刚,省里又发钱了!一次性6000元!

 这个价值连城,山西人必须收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