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补平资料】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提纲(谁总结的,太好了!)

2017-09-02 王补平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知识梳理

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通过对元谋人遗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2.北京人的发现

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这处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1936年,在同一地点发掘出土3个北京猿人头盖骨。

3.北京人的特征

(1)体质特征: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2)生活状况: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历史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1987年,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重难讲解

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距今年代

约70万—20万年

约3万年

发现地点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体质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

打制粗糙的石器

掌握钻孔、磨制技术

组织

群居生活

氏族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一百七十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出现。北京人在周口店,会用工具人形显。山顶洞人不一般,磨制还能把孔钻。长相更像现代人,骨针缝衣能御寒。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知识梳理

1.半坡居民的生活

(1)距今年代: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

(2)生产、生活:半坡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能够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半坡人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最多。半坡人还会制作装饰品和少量乐器。半坡遗址还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2.河姆渡人的生活

(1)距今年代: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距今7000年左右。

(2)生产生活: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迄今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河姆渡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河姆渡人还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织布机,人们已学会养蚕缫丝。河姆渡人还是世界上最早进行象牙雕刻和使用天然漆的人群。

3.原始农业的发展

(1)考古发现: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目前发现最早的栽培粟类遗存约在公元前7000—公元前5000年。

(2)历史影响: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重难讲解

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

 

项目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位置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房屋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农作物

水稻

手工业

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

的乐器;织布、象牙雕刻

会制造彩陶;纺织、制衣

其他

挖井

会制作骨针、骨锥、纺轮

相同点

以农业为主,饲养家畜,使用磨制石器,过定居生活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黄河流域有半坡,房屋样式半地穴。鱼纹彩陶种植粟,纺轮说明能织布。长江流域河姆渡,磨制石器有进步。挖掘水井种水稻,干栏房屋人们住。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一、知识梳理

1.炎黄联盟

(1)远古传说:我国古代流传着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与传说,也有关于早期社会的很多传说。其中,炎帝、黄帝等是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

(2)部落: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

(3)战争: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这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运用能辨明方向的指南车,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学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他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相传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学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3)考古发现: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距今8000至5000年的遗址中,发掘出水井遗迹、蚕茧和丝织品、原始骨笛、船形陶壶等。这些发现,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3.尧舜禹的禅让

禅让制: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这一时期,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泛滥,洪水成灾。为抵御共同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禹治水期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二、重难讲解

尧舜禹的禅让:“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二是这些被推举出来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禅让制是我国原始民主的具体表现之一,尽管禅让制源于我国远古的传说,但是我们可以看出,禅让的方式是和平、民主地推选,不是个人权力的转移,体现了“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思想。在远古时期,禅让制有利于部落联盟的团结,协调社会生产。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以下示意图进行掌握:

背背吧

                                   第一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我国是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时间是:距今约170万年。地点是:云南省元谋县。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的第一手资料。)

3、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遗址:北京人遗址,时间: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组织形式是:群居。用火的情况:天然火,会保存火种。火的使用的意义:增加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3万年,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有审美观。

                                               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                     

4、河姆渡人距今约七千年,地点是: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农作物是:水稻。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骨耜)。房屋:干栏式建筑(作用:防潮、通风)。手工业是:制造纹陶(猪纹陶钵)、玉器和原始的乐器等。  

5、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是:中国。原始农业兴起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的出现。                      

 6、半坡人距今约六千年,地点是: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农作物是:粟。工具:磨制石器。手工业是:制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纺织等。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作用:避风、取暖、防沙)。 

  7、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为什么不同?答:地理条件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因地制宜)。 

                               

                                                   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

  8、(时间:四、五千年前)人文之祖、华夏之祖是: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炎黄联盟战蚩尤:涿鹿之战,影响: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炎帝贡献:教民开垦耕种,发明纺织,具有天文和历法知识。黄帝贡献:发明指南车、造字、造船、纺织等。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9、尧、舜、禹是怎样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实质:部落联盟民主推选品德高尚之人做首领的制度。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知识梳理

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社会逐渐产生阶级分化。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统治: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3)考古发现: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4)灭亡:夏朝经历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最终被商部落的首领汤联合周围部落灭亡。

2.商朝的兴亡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

(2)迁都: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3)灭亡: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3.西周的统治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统治: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政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3)衰落: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

(4)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二、重难讲解

1.夏朝、商朝和西周兴亡

 

朝代

西周

开国之君

周武王

亡国之君

周幽王

都城

阳城

亳—殷

镐京

开创制度

世袭制


分封制

  2.禅让制、世袭制和分封制

 

制度

含义

禅让制

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当时在位的部落联盟首领生前自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目的是让贤能、公正的人管理部落联盟,以带领大家抵御外来侵袭、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

世袭制

世袭制通常指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君主职位,以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方式世代相传的制度

分封制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于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夏、商、西周的建立者和亡国之君,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夏商西周兴与休,启桀汤纣武王幽。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知识梳理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2.甲骨文记事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重难讲解

甲骨文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商朝时的甲骨文已经记载了当时的一些情况,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但这不能说明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2013年,考古工作者在对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发掘的资料进行整理时发现了大量的刻画符号和原始文字。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考古成果表明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我国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这些刻画符号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利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原始后期有青铜,商周礼器它铸成。司母戊鼎是最大,四羊方尊奇造型。文字可考始于商,甲骨清朝现安阳。象指会形造字法,一脉相传人人夸。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知识梳理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2.王室衰微: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逐渐遭到破坏。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3.诸侯争霸

(1)霸主: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2)影响: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二、重难讲解

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

(1)王室衰微:春秋时期,周王室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遭到严重削弱,周天子逐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

(2)诸侯争霸:春秋时期,周天子曾经享有的权威,成为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朝思暮想的目标。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争霸战争,争当霸主。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铁制农具和牛耕,深耕细作立大功。手工生产专业化,金属货币多流通。春秋之时多战场,王权衰落诸侯强。齐桓晋文楚庄王,吴越争霸在南方。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知识梳理

1.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2)战争: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3)结果:战国中期以后,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2.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措施

①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②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③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二、重难讲解

商鞅变法的内容对哪些阶层有利?对哪些阶层不利?

 

内容

有利阶层

不利阶层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封建地主阶级

奴隶主阶级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勤劳的农民

懒惰的人;弃农经商的人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勇敢作战的将士

没有军功的旧贵族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国君

旧贵族

  三、学法指导

对于战国七雄的方位可以采用歌谣形式

1.歌谣: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第8课 百家争鸣

一、知识梳理

1.老子

(1)地位: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2.孔子和儒家学说

(1)生平: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成为知名学者。中年后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2)思想

①政治: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②教育: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③文化: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3)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2)代表

①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②儒家: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③道家: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④法家: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重难讲解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时期、代表人物及思想

 

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思想

儒家

春秋

孔子

政治:“仁”的学说,以德治国;教育:“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战国

孟子

 “仁政”治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道家

春秋

老子

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战国

庄子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墨家

战国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法家

韩非

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百家争鸣”,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墨子兼爱又非攻,选贤与能反战争。孟子治国用仁政,民贵社次君为轻。荀子礼治明尊卑,顺其自然是庄子。韩非治国靠法令,中央集权秦采用。


背背吧

第四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夏商西周的兴亡    

10、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谁建的:禹建立的夏朝,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11、禹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二里头遗址及甲骨文记载证明夏朝是史实。)

 12、“父位子传,兄终弟及”是谁开创的?是一种什么继承制度?是启开创。是(王位)世袭制。

 13、商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汤。促进商朝稳定、繁荣的历史事件:盘庚迁殷。

14、武王伐纣的战役:牧野之战。结果:西周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

15、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说明了什么?答:夏桀和商纣失去民心。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

 16、西周管理国家的制度:分封制。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和疆土。分封对象:宗亲、功臣等。

17、诸侯的权利是:管理土地和人民,在封地可再分封。义务是:定期纳贡、服从周王调兵。

18、分封制的作用(利、弊)是什么?                                                                   

  答:①积极作用:扩大了疆土,巩固了统治,稳定了政局。     ②消极作用:诸侯有较大独立性,实力逐渐增强,不利于国家统一,为春秋诸侯争霸埋下隐患。 

19、西周灭亡的时间是:公元前771年(原因: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夏商西周灿烂的文明

20、青铜器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种类逐渐增多是:夏朝。灿烂时期是:商周时期。商朝:(最重)司母戊鼎、(造型奇特)四羊方尊。西周:(铭文最多)毛公鼎、(记载武王伐纣)利簋。(三星堆(成都平原)出土的青铜器: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礼器: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等级界限。祭祀:反映对神的崇拜。)

21、青铜铸造的特点:①种类丰富;②数量众多;③技艺高超;④分布广泛;⑤鼎内有铭文(也叫金文)。

22、农业、手工业(青铜铸造业)、商业等的繁荣,形成了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史称青铜时代。

23、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内容:记载了祭祀、战争、农牧业、刑法等。意义:是目前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造字特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最进步的造字法)。文字可考历史从商开始。 


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东周前期的时代转型


24、东周建立者是:周平王,时间:公元前770年。都城在:洛邑(今洛阳)。东周分为两个时期: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的社会性质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5、春秋争霸不断、社会动荡的原因(背景)是:①经济转型:生产工具的创新,铁器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了;                       ②政治转型:王室衰微,诸侯竞相争霸。  (争霸的旗号:尊王攘夷。)

26、铁农具、牛耕对农业的作用:促进农业深耕细作;开发山林,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

27、春秋先后称霸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争霸的关键是:强大的经济实力。)

28、春秋的争霸战争有什么影响(利、弊)?

答:消极影响:给人民带来种种沉重的灾难;

积极影响:促进了国家逐步走向统一;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 


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东周后期的社会大变革


29、战国七雄方位是:(顺时针方向)齐(东边)、楚(南边)、秦(西边)、燕(北边)、赵、魏、韩。 战国七雄形成的大事件: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著名的兼并战争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从此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战国的战争性质是:兼并对方,统一天下。

30、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性质发生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3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答:①经济: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私田,一些奴隶主将私田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地主阶级);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农民阶级)。②政治: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2、商鞅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6年,支持者是:秦孝公。商鞅代表的阶级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守旧贵族代表的是:奴隶主旧贵族。典故:立木为信(获得人民的支持)。舌战群臣,语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33、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上:a.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c.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等。经济上: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c.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4、商鞅变法内容中最核心的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体现地主阶级利益)。哪一点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哪一点影响最深远:建立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5、变法的影响(作用):秦国的国力(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36、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因为变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了民意,使秦国走向强大,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7、都江堰修建的时间: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修建者是:秦国郡守李冰。修建地点是:岷江中游。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影响是: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成为 “天府之国”。(材料:“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第八课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繁荣


38、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39、老子:春秋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主张是: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②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朴素辩证思想)。政治主张:“无为而治”。道家经典:《道德经》。

40、孔子:春秋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大思想家:①核心思想:“仁”,提出“仁者爱人”(人与人关系的准则)。②政治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苛政猛于虎)

  

大教育家:①创办私学;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③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如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等。

   文化贡献:精心编辑和整理了《春秋》、《诗经》等,孔子的言论由弟子整理成《论语》。

   历史地位(意义或影响):孔子的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影响。

 

41、百家争鸣开始于春秋时期,鼎盛于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关于战争和治理国家的争论:

42、(战国)墨子:墨家的创始人。主张是:“兼爱”“非攻”、节俭,反对非正义战争。

43、(战国)孟子:儒家的代表。主张是:①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②政治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儒家另一代表: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实行“礼治”。

44、(战国)庄子:道家的代表。主张是: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后人将他与老子合称“老庄”。)

45、(战国)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主张是:提倡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国家。46、孙武:春秋末期兵家创始人。代表作:《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奠定了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基础。

47、百家争鸣的意义(影响):①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②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来源:历史好教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